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为探究现阶段中国蔬菜种植中的化肥施用情况,利用2009—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统计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分析了蔬菜化肥施用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空间相关性,构建个体固定效应下的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蔬菜化肥施用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在时间上,蔬菜化肥施用强度总体呈现基本平稳后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蔬菜种植中依然存在较大的化肥减量潜力;在空间布局上,各省份蔬菜化肥施用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空间集聚特征。东南沿海省份的蔬菜化肥施用强度总体高于内陆省份,华北地区省份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特征,少量东南沿海省份表现为“低—低”集聚特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蔬菜规模化经营程度及农业现代化水平对蔬菜化肥施用强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非农业劳动力占比对蔬菜化肥施用强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蔬菜规模化经营程度和非农业劳动力占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基于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从省域、地理区域和县域3个尺度探讨1995—2015年山东省农业化肥施用强度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演变及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1)山东省农业化肥施用总量和施用强度相对较高,变化趋势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2)化肥施用强度最高的是鲁东地区,其次为鲁中和鲁西地区;化肥施用强度总差异呈波动性上升的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差异的主要原因;3)山东省县域化肥施用强度空间分布不均衡,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态势有所增强,烟台的大部分县(市)成为稳定性热点,济南、淄博、莱芜和聊城的大部分县(市)成为稳定性冷点;4)化肥施用强度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农业纯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生产结构、农民受教育程度、种植规模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人口数量和化肥价格无显著影响。未来应继续推广普及科学施肥技术,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加快土地流转,加强农民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3.
2000—2010年我国农业化肥施用的时空演变格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地市级2000—2010年化肥施用总量、农地面积、作物播种面积等相关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及冷热点等分析方法,对近年来各地区化肥施用总量与单位农地化肥施用负荷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Moran's I值判断,2000—2010年间我国的化肥施用量在区域上一直处于较高的集聚状态,但在时间上经历了\"2000—2004年集聚减弱\"~\"2004—2007年集聚增强\"~\"2007年后集聚再减弱\"的波动减低过程。2)从化肥施用总量来看,全国86.9%的地市在2000—2010年间表现为增加态势。3)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东北部地区成为近年来化肥施用增加的热点地区,西部的农业欠发达地区成为冷点区;东南部次冷点区域的拓展说明珠三角与长三角非农经济发展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已经向内地传导,产生梯度效应。4)从化肥施用负荷水平来看,2000—2010年间,我国单位农地面积的化肥施用负荷从300.0 kg/hm2增加到411.3 kg/hm2,增长明显。从区域上来看,近10年来,我国化肥施用高负荷的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拓展趋势,而低负荷地区范围在缩减。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福建省化肥施用强度及影响因素,对化肥施用强度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2018年度福建省化肥用量为110.74万t,全省平均化肥施用强度为34.11 kg/亩,超过国家生态化肥施用强度标准(17.67 kg/亩),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化肥用量高及总种植面积减少.本文可为福建省化肥用量调整、改善施肥结构提供理论...  相似文献   

5.
基于江西省1990—2019年的面板数据,探讨了南方稻作区化肥施用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完全因素分解模型对化肥施用强度的变化进行了分解,通过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了由效率驱动的化肥施用强度的驱动因子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上,江西省的化肥施用强度经历了先波动上升后高位稳定再波动下降的变化,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江西省的化肥施用强度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效率驱动效应对化肥施用强度的变化起到主导作用,而结构驱动效应并不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转移、畜禽粪便排放量、人均耕地面积和减量政策等因素对由效率驱动的化肥施用强度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就江西省乃至南方稻作区的化肥减量化施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化肥施用时空分异及面源污染环境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明确陕西省化肥施用现状,科学评价化肥施用环境风险,为该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陕西省1987-2016年30年化肥施用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了该省化肥施用时空分异特点,并采用相关分析模型对其化肥施用面源污染环境风险进行评价。【结果】1987-2013年陕西省化肥施用量、施用强度整体呈现递增趋势,而2013年之后全省化肥施用量、施用强度稳中有降。1987-2016年氮肥比例呈下降趋势,而磷肥和钾肥比例稳步提高,氮磷钾施用比例由1987年的1∶0.20∶0.06逐步调整为2016年的1∶0.41∶0.46。2016年陕西省化肥施用强度达799.48 kg/hm2,属于高度过量水平;陕西省化肥施用强度空间分异明显,其中关中化肥施用强度最高,陕南次之,陕北最低。2016年陕西省总肥施用风险指数为0.76,化肥施用风险总体属于重度风险等级,其中关中风险最大,陕南次之,陕北最小。【结论】陕西省化肥施用强度高,面源污染环境风险大,且不同区域空间分异明显。在确保作物产量的基础上,为有效实施面源污染环境风险管控,陕北可基本维持现有施肥强度,但在施肥结构上应注意减氮增磷补钾;关中应以降低化肥施用强度为抓手,在减肥的基础上注意稳氮提磷减钾;陕南应在降低化肥施用强度基础上继续优化施肥结构,注意减氮增磷补钾。  相似文献   

7.
江苏农业生产化肥减量施用的路径与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农业生产化肥减量施用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利用1996—2015年江苏省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资料和农村统计年鉴面板数据,研究江苏省主要粮食作物(籼稻、粳稻、小麦、玉米)和经济作物(油菜籽、棉花、桑蚕茧和蔬菜)的种植面积、化肥施用总量和化肥施用强度对农业生产减量施用化肥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5—2014年江苏省的化肥施用强度以桑蚕茧和蔬菜作物最大,分别为50~60kg/667m~2和40~50kg/667m~2;棉花和粳稻其次,为30~40kg/667m~2;小麦、玉米和中籼稻第三,为20~30kg/667m~2;油菜最小,为20kg/667m~2左右。2)2014年江苏省的小麦、粳稻、蔬菜和其余5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分别占总播种面积的30.72%、24.83%、16.61%和27.84%,化肥施用量分别占其总用量的25.21%、27.58%、21.71%和25.5%。3)针对江苏省化肥施用现状,提出了降低化肥施用强度、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增强作物轮作体系等化肥减量施用可行路径。4)化肥减量施用措施的重点是控制小麦、粳稻等粮食作物,蔬菜、桑蚕茧等经济作物的化肥施用强度,并优先控制苏北地区农作物的化肥施用强度,完善减量施肥的相应法律法规,加强化肥施用量制度的建设,运用市场机制等完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8.
含氯化肥的营养作用与施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氮元素与氮,磷,钾元素之间拮抗关系,氯素的营养作用以及氯素在土壤中残留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含氯化肥的施用原理,施用技术与施用量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很大地依靠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增加量。由于对化肥的有效利用率很低,我国每年有大量废氮流失到了农田之外,进入水体,引发了一系列环保问题。本文针对化肥施用强度方面说明了农民在化肥施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很大地依靠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增加量。由于对化肥的有效利用率很低,我国每年有大量废氮流失到了农田之外,进入水体,引发了一系列环保问题。本文针对化肥施用强度方面说明了农民在化肥施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张立 《安徽农业科学》2011,(8):4922-4924
基于河南省1998~2007年的各县人均GDP统计数据,以108个县为研究单元,采用GIS空间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县域经济发展分异现状及空间格局变化。根据河南省各县经济实力差异,找出各县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在充分认识各县经济实力差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县区域优势,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天津农业科学》2016,(11):88-94
为准确把握江苏省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就业结构特征及差异性,运用对应分析方法对2014年江苏省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就业结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在就业结构上具有较大差异。低收入农户与农林牧渔业就业关系密切;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农户与建筑业就业关系相对密切;中高收入农户与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就业关系密切;高收入农户与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三产行业就业关系密切。苏北地区农村居民就业与农林牧渔业关系密切;苏中地区农村居民在建筑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相对较高;苏南地区农村居民就业与工业关系密切,其在工业行业内就业人员比重相对较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江苏农村居民持续增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Based on the land use change data obtained from me interpretauon of remote sensng images in 1985,1995,2005 and 2008,the research appli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Markov chain and ESDA method,and took cultivated land patch as the basic unit of landscape.A comprehensive measure of the fragment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was made in Jiangsu counties and its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ecology were discussed.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①The overall fragment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Jiangsu Province presents that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are low,the interior of the west is high,the fragmentation of northern and southern Jiangsu is high,while the fragmentation of mid-Jiangsu is low.②The degree of fragment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most area of southern Jiangsu and midJiangsu showed an upward trend,while the fragment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northern Jiangsu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from 1985 to 2008.Th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s weakened continuously,the area of high value agglomeration is decreasing and the trend of "polarization" is weakening.③Topographic condition is the decisive factor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difference pattern.The change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cultivated land and the scale of urban land use plays a role on the 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 index,among them,the change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scale has the most significant effect on 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  相似文献   

14.
利用江苏省52个气象站19612012年日降水数据,构建了逐月降雨侵蚀力序列,探讨了研究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1)江苏省降雨侵蚀力的年内分配呈现出较强的不均匀性,侵蚀力主要集中于夏季的7月份,其中苏北地区7月降雨侵蚀力明显高于苏南地区;(2)基于K-means聚类分析,研究区可以划分为苏北、苏中、苏南这3个具有不同年降雨侵蚀力演化特征的子区域,其中苏南地区年降雨侵蚀力的增加趋势较为显著,且这3个子区域降雨侵蚀力的年际变化均呈现出22012年日降水数据,构建了逐月降雨侵蚀力序列,探讨了研究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1)江苏省降雨侵蚀力的年内分配呈现出较强的不均匀性,侵蚀力主要集中于夏季的7月份,其中苏北地区7月降雨侵蚀力明显高于苏南地区;(2)基于K-means聚类分析,研究区可以划分为苏北、苏中、苏南这3个具有不同年降雨侵蚀力演化特征的子区域,其中苏南地区年降雨侵蚀力的增加趋势较为显著,且这3个子区域降雨侵蚀力的年际变化均呈现出24年的周期性振荡;(3)基于Mann-Kendall检验,研究区不同月份降雨侵蚀力的变化趋势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突出体现在冬季降雨侵蚀力的显著增加和夏季降雨侵蚀力的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5.
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基于探索性数据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分4个时期定量探究2003~2014年江苏省人均GDP空间分异的空间集聚程度和时空演变特征,讨论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人口密度和常住人口与江苏省人均GDP的空间相关关系,以此为依据剖析江苏省的人均GDP空间组织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人均GDP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集聚性,空间布局异质性较强、差异性显著;4个驱动因素对人均GDP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常住人口、人口密度、工业总产值、固定生产总值。其中,常住人口与人口密度对江苏省人均GDP的影响作用较大,影响强度由北部向南部城市逐渐递增。江苏省未来的发展政策应当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推进南北产业转移,整合各种区域要素和空间结构,力争实现区域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城市效率差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强  王秀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658-6661
定量分析了江苏省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综合效率差异,并探讨了这种差异存在的主要原因。江苏省主要城市所处的区位条件差异是城市效率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对江苏省未来城市的发展提出建议,江苏省未来城市的发展应该正视区域差异、重视城市发展的综合效率;意识到城市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优化城市系统结构,促进城市高效发展;以三大都市圈为依托,进行点轴式发展,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引领江苏经济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化肥利用现状与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肥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是农业赖以持续高产的保证。针对云南省化肥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化肥利用率的对策,以提高化肥使用效益,促进云南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娟  赵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518-10518,10537
"扩权强县"在全国最早试点"市管县"体制的江苏省提出,对于推行"省直管县"行政体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有其突出的现实意义。在江苏区域发展不平衡条件下",扩权强县"必须以县域发展现状为基础,以区域统筹为中心,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该文在分析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不同区域"扩权强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高超  陆玉麒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690-6691,6693
以江苏省13个市为区域研究单元,分析了1998~2004年省内各市旅游经济的总体差异及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各市的旅游经济差异逐年扩大。根据梯度推进原理,将13个市按旅游经济发展情况划分成3个梯度,进而阐释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继续扩大的成因并提出缩小差异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