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水稻是我国农业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水稻播种前的育秧过程中,育秧管理效果与施肥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针对这样的情况,对水稻育秧与施肥管理等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是继品种和栽培技术更新之后提高水稻劳动生产率的又一次技术革命。近年来示范推广的新型机械化育秧技术,采取软盘或硬盘或双膜育秧,中小苗带土移栽,播种密度高,床土土层薄,秧块尺寸标准,秧龄短,易于集约化管理。与常  相似文献   

3.
水稻简易工厂化集中规模育秧,是采用简易的设施和方法为秧苗创造人为可控的环境,集中连片有一定规模的育秧形式。育秧整个过程基本实现集约化、机械化、工厂化。此项育秧技术集成,使水稻规模生产大户或水稻种植家庭农场容易接受和掌握,也为水稻育秧专业化和商品化开劈一条新途径,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大力发展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是确保水稻增产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与旱育秧(或水田育秧)进行对比分析,明确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增产原因,并提出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产的措施,以期为提高我国水稻产量、实现农业经济稳步增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沿黄直播水稻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随着劳动力的紧张,我国黄淮地区水稻轻简栽培尤其是水稻直播种植新技术发展很快。水稻直播就是不进行育秧移栽而直接将种子播于大田的栽培方式。水稻直播种植可省去40~45d的育秧工序、繁重的插秧工序及育秧插秧成本。据调查.目前水稻插秧每亩需要用工费90-120元.育秧成本(少收小麦+育秧投入)摊人大田每亩约60元。推广直播水稻可节省成本165元左右。  相似文献   

6.
为培育水稻壮秧,于2014年5月进行了机插水稻不同育秧基质的育秧试验。结果表明,对经济实力较强的集中育秧基地,建议采用全量纯水稻育秧基质进行育秧;对经济条件一般的育秧基地,可采用1/3土加2/3水稻育秧基质的配方进行育秧;对经济条件比较拮据的育秧基地,宜采用2/3土加1/3水稻育秧基质的配方进行育秧。  相似文献   

7.
(续第3期)通过2011年水稻集中育秧的实践和经验总结,现就2012年的水稻集中育秧工作制订如下实施方案。1.主要目的利用目前水稻生产上成熟的育秧技术,通过集中育秧方式,达到解决种粮劳力短缺,降低生产成本,控制水稻直播,稳定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保障水稻安全生产,提高单产和总产水平,从而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目的。另外通过集中育秧模式的推广,力争用3年一5年的时间,培育一批育秧大户和育秧专业合作社,建立育秧基地,使水稻集中育秧走向专业化、市场化。  相似文献   

8.
水稻钵形毯状育秧栽培技术是一项结合钵育摆栽与机械插秧技术共同优点的新型技术,为验证钵体毯状苗育秧在水稻上的增产效果,为农场水稻种植户在生产过程中,更好的应用该技术,也是为寻求水稻高产的一条新途径,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特进行水稻钵形毯状育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9.
我国水稻历来以育秧移栽为主,目前水稻育秧人工移栽仍是我国水稻种植的主体方式。但人工移栽水稻劳动强度大,用工量多,生产效率和文明程度低,难以保持适时作业,因我国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低,已成为水稻生产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机械插秧取代传统的人工劳作是我国水稻种植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水稻历来以育秧移栽为主,目前水稻育秧人工移栽仍是我国水稻种植的主体方式。但人工移栽水稻劳动强度大,用工量多,生产效率和文明程度低,难以保持适时作业,因我国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低,已成为水稻生产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机械插秧取代传统的人工劳作是我国水稻种植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稻麦两熟制农田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稻季CH_4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稻麦两熟制农田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水稻生长季CH4排放的影响,为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对策。【方法】采用裂区设计,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研究麦季土壤耕作方式(免耕、旋耕和翻耕)和稻季土壤耕作方式(旋耕和翻耕)对水稻生长季CH4排放的影响。【结果】稻麦两熟制农田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下水稻生长季CH4排放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移栽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CH4累积排放量占全生育期排放总量的比例为64.73%—86.84%。水稻生长季CH4排放总量麦季免耕极显著高于麦季旋耕和麦季翻耕,平均增加53%和24%;稻季翻耕较稻季旋耕平均增加CH4排放量10%,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土壤耕作处理稻季CH4排放总量为:麦季免耕+稻季翻耕麦季免耕+稻季旋耕麦季翻耕+稻季翻耕麦季翻耕+稻季旋耕麦季旋耕+稻季翻耕麦季旋耕+稻季旋耕,"单位产量的CH4排放量"表现趋势相同。水稻生长期内CH4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和土壤Eh呈极显著负相关,CH4排放总量与0—5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麦季土壤耕作方式和稻季土壤耕作方式对水稻生长季CH4排放总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在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农田采用周年旋耕措施能有效减少水稻生长季CH4的排放。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现有水稻育秧方式存在的用工多、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悬挂式水稻田间育秧播种机,参考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要求等相关行业标准开展试验测试,分析育秧播种机的铺土均匀性、播种均匀性和机具的整体作业质量。结果表明,该机在播种作业过程中只需驾驶员和辅助人员两人即可完成,每小时可播种4 000盘以上,具有用工少、生产效率高、播种质量高等特点。该机采用直径为160 mm的大直径外槽轮式排土辊和直径为110 mm的大直径、大窝眼式排种辊,满足了水稻育秧底土量和播种量较大的要求。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育秧盘内不同点的底土铺土厚度变异系数均小于6%,每盘播种均匀度和总播种均匀度均在90%以上,按插秧时对应切块位置测得的每格播量合格率均≥85%,作业流畅、性能稳定,各项指标符合相关标准和实际生产要求。研究表明,悬挂式水稻田间育秧播种机挂接在插秧机底盘后,可一次完成在水稻育秧盘内均匀铺底土和播种作业。  相似文献   

13.
水稻免耕栽培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稻少免耕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用技术,对中国水稻可持续发展作用甚大.综述了稻田免耕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免耕对稻田上壤的物理特性、化学性质、微生物和酶等方面的影响,免耕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分析了免耕的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后移量对稻套麦产量的影响,探讨其适宜的氮肥施用方式。[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共7个处理,其中稻套麦10月25日播种,拔节肥按不同尿素施用量分5个处理:A:150 kg/hm2;B:225 kg/hm2;C:300 kg/hm2;D:375 kg/hm2;CK1:0kg/hm2。收稻后旋耕撒播小麦(茬后种麦)分2个处理,分别为CK2:于11月5日播种;CK3:于11月15日播种。稻套麦大田用种量225kg/hm2,茬后种麦大田用种量150 kg/hm2。[结果]在基肥、壮蘖肥一致的前提下,施用拔节肥225 kg/hm2后其穗粒数、千粒重、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及经济系数均高于其他施氮处理以及不施氮处理CK1。但与稻茬后撒播小麦相比,在基肥、壮蘖肥一致的前提下,稻套麦产量要低于适期茬后种麦水平,高于迟播小麦。[结论]该研究可为稻套麦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调查结果表明,移栽稻田蜘蛛在分蘖期缓慢增长,拔节到齐穗期迅速增长,齐穗期后呈稳定增长,直播稻田蜘蛛消长曲线与移栽稻田一致,仅迅速增长期比移栽稻田迟10~15d,稳定增长期迟5~10d,移栽稻田蜘蛛种群数量明显高于直播稻田。在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用药时,由于田间环境和各种蜘蛛的发育阶段不同,对水稻后期蜘蛛种群优势种比例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秋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是指在早、中稻收获后茬口田,采用免耕土表播种,播后施肥再覆盖稻草栽培马铃薯的一种新方法。此技术是一项集沃土工程、节水农业、生态保护、省工节劳于一体的能够连续免耕的新型农业实用新技术,对于促进秋季粮油结构调整、提高冬水田利用率、改良培肥稻田土壤、用科技解决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后农忙季节劳力紧缺矛盾、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南方多熟制稻区水田耕作新技术新装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勇  许绮川  夏俊芳  张国忠  黄海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922-11923,11927
剩用船式旋耕埋草机水田耕作新技术新装备,针对油茬、麦茬、稻茬田进行大规模生产试验与示范和生产适应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制度下实现水田适度耕整与秸秆埋覆还田,作业质量能达到播栽前的耕整地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8.
通过大面积踏田调查,分析了水稻不同苗质、不同品种、不同种植方式灭顶受淹后的主要性状及受淹时间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无论是杂交籼稻还是常规粳稻,受淹后壮秧的耐淹性好于弱秧和中间素质的秧苗.常规梗稻比杂交籼稻耐水淹,其茎蘖存活数、绿叶数均多于杂交籼稻.粳稻中,中熟中粳与迟熟中粳耐淹程度相似.手插、机插、直播3种种植方式中,手插秧苗的存活茎蘖数和绿叶数较多,耐淹性较好.淹水后水稻生育进程推迟.3种种植方式中,水稻均随灭顶受淹时间的延长,茎蘖存活数、绿叶数显著减少.水稻减产程度与淹水天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淹水对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降低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  相似文献   

19.
研究双季稻区6种不同土壤类型对晚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可为指导不同地域的水稻优质生产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6年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南方双季稻区6种不同土壤类型晚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6种不同土壤类型中,各处理优质晚稻的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均无明显差异。垩白大小与穗干重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水稻产量以红黄泥田最高,达7570.46 kg/hm2,大小顺序为红黄泥田>河沙泥>灰泥田>麻沙泥>紫泥田>黄泥田。红黄泥田和紫泥田有利于提高优质晚稻的出糙率、精米率;灰泥田和河沙泥田有利于提高稻米的整精米率;黄泥田有利于提高稻米的胶稠度、蛋白质,降低垩白米率、垩白大小和直链淀粉含量。上述结果说明,黄泥田种植水稻有利于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田旱整机插水稻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方法]以常规粳稻品种圣稻1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水田旱整条件下,氮肥用量对水稻的茎蘖动态、产量构成、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施氮量315.00 kg/hm~2时水稻产量最高,达到10 957.20 kg/hm~2,并能获得较高的出糙率、谷草比和氮肥利用率,过低施氮量不能获得高产,过高施氮量则氮肥利用率显著下降。[结论]该研究可为水田旱整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