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材料与方法试验于2012年在浙江省常山县四都畈进行,试验田前作为空闲田,肥力中等,土质为壤土,光照、排灌条件较好。试验设3个早籼稻品种,5个栽插密度水平,共15个处理。品种为中早39、温814、甬籼69。栽插密度分别为20.0cm×13.3cm,20.0cm×16.7cm,20.0cm×20.0cm,23.3cm×10.0cm,23.3cm×20.0cm5个处理,3次重复,共45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为  相似文献   

2.
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云木香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给云木香GAP种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不同播期与种植密度对云木香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播期设置3/15(月/日)(A1)、3/25(A2)、4/5(A3)、4/15(A4)、4/25(A5)五个水平;种植密度设置穴行距30×10 cm(B1)、30×20 cm(B2)、30×30 cm(B3)、30×40 cm(B4)、30×50 cm(B5)五个水平。结果表明:播期、种植密度对云木香的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在播期为A3、A4、密度为B2、B3时产量较高,农艺性状较理想。25处理组合中,A3B2、A3B3、A4B2、A4B3较为理想,4月中上旬、30×20 cm和30×30 cm为分别当地云木香适宜的播期和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完善平塘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2 0 0 0年进行“壮秧剂”应用试验。1 材料及方法1 .1 试验材料供试品种为K优 5号 ,水稻“壮秧剂”为牡丹江壮秧剂厂生产。1 .2 试验方法共设 4个处理 ,其具体是 :A、水稻“壮秧剂”1 0kg/1 5m2 ;B、水稻“壮秧剂” 1 2 5kg/ 1 5m2 ;C、水稻“壮秧剂”1 5kg/ 1 5m2 ;D、对照 (未施壮秧剂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试验 ,处理 4个 ,小区面积 1 3 33m2 ,重复 3次 ,株行距1 6 6 7cm× 2 0cm ,每小区栽 1 0 0 0穴 ,每穴栽基本苗 3~ 4株 ,区间走道 33cm ,处理间走道 33cm ,四周设保护行。1 .…  相似文献   

4.
不同行距配比对玉米光合生理指标及茎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大丰30’为试验材料,在同一密度下(75000株/hm2)设置5种不同行距配比,研究不同行距配比对玉米光合生理指标及茎秆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配比为40 cm×80 cm时,棒三叶的叶绿素含量(SPAD)在灌浆期达到峰值;行距配比为30 cm×90 cm时,棒三叶净光合速率在灌浆期最高。大口期开始,行距配比为40 cm×80 cm时,叶面积指数(LAI)最高。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以40 cm×80 cm最高。各行距配比的茎秆硬皮穿刺强度与茎秆弯曲性能随着节位的下降均呈逐渐增强的趋势,从大到小为 40 cm×80 cm>50 cm×70 cm>30 cm×90 cm>60 cm×60 cm>20 cm×100 cm。穗长、穗粗、千粒重和穗粒数各处理间均有不同变化,行距配比为40 cm×80 cm时产量最高,比等行距60 cm×60 cm增产7.96%。由此可见,行距配比为40 cm×80 cm,有利于大穗型品种‘大丰30’的光合性能和茎秆强度的提高,从而达到抗倒伏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设40cm×13.4 cm、40cm×16.7cm、40cm×20cm、40cm×23.4cm、40cm×26.7cm五种处理,探讨花生高产栽培适宜密度.结果表明:40cm×16.7cm处理百果重134.8g、单株产量21.8kg、219.6kg/667m2,是参试处理单位面积产量之冠,分别较...  相似文献   

6.
种植密度与氮肥对黄秋葵叶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密度和氮肥两因子对黄秋葵018和021品系叶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总体来说,种植密度对黄秋葵叶片产量、茎杆产量和地上生物产量的影响呈现一致的规律.经显著性分析表明,018品系在高密度(即行株距40cm×30cm)下最佳,叶片产量达到3211.0kg/hm2,在低密度(即行株距60cm×50cm)次之,叶片产量达2860.6kg/hm2,中密度(即行株距50cm×40cm)最差;密度对021品系的差异不显著;氮肥对018和021品系叶片产量差异不显著;018和021品系的茎叶比随氮肥水平提高而变小.整体来说,生产上采用40cm×30cm的种植密度和375.0kg/hm2的氮肥水平可获得最大产量和最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环县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肥效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试验设计1.1设计方法本试验采取国内外科研试验最常见的3414试验方案,以N、P、K三个因素为基础,以当地农户一般施肥量为依据,建立4个施肥水平,0水平为不施肥,2水平为当地最佳施肥量的近似值,1水平=2水平×0.5,3水平=2水平×1.5。试验设计小区长6m,宽3.5m,小区面积21m~2。小区采用随机排列的方法,每个处理设三个重复,共14个处理,各处理设计见表1。1.2施肥方法基肥:60%的氮肥,40%的钾肥,全部磷肥。苗期施10%的氮肥,10%的钾肥。现蕾期施30%的氮肥,50%  相似文献   

8.
不同规格魔芋种芋种植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开展3种规格魔芋种芋的不同播种密度等试验研究,探讨与花魔芋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效益的关系。结果表明,播种大种芋出苗早,出苗率高,抗病性强。同一规格种芋随着播种密度增加,出苗率和软腐病发生呈下降的趋势。随着种芋增大,收获率和单芋重量提高,小区产量下降,膨大系数降低,但不同密度的膨大系数差异缩小。15g、100g和250g种芋播种密度分别以10cm×20cm、30cm×40cm和40cm×50cm为最佳。  相似文献   

9.
试验设不同株行距配比处理(A:22.4cm×22.4cm,B:25cm×20cm,C:[20+30]cm×20cm,D:30cm×20cm,E:[20+40]cm×20cm,F:24.5cm×24.5cm),以两优293和Y优1号为材料,分别比较研究了插植方式对一季超级杂交稻的增产效应,主要结果:(1)不同插植方式处理间和品种间的最高苗数均不同,但最高苗数发生的时间各处理间基本一致。插植密度小的处理比密度大的处理成穗率高,2个品种表现一致.说明稀植有利于提高成穗率。(2)Y优1号收割产量以处理B最高,其它处理依次为A、F、E、C、D,其中处理B显著高于处理E、C、D。两优293的收割产量以处理A最高,其余处理依次为B、C、D、E、F,其中处理A显著高于处理D、E、F,说明密植有利于两优293的高产栽培,但插植方式对产量的影响不大。其产量构成因子中: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存在处理间差异,其中以密植处理的有效穗数较多,但每穗粒数较少;结实率及千粒重处理间差异小。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昭阳烟区连作烟地翻耕深度对烟株生长发育和产质量的影响,通过田间随机区组小区设计,对翻耕深度20 cm(T1)、25 cm(T2)、30 cm(T3) 3个处理和CK(15 cm)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旺长期处理T2与T1容重、土壤孔隙度,与T3容重在0. 05水平有显著差异。不同处理在不同时期烟株的根、茎、叶干物质积累T2较大,其次为T3和T1,CK最差。T3根结线虫发病最轻,发病率为25. 23%,与CK在0. 05水平有显著差异;病情指数T3(4. 04)T1(5. 27)T2(5. 39),在0. 01水平显著小于CK(18. 64)。在农艺性状上,处理T2烟株株高112. 85 cm,叶面积系数3. 09,处理T3烟株茎围12. 07 cm,在0. 05水平显著高于CK。在经济性状上,处理T2产量、上等烟比例(α=0. 01)、中等烟比例(α=0. 05)显著高于CK;处理T3产量(α=0. 05)显著高于CK;处理T1中等烟比例(α=0. 01)显著高于CK。综合来看,处理T2烤烟经济性状最好,其次为处理T3和T1,CK烤烟经济性状最差。研究发现,连作烟地翻耕深度25~30 cm,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降低根结线虫病发生,促进烟株生长发育,提高烟叶产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探索水稻三角丛植栽培的适宜密度,充分发挥良种良法的增产潜力,促进提高水稻单产,试验设三角丛植栽培不同的3个密度,即:A处理33.3cm×33.3cm、B处理30cm×30cm、C处理26.7cm×26.7cm,结果表明:3个不同密度以A处理产量最高达751.73kg/667m^2,较B处理737.21kg/667m^2增加14.52kg,增1.9%;较C处理722.77kg/667m^2增加28.96kg,增3.85%。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植模式对夏玉米光能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光能利用效率( RUE)的提高是增加玉米产量非常重要的因素。夏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对产量和RUE均有一定的影响,为了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如何通过改善RUE进而提高玉米产量,试验研究了不同行距种植对玉米产量及光能利用率的影响。试验于2012年在中科院栾城试验站进行,选用该区域普遍使用的先玉335和郑单9582个品种,设20 cm+100 cm,40 cm+40 cm,60 cm+60 cm,40 cm+80 cm 4个行距水平,除了40 cm+40 cm密度为6.2×104株/hm2,其他密度均为7.5×104株/hm2。结果表明:郑单958的叶面积系数在60 cm+60 cm处理下比其他3个处理高5%~20%,先玉335高5%~17%;整个生育期内两品种60 cm+60 cm行距处理RUE高于其他处理10%~30%;在整个生育期内先玉33560 cm+60 cm行距处理总干物质量比其他3个种植模式高15%~22%,郑单958高17%~25%;两品种60 cm+60 cm的行距处理玉米收获指数、干物质量的转移率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从而利于提高产量。分析表明,太阳辐射和积温是影响夏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而夏玉米光能利用率明显受到积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行数与行距配置对带状条播小麦群体及个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四川丘陵区机播带状小麦最优行数与行距配置方式及其播种机开沟器间距设计,2010-2012连续两年度,以紧凑型品种川农27和半紧凑型品种绵麦367为材料,在带宽2 m和150×104 hm-2固定密度下,以传统“双三零”模式(带宽2 m,20 cm等行距5行)为对照,设置每带3行和行距30 cm + 30 cm (F3-1)、每带3行和行距35 cm + 35 cm (F3-2)、每带3行和行距40 cm + 40 cm (F3-3)、每带4行和行距20 cm + 20 cm + 20 cm (F4-1)、每带4行和行距20 cm + 30 cm + 20 cm (F4-2)以及每带4行和行距20 cm + 40 cm + 20 cm (F4-3)等6种配置方式,研究其对田间通风透光和群体及个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行数由5行减少到3或4行,同时增大行距后,孕穗期倒三叶位及基部透光率显著提高,群体内部空气流通加强。通风透光条件的改善显著提升了内行群体及个体质量,但对边行的影响较小,边行优势大幅削减,内行表现为成穗率提高,有效穗增多,孕穗到乳熟期叶面积消减速率减缓,干物质积累量增多,穗粒数、单穗重及产量提高。F3-3和F4-3处理的产量超过对照,是该地区带状机条播小麦行数与行距的最佳配置方式;F3-2和F4-2处理的产量与对照相当,但内行个体质量指标优于对照,也可替代传统“双三零”模式。  相似文献   

14.
正1.参试药剂由全国著名的4个种衣剂生产厂家提供的4种药剂参试,供试的玉米品种是成单14,质量国标一级。2试验设计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三次重复,小区面积33m~2,每小区种植8行,四周保护区设置4行。种植规格:82.5cm×39.6cm,行距82.5cm,窝距为39.6cm。每窝定量播种7粒,以便查虫害、病害率,定苗2株/窝,每小区为100窝,定苗株数为200株,种植60 000株/hm~2。  相似文献   

15.
不同育苗方式对棉苗素质及其生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材料与方法试验于 2 0 0 2年在南京农业大学江浦试验站进行 ,旨在实现工厂化育苗。供试品种为苏棉 1 2号 ,随机区组试验 ,3次重复 ,设 6个处理 :( 1 )B1 :大田常规土制营养钵为对照 (钵径 6.5cm ,高 8cm) ;( 2 )B2 :5 0孔穴式塑料育苗盘 (孔径 5cm ,深5cm) ;( 3)B3:72孔穴式塑料育苗盘 (孔径 4cm ,深 5cm) ;( 4 )B4:1 2 8孔穴式塑料育苗盘 (孔径 3cm ,深 5cm ) ;( 5 )B5:芦管 (管径 0 .8cm ,高 1 0cm) ,芦管内填土浸水腐沤 1周后播种。 4月 5日播种 ,3叶期移栽 ,移栽密度每公顷 4.5万株 ,行距 75cm ,株距 30cm ,小区面积 47m2 。育苗营…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独头蒜在青海高原地区的增产潜力,本研究以‘乐都紫皮大蒜’为试材,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播期、种瓣大小和种植密度三种因子对大蒜植株生长指标、独头率及小区独头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因素对独头蒜生产的影响依次为:播期>种植密度>种瓣大小。在不同因素对大蒜生长指标的主效应分析中,播期、种瓣大小和种植密度均对大蒜植株的株高和最大叶长有极显著影响,而对最大叶宽、叶片数和假茎粗无显著影响。另外,播期为SD1 (2021-04-14)的独头率达42%,小区独头蒜产量达0.69 kg,显著高于SD2 (2021-04-26)、SD3 (2021-05-08)的独头率和小区独头蒜产量;小种瓣的独头率达39%,小区独头蒜产量达0.62 kg,显著高于中种瓣和大种瓣的独头率和小区独头蒜产量;种植密度为12 cm×8 cm的独头率达38.3%,小区独头蒜产量达0.67 kg,显著高于密度为12 cm×4 cm和12 cm×12 cm的独头率和小区独头蒜产量。综上所述,播期、种瓣大小和种植密度三种因素最佳组合为A1B1C2,即播期为SD1、种瓣大小为小和种植密度为12 cm×8 cm。本...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黄秋葵氮磷钾合理的施用量,采用3因素4个水平16个处理的正交试验设计,分析N、P、K肥料不同配比对春植、秋植两季黄秋葵生长及结荚的影响。结果表明:春植与秋植不同处理间株高存在极显著差异,春植30、60、90天时的最大株高分别为62.3、125.0、169.0 cm,秋植30、60、90天时的最大株高分别为36.14、107.8、118.9 cm。采用极差分析方法确定各影响因子主次顺序,表明影响春植生长的主要因子为磷肥,秋季则为氮肥;春季有助于黄秋葵生长最佳组合为N_P4K2(N 0.155 kg/小区、P_2O_50.159 kg/小区、K_2O 0.214 kg/小区),秋植黄秋葵最佳施肥组合为N4P4K3(N 0.104 kg/小区、P_2O_5 0.159 kg/小区、K_2O 0.178 kg/小区);春秋两季影响黄秋葵结荚的最大因子均为磷肥,其次为氮肥,提高黄秋葵结荚量的最佳施肥组合为N3P2K2(N 0.130 kg/小区、P_2O_50.238 kg/小区、K_2O 0.214 kg/小区),即适当提高磷肥和钾肥用量配合低浓度的氮可促进黄秋葵结荚。  相似文献   

18.
我们于1988~1996年4个年度在和桥镇进行了薹肥不同施用期试验,其结果如下。1材料与方法供试品种为中油821。薹肥施用期设5个处理:①现蕾期(2月中旬);②薹高3.5cm;③薹高7cm;④薹高10cm(CK2);⑤不施薹肥(CK1)。小区面积20m2,重复3次,随机排列。全生育期施纯氮270kg/hm2,基、苗、蜡月巴占施肥总量的70%。薹肥碳铵450kg/hm2,占施肥总量的30%,视墒情对水条施。盛薹期考查苗情,收获前取样考查植株经济性状,小区单收单脱粒,计算实产。2结果与分析2.1产量表现各年度试验均以处理①产量最高,其它依次为处理②、处理③、处理④、处理⑤。4年平均各处理油菜籽产量  相似文献   

19.
<正>1材料和方法1.1参试品种参试品种有文稻16号、傣珍、八宝谷3号、临籼25、文稻15号、中深1号、永籼0830-2、中深绿1号、粤金油占、永籼0830-1、八宝谷2号、八宝谷4号、红香软7号(对照)。1.试验设计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三次重复。小区面积约13.34m2,11行区栽41丛,长宽比约3:1,长6.67m,宽2m,株行距16.5cm×19.8cm,栽谷2粒/穴,密度约33.75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6份转Cry1Ab抗虫基因玉米自交系与5份常规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利用NCⅡ设计,共组配30个杂交组合,对其穗行数、行粒数、穗重、穗长、穗粗5个穗部性状和小区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和配合力估算,以鉴定这6个转Cry1Ab基因玉米自交系的育种利用潜力。结果表明,5个穗部性状和小区产量在30个组合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小区产量与行粒数、穗重、穗长和穗粗均呈现极显著性正相关,其中小区产量与穗重的相关系数最高;转基因系6的产量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为11.717,其次为转基因系1,效应值为2.946,其他4个系的效应值都为负值;转基因系6产量一般配合力与转基因系1、2、3、4、5有着极显著差异。在30个组合中,M03×转基因系5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最高为25.808 2,其次为PH6WC×转基因系1,效应值为22.221 4;PH6WC×转基因系1的小区产量最高为635.873 kg/667 m^2,其次为M03×转基因系5,产量为593.625 kg/667 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