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章主要从东北春大豆的栽培准备、具体栽培过程以及收获过程三方面入手,对东北春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强调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的重要性,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东北春大豆的质量与产量。  相似文献   

2.
陈继侠 《农业工程》2015,5(4):162-163
大豆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种植广泛,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东北是我国种植大豆的主要地区之一,但是病虫害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大豆的产量与质量。介绍了东北地区大豆主要病虫害的情况及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3.
高油大豆是在常规大豆高产栽培基础上,遵循高油大豆的生产特点实现优质高产的。高油大豆的生产能够提高大豆品质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民的整体收入。因此,文章对影响高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主要栽培因素进行探讨,分析种子处理、播种和田间管理三个方面,以期提高我国高油大豆的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4.
大豆是我国重要粮油作物之一,但在大豆种植过程中,常发生病虫害,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大豆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大豆的种植过程中大豆病虫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地理条件和人为管理因素造成。因此需要在大豆种植的过程中及时喷洒药剂或者采用科学的田间管理方式来预防,选择科学的栽培和管理方式,尽可能地减少由于栽培和管理不科学造成的大豆病虫害出现的概率。本文通过对大豆常见病虫害的研究和分析,提出科学的防控措施以减少大豆种植过程中因病虫为害造成的损失,为大豆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供帮助,我国大豆种植的现代化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大豆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农产品。与其他作物相比,它的栽培环境更简单,对土壤的要求也更低。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科技工作者也在不断开展大豆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以达到增产、促进农业发展的目的。基于此,本文深入探讨了山东大豆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重点。  相似文献   

6.
《农机具之友》2004,(4):52-53
玉米、大豆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是生产各环节成熟适用的农机化技术组装配套,改变传统的玉米、大豆种植方式,能显著提高玉米、大豆生产效率和收益的综合实用技术。主要适用于我国东北平原垄作地区。  相似文献   

7.
1我国大豆生产和需求现状1.1东北大豆主产区播种面积急剧萎缩我国人口众多,粮食、畜肉食品需求量大,粮食安全存在很大问题,国家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大搞粮食增收工程。由于大豆产量低(全国平均单产仅120kg左右),比较效益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我国大豆生产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大豆的生产机械化是必然趋势,并详细介绍了黑龙江省推广的“垄三”栽培等比较成熟的大豆种植机械化技术。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已经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尤其是对于大豆作物培育方面,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平作栽培模式是大豆作物重视培育中常用方式,这种方式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平作栽培模式也出现了不同的衍生技术。本文结合当前大豆培育技术,对平作栽培模式对大豆同化物积累和光合生理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旨在为提高大豆产量及作物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日前,美国农业部在东北中心城市沈阳设立的农业贸易处揭牌,这是继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之后,该部门在华设立的第5家办公室,也是深入中国东北粮仓的重要触角。据悉,沈阳农业贸易处旨在帮助美国的农业、渔业和林业产品在东北地区推广销售。东北是我国大豆、玉米和粳稻的主产区,是中国最大的粮  相似文献   

11.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东北旱作区耕层质量评价与障碍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准确评价东北旱作区耕层质量特征,针对全部初选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建立了东北旱作区耕层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Minimum data set, MDS),并运用最小数据集耕层质量指数(MDS-Plough horizon integrated quality index, MDS-PHIQI)和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对研究区耕层质量及主导障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旱作区耕层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由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有效磷含量、粘粒含量、耕作层穿透阻力和压实层厚度组成,最小数据集可替代全部初选指标对东北旱作区耕层质量进行评价;东北旱作区耕层质量指数分布在0.10~0.53之间,均值为0.30,整体处于低和中等水平。东北旱作区合理耕层指标参数的适宜范围为:有机质质量比大于等于37.16g/kg,全氮质量比大于等于1.75g/kg,有效磷质量比大于等于26.38mg/kg,粘粒质量分数为4.60%~6.19%,耕作层穿透阻力小于等于364.56kPa,压实层厚度小于等于8.18cm。东北旱作区粮食产量低产区耕层多存在结构型障碍,中产区耕层结构型障碍和养分限制共存,而高产区耕层主要表现为养分限制型障碍。整体来看,研究区耕层质量的主要障碍因素为耕作层穿透阻力、土壤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需针对上述指标采取针对性的耕作和培肥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两维图论聚类法的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关键内容,对于确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方向、制定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调整策略,实现区域土地差异化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表征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本底-现状-潜力"三维状态的指标体系,运用两维图论聚类法对东北地区184个县级行政单元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研究,并提出差异化的土地利用调控措施。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本底-现状-潜力"三维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清晰地反映土地利用的自然本底条件、开发现状和未来发展潜力特征;两维图论聚类法和GIS定性分析法相结合得到的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分区结果具有较好的空间连续性和区划完整性;将东北地区划分为城市综合发展区(3个)、土地利用区(2个农牧、1个农林和1个农林牧)和林农生态区(5个),针对不同类型区采取不同的土地利用指标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高速精密播种的发展需求,研制了2BDY-9型高速气吹式精密播种机,介绍了该机的整机结构、工作部件的设计以及主要技术参数。该机采用的气吹充种和清种,适用高速精密作业,在黑龙江垦区的建三江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田间试验,作业速度达9km/h,排种合格率为88%,能够较好地达到东北、西北地区精密播种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4.
黑土是我国东北地区特有的稀缺自然资源。针对长期耕作造成的东北黑土地退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多年来东北黑土区耕地保护利用现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合理保护利用现有东北黑土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东北垄作滚动圆盘式耕播机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基于垄作栽培制度的高留茬秸秆覆盖耕播是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的主流模式,研制了适合于这种模式的双圆盘螺旋线型清垄部件、圆锥台形垄作导向装置,通过试验优选出3种滚动圆盘式破茬犁刀。设计了以小型四轮拖拉机为动力的垄作滚动圆盘式耕播机。  相似文献   

16.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重心从大西洋两岸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俄罗斯远东地区正在成为东北亚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国务院批复了《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规划纲要(2012—2020年)》,体现了国家加快东北地区对外开放,面向东北亚区域深化合作和实施“走出去”战略决策的重大部署。该文提出了新形势下东北4省区对俄远东农业合作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是振兴国产大豆、提升油料产能的重要措施之一,能有效缓解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进口压力大等困难。在分析2022年西南、黄淮海、西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推广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对各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的现状进行概述,提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缺少除草剂喷施专用机具、收获专用机具,现有可用生产装备数量严重不足,机械作业质量不高、适用性差,机手操作不规范等;针对现有技术问题提出我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的阶段性发展建议,采取先部分后全部、先易后难的方式逐步推进,先解决黄淮海及西北地区全程机械化问题,再针对丘陵山区进行研发,实现全国大部分地区全程机械化,最后综合利用自主导航辅助驾驶技术、自主避让技术及遥感遥测技术等电子信息及传感器技术,提升机具的机械化技术水平,为推动我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全面全程机械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东北平原典型区域浅层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污染物的化学迁移规律,借助"东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项目收集、野外调查获取的资料,选取布设在沈西工业走廊的一条水文地质剖面所在区域为研究区,绘制地下水流场图与无机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图推断污染物的扩散路径,应用相关系数法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中无机污染物的相关性,利用PhreeQC地球化学模拟软件计算该剖面的水化学成分的饱和指数,进一步确定无机污染物的运移途径。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污染源为细河地表水,浑河间接影响其周边地下水水质;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水力联系的强弱与人为因素将影响地下水水质;无机污染物以面状污染为主要污染形式,其运移能力受水力梯度与岩相环境中发生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以山东省平度市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水样采集分析,对地下水中氟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该区地下水中F-含量范围为0.2~18.6mg/L,高氟水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低洼地区;本区高氟水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高氟地层是形成高氟水的物质基础,地貌、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和水文地球化学条件是3个重要的控制因素;平度市东北部富氟地层经降水淋滤作用,径流补给西南部洼地区,地下水径流排泄不畅,加上适宜的水化学条件,造成了地下水中F-的累积和富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