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机插株距下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在水稻关键生育时期的运筹方式,为水稻机插秧配套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中迟熟杂交籼稻川谷优7329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在机插行距均为30 cm下,设株距16 cm、18 cm、20 cm;并设4种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运筹模式:1)基肥为96 kg/hm^2缓释氮肥和24 kg/hm^2常规氮肥,不施追肥;2)基肥施96 kg/hm^2缓释氮肥,追肥施24 kg/hm^2常规氮肥;3)基肥施96 kg/hm^2缓释氮肥和54 kg/hm^2常规氮肥,不施追肥;4)基肥为96 kg/hm^2缓释氮肥和24 kg/hm^2常规氮肥,追肥为30kg/hm^2常规氮肥;以不施氮肥为对照。【结果】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运筹和株距对机插杂交籼稻叶面积指数(LAI)、拔节-齐穗期光合势及产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运筹的效应明显高于机插株距。3种株距下,随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量及常规氮肥后移量的增加,机插杂交籼稻的LAI、拔节-齐穗期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净光合速率及产量均呈增加的趋势。株距为16 cm时,群体茎蘖数显著增大,形成的有效穗多,对养分的竞争性增强,光合特性减弱,未能形成大穗,虽然结实率高但每穗粒数较少,产量较低;株距为20cm,由于密度降低,群体茎蘖数显著减少,形成的有效穗少,后期对养分的吸收充足,光合特性增强,形成了足够的大穗,每穗实粒数显著增加,但结实率和千粒重较小,因此未能高产;而株距为18 cm时,在足够群体茎蘖数的基础上形成的有效穗较多,后期能有效吸收养分,光合特性增强,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增大。相关分析表明,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运筹和株距下,尤以齐穗-成熟期群体生长率、拔节-齐穗期光合势和齐穗期有效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相关性较高。【结论】株距为18 cm,96 kg/hm^2缓释氮肥和24 kg/hm^2常规氮肥作为基肥施用,30 kg/hm^2常规氮肥作为追肥在倒4叶期施用,能充分发挥本区域机插杂交籼稻的高产优势,提高光合物质生产,产量最高可达11 681.56 kg/hm^2。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机插株距下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在水稻关键生育时期的运筹方式,为水稻机插秧配套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中迟熟杂交籼稻川谷优7329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在机插行距均为30 cm下,设株距16 cm、18 cm、20 cm;并设4种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运筹模式:1)基肥为96 kg/hm2缓释氮肥和24 kg/hm2常规氮肥,不施追肥;2)基肥施96 kg/hm2缓释氮肥,追肥施24 kg/hm2常规氮肥;3)基肥施96 kg/hm2缓释氮肥和54 kg/hm2常规氮肥,不施追肥;4)基肥为96 kg/hm2缓释氮肥和24 kg/hm2常规氮肥,追肥为30 kg/hm2常规氮肥;以不施氮肥为对照。【结果】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运筹和株距对机插杂交籼稻叶面积指数(LAI)、拔节-齐穗期光合势及产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运筹的效应明显高于机插株距。3种株距下,随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量及常规氮肥后移量的增加,机插杂交籼稻的LAI、拔节-齐穗期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净光合速率及产量均呈增加的趋势。株距为16 cm时,群体茎蘖数显著增大,形成的有效穗多,对养分的竞争性增强,光合特性减弱,未能形成大穗,虽然结实率高但每穗粒数较少,产量较低;株距为20 cm,由于密度降低,群体茎蘖数显著减少,形成的有效穗少,后期对养分的吸收充足,光合特性增强,形成了足够的大穗,每穗实粒数显著增加,但结实率和千粒重较小,因此未能高产;而株距为18 cm时,在足够群体茎蘖数的基础上形成的有效穗较多,后期能有效吸收养分,光合特性增强,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增大。相关分析表明,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运筹和株距下,尤以齐穗-成熟期群体生长率、拔节-齐穗期光合势和齐穗期有效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相关性较高。【结论】株距为18 cm,96 kg/hm2缓释氮肥和24 kg/hm2常规氮肥作为基肥施用,30 kg/hm2常规氮肥作为追肥在倒4叶期施用,能充分发挥本区域机插杂交籼稻的高产优势,提高光合物质生产,产量最高可达11 681.56 kg/hm2。  相似文献   

3.
缓释氮肥减量配施和株距对机插杂交籼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研究缓释氮肥减量配施和株距对机插杂交籼稻主要生育时期氮素积累、转运、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机插密度和缓释氮肥配施耦合下,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率与产量间的关系。【方法】在前期研究确定高产施氮量180 kg/hm2,机插稻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适宜配比为7∶3基础上,设3种株距(行距均为30 cm):16、18和20 cm,以及4种缓释氮肥(36、66、96 和126 kg/hm2)与常规氮肥(54 kg/hm2)配施处理。【结果】缓释氮肥减量配施和株距对机插稻主要生育时期氮素积累总量、成熟期叶片及穗部氮素吸收量、氮素转运量、氮肥利用率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互作效应;缓释氮肥减量配施对机插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特性的影响显著大于株距。株距为18 cm,缓释氮肥(96 kg/hm2)与常规氮肥(54 kg/hm2)配施量为150 kg/hm2能促进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及各生育阶段氮素的累积,提高结实期各器官氮素积累量,并促进叶片和茎鞘中氮素的转运,进而显著提高穗部氮素增加量(107.58 kg/hm2)、氮肥利用率(66.19%)及产量(11463.85 kg/hm2);株距为16 cm,缓释氮肥(126 kg/hm2)与常规氮肥(54 kg/hm2)配施量为180 kg/hm2虽能促进主要生育时期氮素的累积,但易造成结实期茎鞘及叶片中氮滞留量的增加,降低氮素转运率,导致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利用率降低。从高产高效的角度考虑,以缓释氮肥(96 kg/hm2)与常规氮肥(54 kg/hm2)配施量150 kg/hm2为宜;当株距增加到20 cm时,主要生育时期水稻吸收氮素的绝对量少,茎鞘叶片中的氮素向穗部转运及穗部氮素积累量增加,产量及氮素利用率随缓释氮肥配施量的增加而增加,以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量为180 kg/hm2为宜。相关性分析表明,缓释氮肥减量配施与株距耦合下,机插杂交稻以齐穗至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叶片氮素转运量与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相关性(r=0.54**~0.85**)最高,对提高氮肥利用率及产量更为重要。【结论】株距为18 cm,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量为150 kg/hm2能协同提高穗部氮素增加量、氮肥利用率及产量,为本研究氮肥减量配施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高原地区机插籼稻缓释氮肥与尿素配施的最佳比例,以川谷优7329为材料,在施氮量为150kg/hm~2和105 kg/hm~2水平下,研究了4种缓释氮肥与尿素配施比例(10∶0,7∶3,5∶5,3∶7)对机插籼稻产量与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间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缓释氮肥与尿素配施水稻产量由高到低为5∶510∶07∶33∶7。在相同比例下增加施氮量可以增加机插籼稻抽穗期高效叶片的长度,提高茎蘖数和抽穗期叶面积指数,但降低了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粒叶比。尿素所占比例越高成穗率越低,5∶5的处理水稻表观输出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最高。高原地区机插籼稻最佳氮肥施用量为105 kg/hm~2,缓释氮肥与普通尿素配施比例为5∶5。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高施氮水平和常规施氮水平下,研究缓释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为机插稻的氮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迟熟杂交籼稻川谷优7329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置不同的施氮水平及5种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尿素)配施处理,并设置不施氮处理,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并探讨氮素利用和产量与生理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施氮水平、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机插稻拔节、抽穗及结实期对氮素的吸收利用以及结实期茎鞘的氮素转运量与干物质量、氮素积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每穗实粒数及最终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38*~0.69**)。与常规氮肥运筹相比,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全缓释氮肥施用处理的机插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总量、光合势、叶面积指数、氮肥表观利用率及穗部氮素增加量均显著提高,进而促进增产。【结论】据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表现,机插稻产量在180 kg/hm2施氮水平下较高,且在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比例为7∶3一次性施用时产量最高,较其他氮肥运筹产量高0.84%~26.59%,氮肥表观利用率高0.28%~47.02%,为最优氮肥运筹模式。但不同施氮水平下,随着缓释氮肥配施比例的降低,群体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及物质积累等指标也降低,且在施氮处理为全常规氮肥时最低,均不利于机插稻氮肥利用效率及最终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不同氮肥运筹处理对华北平原限水灌溉条件下冬小麦产量、水分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试验站限水灌溉(播种前灌充足底墒水,春浇拔节水和开花水)条件下,开展了6个不同氮肥运筹处理(157.5 kg N/ha全部做基肥;基肥88.5 kg N/ha 追肥69 kg N/ha;基肥157.5 kg N/ha 追肥69 kg N/ha;基施88.5 kg N/ha 追施138 kg/ha;226.5 kg N/ha全部做基肥;基肥157.5 kg N/ha 追肥138 kg N/ha)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限水灌溉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处理的冬小麦经济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间无显著差异。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1.78~1.87 kg/m3)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39.65~44.42 kg/kgN)随氮肥施用量加大呈下降趋势,而氮肥生产力则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降低。冬小麦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表现为叶片>茎鞘>穗颖。氮肥一次性基施处理的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在各氮肥运筹处理中均较高。在华北平原地区,施氮水平在157.5 kg N/ha且一次性基施,是限水灌溉冬小麦高产、高效、简化的适宜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选用常规粳稻、杂交粳稻和杂交籼稻三种不同类类型水稻品种,分别设置钵苗机插株距12、14、16、18 cm四种不同移栽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常规粳稻以株距12 cm产量最高,为671.9 kg/667 m~2;杂交粳稻以株距18 cm产量最高,为737.0 kg/667 m~2;杂交籼稻以株距14 cm产量最高,为681.4 kg/667 m~2。目前钵苗机插方式十分有利于中、大穗型杂交粳稻或杂交籼稻高产或超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8.
根据机插水稻的生育特点,在安徽沿江地区开展了机插单季稻高产高效肥料运筹试验。结果表明,控氮减磷增钾配方施肥技术适合机插水稻,其措施主要包括:氮肥基施量应控制在108 kg/hm~2以内,氮肥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为4∶4∶2;磷肥基肥、穗肥比例为8.5∶1.5;钾肥基肥、穗肥比例为7∶3或4.6∶5.4。当目标产量为9 000~9 750kg/hm~2时,机插一季稻配方施肥推荐用量为:每hm~2施N 195~210 kg、P2O572 kg、K2O 120 kg。穗肥氮、磷、钾肥分别占其总量的20%、15%、54%时,机插稻群体和产量构成较合理,有利于高产高效。机插一季稻群体生长量大、生育期较长、耗钾量多,穗期补施钾肥是一项有效的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钵苗机插杂交籼稻从育苗到大田管理的关键技术,并形成单位面积产量750 kg/667 m~2以上的栽培配套技术,在大田条件下,研究钵苗机插不同育秧材料、播种量、密度和氮肥运筹对籼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育苗营养细土中加入适当的细沙和土壤黏结剂,可以明显提高出苗率和栽插质量;单穴播种量在4~5粒有利于培育壮秧,降低栽插空穴率;钵苗杂交籼稻栽插行距33 cm、株距16 cm、栽插密度1.26万穴/667 m~2左右、基本苗3.0万~3.5万株/667 m~2时利于高产;在氮肥运筹上,基蘖肥︰穗肥=7︰3时,成穗率与产量均较高。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2016,(4):47-53
在湖南长沙以超级稻Y两优1号为材料,研究了机插秧条件下栽插密度和施氮量对产量表现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机插密度增加而增加,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降,机插密度和施氮量均通过增加有效穗数来增加产量;产量最高的处理组合为N1D1(施氮量170 kg/hm~2,密度36.4万穴/hm~2,产量9.57 t/hm~2),其次为N1D2(施氮量170 kg/hm~2,密度为28.6万穴/hm~2,产量9.45 t/hm~2)和N2D1(施氮量240 kg/hm~2,密度为36.4万穴/hm~2,产量9.38 t/hm~2)。降低施氮量或增加机插密度能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在施氮量为170 kg/hm~2、机插密度为28.6万~36.4万穴/hm2条件下,既可以获得高产,又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进行了超级稻两优616施氮量与氮肥施用比例、插植规格和调控技术试验,认为两优616插植规格以16.7 cm×30.0 cm和20.0 cm×26.7 cm,施肥水平以施纯氮180~210 kg/hm~2,氮肥按照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比为60∶20∶10∶10和60∶0∶25∶15的比例施肥最佳。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不施或少施分蘖肥,增施穗、粒肥,结合烤田调控或"九二○"化控("九二○"用量15g/hm~2,加水750 L/hm~2,即20 mg/L)产量均能显著提高。总结出两优616的超高产栽培集成技术。  相似文献   

12.
氮肥用量与运筹比例对机插水稻产量影响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与运筹比例对机插水稻武育粳3号产量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机插水稻氮肥用量以纯氮20kg/667m2为宜,运筹比例采用基肥:分蘖肥:穗肥为1∶2∶2处理产量最高;穗肥施用应因苗制宜,基蘖肥较多、群体较大、长势较好的选择在倒3 1(促花肥与保花肥使用倒数叶龄,下同)叶龄期施用,基蘖肥较少、群体较小、长势较差的选择在倒4 2或倒5 3叶龄期施用,以提高施氮安全性和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机插密度与氮肥运筹对早稻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早稻品种中嘉早17为供试材料,开展机插密度与氮肥运筹联合试验。结果表明,机插密度30 cm×12cm与30 cm×14 cm比较,前者基本苗多,分蘖数多,分蘖成穗率高,群体叶面积指数和生物产量较高,最终产量也较高。因此,中嘉早17及其同类型早稻机插密度以30 cm×12 cm为宜。就氮肥运筹而言,在总施氮量、基肥定量的情况下,增加分蘖肥的用量,有利于机插早稻分蘖成穗,增加每穗颖花量和总颖花量,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最终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4.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探讨了氮肥施入量180、225、270、315、360 kg/hm~2对水稻新品种盐粳1403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为315 kg/hm~2处理获得单产8 709 kg/hm~2,比360、270、225、180 kg/hm~2处理分别增加了0.78%、3.09%、7.62%、13.5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处理主茎叶片数、单位面积最高茎蘖数、收获穗数、齐穗期叶面积指数、剑叶净光合速率及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随之增加;各处理茎蘖成穗率、有效叶面积率、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百分比、收获指数、结实率、千粒重随之降低;各处理每穗成粒数、齐穗期高效叶面积率则表现为先增后减。上述结果为盐粳1403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设置12.0、15.0、18.0、21.0、24.0 kg/667 m~2施氮量,探讨氮肥运筹对水稻新品种桥科951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主茎叶片数、单位面积最高茎蘖数、收获穗数、齐穗期叶面积指数、剑叶净光合速率、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高;茎蘖成穗率、有效叶面积率、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百分比、收获指数、结实率、千粒重随之降低;每穗成粒数、齐穗期高效叶面积率则表现为先增后减。施氮量为21.0 kg/667 m~2处理获得最高单产702.5 kg/667 m~2,较其他处理分别增产17.2%、11.14%、5.4%及2.54%。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适宜的稻茬晚播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于2019-2021年进行播期(11月1日和11月25日)、施氮量(210 kg·hm-2和270 kg·hm-2)和氮肥运筹(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分别为7∶1∶2、5∶1∶4和3∶3∶4)三因素裂区试验,研究施氮量、氮肥运筹组合对不同播期小麦产量、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率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推迟后适当增加基本苗有利于保持穗数稳定,降低减产幅度,与适播相比两个年度平均减产8.62%。增加施氮量能促进植株各生育阶段氮素吸收量,但降低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农学效率、氮素生理效率和氮素表观利用率,且导致产量下降;增加追肥比例促进小麦拔节后氮素吸收利用,有利于提高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农学效率和氮素表观利用率,但降低氮素生理效率。晚播条件下增加氮肥用量或提高追肥比例能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对硬度无显著影响。在适播条件下,5∶1∶4氮肥运筹有利于协调穗数和粒重的关系,获得最高产量;在晚播条件下,3∶3∶4运筹通过降低基肥比例和提高分蘖肥比例,虽然使穗数略降,但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有利于产量形成。综上所述...  相似文献   

17.
《杂交水稻》2016,(2):54-60
选用杂交晚籼稻品种五丰优T025和常规晚粳品种镇稻11号为材料,设置不同机插株距和取秧面积处理,探讨机插规格对双季晚稻群体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塑造了水稻的不同群体起点,对群体发育和产量有明显的影响。随着取秧面积的增加,机插漏蔸率降低,基本苗数、最高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增加,成穗率和群体透光率呈下降趋势。株距11.5 cm处理的基本苗数、最高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稻谷产量均高于株距13.6 cm处理。杂交籼稻品种五丰优T025干物质积累量和稻谷产量都高于常规粳稻镇稻11号。调节机插株距比调节取秧面积更易控制基本苗数。双季晚稻适宜机插规格为行距26.9 cm、株距11.5 cm;杂交籼稻和常规粳稻品种适宜取秧面积分别为1.05和1.44 cm2。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适合优质麦的肥料运筹方式,明确基肥、壮蘖肥和穗肥的产量效益,以镇麦10号为材料,探究不同的肥料运筹对镇麦10号产量、经济效益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壮蘖肥和穗肥相比,穗肥的产量最高,净效益最好,显著高于基肥和壮蘖肥;其中基肥的产量高于壮蘖肥,净效益低于壮蘖肥,但是差异不显著。基肥中分别施用磷酸二铵、复合肥、氯化钾,以及追肥中分别施用磷酸二铵、复合肥、氯化钾和基肥追肥都用复合肥共7个处理相比,基肥追肥都用复合肥的处理产量较其他处理好,净效益也较其他处理好,平均增加7.9~20.8元/667 m2。在品质方面,基肥中施用复合肥和氯化钾可以改善镇麦10号的品质,而追肥对其品质的提升作用不显著。因此,镇麦10号的最佳施肥方式为:基肥(尿素11.0 kg/667 m2+复合肥22.5 kg/667 m2)+分蘖肥(尿素9.0 kg/667 m2)+拔节肥(尿素10.0 kg/667 m2+复合肥12.5 kg/667 m2)+穗肥(尿素7.5 kg/667 m2)。  相似文献   

19.
饲用大麦扬饲麦3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不同密度、氮肥用量及运筹比例对饲用大麦扬饲麦3号籽粒产量及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籽粒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对于产量的贡献占主要作用,穗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2、适当增加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比例后移可以明显提高籽粒蛋白质与赖氨酸含量,饲用大麦扬饲麦3号籽粒的产量与蛋白质含量、赖氨酸含量呈正相关关系;3、扬饲麦3号以225万/hm2密度、氮肥用量225kgN/hm2、采用基肥∶壮蘖肥∶拔节肥为3∶3∶4运筹比例有利获得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20.
适宜机插密度提高优质杂交籼稻插秧质量及产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机插密度对优质杂交籼稻插秧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宜香4245和宜香优2115为供试材料,设置3种机插密度(D1的行株距为30 cm × 14 cm,D2的行株距为30 cm × 18 cm,D3的行株距为30 cm × 21 cm),研究不同机插密度对优质杂交籼稻机插质量、茎蘖生长及抗倒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