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通过地丘陵稻区水稻高产群体质量优化控制技术连片东范栽培及辅助试验,明确了丘陵稻区实施高产群体质量栽培的增产增收效益。初步探索出一条根据丘陵稻区水短肥缺特点,采用肥旱育抛线,减苗省肥促早发;适期播栽,利用梅雨活棵,伏时烤田,节水控苗保稳长;肥水投入适当后移,主攻穗粒,省工节本,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
3.
水稻高产群体质量优化调控技术及示范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2-1993两年不同稻区高产攻关田和百亩示范方的实践表明,水稻高产群体优化调摈的理论和技术是适应水稻高产更高产阶段的栽培新体系,是稻作史上的突破,提高成穗率是高产群体质量“六提高”中的核心指标;合理的本起点、叶、蘖同伸按预斯r值发展,于N-n叶龄期预期敬苗是提高成穗率的必备条件,运用壮秧,扩行、减苗、调肥、控水管技术是使群体抽穗至成熟期内达到高光合生产效率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5.
为提高水稻群体质量指标,于1999年旱季在晋江市实施由福建省农业厅制订的“优控法”栽培方案。结果表明,“优控法”与习惯栽培技术对比,水稻成穗率提高12.1个百分点,有效叶面积比率高7.2个百分点,结实率高1.62个百分点,千粒重高0.44g,单位面积产量增幅达17.3%。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旱育稀植试验,探讨杂交水稻8250k/hm^2以上栽培措施。一是通过肥育苗床、适期稀播等处理技术,培育叶龄7龄左右、单株带蘖2.0个的壮秧。二是调优株行配置,合理群体起点。三是调优N肥运筹比例,合理使用磷、钾肥。四是适期早控,防止后期脱水过早。 相似文献
7.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在25和30穴.m-2的密度条件下,比较农民习惯肥水管理(FFP)和肥水优化管理(OPT)的群体质量指标。结果表明,FFP-25产量为8.95 t.hm-2,FFP-30通过增加密度使抽穗期粒重/叶面积提高11.4%(P<0.01),但是分蘖成穗率降低,因此增产不显著;与FFP-25相比,OPT-25通过肥水优化管理使分蘖成穗率提高4.8%,抽穗期粒重/叶面积提高14.8%(P<0.01),产量提高8.5%(P<0.05);OPT-30在优化施肥的基础上增加密度,与FFP-25相比,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提高10.8%,粒重/叶面积提高15.7%(P<0.01),产量提高15.5%(P<0.01)。试验结果表明,增加密度产量增加不显著,增加密度的同时降低总氮量,增加穗肥中氮素的比例,并采用以水带氮的追肥方式,能够改善水稻群体质量,提高了抽穗期粒叶比,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8.
9.
10.
11.
集成型化肥增效剂对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盆栽试验条件下,研究集成型肥料增效剂(IFC)对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IFC能扩大高效叶面积,提高冠层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强度,促进根系生长,增强花后光合物质生产量,增产增收。在该试验条件下,以每盆施用IFC2~3g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13.
通过3年的调查与试验,提出了鄱阳湖区油-稻-稻三季高产的搭配方式、磷钾肥的增产效应及栽培对策等实用性强的增产技术措施。在此基础上制订的“双季稻-冬作高产栽培模式”,群众容易掌握,具有明显的增收节支效果,推广面积达10.7万亩。并总结了一套以示范片为立足点,以农民技术学校为辐射形式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4.
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2,自引:2,他引:62
在总施氮 (纯氮 )量为 3 0 0 kg· hm- 2 的条件下 ,研究氮肥运筹对水稻汕优 63和镇稻 88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按基肥、分蘖肥、保花肥之比为 4∶ 2∶ 4施用 ,可提高分蘖成穗率、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片含氮量 ,促进物质运转 ,增加抽穗至成熟期的物质积累 ,从而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并能降低垩白率 ,提高碾米品质和稻米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15.
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 ,以迟熟中粳稻 951 6和杂交中籼稻汕优 63为试验材料 ,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行距 )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中粳稻 951 6适宜施氮量为 2 2 5kg/hm2 ,栽插行距为 2 6.6cm;汕优63适宜施氮量为 1 50 kg/hm2 ,适宜栽插行距为 3 3 .3 cm。在此试验条件下 ,可获得适宜穗数 ,提高结实率和粒重 ,降低垩白米率和垩白指数 ,提高蛋白质含量 ,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16.
试验表明,塑盘旱育秧机械抛栽具有劳动生产率、抛秧质量高和成本低的生产优势及出叶快、分蘖势强、穗多和成穗率较低的生育特点,秧苗冠根球比(地上苗体与地下根球重量比)是衡量机抛秧的主要指标,适宜机械抛秧的冠根球比为1∶10~15,并提出主攻成穗率为核心的机抛秧稻群体质量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重点是阐明“七·五”期间多功能新技术的研究、评价和利用。包括:高产多抗新品种10个,应用面积近千万亩;新一代昆虫生长调节剂扑虱灵,推广面积达一千万亩;将控害措施融合到高产栽培中,形成了高产控害栽培的新技术;从实际出发,研制出纹枯病与褐稻虱等一批多病虫复合防治指标;已检测出白叶枯病菌菌系群及稻瘟病小种群的变化动态及分布;最终,根据地区特征,建成江淮稻区病虫综合防治区域模式。 相似文献
18.
单季晚稻持续高产的群体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3个品种不同产量水平的群体特性。结果表明,持续高产田具有成穗率高、穗型大、谷草比高的生育特点。谷草比大小与产量关系极为密切,因此谷草比高是持续高产田的最基本特性。谷草比大小取决于抽穗至成熟期的物质积累水平,这种物质积累优势与后期植株的氮素营养水平、倒4叶素质关系密切,但基础是根系发达的程度,只有保持后期有较强大而健康的根系,才能使地上部生长清秀,光合效率高。单季稻与其它稻作比较,谷草比偏低,所以栽培措施应围绕提高谷草比这个中心进行,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单季稻持续高产。 相似文献
19.
关于综合米质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模糊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评判多指标稻米品质的综合模型,据此可对任一品种多指标米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估,即对任一品种可用一个指数来衡量米质的综合表现,本文将其称为“综合米质指数”。本试验选用25个有代表性的籼稻品种测定了10个米质性状,并运用这一模型对综合米质指数、产量及早晚季米质变异情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晚熟粳稻品种高产性状及其利用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7份晚熟粳稻品种的12个与产量有关的性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其结果表明:(1)单苗分蘖数,每穴有效穗数,每穗粒数,饱满千粒重,混合千粒重,植株高度为高产性状,以上性状表现型值高的品种产量亦高。(2)单苗分蘖数,每穴有效穗数多的穗数型品种,遗传相关及遗传贡献大,可以做为晚熟粳稻高产育种的亲本材料,后代材料可以在低世代结合单穴粒重进行选择。(3)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每穗粒数多,千粒重高的晚熟品种,可以做为高产品种在生产上直接利用,本文还报道了高产品种资源的利用情况及高产管理与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