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江西农业学报》2022,(2)
以广东省为例,构建了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采取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广东省旅游经济综合指数、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及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4年广东省旅游经济综合指数、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均呈上升的趋势,两者的相关性显著。(2)广东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逐年提高,总体可分为3个阶段:20052014年广东省旅游经济综合指数、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均呈上升的趋势,两者的相关性显著。(2)广东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逐年提高,总体可分为3个阶段:20052008年为发展不平衡阶段;20092008年为发展不平衡阶段;20092011年为转型发展阶段;20122011年为转型发展阶段;20122014年为协调发展阶段。(3)从空间发展来看,广东省21地市的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均有显著的提升,而生态环境变化呈现出持续上升、波动上升和波动下降3种趋势。21地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也呈上升趋势,2014年以前大部分城市主要受旅游经济滞后的影响,而2014年主要受生态环境滞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江西农业学报》2017,(2)
以广东省为例,构建了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采取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广东省旅游经济综合指数、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及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4年广东省旅游经济综合指数、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均呈上升的趋势,两者的相关性显著。(2)广东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逐年提高,总体可分为3个阶段:2005~2008年为发展不平衡阶段;2009~2011年为转型发展阶段;2012~2014年为协调发展阶段。(3)从空间发展来看,广东省21地市的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均有显著的提升,而生态环境变化呈现出持续上升、波动上升和波动下降3种趋势。21地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也呈上升趋势,2014年以前大部分城市主要受旅游经济滞后的影响,而2014年主要受生态环境滞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年鉴》,以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收入、国内游客数量、入境游客数量及游客总量为数据支撑,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及泰尔指数,以广西14个省市为研究单元,研究2007-2017年广西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及时空格局演变,并结合Arcgis 10.2软件对广西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第一,2007-2017年广西国内旅游经济和入境旅游经济均呈现绝对差异扩大、相对差异缩小趋势;第二,广西旅游业发展极其不均衡,各地区之间旅游业发展水平差距显著。国内旅游经济和入境旅游经济地带内差异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桂北地区、桂南地区的内部差异变化是导致国内和入境旅游经济地带内差异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GIS软件Mapinfo9.0支持下,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分析福建省九地市1999-2008年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演变。分析显示:福建省九地市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集聚度高,梯度明显;九地市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差异呈现单峰结构,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差异逐步减小;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间及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内部旅游经济差异波动下降;九地市旅游经济发展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强的正相关。近十年来,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为均衡,并逐渐形成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和南平市4个旅游强市,且沿海地区对福建省旅游经济起到了较强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选用1958—2017年气候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辽宁地区热量资源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热量资源以南部沿海区最多,西北部丘陵区和东部山区最少,中部平原区居中的分布格局;1981—2017年相比1958—1980年≥0℃、≥10℃积温等值线向北推进100~160 km.辽宁省≥0℃、≥10℃积温分别在1993、1996年发生气候突变,南部沿海气候突变较早于内陆,气候突变前后≥0℃、≥10℃积温增加194℃·d,其增加的量值西北部丘陵区和东部山区少于中部平原区和南部沿海区. 相似文献
6.
选择崔-王指数、变异系数评估经济极化程度,并结合GIS空间分异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天山南坡经济带经济极化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天山南坡经济带的经济极化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2)1990年以来,极化现象明显,但是经济总量的极化现象大于人均经济总量。(3)人均GDP和GDP的Moran's I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人均GDP总体上呈增大趋势,经济空间集聚程度亦呈增大态势,GDP趋于随机分布。(4)通过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得知,GDP和人均GDP"低低"集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阿克苏地区,经济发展的热点区主要集中在以库尔勒市为中心的轮台县、焉耆县和和静县且这种格局2000年以来基本上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7.
南宁市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南宁市1996~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基础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空间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等方法和模型,全面分析南宁市过去11年间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化过程,揭示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时间演变特征表现为交通改善、人口集聚、产业成长和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驱动下的部分地类演变剧烈,总体相对平缓的变化过程;空间布局变化体现为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的分布向少数区(县)集中,林地分布走向相对均匀,其他地类空间布局的演变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在GIS技术支持下,该文利用连城县11年间林地利用类型数据,结合统计年鉴,对研究区林地景观类型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1年间,连城县林地面积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有林地表现为下降趋势,未成林造林地表现为较大上升的趋势,无立木林地表现为较大下降的趋势,灌木林地、疏林地、苗圃地变化没有明显规则,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社会经济和政策导向的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9.
10.
在经济转型、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山西省提出了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发展战略,山西旅游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通过基尼系数、绝对差异、相对差异、泰尔指数、水平梯度的测量和计算,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在时间上呈现出相对差异逐步缩小、总体旅游经济在空间上趋于分散的均衡发展趋势.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江苏省13个市为区域研究单元,分析了1998~2004年省内各市旅游经济的总体差异及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各市的旅游经济差异逐年扩大。根据梯度推进原理,将13个市按旅游经济发展情况划分成3个梯度,进而阐释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继续扩大的成因并提出缩小差异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区域旅游经济时空分布特征是旅游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基础,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可以获取不同角度的分析结论,进而可以协助人们更准确地认识旅游经济时空特征,对科学编制旅游规划具有积极意义。以新疆14个地州(市)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分形理论对2005—2012年的新疆旅游经济聚集维数和关联维数分别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新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较发达区域,如乌鲁木齐市、伊犁直属县(市)等,以及较滞后区域,如和田地区、博州等,并呈现由较滞后区域向较发达区域靠近的趋势;同时,乌鲁木齐市作为新疆旅游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集聚作用。据此,新疆旅游经济优化的重点在于建立一个完善的旅游优化圈,通过旅游优化圈的层层辐射作用,使新疆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突破原有状态,达到更高层次。 相似文献
13.
借用重力模型思想,基于社会网络方法,对湖南旅游经济空间网络进行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和核心-边缘等分析后发现,湖南旅游经济空间网络表现出结构松散、省会中心性明显、旅游经济空间的吸引范围正在逐步突破以及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市场基础好等特征。因而,重视旅游经济空间的均衡发展、发挥省会长沙的带动作用、注重跨界空间的合作、分步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可优化湖南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4.
根据江苏省13个气象观测站点的分布位置建立泰森多边形,并利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法和建立的基尼系数降雨分布不均匀性模型,对南京市和江苏省1961—2010年的降雨量、基尼系数和洛伦茨不对称系数的系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来,江苏省年降雨量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江苏省年降雨量趋于增加,降雨年内时间分布趋于均匀,较多月份的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比例增大。雨季月份降雨量较集中,东南部大暴雨发生的频次增加,增大水土流失发生的可能性;非雨季月份降雨量较少,西北部容易造成土壤干旱,对植被生长和生态恢复极为不利。 相似文献
15.
综合运用变异系数、区位熵、主成分分析等多种定量方法,分析了江苏省13个地市2005~2014年10年间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区域间存在不平衡性,苏南、苏中、苏北3区域间差异呈"W"型波动,但总体差异减小。江苏省旅游经济结构呈"橄榄球"型,两极分化明显,球体中间聚集大量城市,且呈现出分布相对均衡、缓慢交替发展的趋势;而球体两端城市数量较少,位次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根据研究目的,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耕地、园地等7种类型,利用转移矩阵分析2001~2007年各类用地转换特征及其经济效益,采用空间叠加法分析2005、2008年2个时段城区与重点镇用地类型转换的趋同性。结果表明,7年间新泰市林地面积增加最多,生态用地得到有效保护;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最多,后备资源开发成效显著;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等指标表明新泰市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2005~2008年城区与重点镇用地类型转换具有趋同性,转入最多是林地,转出最多是耕地;经济效益分析表明各类用地之间转换促进了内部用地结构优化,有利于用地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以丽江市为例,对丽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化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发现其演化规律,为下一步旅游经济的发展和实现旅游业的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利用福建省气象局67个站点1961~2006年逐月降水数据,对46年来福建省降水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半个世纪福建省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增大最明显的是夏季,其次为春季和冬季,秋季降水量却呈减少趋势;特别是2000年之后的降水量变化幅度非常大,说明近几年发生极端天气的概率会大大加强。46年来福建省沿海地带降水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增加最明显的地带是在福建省南部泉州地区,其次为东北宁德地区,西北山地及西南地区也略显增加,而在福建省中部三明盆地的永安、大田、九仙山地区降水量则表现出明显的降低。 相似文献
19.
辽宁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近几十年来统计的辽宁各站资料,对辽宁省各地雷暴日数的时间、空间分布和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年平均雷暴日数辽东山区、辽北和朝阳地区较多,达30 d以上,其他地区多在30 d或以下,大连较少,仅19 d;雷暴集中出现在6~9月,占年雷暴日数的75%以上;近50年辽宁年平均雷暴日数呈略减少趋势,减少趋势为1 d/10a;从雷暴日数的空间变化来看,从东部、西部、北部向中部、南部递减。辽宁西北部、东部和北部年均雷暴日数最多,辽宁中部次之,南部沿海地区的雷暴日数最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