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犬棘口科的多种吸虫属人畜共患寄生虫,特别是南方各省,主要因患犬生食含有囊蚴的螺、贝、鱼或蝌蚪等而感染。浙江自古有鱼米之乡的美称,盛产鱼虾贝类,又有生吃虾蟹的习惯。因此,犬类常有因食用生鱼虾而感染棘口吸虫的病例。笔者在宠物门诊过程中曾接诊到多例犬棘口吸虫病,现对其中一例作简要报道,供参考。1基本情况患犬品种为牛头梗,雄性,1.5岁,体重7.4 kg,  相似文献   

2.
正棘口吸虫病是由棘口科的多种吸虫寄生于畜禽及人肠道中所引起的吸虫病。园圃棘口吸虫主要分布在日本、朝鲜和我国。棘口吸虫首先在日本东京犬小肠内发现,后证实在我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及天津等地区广泛流行[1],但在河北省并未见报道[2]。现将在河北省保定市发现的一例宠物犬感染园圃棘口吸虫病例报道如下。1患病犬的基本信息2016年5月10日,河北省保定市某家养宠物泰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仪征市铜山乡家鸭寄生蠕虫的种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苏省仪征市铜山乡60只家鸭进行剖检后,共计检出2门4纲11科12属13种蠕虫,所有被检鸭均100%感染蠕虫,且均为2种以上蠕虫混合感染。其中,感染率较高的是舟形嗜气管吸虫、鸭对体吸虫、卷棘口吸虫,其平均感染强度也较高,是优势虫种;其次为冠状膜壳绦虫、宫川棘口吸虫、纤细背孔吸虫、东方次睾吸虫、卵圆前殖吸虫;鹅裂口线虫、矛形剑带绦虫、优美异幻吸虫、分棘四棱线虫和鸭细颈棘头虫感染率相对较低。这是该地区鸭寄生蠕虫感染情况的首次报道,以期为该地区家鸭寄生虫病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鉴定喜鹊和山斑鸠体内棘口吸虫种类,本文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了种类鉴定。分子生物学结果显示,来源于喜鹊和山斑鸠虫体的线粒体NADH脱氢酶1(ND1)基因同源性为99%,在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两种鸟的虫体ND1序列归类在同一分支,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是强壮棘口吸虫(Echinostoma robustum)和弗氏棘口吸虫(E.friedi)。形态学观测结果显示,来自同一种鸟的虫体具有相似的形态结构,而两种鸟之间的虫体形态存在一定差异;通过比较所获得虫体与强壮棘口吸虫、弗氏棘口吸虫之间的形态特征,发现这两种鸟体内检出的棘口吸虫均与弗氏棘口吸虫的的形态特征更为相符。结合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鉴定的结果,确定感染喜鹊和山斑鸠的棘口科吸虫均为弗氏棘口吸虫,这是弗氏棘口吸虫在国内的首次报道,喜鹊和山斑鸠应为弗氏棘口吸虫的新宿主。  相似文献   

5.
根据扇棘单睾吸虫核糖体DNA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TS1)序列,应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自行设计一对可同时应用于real-time PCR和常规PCR的特异引物,建立real-time PCR与常规PCR鉴定扇棘单睾吸虫的方法,评估其特异性及灵敏性。应用建立的方法鉴定犬猫内脏中收集的吸虫,并用测序进行验证,检验方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建立的两种方法均只能特异性扩增扇棘单睾吸虫目的片段,不与横川后殖吸虫、钩棘单睾吸虫、华支睾吸虫、瓦氏瓦特松吸虫、棘口属吸虫、背孔属吸虫、心形咽口吸虫、野牛平腹盘吸虫、东方次睾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异尖属线虫、宫脂属线虫发生交叉扩增;敏感性试验表明,real-time PCR和常规PCR检测扇棘单睾吸虫质粒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43拷贝和86拷贝。建立的realtime PCR标准曲线的循环阈值(Ct)与模板拷贝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8)。鉴定来自犬猫的吸虫17条,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均能准确鉴定出扇棘单睾吸虫。  相似文献   

6.
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大庆市犬小肠内采集的吸虫进行鉴定,采用苏木素染色法将虫体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结构初步鉴定为圆圃棘口吸虫。提取该虫体的DNA,对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ernal spacer region,ITS)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和分析。经BLAST比对,发现与Gen Bank已发表的圆圃棘口吸虫序列的相似性达到99.6%。通过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两种方法证实从犬体内分离出的吸虫为圆圃棘口吸虫。  相似文献   

7.
卷棘口吸虫是棘口科的各属吸虫之通称。家禽的棘口吸虫病是由棘口科棘口属的吸虫寄生于鸡、鸭、鹅等禽鸟类的直肠和盲肠。除鸡、鸭、鹅外,猪、猫、家鼠、兔和人均可感染,对雏禽危害较大。虫体呈细长叶状,呈肉红色,体表具有小刺。体长7.6~12.6毫米,最大宽度1.26-1.6毫米。中间宿主为螺蛳、蝌蚪,鹅吞含有囊蚴的中间宿主而被感染。  相似文献   

8.
对广东省南海市的68只沙皮犬进行了肠道寄生虫调查,采取粪便检查和对病死犬剖检。结果检出绦虫2种:即细粒棘球绦虫和复孔绦虫;检出线虫6种:即犬弓首线虫、犬钩虫、狮弓首蛔虫、巴西钩口线虫、犬鞭虫和犬胃线虫;吸虫1种:即抱茎棘隙吸虫。其中寄生于沙皮犬肠道优势种为犬复孔绦虫、犬钩虫和犬弓首线虫。  相似文献   

9.
江津市鸭鹅寄生虫区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重庆江津市150只鸭、60只鹅按寄生虫完全剖检法和粪便检查法进行寄生虫区系调查,结果查出寄生虫42种,隶属6门8纲9目14科23属,其中鹅感染的优势虫种是卷棘口吸虫、接睾棘口吸虫和矛形剑带绦虫;对鸭危害严重的为卷棘口吸虫、舟形嗜气管吸虫、棘沟瑞立绦虫、台湾鸟蛇线虫、台湾多形棘头虫和鸭对体吸虫.  相似文献   

10.
剖检福安市麻鸭30只,检得蠕虫11种,总感染率为73.3%。分别为:鸭两尖吸虫23%,楔形前殖吸虫23%,卷棘口吸虫7%,宫川棘口吸虫23%,接睾棘口吸虫3%,似难低颈吸虫3%,细背孔吸虫7%,舟形嗜气管吸虫3%,叉棘单睾绦虫13%,裂刺四棱线虫47%,鸭瓣口线虫20%。群落生态分析表明,优势种为裂刺四棱线虫。两两种间关系中,卷棘口吸虫分别与宫川棘口吸虫和鸭瓣口线虫呈正关联(P<0.05);接睾棘口吸虫、舟形嗜气管吸虫和似锥低颈吸虫之间呈负关联(P<0.05)。种群分布型中属随机分布的有卷棘口吸虫、接睾棘口吸虫和舟形嗜气管吸虫,其余8种均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1.
卷棘口吸虫是棘口科的各属吸虫之通称。家禽的棘口吸虫病是由棘口科棘口属的吸虫寄生于鸡、鸭、鹅等禽鸟类的直肠和盲肠,在各地普遍流行,除鸡、鸭、鹅外,猪、猫、家鼠、兔和人均可感染,对雏禽危害较大。虫体呈细长叶状,呈肉红色,体表具有小刺。体长7.6~12.6mm,最大宽度1.26~1.6mm。中间宿主为螺蛳、蝌蚪,鹅吞食含有囊蚴的中间宿主而被感染。  相似文献   

12.
棘口吸虫可以可以感染丹顶鹤。本文介绍了棘口吸虫在我国丹顶鹤中的流行历史、生活史、感染途径、感染动态等,提出了改善环境卫生、加强饲养管理、春季灭螺、定期药物预防,以及定期对粪便进行检测和无害化处理等防控措施,以期为防控丹顶鹤棘口吸虫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正>卷棘口吸虫病是由棘口科、棘口属的卷棘口吸虫寄生于鸡、鸭、鹅等家禽以及鸭科、鸬鹚科、鹭科等多种野生鸟类的直肠和肓肠内而引起的一种吸虫  相似文献   

14.
正棘口科吸虫主要寄生于宿主的肠道内,种类繁多,我国报道的已经达100多种,鸡鸭鹅等家禽和其他鸟类感染极为普遍,是家禽肠道中常见的吸虫~[1]。棘口科吸虫其中大部分寄生于鸟禽类,少数寄生于哺乳类,有的种类为人兽共患寄生虫,也是一种重要的渔源性寄生虫病病原体,呈世界性分布~[2]。其中日本棘口吸虫能够寄生于多种禽类、哺乳类和人类的小肠,是人畜禽共患的寄生虫病原,世界各地均有发现。  相似文献   

15.
对广东省南海市的69只沙皮犬进行了肠道寄生虫调查。采用粪便检查法,检出虫卵9种,其中绦虫2种(细粒棘球绦虫和复孔绦虫);线虫6种(犬弓首蛔虫、犬钩虫、狮蛔虫、巴西钩口线虫、犬鞭虫和犬胃线虫);吸虫1种(抱茎隙吸虫)。检出优势种为犬复孔绦虫,犬钩虫,犬弓首蛔虫,是驱虫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6.
抽检护羊犬7只,寄生蠕虫感染率100%。共检出7种,隶属5科7属。其中,吸虫1种:有角吸虫(Alariayaha);绦虫4种:犬复殖孔绦虫(Dipyldium caninum)、泡状带绦虫(Tatnia hydatigena)、多头绦虫(Multiceps multiceps)、细精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线虫2种:狮弓蛔虫(Toxascaris leonina)、犬钩口线虫(Ancylostomaconinum)。虫种标本保存在呼盟兽研所。  相似文献   

17.
为摸清兰州市宠物犬、猫胃肠道寄生蠕虫的感染情况,于2008年6月~2009年5月通过肛门直接收集,或采集自然排出的粪便,册沉淀法和漂浮法相结合对256只犬、57只猫进行了虫卵或虫体检查。结果显示,256只犬中有48Z犬感染胃肠道寄生虫,感染率18.75%,主要检出犬弓首蛔虫、泡状带绦虫、犬钩虫、犬复孔绦虫、细粒棘球绦虫、华支睾吸虫6种虫卵或/和虫体;57只猫中有14只感染胃肠道寄生虫,感染率24.56%,主要检出犬复孔绦虫、华支睾吸虫、泡状带绦虫3种虫卵或/和虫体。  相似文献   

18.
1980年在杭州家鸭体内发现一种新的棘口科吸虫,主要特征为头冠上有31枚头棘,其中背棘21枚分上下两列交错排列,大小相等;每边角棘各5枚,虫体狭长,外形呈中间窄两端宽,虫体宽长比例为1:21~26,定名为杭州棘口吸虫(Echinostoma hangzhouensis nov.sp)。本种与豆雁棘口吸虫(E.anseris Yamaguti,1939)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每边角棘为3枚,虫体外形呈中间而两端窄,宽长比例为1:8~9。与狭窄棘道吸虫(Echinodollfusia stenon,Dollfus,1950)的主要区别则在于其头棘43枚,其中背棘35枚,每边角棘4枚,两列头棘大小不等。  相似文献   

19.
上海动物园一头加洲海狮感染棘口吸虫引起腹痛、腹泻症状、经消炎、止泻对症治疗无效。后经粪检发现大量棘口吸虫卵,才确诊为棘口吸虫病,此是我国内各大动物园的首例报道。  相似文献   

20.
鸭体内发现红口棘口吸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3—9月,我们在进行雅安淡水螺体内蠕虫幼虫期的调查时,用分离自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和半球多脉扁螺(Folyoylis hemisphaerula)体内的棘口科吸虫囊蚴,按50—100个/只感染10—15日龄的四川麻鸭雏鸭14只。在回收到的虫体中发现有3条吸虫为红口棘口吸虫(Echinostoma operosum Dietz,19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