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家蚕母蛾产卵时间对产卵数量、蚕卵质量和蚕卵孵化整齐度都有很大的影响,母蛾产卵规律则是蚕种保护及蚕种人工孵化的重要依据。为了给蚕种繁育中母蛾投蛾、收蛾、蚕种保护和蚕种人工孵化处理等提供时间依据,对云南省目前生产上常用的两广二号、菁松×皓月和云蚕7×云蚕8等3对品种的12个原原种母蛾产卵情况进行了研究。羽化成熟的蚕蛾按照品种规定形式交配4 h后拆对,母蛾投蛾后1~11 h内每小时调查产卵量,以11h内的产卵量为100%,采用EXCEL2010和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原原种母蛾在各个时间段的产卵量存在差异,但是产卵主要集中在投蛾后6 h内,而产卵高峰主要分布在第2~4时间段,第6~10时间段产卵量依次有所减少,而到第11时间段产卵量均有所回升。在调查的12个原原种中,云蚕7A产卵速度最快,投蛾后1 h达到产卵高峰,2 h内产卵量超过总产卵量的50%,4 h超过80%;云蚕8B产卵速度最慢,产卵高峰期为第8时间段,7 h总产卵量超过50%,9 h超过80%。生产上可根据各品种的产卵规律及产卵时间确定投蛾、收蛾以及蚕种保护和蚕种人工孵化的适宜时期。  相似文献   

2.
对家蚕“两广二号”正交(芙·9×湘·7)品种的雌蛾在产卵期提供明暗两种处理的对比试验,结果:暗产卵的速度总是比明产卵的快且集中,如在交配5小时的黑暗条件下,产卵最快且集中,4小时内产卵量达87.61%,6小时内产卵量达97.89%;而明亮条件下,4小时内产卵40.72%,6小时内产卵83.10%。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产卵有利于提高蚕种的一日孵化率。另外,各处理在明、暗条件下,对单蛾产卵量、不受精卵率的发生影响不是很大,但不同的交配时间处理对卵量有显著的差异,对不受精卵的发生有极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调查了两广二号的原蚕1~2龄蚕人工饲料育对一代杂交种的影响,结果表明:原蚕1~2龄颗粒人工饲料料育、3~5龄桑叶育,其一代杂交种的单蛾产卵量增加,对良卵率和实用孵化率无不良影响,但对杂交后代的强健性有一定的影响;两广二号正交(9·芙×7·湘)的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有所降低,两广二号反交(7·湘×9·芙)的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4.
全天冷藏对家蚕雌蛾产卵及次代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家蚕品种"湘·7、芙·9"为试验材料,通过对"湘·7"原种雌蛾冷藏后产卵成绩及其次代蚕的性状表现情况调查,结果表明,雌蛾在6℃温度条件下24h内冷藏完全可行,且对次代蚕的性状表现无明显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现行几对原种产卵速度的调查,初步认为各原种的盛产卵时间可从投蛾后5小时(即当日下午2~3点)开始计算,产卵数可达80%以上。产卵有两个高峰,从投蛾到投蛾后第8小时为第一个产卵高峰,第二个产卵高峰在投蛾后第18~26小时。各供试原种在前28小时内不同阶段产出卵中不受精卵率高低无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音乐对家蚕生长发育及交配产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湘和9·芙两个家蚕品种为试验对象,五龄蚕期和制种交配时分别放音乐,探讨音乐对家蚕成长及交配产卵的影响。结果表明:1)音乐对7·湘五龄蚕体重有一定显著积极影响,但对9·芙不明显。音乐可提高7·湘的上中茧量,对全茧量、茧层率有显著良性影响;可以降低9·芙的下茧量和死笼茧率,显著提高全茧量。2)7·湘×9·芙产卵量,对照区交配时放音乐比不放音乐提高23.74%;试验区交配时不放音乐比放音乐产卵量提高18.31%。9·芙×7·湘产卵量,试验区交配时放音乐比不放音乐提高21.08%;对照区交配时放音乐与不放音乐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适宜的音乐对蚕的生长发育和交配产卵有一定的良性影响,但不同家蚕品种,音乐对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7.
原种9·芙、7·湘发生变异蛾。用9·芙×7·湘正反交变异蛾与该户正常发育蛾作对照,调查单蛾产卵、良卵率、遗腹卵、两天实用孵化率、结茧率,结果为:单蛾产卵减少32.20%、反交减少48.69%,良卵率正交下降1.82%、反交下降2.92%,遗腹卵正交增加45.87%、反交增加53.60%,两天实用孵化率正交下降2.64%,反交下降1.85%,结茧率正交下降93.75%、反交下降75%。因此在制种过程中除按常规淘汰不良蛹、不良蛾外,还要淘汰变异蛾。  相似文献   

8.
家蚕新品种“9·10×7·11”中试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2007、2008两年春秋两季对家蚕新品种“9·10×7·11”的杂交原种在原蚕基地进行中试,“9·10、7·11”原种茧平均死笼率分别为3.05%、4.78%,分别与同期两广二号(9·芙、7·湘)原种茧的平均死笼茧率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平均张原种制种量正交种、反交种分别为61.19张、41.16张,比同期两广二号分别提高11.52%、9.50%,正交品种间有显著提高,反交品种间没有显著差异;平均公斤茧制种量正交种、反交种分别为3.22张、2.71张,与同期两广二号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该品种杂交原种表现为好养、蚕种产附好、不良卵少、繁育系数高等特点,是一对强健、高产、优质、易繁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在杂交原种生产中常出现因品种间发蛾不一致而冷藏雄蛾的现象。为了解广西当家品种两广二号中系杂交原种生产中,对交品种雄蛾6℃冷藏24h对生产杂交原种质量的影响而设计试验。结果显示:932雄蛾6℃冷藏24h后与芙蓉雌蛾交配,芙蓉×932(冷)的有效卵圈率、产卵率、良卵率均显著低于芙蓉×932,并且芙蓉×932(冷)雌蛾单蛾产卵率和良卵率个体间开叉大。芙蓉雄蛾6℃冷藏24h后与932雌蛾交配,932×芙蓉(冷)的有效卵圈率、产卵率显著低于932×芙蓉;良卵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周晓舟 《广西蚕业》1997,34(1):23-24
桑蚕原种“湘·7的母蛾二重交试验结果表明;母蛾重交两次比单交一次总产卵量和良卵数增加,不良卵率有所下降。母蛾与一雄蛾交配1小时后再与另一雄蛾交配3.5小时的交配方式,与对照单交4.5小时相比.其单蛾总产卵量和良卵数增幅分别达10.98%和11.16%,不良卵率下降13.93%。  相似文献   

11.
在两广二号一代杂交种繁育过程中,将对交的原种雌蛾交配后冷藏在5~7℃的冷库中12 h再产卵,对产卵成绩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对交的中系原种(芙蓉·932)雌蛾产卵量略高于对照区,对交的中系原种(932·芙蓉)和日系原种(7532·湘晖)(湘晖·7532)雌蛾产卵量略低于对照区,但最低的中系原种(932·芙蓉)雌蛾产卵量比对照区仅低3.0%,4个品系的原种雌蛾平均产卵量比对照区低1.6%,对生产影响不明显。4个品系原种雌蛾交配后冷藏对所产一代杂交种的良卵率、实用孵化率基本无影响。4个品系原种雌蛾交配后冷藏对所产一代杂交种蚁蚕绝食生命率调查:除日系原种(7532·湘晖)雌蛾所产一代杂交种蚁蚕绝食生命率略低于对照区外,另外3个品系均略高于对照区,总体来说,冷藏交配后雌蛾所产一代杂交种蚁蚕绝食生命率比对照区还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为了缓解蚕种供应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对两广二号原蚕种茧进行后期低温抑制保护,结果表明:在两广二号一代杂交种繁育过程中,对交的中系原种(932·芙蓉)在21℃的温度下抑制保护2~6 d,或者在16℃的温度下抑制保护2~4 d,母蛾产卵量均不减少,不良卵率也没有明显上升;在16℃的温度下抑制保护6 d,或者在7℃的温度下抑制保护2 d,母蛾产卵量略有下降,不良卵率略有上升;在7℃的温度下抑制保护4~6 d,母蛾产卵量略有下降,不良卵率明显上升。日系原种(湘晖·7532)在21℃的温度下抑制保护2~6 d,或者在16℃的温度下抑制保护2 d,母蛾产卵量均略有下降,不良卵率上升不明显;在16℃的温度下抑制保护4~6 d,或者在7℃的温度下抑制保护2 d,母蛾产卵量均下降明显;在7℃的温度下抑制保护4~6 d,母蛾产卵量明显下降,不良卵率明显上升。因此,生产上应尽量不用低温抑制两广二号日系原蚕种茧。  相似文献   

13.
《广西蚕业》2021,58(2)
为探究母蛾成熟度对桂蚕N2原种繁育的影响,寻求提高桂蚕N2三级原种繁育系数的方法,探讨母蛾成熟度对桂蚕N2原种生产的影响而设计本试验。结果显示:母蛾成熟度不同对桂蚕N2原原种杂交后的单蛾产卵率和单蛾良卵率影响不显著。其中,桂蚕N2原原种在母蛾成熟时长2 h左右产附最佳。提高母蛾成熟度能显著提前桂蚕N2产良卵和良卵峰值时间,日系品种提前程度大于中系品种,并以NJ7提前最显著,母蛾成熟时长4 h,拆对后前2 h迅速达到产良卵峰值。  相似文献   

14.
春繁夏秋用蚕种,为了压缩卵龄,适时浸酸,入库,以达到孵化齐一的目的,夏用种必须在投蛾后10小时、秋用种必须在12小时内收种,收种后的母蛾腹内还有很多残存卵。春用品种通过移位产卵,产下的蚕种可以留作次年春用。但秋用品种在春繁夏秋用种时,投蛾12小时(或10小时)收种后的母蛾腹内残存卵,势必白白浪费。近年来虽然在制种技术上强调了合理种茧保护、迟交、长交、暗产,并适当提高产卵温度等措施来减少腹内残存卵,但总不能使母蛾体内的蚕卵充分排出并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柞蚕繁育制种的产量,将常规柞蚕制种过程中母蛾的产卵时间由24 h延长至3 d,调查对产卵量及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柞蚕母蛾3 d内产卵的数量较常规的24 h产卵增加约15%,且蚕卵的孵化率没有受到影响,由此使得制种量明显提高。初步的试验结果提示:在柞蚕大批量制种的生产中,每只母蛾的产卵时间可以延长至3 d左右。  相似文献   

16.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引起的家蚕微粒子病是对蚕种生产危害最为严重的家蚕病害,蚕种浸酸处理是蚕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防病处理手段。为探明浸酸处理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效果,将家蚕二化性四元杂交组合两广二号的带毒蚕卵分别进行常规即时浸酸处理和高温即时浸酸处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卵龄24~240 h蚕卵中的家蚕微孢子虫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发现,常规和高温浸酸处理后每日取样蚕卵中家蚕微孢子虫的检测值较阳性对照组均显著降低,高温浸酸组又明显低于常规浸酸组,表明2种浸酸处理对蚕卵中的家蚕微孢子虫均有灭活作用,且高温处理的灭活效果更为显著。对蚕卵孵化后饲养至3龄眠和5龄起的幼虫逐条进行显微镜镜检,结果显示高温即时浸酸处理对家蚕微粒子病的相对防治效果分别为92.30%±2.95%和81.80%±0.06%。综上表明,高温即时浸酸处理带毒蚕卵对家蚕微粒子病有显著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家蚕雌蛾交配时间早迟与产卵的关系,对家蚕雌蛾羽化后1~5h交配对产卵速度、产卵量和卵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雌蛾羽化后4~5h交配的雌蛾产卵速度快、产卵量最多、不良卵最少。  相似文献   

18.
由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感染引发的家蚕微粒子病可以通过胚种垂直传播,如能在蚕种人工孵化处理过程中杀灭家蚕微孢子虫,阻断其胚种传播,将有效控制病害对养蚕业尤其是蚕种制造业造成的危害。对家蚕二化性四元杂交组合两广二号的带毒卵进行高温即时浸酸处理,考察浸酸温度和浸酸时间对蚕卵中Nb的灭活作用及实用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卵后20 h的带毒蚕卵用47.5℃或48℃质量浓度为1.075 g/m L的盐酸溶液分别浸渍6.0、6.5和7.0 min,对蚕卵实用孵化率无明显影响;依据蚕卵孵化后饲养至3龄眠蚕用显微镜镜检Nb的数据,测算高温即时浸酸处理对家蚕微粒子病的相对防治效果可达90%~97%。此外,采用Real-time PCR扩增方法,检测高温即时浸酸处理组蚕卵孵化蚁蚕样本中的Nb孢子目标基因的相对拷贝数,较常规浸酸处理组蚕卵孵化蚁蚕样本下降了97%~99%。上述结果表明高温即时浸酸处理对蚕卵中的Nb孢子有显著的杀灭作用,能有效阻断家蚕微粒子病的胚种垂直传播,可作为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一种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以7·湘和9·芙2个原种作为研究对象,五龄期蜕皮激素添食时间分为五日添食区、见熟蚕5%添食区,以不添食区为对照,探讨添食蜕皮激素对原蚕及其杂种一代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早添食蜕皮激素对原蚕的熟蚕体重、上茧量、死笼率、产卵量有不良影响,越后添食蜕皮激素,对蚕儿的各项生理功能影响越少;原蚕添食蜕皮激素对其杂种一代的养蚕成绩没有显著影响。7·湘五日添食区的熟蚕体重、上茧量比不添食区分别低11.56%、38.78%,9·芙分别低9.46%,10.00%;7·湘和9·芙五日添食区的死笼率比不添食区分别高38.78%和60.37%;单蛾产卵量五日添食区显著低于不添食区,7·湘×9·芙低16.18%、9·芙×7·湘低8.74%;而见熟蚕5%添食区和不添食区之间,除9·芙×7·湘的单蛾产卵量比不添食区低3.89%,其余指标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正> 家蚕良种繁育制种型式,自五十年代后期起,由于已基本控制微粒子病的发生,在此基础上制种型式,一代杂交种已全部由框制和平附逐步改为散卵。同时,为了提高原种卵粒的匀正度和统一卵量规格,也对原种进行了框制改散卵的试验。在原种制种时,仍采用28格框制连纸,越年种用28格框制上浆连纸,不越年种用28格框制耐酸连纸,每格产一蛾卵,每蛾产卵后对号袋入蛾盒,母蛾镜检方法和框制种同,在浸酸或浴消前,按各品种原种合格蛾卵标准,肉眼淘汰不合格蛾卵,铲除产附差、双蛾卵、空圈卵、卵色卵形异状、产卵量少、不良卵粒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