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适度密植促玉米高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浅丘陵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年产量占粮食总产的35%,其生产丰收与否对粮食生产、畜牧业发展和农民生活至关重要,对促进浅丘陵地区的粮食生产上台阶、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有着深远的意义。近年来,为进一步挖掘旱地玉米的高产潜力,资中县明心寺镇根据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结合浅丘陵地区玉米栽培管理状况及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2.
在张掖干旱绿洲灌溉区进行了膜草覆盖玉米栽培试验,探讨膜草覆盖对土壤水热效应、玉米生长发育及地膜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全膜覆盖相比,地膜与小麦秸秆覆盖具有较好的保墒效果,生育期耗水量仅增加1.99%,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仅降低4.05%、5.92%。膜草覆盖地膜投入量比全膜覆盖减少40.94~41.55 kg/hm2,地膜残留量减少11.01~11.54 kg/hm2。综上分析,认为地膜与小麦秸秆覆盖栽培可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玉米产量,降低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3.
玉米作为浅丘陵地区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年产量占粮食总产的35%左右,玉米生产丰收与否对粮食生产、畜牧业发展和农民生活至关重要。因此,如何深入地挖掘旱地玉米的高产潜力,对于促进浅丘陵地区的粮食生产上台阶、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发展浅丘陵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玉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观测了旱地玉米地膜栽培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水分含量、玉米物候期、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对试验结果综合分析得出,早覆膜优于晚覆膜,全膜覆盖优于半膜覆盖。其中以全膜双垄沟播顶凌覆膜栽培的产量最高,较露地穴播增产48.1%,建议在生产应用时尽量早覆膜。  相似文献   

5.
试验以玉米覆盖普通白色地膜、降解白色地膜、普通黑色地膜与露天栽培作比较,研究了玉米覆盖不同材质农用地膜的降解及其对玉米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玉米覆盖"智能"牌降解农用地膜栽培,具有与普通农用地膜相同的增温、保湿作用;并能100%发生自然降解,其降解速度呈"先慢后快"趋势,可彻底解决普通农用地膜残留造成的土壤污染。  相似文献   

6.
《现代农业科技》2016,(12):23-24
进行定西市安定区不同降解地膜覆盖对玉米保墒增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光解膜全膜覆盖和普通聚乙烯地膜(对照)全膜覆盖在土壤耕层含水量、玉米生育期、经济性状、产量等方面表现差异不大,以光解膜全膜覆盖的玉米产量最高,鲁家沟镇试验点产量为9 877.5 kg/hm2,增产率为5.9%;内官试验点,产量为8 677.5kg/hm2,增产率为2.7%。由于玉米生长的中后期,降解膜全膜覆盖的地膜大部分降解,降低了土壤0~30 cm耕层含水量,导致玉米生育期延长、经济性状下降、产量低,所以不宜在安定区推广。建议在安定区进一步试验光解膜全膜覆盖和普通聚乙烯地膜(对照)全膜覆盖。  相似文献   

7.
2010~2011年,在黄土丘陵缓坡地上对旱地马铃薯全膜双垄覆盖“一膜两年用”免耕栽培模式效益进行定位研究。结果发现,拆除第1季地膜,双垄全膜覆盖栽培大垄侧种植马铃薯产量最高,是获得高产的首选方法,但高产不一定能高收;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一膜两年用”免耕栽培最具有节本增效性能,它能很好地减少生产投入,提高投产比,应在“一膜两季”栽培中大面积推广应用;拆除第1季地膜,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节本增效性能最差,生产中不提倡应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制种业和草食畜牧业的发展,玉米成为甘肃省灌溉区的重要作物,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益是灌区农业研究的重点。玉米全膜平铺覆土穴播栽培技术是古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小麦覆土穴播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节水农业新技术,该技术解决了传统地膜玉米苗穴易错位、出苗率低、人工放苗劳动强度大等问题,且具有覆盖抑蒸、节水保墒、机械覆膜作业容易、抑制杂草、提高产量等优点,较半膜覆盖栽培节水3 000 m3/hm2,较半膜覆盖栽培提高饲用玉米产量2250kg/hm^2以上,较半膜覆盖栽培提高制种玉米产量1350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9.
正一、示范应用情况我们从2013年开始,把玉米三项技术中的拱膜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简称拱膜育苗)和地膜玉米直播全覆盖技术(简称地膜直播玉米),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即3~4叶期以前运用拱膜营养钵育苗技术,称为第一段膜,3~4叶期移栽到覆盖地膜的地里,直至成熟,称为第二段膜。因此把这项技术叫做玉米两段膜栽培技术。2013年,我们在太康县城郊乡段庄村地膜直播玉米推广区城内,进行试验玉米两端膜栽培技  相似文献   

10.
对14个可控全生物降解地膜样品开展田间试验,通过曝晒试验、埋土试验和玉米覆膜栽培试验,研究其降解时间、温度变化、农田覆盖效应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降解膜降解诱导期与玉米生长对温湿需求难以吻合,大部分可控性相对较差;多数参试膜在整地水平较高的条件下能适应农艺操作要求,且对作物的保温性和增产效果与普通地膜接近;降解地膜在一定时间内能达到消除地膜残留污染的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具有较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7种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性能测试及对旱地马铃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旱地马铃薯绿色覆盖栽培需求,引进7种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研究其抑蒸效果、田间降解特性及覆盖栽培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7种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抑蒸效果显著低于对照PE黑膜,140 d内抑蒸率较对照PE黑膜低41.73%,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DX1抑蒸效果最佳,达到61.32%。供试的7种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田间埋设180 d的降解率为4.77%~28.79%,平均为13.18%,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DX10降解率最高,达到28.79%;田间起垄覆盖174 d后,供试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膜面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破裂,其中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DX2的破裂程度最严重,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DX4、DX7、DX10膜面完整性较好。供试的7种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平均较对照PE黑膜覆盖减产3.18%,WUE较对照PE黑膜覆盖降低了6.69%。综合考虑认为,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DX1、DX7综合表现优良,可在定西市旱地马铃薯全膜(黑膜)覆盖大垄双行栽培中进行生产试验推广。  相似文献   

12.
2010-2011年,在黄土丘陵缓坡地上对旱地马铃薯全膜双垄覆盖"一膜两季"免耕栽培模式效益进行定位研究。结果发现,拆除第一季地膜,双垄全膜覆盖栽培大垄侧种植马铃薯产量最高,是获得高产的首选方法。但高产不一定能高收,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一膜两季"免耕栽培最具有节本增效性能,它能很好地减少生产投入,提高投产比,应在"一膜两季"栽培中大面积推广应用。拆除第一季地膜,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节本增效性能最差,生产中不提倡应用。  相似文献   

13.
彭阳县位于宁夏东南部边缘,1986年,彭阳县在全区率先引进了地膜玉米栽培技术,到1998年,全县地膜玉米栽培面积已达6000hm2,总产量达到4941万kg,2000年以来,彭阳县以建立抗旱长效机制为目标,先后引进并试验成功了机械化全膜双垄沟播、地膜玉米留膜留茬越冬、"一膜两季"等先进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确保了粮食生产"九连增",农民收入"九连快"。文章就彭阳县机械化覆膜技术推广发展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为比较相同栽培技术条件下在玉米上使用全生物降解膜及普通地膜的效应,开展了不同地膜覆盖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普通地膜(PE膜)覆盖和全生物降解膜覆盖与无地膜覆盖相比对玉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但对杂草抑制效果极显著,普通地膜(PE膜)与全生物降解膜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覆盖方式下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表现,为解决广西季节性抗旱、提高玉米增产潜力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裂区设计,以迪卡008、桂单0810为主处理,以6个不同覆盖物和覆盖方式及增施保水剂为副处理,探讨其对南宁地区春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对于迪卡008,秸秆和地膜覆盖加保水剂均能显著提高春玉米茎叶干重,不同处理春玉米茎叶干重表现为秸秆垄背覆盖(459.13 g)>地膜垄背覆盖>普通栽培加保水剂>秸秆完全覆盖>地膜完全覆盖>对照(普通栽培,317.0 g),秋玉米茎叶干重表现为地膜全覆盖(351.29 g)>对照>普通栽培加保水剂>秸秆完全覆盖>秸秆垄背覆盖>地膜垄背覆盖(272.01 g).迪卡008不同处理春、秋季玉米产量的变化幅度为7.63~9.08和8.42~9.28 t/ha,分别以对照和地膜完全覆盖处理最高(9.08和9.28 t/ha),以秸秆完全覆盖和地膜垄背覆盖处理最低.不同处理中,以地膜和秸秆完全覆盖处理的迪卡008春玉米穗部性状综合表现相对优于对照,以地膜全覆盖处理的秋玉米穗部性状综合表现优于对照处理;地膜完全覆盖处理的春、秋季玉米穗部性状综合表现优于其垄背覆盖处理.对于桂单0810,地膜两种覆盖处理的春、秋玉米茎叶干重相对较高,分别为351.25、304.63和351.20、337.24 g,普通栽培加保水剂和对照处理的春玉米茎叶干重高于秸秆覆盖处理但秋玉米表现相反.桂单0810春、秋玉米产量的变化幅度为8.39~9.26和8.91~9.43 t/ha,不同处理分别表现为秸秆垄背覆盖(9.26 t/ha)>地膜完全覆盖>秸秆完全覆盖>地膜垄背覆盖>对照>普通栽培加保水剂与地膜完全覆盖(9.43 t/ha)>地膜垄背覆盖>秸秆垄背覆盖>普通栽培加保水剂>秸秆完全覆盖>对照;秸秆完全覆盖处理的大部分春玉米穗部性状综合表现不如对照,其他处理的大部分穗部性状指标与对照相差较小;普通栽培加保水剂处理的秋玉米穗部性状综合表现优于地膜、秸秆处理和对照.[结论]地膜和秸秆不同覆盖方式对春、秋季种植的不同玉米品种的生长发育、穗部性状和产量影响有所不同;与普通栽培相比,地膜或秸秆覆盖不利于春玉米后期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但对干旱时期秋玉米的生长和产量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 我们经过三年的玉米地膜覆盖栽培试验和示范推广,发现常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存在有许多弊端。为此,通过试验研究,提出地膜玉米覆盖栽培改进技术——玉米膜侧栽培。一、玉米膜侧栽培技术玉米膜侧栽培是在播前精细整好土地的基础上,尽早铺膜,在适宜播期内把玉米种在距地膜边缘3—5厘米的土壤内,采用挖窝点种或沟播耧播,播后及时镇压。地膜选用幅宽为40—80厘米的。如选用幅宽小于40厘米的,效果不理想。铺膜要注意地膜与土壤紧贴铺平,  相似文献   

17.
从播前准备、苗期管理2个方面介绍隆德县地膜玉米全覆盖栽培技术,并分析隆德县地膜玉米全覆盖栽培中存在的问题,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PBAT全生物降解地膜在辽西半干旱区的降解及残留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全生物降解地膜在辽西半干旱区农田中的降解特性,以普通地膜(CPF)为对照,设置2年田间试验,结合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定PBAT全生物降解地膜(BPF)的降解及残留指标。结果表明:全生物降解地膜从玉米苗期(40 d左右)开始出现降解,拔节时地膜降解已进入破裂期,抽穗之后进入崩解期。随着覆盖年限的增加,地膜残留量也相应增加,普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表层残膜累积量分别增加165%和47%,残片总数分别增加80%和21%;2种地膜残留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但伴随覆膜年限增加,深层土壤中残膜占残膜总量比例呈增加趋势,其中,普通地膜比例由8.2%增至12.4%,全生物降解地膜由2.9%增至3.7%。通过2年覆盖,表层土壤中普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的残片数分别为277万和236万片/hm2,残膜质量分别为73.6和57.6 kg/hm2,与普通地膜相比,PBAT全生物降解地膜可实现自身降解,有效减少农田残留,以其替代普通地膜应用于辽西半干旱区玉米覆盖栽培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对玉米的增产机理。[方法]试验设在甘肃省环县许旗村,供试品种为承单20号,共设5个处理,即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盖平铺穴播、半膜覆盖平铺穴播、常规半膜种植起垄覆膜、露地平播,研究5个处理对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处理的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均高于全膜覆盖平铺穴播、半膜覆盖平铺穴播、常规半膜种植起垄覆膜和露地栽培处理,经济产量分别增产4.4%、22.4%、27.5%、46.3%,生物产量分别增产4.1%、22.0%、27.1%、46.7%。[结论]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增产效果明显,应在我国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不同覆膜方式下马铃薯产量及集雨保墒效果的研究,以期为旱作马铃薯生产中合理应用和推广覆膜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地膜全覆盖种植马铃薯耕层含水量、产量都优于不覆膜种植,产量高低依次为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通用全膜垄沟栽培、全膜双垄侧播、全膜单垄侧播,较露地栽培产量明显增高,在以后的种植中,应大力推广地膜种植,尤其是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