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根蘖型苜蓿能在水平根上形成根蘖,进而形成枝条的苜蓿。对国内育成的公农3号、图牧3号、图牧4号等苜蓿品种,进行根蘖性状及持久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根蘖苗在距主根40~80cm处匍匐根分生组织最活跃,单株根蘖苗数达144.2~185.8个,比加拿大Heinrichs、Spreador根蘖型品种(对照)增加19.57%~91.74%,以逐年产草量来衡量,国内育成品种产草量比对照增产16.02%~29.41%,持久性能亦较好。  相似文献   

2.
梁慧敏 《草业科学》1996,13(3):37-40
本研究以近年引入甘肃的根蘖型苜蓿为试材,调查了其在甘肃不同生态地区根蘖性状的表现,比较研究了不同地区根蘖型苜蓿同工酶的变化,结果如下:根蘖性状的表现与热量关系密切;与土壤营养好坏没有直接相关关系且具有较强的抗盐碱能力;根蘖节膨大程度是根蘖发生高低的外部标志;扦插繁殖的根蘖率高于种子繁殖;氧化物酶活性的高低与其生长发育状况的好坏及根蘖率的高低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秋眠类型紫花苜蓿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本研究调查了关中地区种植5年不同秋眠类型紫花苜蓿再生期和休眠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全氮(Total nitrogen,TN)、全磷(Total phosphorus,TP)及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根际SOC、TN、...  相似文献   

4.
马源  张德罡 《草业学报》2020,29(11):172-182
了解根际土壤养分碳、氮和磷的转化和循环利用是解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性和提高草地生产力的根本问题。草地根际过程能够反映土壤碳、氮和磷等养分的周转速率,影响植物、土壤微生物对养分的竞争和捕获,维持根际微环境中各组分的养分平衡,同时与作物相比,草地土壤中养分元素碳、氮和磷的耦合性更强。因此,根际微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在维持养分转化和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大量文献报道,调控根际微环境改变的关键因素是植物与土壤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关键物质-根际分泌物,同时根际分泌物也是介导根际微生物和根际酶活性的关键物质。当草地环境发生改变时,该区域的根际分泌物、根际酶活性和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的组成和多样性也将发生根本性改变,从而导致该区域土壤养分的供应量和有效性发生改变,最终影响草地生产力和养分的有效利用效率。因此,深入探究草地根际过程对养分循环的调控机理,对于揭示草地植物与微生物间养分物质的分配利用和养分收益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综述了根际分泌物、根际酶和根际微生物参与养分循环的机制和互作机理,总结草地根际过程参与养分循环的机制,并对草学领域未来在根际微域的研究进行了一定的展望。  相似文献   

5.
丛枝菌根及其宿主植物对根际微生物作用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王树和  王晓娟  王茜  金樑 《草业学报》2007,16(3):108-113
丛枝菌根(AM)真菌和根际微生物均是土壤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的微生物类群,深入研究和揭示根际微生物对AM真菌的作用及其对宿主植物的影响,对于利用和调控土壤根际微环境,促进植物生长,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深远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AM真菌为中心,通过对当前广泛关注的几种根际微生物类型:根际细菌、根际放线菌、根际真菌和根际线虫等对AM真菌的生物学效应,进而对宿主植物影响的结果,深入分析根际微生物与AM真菌相互作用的生态学机理,为阐明土壤生态系统中根际微生物-AM真菌-宿主植物的相互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紫花苜蓿根颈生长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12个苜蓿材料的根颈直径、入土深度、根颈分枝数、根颈芽4个特征指标,并对不同生育时期的根颈生长进行多样性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12个苜蓿材料分枝期各多样性指标间都呈正相关关系。根颈入土深度差异性极显著(P0.01),根颈直径、根颈芽数是决定根颈分枝能力的重要因素;2)12个苜蓿材料现蕾期根颈入土深度表现出极显著差异性(P0.01),根颈直径、根颈芽数是决定根颈分枝能力的重要因素;3)12个苜蓿材料开花期根颈直径差异性极显著(P0.01),根颈芽数差异性显著(P0.05);4)不同苜蓿材料间不同生育时期均存在较高的多样性,同一性状的变异系数与多样性指数表现不完全一致,不同生育时期变异系数与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同;5)杂20、杂26、杂27、杂97与其他供试苜蓿材料相比,对当地环境适应能力较强,抗性强,具有较高潜在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7.
利用10年积累的两次调查59个根蘖型苜蓿无性系资料,分析了根蘖性状的变异系数和广义遗传力。研究结果表明,在根蘖与非根蘖植株杂交F1代群体事,亲枉双方均为有根蘖习性的植F1代4年生植株发生根蘖的比率较高;亲本单方为根蘖植株的F1代4年生植株根根  相似文献   

8.
桑树根的分泌物和根际微生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不同剪伐方式的桑树根系分泌物对桑树抗病能力的影响,进行了以氨基酸为主的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微生物的研究。在桑苗茎叶切除后的根分泌物中,除丙氨酸和苯丙氨酸外,几乎所有氨基酸的含量都增加,这种倾向在切除20d内明显,至40d后差异基本消失。将桑苗地的健全根、衰弱根和患病根根际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健全根的根际微生物相是细菌型的,但随着根系的衰弱与病变,逐渐由细菌型转向真菌型。分析认为,茎叶切除后根的氨基酸的分泌量增加是由于根毛死亡而释放出来的。根的分泌物有利于真菌孢子的发芽和菌丝的生长发育,促进了病菌对根系的侵入。  相似文献   

9.
苜蓿根蘖性状发生与生态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振生  程渡 《草地学报》1995,3(2):126-134
苜蓿的根蘖性状对于培育根蘖型及放牧型苜蓿新品种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结合根蘖型苜蓿新品评选育研究实践,系统地研究了苜蓿根蘖习性发生与生态适应性。通过三个地区种植和无性扦插两种繁殖方式探讨了苜蓿根蘖发生及在不同生境条件下根蘖性状的表现,分析了边际效应对根蘖表现的影响。本项研究结果表明:根蘖苜蓿植株地下水平根在整个生长季节内均有根膨大部位和根蘖芽的形成。根蘖型苜蓿品种的根蘖植株表现在第三、二年较多,第一年和第四年以后均表现较少。随着生长时间的推移,根蘖苗伸展范围不断向外扩展。在1×1m株行距稀植条件下根蘖植株单株枝条数、伸展范围和单株产草量均明显优于非根蘖植株。边际效应对根蘖型苜蓿品种根蘖苗的发育和根蘖伸展范围有影响,边缘行根蘖株百分率略高于内侧行植株,边缘行根蘖苗伸展范围明显高于内侧行植株。在半干旱草原淡栗钙土地区(内蒙古图牧吉牧场和吉林省白城牧场),及气候相对湿润的粘性黑土地区(吉林省公主岭)和潮土地区(北京),根蘖型苜蓿均能表现根蘖习性。在粘性黑土地区根蘖发生百分率较低。半干旱草原地区最适于根蘖型苜蓿生长和根蘖性状的发育。  相似文献   

10.
根际微生物及对植物生长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的相互关系以及影响根际微生物的因素,并提出了以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遗传标记在苜蓿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振虎  卢欣石  葛军 《草业科学》2004,21(11):26-30
介绍了当前广泛应用的苜蓿遗传多样性研究技术及其研究现状,包括苜蓿Medicago形态学和等位酶分析、种质资源和种内杂合性、进化与亲缘关系、抗逆性以及遗传连锁作图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概况,同时提出了今后苜蓿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选取宁夏银川市贺兰山农牧场苜蓿地及苜蓿-玉米、苜蓿-小麦、苜蓿-防护林、苜蓿-休闲地4种邻作边缘带,用陷阱法对步甲科昆虫种类和个体数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地表步甲昆虫的物种组成与数量、多样性以及季节迁移动态。调查共采集步甲昆虫9239头,21种。其中毛青步甲(Chlaenius pallipes)、谷婪步甲(Harpaluscal ceatus)、彩角青步甲(Chlaenius touzalini)分别占总个体数的41.17%,18.77%,17.07%,为该地区的优势种类。分析表明,4种邻作型的苜蓿边缘地步甲丰富度为防护林-苜蓿边缘地>小麦-苜蓿边缘地=玉米-苜蓿边缘地>休闲地-苜蓿边缘地;多样性为小麦-苜蓿边缘地>防护林-苜蓿边缘地>玉米-苜蓿边缘地>休闲地-苜蓿边缘地;小麦-苜蓿边缘地的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为最高。苜蓿边缘地与相邻作物边缘地步甲群落多样性比较,前者的步甲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后者。地表步甲种群在苜蓿田边缘带与相邻作物田边缘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季节迁移,其迁移动态的程度受不同邻作作物类型、苜蓿刈割及灌水等农事操作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苜蓿自汉朝被引入中国,距今历两千余年,当前已发展成为第一大栽培牧草,相对而言,我国苜蓿研究起步较晚,在近年始得以迅猛发展,但目前对其研究的历史脉络尚未见报道。为此,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获取 CNKI、WOS 数据库及相关的统计数据的资料,综合分析了1950年以来中国学者对苜蓿的研究轨迹,探究了近65年来成果数量、热点演进、关键节点等,并对比了国内、国际苜蓿研究的发展轨迹。结果表明,1)1950年来,中国学者在苜蓿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强劲的增加态势,根据其自然增长特征,可分为5个时期,2000年以后进入极速增长阶段;2)近年来,中国学者对苜蓿研究的国际化程度逐年提高,目前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苜蓿研究国;3)中国学者最早较为注重对地方品种及其遗传资源的挖掘,近年对高产、优质、抗逆育种与栽培理论的研究较多,更加注重苜蓿产业发展相结合,相比于国外,对分子基础、种间互作等机理性研究尚显不足;4)苜蓿产业的成长、科技期刊的发展、科研项目资助强度的增大是近65年来苜蓿研究得以迅猛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认为,在未来的食物结构转型、草地农业发展等历史趋势下,中国苜蓿研究将会从偏重于产业相关的技术研究,过渡到基础理论研究,从而全方位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基础科学理论需要。  相似文献   

14.
苜蓿自汉朝被引入中国,距今历两千余年,当前已发展成为第一大栽培牧草,相对而言,我国苜蓿研究起步较晚,在近年始得以迅猛发展,但目前对其研究的历史脉络尚未见报道。为此,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获取CNKI、WOS数据库及相关的统计数据的资料,综合分析了1950年以来中国学者对苜蓿的研究轨迹,探究了近65年来成果数量、热点演进、关键节点等,并对比了国内、国际苜蓿研究的发展轨迹。结果表明, 1)1950年来,中国学者在苜蓿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强劲的增加态势,根据其自然增长特征,可分为5个时期,2000年以后进入极速增长阶段;2)近年来,中国学者对苜蓿研究的国际化程度逐年提高,目前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苜蓿研究国;3)中国学者最早较为注重对地方品种及其遗传资源的挖掘,近年对高产、优质、抗逆育种与栽培理论的研究较多,更加注重苜蓿产业发展相结合,相比于国外,对分子基础、种间互作等机理性研究尚显不足;4)苜蓿产业的成长、科技期刊的发展、科研项目资助强度的增大是近65年来苜蓿研究得以迅猛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认为,在未来的食物结构转型、草地农业发展等历史趋势下,中国苜蓿研究将会从偏重于产业相关的技术研究,过渡到基础理论研究,从而全方位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基础科学理论需要。  相似文献   

15.
苜蓿自毒性的研究进展及其前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苜蓿自毒性的发现及概念入手 ,对苜蓿不同部分的自体毒素含量、不同土壤结构对自毒性的表现、不同的品种自体毒素含量的研究、自体毒素化合物对其它各类杂草或对作物的影响、苜蓿自毒性的可能物质基础、克服苜蓿自毒性的主要方法和途径等进行了论述。并展望未来可开展的研究领域以及我国开展相关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苜蓿害虫研究的历史、成就及展望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根据我国苜蓿害虫的研究成果将其研究历史分为3个阶段:初期研究阶段(1957-1965年)、全面种类调查阶段(1966-1999年)和大规模防治技术应用研究阶段(21世纪初);指出了我国苜蓿害虫研究的主要成就是调查了主要害虫的种类及生活史,积累了一定的防治经验;提出了今后随着苜蓿产业的发展,应按照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原理和方法积极地开展苜蓿害虫防治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7.
苜蓿核心种质及其构建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苜蓿种质资源的数量急剧增加,为苜蓿的改良和育种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也给苜蓿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构建一个苜蓿的核心种质势在必行。系统地阐述了苜蓿核心种质的构建、管理和利用,论述了快速发展的生物技术,尤其是分子标记技术在苜蓿核心种质构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This research studied the effects of sowing date and cutting prior to sowing on establishment of the leguminous forage,alfalfa(Medicago sativa),in a lightly degraded Leymus chinensis meadow and investigated the sowing date×cutting interaction. The factorial experiment comprised four sowing dates(May 1,June 1,July 1,August 1)and cutting treatment(cut or uncut)prior to sowing,and evaluated the establishment performance of alfalfa and the ecological mechanisms related to establishment. It was found that soil moisture during emergence of alfalfa was the greatest when sowing occurred on July 1,and clipping prior to sowing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plant height of L. chinensis during emergence and seedling growth of alfalfa.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sowing date×cutting interaction effect on alfalfa establishment. Clipping prior to sow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emergence percentage of alfalfa through reducing the plant height of L. chinensis and associated above-and below-ground competition,and the seasonal soil moisture change resulted in a 20% higher(P<0. 05)alfalfa emergence rate when sowing occurred on July 1. With cutting,the number of surviving alfalfa seedlings and seedling survival rate were greatest(83 plants· m−2 and 53%,respectively)when sowing occurred on July 1. For later sowing,owing to the shortened growing time,the development and overwintering survival rates of alfalfa seedling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Cutting prior to sow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overwintering rate of alfalfa seedlings through improving their development. In the cutting treatment,the number of overwintered alfalfa seedlings(22 plants·m−2)when sowing was on July 1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or other reseeding dates. In the second year,a botanical composition measurement showed that clipping prior to reseed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alfalfa biomass within the meadow,and the alfalfa biomass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in other treatments when sowing occurred on July 1 after cutting. Cutting prior to sowing als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crude protein content of forage. Based on these research results,normal production practice should include cutting when alfalfa is sown into L. chinensis meadow. Combined with cutting,a sowing date around July 1 is the most favorabl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lfalfa. © 2022 Editorial Office of 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我国苜蓿青贮研究领域发展概况。[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苜蓿青贮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可视化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 5.8.R3绘制苜蓿青贮研究文献知识图谱,对苜蓿青贮研究领域的研究机构、作者进行合作网络分析,对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及突现分析。[结果]在设定的检索条件下,1994年出现第一篇苜蓿青贮研究论文;1994—2021年苜蓿青贮文献年度发文量呈现上升趋势;《黑龙江畜牧兽医》发文量最多(31篇),《草业学报》总被引频次(763次)和篇均被引频次(31.79次)最高;玉柱发文量最多(34篇),中国农业大学为发文量最多的机构(57篇),以玉柱为中心形成了稳定的科研团队,但跨机构及团队之间合作不够紧密;苜蓿青贮作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最高(103次),围绕发酵品质、青贮品质、混合青贮、添加剂、乳酸菌等关键词开展研究。[结论]我国苜蓿青贮研究成果丰富,需加强跨机构、跨地区、跨团队的合作研究;发酵品质和苜蓿青贮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功能研究、苜蓿青贮微生物制剂的研发等方面仍然是我国苜蓿青贮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20.
高温胁迫下紫花苜蓿抑制消减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分离和获得紫花苜蓿高温胁迫诱导相关基因片段的EST序列.以秋眠6级的紫花苜蓿品种(ABI 700)为材料,以45℃高温胁迫下的紫花苜蓿幼嫩茎叶cDNA为试验方(tester),以正常生长(22℃)的紫花苜蓿幼嫩茎叶cDNA为驱动方(driver),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trac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