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4 毫秒
1.
<正>一、稻曲病该病也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为花期侵染,病菌借气流传播,侵染正在扬花的水稻花器和幼颖,水稻扬花闭颖后,病菌一般不能再侵入,水稻扬花灌浆期开始见病症。幼穗形成至孕穗期如遇天气温暖多湿、日夜温差小的气侯条件,偏施氮肥,后期稻株"贪青",密穗型的品种皆有利发病。  相似文献   

2.
针对贵州省黔东南州冷凉山区无霜期短,温度低,湿度大,日照少的特殊气候区,规范了水稻孕穗期、灌浆期气候条件和水稻品种的选择以及育秧、移栽、施肥、水分管理、有害生物防控等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3.
于2009年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开展水稻水气平衡栽培法不同栽植方式小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抛栽和品字形移栽的水稻返青快、分蘖早,且在分蘖盛期和灌浆期根系发达并具有较强活力;栽植方式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依次为每667m2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品字形移栽和抛栽分别比对照(常规手插)每667m2增产81.22kg和41.60kg,增幅分别达15.46%和7.92%.  相似文献   

4.
以凤冈水稻主栽品种‘宜香优1108’为试验材料,于2015年4—10月在风冈农业示范园区通过田间分期播种试验,设置4个水稻播种移栽期,分析了不同播栽期的温度对水稻生长动态和产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播栽期的延后,水稻全生育期明显缩短;所需≥10℃积温值减少;最大分蘖数有所增加,但增加不明显;株高逐渐降低,且减少较显著。(2)除Ⅲ、Ⅳ播期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成熟期气温适宜度较低外,4个播期的其他生育阶段温度适宜度均较好。(3)随着播期的延后,穗粒数、结实粒数、千粒重、理论产量均减少,且差异性显著,其中穗粒数和穗结实粒数减少是导致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安排水稻播栽期,提高水稻产量提供理论依据,以期为夏伏旱的避灾和减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不同药剂浸种对水稻秧田期恶苗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恶苗病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近年来,该病在我县局部零星田块部分品种发生危害较重,秧田自然发病率为5%~35%,造成大量的死苗、死株,造成水稻大田移栽缺苗、补种,延误农时。带病种子是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药剂浸种是该病的主要防治措施,具有操作简便,防治效果好的特点。2007年春播,金沙县植保植检站和金沙县种子管理站选择几种不同消毒药剂对水稻进行浸种试验,防效良好。  相似文献   

6.
邢愿  贺中华 《作物杂志》2021,37(2):191-94
为探究贵州省水稻生长期的干旱特征,以作物水分亏缺指数作为干旱研究指标,结合协同克里金插值法及趋势分析等方法,利用贵州省31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数据,分析贵州省水稻种植区水稻各生育时期的降水-需水变化特征及不同等级干旱的频率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水稻生长期的降水量呈“东增西减”特征分布,各生长期累积降水量为移栽-分蘖期>抽穗-成熟期>播种-秧苗期>拔节-孕穗期,播种-秧苗期降水呈减少趋势,可能会加剧干旱灾害的发生;各生长期累积需水量为抽穗-成熟期>移栽-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播种-秧苗期,播种-秧苗期水稻需水量小于同时期降水量,在播种-秧苗期各等级干旱发生的频率较低,铜仁地区及黔东南地区的东部在拔节-孕穗期和抽穗-成熟期是重旱及特旱的高频发生区。  相似文献   

7.
研究旨在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得到水稻‘甬优15’在本地播种最适宜播期,以提高其产量及品质。根据2016—2020年龙游国家农业气象试验站‘甬优15’分期播种试验数据和2018—2019年水稻品质数据,通过对比试验,得到‘甬优15’的产量与品质和播期的关系。结果表明:(1)播期对‘甬优15’的全生育天数和灌浆期天数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播期越晚全生育天数减少,灌浆期延长;(2)22℃是灌浆期水稻正常发育阈值,低于22℃的灌浆期平均气温会明显增加水稻灌浆乳熟时间;(3)‘甬优15’水稻直链淀粉含量普遍在10%左右,较易糊化,蛋白质含量接近7%,口感与营养含量较为平衡;(4)当播期推迟至6月中旬之后,‘甬优15’产量有明显降低,品质也有所下降;(5)‘甬优15’播种期控制在5月下旬6月上旬,能明显改善龙游本地单季晚稻产量。  相似文献   

8.
水稻旱青立病是危害水稻生产的一种生理性病害,近年在旱改水田中发生较重,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很大,但因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给该病的防治带来一定难度。通过调查湖南省茶陵县旱改水田2020、2021年水稻旱青立病的发生情况,分析了该病的发生原因,并通过田间试验提出了防治的具体措施。结果表明,2020年茶陵县旱改水田水稻旱青立病的发病穗率与发病粒率分别达到了26.42%、26.96%,2021年两项数据也分别达26.30%、24.00%,2020、2021年造成水稻减产分别为25.11%、22.92%。土壤板结严重、透气性差、有机质含量低、长期淹水灌溉是旱改水田该病发生较重的主要原因。通过采用针对性防治措施,包括增施有机肥、施用硫酸钾、撒施生石灰和科学水管理等,水稻旱青立病的发生得到了有效控制,综合治理区该病的病穗率与病粒率分别仅为1.36%、0.72%,而空白对照区分别达26.30%、24.00%。本研究为旱改水田水稻旱青立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9.
水稻灌浆期叶片蛋白质差异表达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研究大穗型水稻“金恢809”灌浆期旗叶的蛋白质表达模式,共发现17个蛋白质发生差异表达,其中3个在灌浆前期至中期大量表达,9个在中后期大量表达,4个在后期大量表达,1个在灌浆前期和后期出现两次表达高峰。经MALDI-TOF/MS分析和数据库检索,鉴定出12个差异蛋白质,分别参与叶片的物质合成与降解,碳水化合物运输,植株抗氧化反应,激素代谢,以及细胞骨架的构建和组织成熟等生理反应。分析结果表明,核糖/半乳糖/甲基半乳糖苷运输ATP结合蛋白1在灌浆前中期参与物质向籽粒的运输;生长素响应蛋白IAA27通过调节ATPase活性影响叶片物质运输;N-乙酰谷氨酸半醛脱氢酶在灌浆末期参与叶片的多胺代谢,延缓叶片衰老;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在籽粒灌浆后期的植物解毒和防御活性氧伤害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水稻水气平衡栽培法(简称“RCWAE”)是指水稻移栽后全生育期田面不留水层,在水分敏感期(即分蘖期和孕穗抽穗灌浆期)利用自然降水和少量的人工沟灌补水保持田间湿润,其他生育期实行旱管,使水稻各生育期田间达到水气养分平衡,从而优化水稻生长环境,促进水稻根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的一种新栽培方法。它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技推广总站推广研究员徐世宏经过5年试验提出的。2003~2007年,在我区玉林、贺州、  相似文献   

11.
空气温湿度对水稻灌浆及空壳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对1996—2005年10个年份的晚稻孕穗至成熟期的空气温度与相对湿度对水稻空壳率和灌浆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对湿度对水稻的灌浆速度没有显著影响;灌浆期气温的升高对水稻灌浆速度的增加有显著影响;日最高温度大于或等于30℃的天数对水稻秕粒率的影响是不显著的;但孕穗期至抽穗开花期日最高温度大于或等于30℃的天数对水稻空壳率的影响是极显著的。最后对防御高温危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籽粒灌浆期叶片的代谢情况对水稻最终产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双向电泳技术探讨了两种不同氮肥施用比例下,籽粒灌浆不同时期叶片蛋白的差异表达情况。共检测到32个出现差异表达的蛋白,其中27个在后期适当增加氮肥施用比例的处理下上调表达,5个下调表达。依据蛋白功能可以将鉴定到的蛋白分为5大类即光合代谢(12个)、抗逆反应(5个)、激素合成及信号转导(5个)、细胞生长和分化(5个)、假想蛋白(5个)。为了进一步明确氮肥调控对灌浆期叶片的影响,本文考察了叶片光合以及保护酶相关指标。结果显示,增加水稻生育后期的氮肥施用比例,延缓了叶片中叶绿素以及可溶性蛋白在籽粒灌浆期的降解,延长了叶片光合作用时间,提高了SOD、POD和CAT在灌浆后期的活性,降低了膜脂过氧化程度。生理指标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差异蛋白组学结果的可靠性,说明后期增加氮素的供应确能有效地促进叶片灌浆期正常的生理代谢。本研究在蛋白水平和生理指标水平,为进一步揭示氮肥调控措施对水稻灌浆代谢机理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黔东南州海拔500m以下宜烟区域近年气象资料分析与2009-2011年烟稻两熟试验示范.结果表明:(1)黔东南州500m海拔以下宜烟区域4月-10月热量充沛,可以满足烟稻两熟所需热量;(2)前茬烤烟最佳移栽期为4月5日前,后茬水稻最佳移栽期为7月30日前;可以使烤烟成熟期及水稻抽穗扬花期等关键时期处于适宜范围;(3)纯收益分别烤烟单作、水稻单作增加46.4%和84.94%以上.  相似文献   

14.
基于Richards扩展方程提取水稻灌浆结实光温特性参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籼型两系杂交稻陵两优268和两优培九为材料,进行了为期两年(2012-2013)的大田分期播种试验,每年分7期播种,旨在研究水稻灌浆期光温要素对籽粒灌浆结实的影响,并提取与此有关的光温特性参数。因此,以Richards方程拟合观测数据得到的平均灌浆速率为纽带,通过引入光温订正方程,建立Richards扩展方程。结合全局优化算法SCE-UA (Shuffled Complex Evolution Algorithm),优化方程参数,估算2个品种灌浆结实的光温特征参数和响应曲线。结果显示,光照主要通过影响籽粒最终重量而间接作用于平均灌浆速率,温度则通过影响灌浆进程的快慢作用于平均灌浆速率。陵两优268灌浆结实期的光照阈值(R0)、最低(Tmin)、最高(Tmax)和最适温度(Top)分别为18.94 MJ m-2 d-1、6.81℃、30.28℃和33.29℃; 两优培九上述参数分别为21.71 MJ m-2 d-1、6.10℃、24.16℃和33.74℃。形成的光照和温度响应曲线,能够较好地反映两品种平均灌浆速率对光温条件的响应差异,其中陵两优268平均灌浆速率表现为“温度敏感型”,而两优培九表现为“光照敏感型”。本文运用数学模型方法定量分析和比较了光温要素对有效灌浆期内平均灌浆速率的影响,其方法和结论为建立相应的农业气象指标,评估气候资源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水稻灌浆期籽粒中蔗糖合成酶活性的变化与调节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以4个水稻品种(杂交组合)为材料,研究了灌浆期强、弱势粒中蔗糖合成酶(SS)活性变化及其与灌浆速率的关系。强势粒灌浆速率和谷粒充实率大于弱势粒,亚种间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组合尤为明显。灌浆前、中期弱势粒中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强势粒,表明同化物基质浓度不是弱势粒灌浆的主要限制因子。与灌浆速率相类似,灌浆前期强  相似文献   

16.
两个超级杂交水稻品种物质生产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纪洪亭  冯跃华  何腾兵  李云  武彪  王小艳 《作物学报》2013,39(12):2238-2246
定量分析超级杂交水稻若干群体指标的动态特征,以期为其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于2011年和2012年在大田条件下,以超级杂交水稻准两优527、Q优6号和对照品种II优838为试材,通过连续测定干物质和叶面积,建立了水稻群体干物质和相对叶面积指数动态模型,进而以群体干物质和相对叶面积指数模型为基础,分析了超级杂交水稻作物生长率、相对生长率、光合势、净同化率、叶面积比率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超级杂交水稻快增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均高于对照。作物生长率(CGR)随移栽后时间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单峰曲线变化,其快增期的CGR较大。与对照相比,超级杂交水稻相对生长率(RGR)表现出上升快、峰值大、下降快的特点。准两优527在移栽后23 d至成熟期高于对照,Q优6号的RGR在移栽后43 d以前低于对照,移栽后43 d至113 d高于对照,两者在移栽后113 d至成熟期的RGR相差不大。不同水稻净同化率(NAR)随移栽后时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变化,最大NAR出现在移栽后43~53 d。总光合势与快增期光合势及与快增期绿叶面积持续时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2个超级杂交水稻叶面积比率(LAR)在移栽后23 d至43 d迅速下降,移栽后43 d至73 d缓慢下降,移栽后73 d至成熟期快速下降,其快增期的LAR较大。  相似文献   

17.
杂交水稻制种稻粒黑粉病发生规律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粒黑粉病在杂交水稻制种田和繁殖田中发生极其普遍 ,危害也日趋严重。为了有效防治稻粒黑粉病的发生 ,近几年我场与扬州大学农学院植保系联合研究了该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 ,现总结如下。1 发病规律1.1 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稻粒黑粉病是杂交水稻制繁种特有的一种真菌性病害 ,病源以厚垣孢子越冬。越冬途径有两个 ,一是在种子内外潜伏 ;二是在土壤中越冬。在温湿度适宜的情况下 ,厚垣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 ,主要以担孢子萌发侵染稻粒造成危害 ,萌发适温为2 6~ 32℃之间。担孢子萌发对湿度的要求也很高 ,相对湿度为 6 5%时不能萌发。随着…  相似文献   

18.
水稻早穗是指水稻在秧田期间主茎就开始幼穗分化,移栽到大田后过早抽穗的现象。在水稻生理上,营养生长期分为3个阶段:基本营养生长期、感温期、感光期,后两个阶段是可变的(称可变营养生长期),遇到不适宜条件,可变营养生长期缩短,提前进入生殖生长,  相似文献   

19.
不同生态条件下影响稻米品质变化的气象因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占烈  余显权  黄宗洪  姜萍 《种子》2006,25(7):78-81
利用贵州省区试中的13个中籼迟熟杂交水稻品种在贵州省8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稻作区种植的稻谷样品进行分析,研究其稻米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灌浆期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水稻品种在不同的生态稻作点种植,其稻米品质指标中的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变化较大,达到显著差异;通过气象因子与稻米品质的偏相关分析得出,在水稻灌浆期的日平均温度、日照时数和降雨量三因子中,显著影响稻米品质变化的是日平均温度,而日照时数和降雨量的影响相对较小。灌浆期的日平均温度是稻米品质中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变化的主控因子。  相似文献   

20.
水稻稻瘟病抗性鉴定及其评价标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鉴定不同生态区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情况,并寻求一种能快速评价稻瘟病发病指标标准,以72个水稻品种(品系)为抗性鉴定材料,采用塑料大棚人工喷雾和病株样本大棚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在供试的72个水稻品种或品系中,抗病能力较强的水稻品种有17个,即叶瘟病情指数在0~2之间;其余品种或品系发病较重,叶瘟病情指数大于30,有的甚至全部死亡。苗期不发病的品种,到成熟期也有可能感穗颈瘟;普通型叶瘟发生的品种,移入大田后可逆转为不发病品种;急性型叶瘟发生的品种,到返青期死亡率达90%以上。苗瘟、叶瘟和穗颈瘟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急性型叶瘟可作为苗期鉴定水稻稻瘟病发生的评价指标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