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豇豆籽蛋白的功能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开发利用豇豆籽蛋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用大豆分离蛋白作比较,分析豇豆籽蛋白的溶解性、起泡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等功能性质。[结果]豇豆籽蛋白和大豆蛋白的等电点在5左右,均具有较高的持水和持油性,起泡性均随自身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乳化性两者无差异。豇豆籽蛋白不同pH值下的溶解性、持水持油性、起泡性、乳化性都显著高于大豆蛋白,30、60min后的泡沫稳定性高于大豆蛋白,10min后的乳化稳定性高于大豆蛋白,20、30min后的乳化稳定性低于大豆蛋白。[结论]与大豆分离蛋白相比,豇豆籽蛋白具有较好的溶解性、持水持油性、起泡性、起泡稳定性和乳化性,可以应用于饮料、冰激凌、面包、香肠等食品中。  相似文献   

2.
微波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微波技术在食品加工业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从大豆油中提取的大豆分离蛋白为试材,研究微波处理时间对其起泡性、泡沫稳定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当微波功率为1000W时,在0~40s,大豆分离蛋白的起泡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均在处理40s时达到最大值,其中,乳化性和起泡性分别比未处理的增加了120.00%和146;88%,随着处理时间的继续增长,分离蛋白的起泡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呈下降趋势;泡沫稳定性受微波处理时间的影响最大,处理30s时达到最大值,比未处理的增加了209.38%,随着处理时间的继续增长,泡沫稳定性逐渐下降。[结论]1000W微波处理40S,可明显改善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  相似文献   

3.
为改善糯玉米蛋白的溶解性等功能特性,拓宽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领域,对糯玉米谷蛋白湿法糖基化改性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pH9.0、温度100℃、蛋白/糖质量比为1∶1、反应时间为20min,所得到的复合物的乳化性和起泡性等有所提高,在pH 6.5条件下,溶解性较谷蛋白提高了1.67倍。通过对改性前后的谷蛋白在不同pH条件下的溶解性、乳化性和起泡及泡沫稳定性的比较发现,改性谷蛋白的溶解性、乳化性和起泡性随pH的不同,变化趋势与原谷蛋白相似。但是,经湿法糖基化改性后,在不同pH条件下功能性质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金属离子对芋艿分离蛋白食品功能性质的影响。[方法]以芋艿为原料,提取分离蛋白,研究了盐离子种类及强度对芋艿分离蛋白流变特性、起泡性、泡沫稳定性和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试验表明,盐种类及其浓度对芋艿分离蛋白的食品功能特性有明显的影响。在物质的量浓度为0~0.6%范围内,K+和Na+浓度增加能促进芋艿分离蛋白溶解,降低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增加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在0~0.8%范围内,能降低表观黏度、滞后现象、Tgel和凝胶G';当K+和Na+浓度继续增加时,蛋白溶解度降低,起泡性增加,起泡稳定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减小,表观黏度、滞后现象、Tgel和凝胶G'增加。Ca2+和Mg2+能在相邻多肽的特殊氨基酸残基之间形成交联,在离子浓度小于0.4%时,强度强于离子效应,使蛋白质溶液起泡性增加,但其他功能特性与K+和Na+相似。[结论]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芋艿的了解,拓展芋艿食品的应用范围,且试验数据可为芋艿蛋白质食品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从马铃薯淀粉加工生产中制备得到的马铃薯蛋白为原料,对马铃薯蛋白的溶解性、持水性、吸油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起泡及起泡稳定性等功能性质进行初步研究,并与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性质进行比较,以期为马铃薯蛋白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米糠蛋白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建立米糠蛋白在较弱碱性和较低温下保持其特性的高效提取工艺并明确其理化特性。【方法】采用二次通用旋转正交组合设计优化米糠蛋白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米糠蛋白特性分别考察其在不同pH、温度、离子强度下的溶解性、乳化性和起泡性,其中,溶解度的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乳化性的测定采用离心法,起泡性的测定采用体积法。【结果】建立米糠蛋白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以pH 11的弱碱性水溶液为溶剂,提取温度40℃,提取时间120 min,在此条件下蛋白提取率可达80.93%。米糠蛋白的溶解度在等电点附近达到最低并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离子会降低其溶解度;pH、温度、离子强度对乳化性的影响与其对溶解性的影响表现一致性,蛋白浓度越高其乳化性越好;等电点附近米糠蛋白具有最低的起泡性和最强的泡沫稳定性,适当的热处理可以增强其起泡能力,且随着离子和蛋白浓度的升高起泡能力明显增强。【结论】在较弱碱性(pH 11)和低温度(40℃)条件下提取米糠蛋白的得率可达80.93%,且所得米糠蛋白特性良好,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甘露糖蛋白的乳化性质。[方法]用热提取法提取甘露糖蛋白,然后对其乳化性进行研究,主要通过均质次数、pH值和温度3个影响因素进行的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其乳化性质的最佳条件。[结果]均质次数、pH值和温度对甘露糖蛋白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均有一定的影响。乳化稳定性效果最好的条件为:均质次数为4,pH值为6,温度为40℃。[结论]甘露糖蛋白是一种有效的乳化剂。  相似文献   

8.
燕麦麸皮中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坝莜1号燕麦麸皮提取的分离蛋白为试验材料,通过pH、温度和离子强度三个关键因素的影响和交互作用,探究了燕麦麸分离蛋白的溶解性、起泡性和乳化性三种功能特性。结果表明:pH4时(等电点附近)溶解性、起泡性和乳化性最差,pH10时最好;在45℃时溶解性、起泡性和乳化性达到最大值,但继续升高温度时各项功能特性持续降低;Na Cl浓度在0.6 mol·L~(-1)时燕麦麸分离蛋白的溶解性、起泡性和乳化性达到最大值。说明pH、温度和离子强度能够调控燕麦麸皮蛋白的功能特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花生蛋白酶解条件、酶解产物的功能特性。[方法]采用酶解法,从花生饼粕粉中提取花生蛋白,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不同条件下花生饼粕粉中蛋白质的提取情况,并对其功能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最佳的蛋白质提取率的条件为花生饼粕粉在55℃水热处理6 h,固液比为1∶20,溶液pH为12,加酶量为0.5%,在此条件下花生蛋白的提取率为74.62%。[结论]酶解花生蛋白具有较高的提取率。酶解产物具有较好的乳化性、起泡性及保水性。  相似文献   

10.
董增  章建国  陈忆  魏兆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447-6449,6474
[目的]分析榨油后黄秋葵籽粕的分离蛋白理化特性和营养价值。[方法]利用碱溶酸沉的方法提取分离蛋白,对分离蛋白的溶解性、乳化性、起泡性、蛋白质分子量范围和氨基酸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分离蛋白在等电点处理化性质差,富含亮氨酸,苏氨酸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蛋白质的主要亚基在20~26 kD。[结论]黄秋葵分离蛋白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小豆种质资源大粒、高蛋白优质基因型的筛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 517份随机样本的小豆品种籽粒大小性状的研究表明 ,不同产地间存在着极显著差异 百粒重、粒长、粒宽、籽粒体积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百粒重与生育期、单株产量等农艺性状呈正相关 :对 4 85份随机样本的小豆地方品种蛋白质含量分析表明 ,蛋白质含量与百粒重、粒长、粒宽、单株产量、生育期之间无明显相关 从供试群体材料中筛选出百粒重大于 14 0 g的种质材料 2 0份 ;蛋白质含量高于 2 5 0 %的种质材料 50份 来自日本的小豆资源材料其百粒重、蛋白质含量高于国内品种  相似文献   

12.
大豆分离蛋白乙酰化功能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表明:随着乙酸酐添加量的增加,大豆分离蛋白的改性程度提高,并且溶解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和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研究表明,夏播小豆全株分枝有4—5级,并有多节分枝和单节分枝两类。全株开花具有严格的序列性:(1)直立型北京红小豆品种植株主茎中下部第6节上下首先开花,然后向上、向下、由内向外交替开放,半蔓性品种与此相似;(2)小豆开花量的时间分布近似常态分布,始花后7—24天为盛花期,13—18天内开的花结荚率较高;一天中上午8时以前开花较多,下午甚少;(3)全株中开花数较多的部位直立型北京红小豆为Ⅲ、Ⅳ、Ⅴ三层,半蔓型凤阳红小豆为Ⅲ、Ⅳ二层,蔓生型淮阴红小豆为Ⅳ一层。成荚数较多的部位北京红小豆为Ⅲ、Ⅳ二层,凤阳红小豆和淮阴红小豆均为Ⅳ一层。  相似文献   

14.
笔者通过分期播种的手段,研究小豆的生长后期在不同自然温光条件下的反应,进一步揭示小豆的生物学规律。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种植小豆最迟不应逾6月底。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红小豆根瘤菌在大田中的结瘤数特性,发现不同生态类型红小豆根瘤菌结瘤数之间的差异,研究以65份不同生态类型的红小豆种质资源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农艺性状及根瘤菌结瘤数大田采集,计算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性状的红小豆之间结瘤数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匍匐类型红小豆结瘤数均值高出直立类型23.97;极差高出值为32.3。通过各性状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结瘤数和红小豆的株高、主茎分枝、单株结荚数,单株荚粒数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63325、0.410746、0.438036、0.283786;和主茎节数表现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37257;与单荚长、百粒重表现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8542、-0.3913和百粒重相关达极显著水平。通过试验研究得出由于不同生态类型的红小豆根瘤菌结瘤数存在的差异,育种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些差异达到创新种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期播种,研究小豆的生长前期在不同自然温光条件下的反应,并进一步揭示小豆的生物学规律。  相似文献   

17.
祁小丹  周丽丽  周迟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790-4791,4815
[目的]利用微波改性方法对起泡性能进行研究,以改善污泥提取蛋白的功能特性。[方法]以啤酒厂经过脱水压滤后的泥饼为剩余污泥样品,采用微波技术对污泥提取蛋白进行物理改性。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微波功率、微波时间和蛋白质量分数对污泥蛋白起泡性的影响,得出最佳影响范围,然后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得出微波提高污泥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正交试验方差分析表明,各因素对污泥蛋白起泡性的影响依次为蛋白质量分数>微波功率>微波时间;微波提高污泥蛋白的最佳条件为:微波时间3 min、微波功率540 W、蛋白质量分数5%。在此条件下,污泥提取蛋白的起泡性能和起泡稳定性分别提高53.8%和76%。[结论]改性后的污泥蛋白液在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方面均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