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2.
3.
4.
5.
水稻品种轮回422的广亲和基因定位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分析了两组〔巴利拉(粳稻测验种)//轮回422籼稻标记基因系〕F1的育性及其与紫稃尖,糯性和褐果皮性之间连锁关系。结果表明,轮回422的广亲和性主要受单个基因控制,其遗传特点符合单位点等位基因互作不育模型,能有效地克服粳型雌配子的败育。该位点位于水稻第I连锁群(6号染色体)上色素源基因和糯性基因之间,与C和wx分别相距4.8±3.29和23.7±5.56个遗传单位;与业已发现的广亲和基因S^s5等 相似文献
6.
7.
通过双列杂交研究了8个广亲和水稻品种广亲和基因的等位关系。研究表明:水稻品种Calotoc、Cpslo-17、Ketan Nangka、02428和轮回422之间相互杂交F_1代的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均达到正常育性水平。F_2分离不明显,推测这些品种间广亲和基因相互等位,品种02428和轮回422的广亲和性受S_5位点的广亲和基因S_5~n控制。广亲和品种Ketan Nangka与Aus 373或Dular杂交,F_1花粉均出现部分不育现象。轮回422与Aus 373杂交,F_1花粉和小穗育性均显著低于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8.
对5个水稻广亲和品种进行亲和性与亲和谱的研究结果表明:CA529的亲和谱最广,02428的亲和谱最窄,其亲和范围:CA529〉8504〉029〉W.L.1312〉02428。籼粳交F1结实率与F2平均结实率密切相关,WCV参与籼粳交能提高杂种后代结实率的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9.
部分广亲和品种亲和性表达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6个水稻产格性测验品种进行统一测交鉴定的基础上,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杂种育种的影响,试验重复2 ̄3a。结果表明:多数广亲和品种的亲和性具有明显的籼粳倾向性;亚种间杂交F1的小穗育性在组合间的变异较品种间杂产组合间的变异大;亚种间杂交F1的育性比品种间杂交F1更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相对而言,密矮64S、培矮64S、02428、Dular等4个广亲和品种所配杂种F1的育性在不同组合间的变异较小,并且 相似文献
10.
水稻隐性长节间与半矮生基因等位关系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隐性高秆与正常高秆及互不等位的半矮秆杂交及后代测交表明,隐性高秆由隐性的长节间基因eui所决定,除了eui基因之外,隐性高秆还有半矮生基因sd-1,基因型为euieuisd-1sd-1,正常高秆为EuiEuiSd-1Sd-1,eui与sd-1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选用6个待测水稻广亲和系,以4个全国统一标准测验种和10个光温敏核不育系为亲和性测验种,按NCⅡ设计配制68个组合,结果表明:HP121、Y101、mp419为广亲和品种,中413为部分广亲和,mp403为弱广亲和性,r4002无广亲和性。并对水稻广亲和性的复杂性及鉴定标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水稻广谱广亲和系的选育策略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选育广谱广亲和系对于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初步假设水稻亚种间亲和性基本上可以分为四大类:广谱广亲和性、部分广亲和性、弱亲和性和非亲和性。决定亚种间亲和性的基因可能有两类:一类是广亲和基因Wc,另一类是辅助亲和性基因Sc。这种辅助亲和性基因既有可能是几个主基因,也有可能是一系列微效多基因。广谱广亲和系可能同时完全具备Wc和Sc基因;部分广亲和系可能只具备Wc基因;弱亲和系可能只具备Sc基因;非亲和系则两者都不具备。选育广谱广亲和系的途径有二个,一是利用现有的广谱广亲和种质直接转育,二是利用部分广亲和系与弱亲和系杂交,组合广亲和基因与辅助亲和性基因。筛选广谱广亲和系可以分三步进行:初选,即在低世代用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系进行测交鉴定;复选,即在中世代增加测交品系个数,进一步作亲和性鉴定;决选,即用更多的非亲和品系与当选株系测交,在进一步确定广谱广亲和性的同时筛选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15.
“东乡野生稻”及“02428”、“8504”、“CPSL017”广亲和性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稻“东乡野生稻”、“02428”、“8504”、“CPSL017”为材料,分别与籼型测验种南京11、IR36、测49;粳型标准测验种巴利拉、秋光、丰锦测交,杂种一代的小穗育性在77.1%~97.9%之间,其平均值“东野”为86.0%,“02428”为90.9%,“8504”为82.5%,“CPSL017”为91.7%。以CPSL017”为对照,研究了这四个品种的广亲和性遗传,结果表明;它们的广亲和性都是由一简单基因,即广亲和基因控制的,它仿的广亲和基因与色素原基因C~+连锁,位于第Ⅰ连锁群上,遗传规律符合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式,也受微效基用的修饰作用。这四份广亲和性种质资源均为偏粳品种。 相似文献
16.
水稻广亲和性的测验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籼稻品种IR_(36)、南京11、南特号和三个粳稻品种巴利拉、秋光、早沙粳被指定为广亲和性的测验种.研究指出: (1) 同类测验种具有相似的鉴定效果,但南京11、南特号、秋光和早沙粳在它们的某些测交中,给F_1以超常的抽穗期; (2) 南特号与一些粳型广亲和品种杂交,都表现半不育性; (3)秋光和早沙粳与一些籼型品种有特异亲和性.作者建议:关于杂交,如用全部测验种有困难,可选择个别测验种.巴利拉和IR_(36)是筛选和鉴定广亲和性比较适合的测验种. 相似文献
17.
克服杂种不育性是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关键。由此对水稻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原因、细胞学基础及两种主要基因遗传模式进行了总结,并详细综述了利用“亲和基因”克服籼粳杂种不育性的两种有代表性的学说-广亲和基因和特异亲和基因分子定位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两“亲和基因”共同利用的初步设想:将聚合了Si等位基因的粳型亲籼系与聚合了不同广亲和基因(中性亲和基因的广亲和力强、亲和谱广泛的粳型品种进行杂交和回交,选育出聚合不同广亲和基因和Si等位基因的粳型亲籼系,再与籼稻品种杂交,真正实现直接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8.
用微卫星标记评估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为正确评估中国水稻(Oryza sativa L.)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位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已筛选的24个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标记组合(每条染色体2个),分析63个主栽常规稻品种和杂交稻组合亲本(2002年推广面积达6.67×104 ha(100万亩))的遗传变异。【结果】共检测到135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标记5.6个;多态性频率(frequency of polymorphisms, FP)变动范围为0.486~0.840,平均0.682。水稻恢复系比保持系/不育系遗传差异大;与常规籼稻品种相比,常规粳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较低。聚类分析表明,中国籼稻品种主要来自华南稻区和长江流域稻区,粳稻品种则分布于北方稻区和太湖流域(江苏和浙江省),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结论】作者认为,应用微卫星标记所作的中国水稻品种聚类分析与传统系谱分析趋势一致,结果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19.
20.
窄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为其基因定位和水稻株型育种提供参考。经甲基磺酸乙酯诱导泸恢17获得的窄叶突变体(nal 11),分别与绵恢727、R30和辐恢838等3个亲本正反交,构建F2群体,考察抽穗期nal 11和绵恢727功能叶的叶宽和叶长,并进行nal 11遗传分析。结果表明:nal 11剑叶长度比杂交亲本绵恢727略短,差异显著,其倒二叶和倒三叶长度则与亲本无差异;该突变体3片功能叶宽度分别仅为绵恢727的63%、61%和79%,明显窄;该突变体与3个杂交亲本正反交,F_1叶片均表现正常宽度,6个F2群体均发生性状分离,正常和窄叶植株比例均符合3:1,说明nal 11是细胞核单基因隐性突变,研究结果为其定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