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比较了8种在医药和兽药上广泛使用的抗真菌、抗寄生虫化学药物对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效果,以筛选家蚕微粒子病治疗药物新材料。结果表明:在供试药物中,阿苯达唑对家蚕微粒子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达到与现行生产上使用的治疗药物防微灵相近的治疗效果,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将苯并咪唑类药物阿苯达唑喷施桑树后采叶喂蚕可预防和治疗家蚕微粒子病。准确测定与分析阿苯达唑在桑叶中的持留量及消解规律,对明确药物时效性以及确定施药方案十分重要。建立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SPE-HPLC)联用技术测定桑叶中阿苯达唑持留量的方法:桑叶样品中的药物成分用乙腈提取,经固相萃取氨基柱净化后,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再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检测以及外标法定量。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药物浓度检测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0.999 1;日内和日间的精密度良好,色谱峰保留时间的变异系数(RSD)为1.33%~3.88%,峰面积的RSD为2.40%~5.69%;样品回收率在80.67%~108.30%;最低检测限(LOD)和最低定量限(LOQ)分别为2.43 ng/L、8.09 ng/L。利用该方法对2次试验中分别以1 000 mg/L和1 500 mg/L阿苯达唑悬浊液喷施后的桑叶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各浓度药液处理区桑叶中的药物消解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在2.22~3.22 d。该检测方法具有准确、灵敏、快速的特点,可应用于桑叶中阿苯达唑持留量及消解规律的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3.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对蚕业生产危害非常严重的蚕病,具有食下和胚种两种传染途径。该病容易大面积暴发,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蚕种业和茧丝生产的发展。在蚕种生产中采取母蛾检疫、蚕业消毒、防止野外昆虫微孢子虫交叉传染以及治疗药物应用等措施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发生。通过对各种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为促进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兔蛲虫病可引起病兔食欲下降,生长缓慢,全身消瘦,严重时会导致病兔死亡,直接造成经济损失。为了解药物对兔蛲虫病治疗效果的影响,本研究应用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粉、盐酸左旋咪唑、盐酸氯苯胍预混剂和芬苯达唑4种药物分别对20只兔进行了药物治疗对比试验,同时设置对照组,通过粪便样品寄生虫检测法,采用卡方检验。结果表明:4种药物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粉、盐酸左旋咪唑和芬苯达唑驱虫效果明显高于生理盐水(P0.05)。结论: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粉对兔蛲虫病治疗效果最好,是值得推广的兔蛲虫治疗药物,可作为兔蛲虫病的首选药。  相似文献   

5.
何安蓉  王琦 《蚕学通讯》2004,24(4):38-40
家蚕微粒子病是经蚕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的一种毁灭性蚕病,严重威胁着蚕种场的生存和蚕桑事业的发展.目前,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可以从三个方向努力.首先是预防.主要是防止微粒子病对家蚕的感染.常以补正检查、预知检查、母蛾检查、环境及桑叶消毒等技术措施为有效手段,并已取得了系统有用的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家蚕繁育的全过程.第二为治疗.即主要是对家蚕添食抗微药品,如防微灵、克微宝等,以此来控制家蚕微粒子在蚕体的增殖.第三为育种防治.即用生物工程技术将抗微粒子病基因导入经济性状好的蚕品种内,培养出在感染微粒子病毒的任何浓度下绝对不会发生家蚕微粒子病的蚕种,不过该研究还只是一种设想.  相似文献   

6.
家蚕微粒子病预知检查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薛坤荣 《中国蚕业》2002,23(2):78-79
家蚕微粒子病是蚕种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害,目前尚未研制出理想的治疗微粒子病的药剂,浙江省各蚕种场采用全龄漂白粉精洗桑叶虽收到了良好的防微效果,但是费工费时,加大了制种成本.通过对环境和原蚕进行微粒子孢子预知检查,可以及时地了解环境和原蚕中微粒子孢子的有无及分布状况,为制定防微工作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桑树叶面消毒的操作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荣 《中国蚕业》2006,27(4):43-44
为了有效地控制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目前大多数蚕种生产单位在蚕种生产过程中采取了对桑叶叶面消毒的方法,常见的方法有桑叶浸渍消毒、桑叶采摘后室内喷消、桑树叶面消毒等。这些方法对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有效性已被越来越多的蚕种生产单位认同,且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这3种方法在操作上、原蚕区饲养户的接受程度上及对蚕生理的影响等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桑叶浸渍消毒被普遍认为是防微效果最好的方法,但该方法操作过于复杂,桑叶需作脱水干燥处理,生产投入大,耗时费工,副作用明显,在实际生产中执行难度大,技术…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提高四川省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效率,检验防微灵在四川省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效果,2015年春蚕期和秋蚕期分别在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嘉陵区吉安镇原蚕区(以下简称原蚕区)、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家蚕抗病性能检测功能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进行了防微灵溶液喷消桑叶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效果试验,以常规全程漂白粉液消毒桑叶作为对照,春蚕期和秋蚕期分别以川山、蜀水和蜀绣、渝春的原种为供试蚕品种。试验结果显示,用防微灵处理桑叶饲喂的原蚕繁育的一代杂交种川山×蜀水和蜀绣×渝春共计398盒全部为无毒种,而用漂白粉液对桑叶全程消毒的桑叶饲喂的原蚕繁育的一代杂交种共计1 094盒,其中420盒为无毒种,674盒为带毒合格种;2015年秋蚕期实验室用防微灵处理桑叶饲喂的原蚕,蜀绣的健蛹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分别比对照区高0.16个百分点、1.77%、3.85%、0.44个百分点,渝春除健蛹率、全茧量略低于对照区外,茧层量、茧层率分别比对照区高3.03%、1.04个百分点;用防微灵处理桑叶饲喂的原蚕,繁育系数比漂白粉液处理区略有提高,且防微灵使用方便、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9.
家蚕微粒子病是病原性微孢子虫经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而使蚕感染 病的一种毁来性传染病,自1995年秋以来,该病在德清蚕区有所蔓延、扩散,局部地区发生严重的危害。宵仅影响蚕种计划的安排,而且威胁蚕桑生产的安全和蚕种的生存发展,家蚕微粒子病防治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为此,我们在总结各场近年来防微经验教训及学习兄弟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且具有可操作性的“防微”技术,即采取以桑叶全龄浸渍消毒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可有效地控制微粒子病的发生和蔓延,下面就桑叶浸渍消毒对微粒子病防治的效果及有关标准和注意问题,谈谈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0.
通过同时分别添食家蚕细菌性肠道病、中肠型脓病、浓核病和微粒子病病原给家蚕,比较四种蚕病的发病过程、病蚕中肠病变、病原胚种传染情况和药物治疗效果。发现四种蚕病都有蚕体群体发育不齐的现象,细菌性肠道病发病时间最早,但发病较轻的蚕体有病情自愈的现象;浓核病发病过程最长,与对照差异也最大;中肠型脓病中肠后端呈乳白色;只有微粒子病对家蚕有胚种传染:只有细菌性肠道病对抗生素治疗有效果。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防治家蚕微粒子病药物进行了综述,分别从蚕业生产中常用的消毒药物和治疗药物的种类、作用效果、作用机理进行全面分析,为合理使用防治微粒子病药物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开发新型防治家蚕微粒子病药物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自九十年代中期 ,我省主蚕区相继爆发家蚕微粒子病 ,蚕桑生产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也给桑蚕种制种业带来毁灭性打击。多年来 ,通过广大蚕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出桑叶蚕期全龄叶面消毒新技术 ,不仅使家蚕微粒子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而且大大减少了其他蚕病的发生 ,蚕种产量和质量显著提高。根据我们的实践和体会 ,要正确运用桑叶叶面消毒技术 ,保证桑叶消毒效果 ,应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1 严格掌握药液浓度小蚕期浸叶 ,漂白粉药液有效氯含量以 0 .2 8%为中心 ,有效氯含量最高不超过 0 .3% ,消毒净药液有效氯含量…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地控制蚕种生产中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在严格执行母蛾检查和全面的消毒防病措施的基础上,湖州市相关部门与蚕种生产企业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研制的家蚕微粒子病治疗药剂"克微1号"在蚕种生产中应用。从3龄眠中开始至上蔟期间,每隔3 d用50%"克微1号"可湿性粉剂1 000倍稀释液喷洒桑园桑叶表面,用喷洒过"克微1号"稀释药液的桑叶连续不间断饲蚕直至上蔟,显示出良好的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成效,同时减少了用工、降低了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4.
采用合理的有效氯浓度进行桑叶叶面消毒,可以有效防治家蚕微粒子病,对原蚕幼虫的生命率不仅没有影响,而且有所提高,死笼率下降,发蛾率也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鳗用阿苯达唑制剂的研制过程及其临床试验。研究表明,采用月桂醇硫酸钠作增溶剂对阿苯达唑的增溶量超过99.8%;临床试验进一步证明鳗用阿苯达唑制剂对欧鳗拟指环虫病等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治欧鳗寄生虫病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由于农村原蚕生产别具分散、插花和环境开放等独特性特征,差异于集中、专一、环境封闭的蚕种场场内制种,面临微粒子病的挑战尤为严峻,防控家蚕微粒子病尤为现实。必须把握家蚕微粒子病的传染来源与为害规律,针对性地采取全程消毒防病,开展预知检查,严格隔离淘汰,桑叶叶面消毒,合理处置蚕沙、适时防治桑虫等系列整合措施,以有效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对农村原蚕生产的威胁与危害。  相似文献   

17.
TAAL对人工接种的家蚕微粒子病的实际治疗试验表明:以0.5-1mg/ml的TAAL1次/日,8小时/次药物添食,对家蚕微粒子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TAAL的疗效与治疗次数、二次用药的间隔时间、蚕体感染微孢子的数量、蚕体发病程度关系十分密切.治疗次数增加,疗效增加;二次用药间隔时间超过36小时疗效明显下降;蚕体感染微孢子浓度越低疗效越明显,当微孢子感染浓度低于10~8个孢子/毫升时表现出良好的效果.感染48小时前与48小时后使用TAAL的效果截然不同.推测该药物主要作用于微孢子原虫的裂殖体阶段.  相似文献   

18.
防微灵在蚕种生产中的应用及防微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越  薛坤荣 《中国蚕业》2008,29(2):53-55
结合蚕种生产实际,初步分析了桑叶喷施以多菌灵为主剂的防微灵对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效果,结果显示:防微灵对家蚕微粒子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与桑叶全程清洗消毒方法相比,使用防微灵技术要求低、操作简便,并有效地克服了桑园全程清洗消毒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每盒合格蚕种成本降低了1.83元,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9.
家蚕微粒子病的治疗药物筛选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自从Hsiao Ting H.等(1973)发现苯来特对紫花苜蓿象鼻虫微粒子病有明显治疗效果之后,不少研究者在这方面研究取得了进展。广东省农科院蚕研所蚕病组(1978)研究表明,除苯来特之外,多菌灵、托布津以及“7313”等对治疗家蚕微粒子病也有显著效果,因而得出了诸如具有苯并咪唑基类似结构的化合物对治疗微粒子病都可能有效的想法。为了证实这种设想和进一步寻找其他有效药物,我们进行了这个试验,现将初步试验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20.
全面净化环境提高防微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蚕病,它有经口食下传染和经卵胚种传染两种途径,但必须先有食下传染才能显现其胚种传染的特点.因此,在通过母蛾检查、补正检查、预知检查等手段淘汰带毒原(母)种而控制胚种传染的前提下,严防食下传染是预防微粒子病的关键.而蚕儿随桑叶食下微粒子孢子致病是食下传染的主要途径.比如带毒的蚕粪污染桑叶,野外昆虫患有微粒子病污染桑叶,各龄用桑接触到被微粒子孢子污染的蚕具、饲养人员的手、养蚕用水等均可使蚕食下微粒子孢子而感染致病.由此可见,全面净化生产生活环境、桑园环境、饲育环境和原蚕区环境,消灭微粒子病原是种场控制微粒子病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