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鄂杂棉10号(原名太97D5-1)是湖北惠民种业有限公司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共同育成的抗虫杂交棉新品种,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该品种是湖北省第一个通过国审的棉花品种.  相似文献   

2.
钱武 《中国麻作》1988,(2):10-10
198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提供H005杂优红麻种给我县连续四年进行示范种植,获得明显的增产效果。杂优红麻增产潜力大,深受群众欢迎,值得大力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瑞杂816是德州市银瑞棉花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以sGK321选系087系为母本、中棉所17选系884系为父本杂交培育出的杂交种.2007年3月通过山东省审定(鲁农审2007022),2007年11月通过国家审定(国审棉2007002).  相似文献   

4.
中棉所84(原代号中夏杂08)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与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以sGK中825为母本,以中416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杂交一代经产量、抗性和生化辅助育种选育而成,2008-2009年参加河南省短季杂交棉品种区域试验,2010年参加河南省短季杂交棉品种生产试验,获得在河南省的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农基安证字(2010)第181号].  相似文献   

5.
中棉所73(原代号中夏杂05)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与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采用棉花研究所选育的综合性状优良的MC1351系为母本,以转Bt+CpTI基因的抗虫棉中501选系MK428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双价转基因抗虫杂交短季棉新品种。2006—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早熟组棉花品种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6.
鑫杂086是济南鑫瑞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以中棉所17选系318系为母本、中棉所41选系107为父本杂交选育的杂交棉新品种,2007年11月通过国家审定(国审棉2007011).  相似文献   

7.
钱武 《中国麻业》1988,(2):10-10
198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提供H005杂优红麻种给我县连续四年进行示范种植,获得明显的增产效果。杂优红麻增产潜力大,深受群众欢迎,值得大力推广种植。一、杂优红麻增产潜力大我县1983~1986年用H005杂优红麻种多点示范,各地表现很好。1983~1984年在大桥乡龙芳村种植杂优红麻1.12亩,  相似文献   

8.
豫宝杂369(GKz54)棉花杂交品种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棉花多抗育种研究室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的基因品种杂交选育而成。2002年做杂交生产F1子.2003年进行单比试验,筛选出由G0269(鲁21系1作母本、G0203(豫棉668选系1作父本的杂交组合。2004年进行了产比及多点试验,选育成功豫宝杂369(保杂3691杂交棉。  相似文献   

9.
##正##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品种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2013年3月5日所务会议讨论通过)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会议纪要》(2013年2月25日,第1期)等相关文件规定,中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相似文献   

10.
<正>本刊讯12月5日,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主要农作物有害生物及其天敌资源调查"2017年度工作交流会在杭州召开。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承办。张朝贤研究员主持了本次会议,来自项目8个课题的负责人和骨干成员共30多人参加了会议。本次交流会旨在梳理过去几年项目开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交流项目研究进展,进一步推进项目的顺利实施。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肖强研究员在会议上作题  相似文献   

11.
早中熟陆地棉新品种中棉所49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中棉所 49(原系中 2 87)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育成的常规早中熟陆地棉新品种。 2 0 0 2 -2 0 0 3年参加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组区域试验 ,2 0 0 3年同时参加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棉花品种生产试验 ,2 0 0 4年 3月通过新疆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同年 7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选育经过该品种亲本组合为中棉所 35×中 5 1 5 0 4。中5 1 5 0 4是由本所选育的优质、抗病品系 ,来源于 ( 2 4× 2 79) F2 × ( Tamcot sp37×锦 444) F2 ,其中 2 4为商丘 2 4 ,来自岱字棉 1 5选系 ,2 79来自莘棉 5号选系 ,Tamcot sp37…  相似文献   

12.
中植6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甘肃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共同选育的冬性小麦新品种,以中植1号为母本,以豫麦58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并对后代株系进行系统选育而获得。2004年5月上旬配置杂交组合;2006-2011年,通过在北京海淀试验基地、河北廊坊试验基地和云南弥渡基地三地连续5年进行异地多代选择,高代品系CP04-46-2因农艺性状优良,丰产性较好,抗病性强而被提升参加新品系鉴定试验。2010-2011年度参加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品系鉴定试验,2011-2012年度参加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谷试验站产量品比试验,2012-2014年度参加甘肃省陇南片川区组冬小麦区域试验,2014-2015年度参加甘肃省陇南片川区组生产试验、示范。2016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甘审麦2016010。  相似文献   

13.
<正>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品种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2013年3月5日所务会议讨论通过)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会议纪要》(2013年2月25日,第1期)等相关文件规定,中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六家单位分别获得了我所以下不同棉花品种的生产经营权。具体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4.
豫宝杂9号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双价基因,以抗虫棉材料Y2134(中棉所50选系)作母本,Y2118(豫棉121选系)作父本杂交而成的高产、优质、多抗短季杂交棉。2002年开始杂交组配,2003年进行产量比较试验决选,2004—2005年参加河南省短季杂交棉区域试验,2006—2007年参加河南省夏棉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15.
湘杂棉8号是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选育而成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品种。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适宜在江苏、安徽淮河以南以及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河南南部等长江流域棉区作春棉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16.
中植7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甘肃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合作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冬小麦抗病高产新品种。系谱为温麦8号//遗选/中植1号。温麦8号和遗选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抗病性,中植1号为甘肃陇南生产品种,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2004年5月上旬通过常规杂交配制杂交组合;2006-2013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廊坊试验站和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进行多代系统选择,其中系谱号为CP06-73-2-2-1-1的高代品系群体整齐稳定,丰产性好,抗病性强而被提升参加新品系抗性鉴定和产比试验。2013-2014年度参加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产量比较试验,2014-2016年度参加甘肃省陇南片川区组冬小麦区域试验,2016-2017年度参加甘肃省陇南片川区组生产试验、示范。于2018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新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为甘审麦20180015。  相似文献   

17.
短季棉杂交种中棉所68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中棉所68(中夏杂04)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育种中间材料MC502系为母本,与抗虫棉品系MK428杂交育成的早熟、丰产、抗病杂交新组合.2004-2005年参加本所短季杂交棉比较试验,2006-2007年参加河南省短季杂交棉品种区域试验,2007年参加河南省短季杂交棉品种生产试验,同年获得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在河南省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证书号:农基安证字(2007)第130号.2008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棉2008014.  相似文献   

18.
苏杂3号(原名“宁杂602”)为江苏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单位选育,江苏明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独家经营品种。2002—2003年通过长江流域杂交棉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2004年获得农作物转基因安全证书,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1特征特性“苏杂3号”为中熟、抗虫杂交棉新组合,长江流域棉区作春棉种植生育期130天左右。生长势强,前期生长稳健,花铃期生长较快,抗旱能力强,后劲足。植株呈塔形,株高108.3cm,茎秆较硬,单株果枝18个左右。叶片中等大小,层次清楚,通风透光性好,结铃性较强,铃大,中期花单铃重6g以上。吐絮畅,…  相似文献   

19.
中棉所75(原名:sGKz中927)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选育的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新品种。2009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09)。  相似文献   

20.
1990年1月5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水稻研究所生物工程系、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浙江省科委、浙江省农业厅、杭州大学生物系、浙江农科院作物所等单位的专家教授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