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2.
3.
4.
5.
杉木第三代种子园营建技术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杉木第3代种子园营建技术,涉及园址选择、建园材料选择、规划设计、抚育管理等方面。建成的7.13hm^2杉木第3代种子园嫁接成活率达93.9%,近1年生抽高达124.07cm。根据种子园营建实践,提出了杉木第3代种子园营建经验和建议,以供开展杉木第3代种子园全面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杉木进行了优良家系选择;1.5代种子园建立技术;种子园施肥效果;遗传型与环境的交互效应和杉木多水平杂交效应的系列研究。研究结果为:1.以生长量、回归系数和遗传稳定度为指标,从5—11年生的414个测定家系申,以0.2的选择比率,选出优良家系86个,其材积增益较对照提高20—69%(或树高大于对照10—37%);2.用多性状指数选择方法,选出优良家系30个,以随机配置方式,建立杉木1.5代种子园100亩,材积遗传增益较初级种子园提高10%以上,并初步调整了贵州杉木基因资源群体、育种群体和种子生产群体结构不合理的状况;3.连续三年在黎平杉木初级种子园内进行了施肥试验。与不施肥比较,平圴提高杉球果产量8—31%,千粒重2.76%,发芽率8.09%,出籽粒7.18%。施肥的最佳季节是每年的6月中旬,其次是8月中旬;4.杉木遗传型与环境的交互效应以及年度的效应相当明显,不同立地条件具有各自不同的适生基因型,因此确定了所选优良家系的适生区和推广范围;5.杉木杂交试验结果表明:杉木3年生高生长的一般配合力高于特殊配合力;抗病性特殊配合力高于一般配合力。杉木杂交效应依次为:父本×母本/种源>母本/种源>父本×种源>父本>种源。 相似文献
7.
<正> 1972年底,湖北省林业厅下达试建杉木无性系种子园建园技术研究课题,由省林科所主持,与崇阳县桂花林场共同承担。我们于1973年春定砧,一面建园,一面对建园中的技术问题开展了试验研究,经过10余年的努力,取得了良好效果,该项研究成果已获专家们的好评。 相似文献
8.
杉木改良代种子园材料选择及建园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林业科技》1994,21(4):1-4,9
通过20多年的研究攻关,杉木种源、优树、家系、无性系选择均取得突破性进展,良种基地建设已由初级种子园向改良代种子园过渡。本文总结了种源、1.5代、2代及双系种子园的材料选择及种子园建设的主要技术,对促进杉木多世代遗传改良、推广杉木良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经优选出的杉木第二代种子园无性系,采取幼化、促萌等措施进行扩大繁殖,能很快形成无性系。不同无性系萌条发生量差异明显,不同无性繁殖方法在具体操作、技术要求、优劣程度、生产成本和见效等方面差异很大,在生产上应用应灵活掌握。采穗圃管理宜采用浅栽、弯干和截干等促萌措施,并适时进行中耕除草、追肥、修剪和换干,以利有效萌条的培养。采用组织培养法进行扩繁,能快速形成产业化,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会同杉木人工林的树高分布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
利用湖南会同县170块杉木人工林样地资料,用Weibul分布函数模拟出直径分布规律.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树高曲线理论模型,推导出树高分布预估模型,同时进行了精度分析和假设检验 相似文献
12.
13.
杉木容器苗嫁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年生杉木容器苗为砧木,采用析因试验设计,开展了杉木容器苗嫁接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接穗高度不仅受砧木地径、嫁接方式和嫁接部位主效应的影响,其主效应之间的交互效应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综合考虑各因素之间的互相效应,杉木容器苗嫁接的最佳方案为:地径O.8~1.2cm的砧木采用舌接,嫁接口以下保留2~3轮底盘枝的方式,1年生接穗高度为27.7cm;地径1.2-1.6cm的砧木可采用切接或舌接,嫁接口以下保留2。3轮底盘枝的方式,1年生接穗高度可达56.0cm;地径1.6cm以上的砧木采用切接,嫁接口以下保留2轮底盘枝的方式,1年生接穗高度达到92.8cm。 相似文献
14.
嫁接10年后的杉木初级种子园,保留初植时的每亩42株显得过密,株与株之间以及株内植叶间透光性不好,种子产量开始下降,疏枝疏伐试验表明:每亩伐除50%(21株),33%(14株),25%(11株),17%(7株)相对不疏伐(对照)球果产量分别增产23.6%,115.4%,51.8%,20.8%,疏伐后以每亩保留28株最为合适,疏枝对枝叶浓密型母树有效,靖州,江华无性系密枝型母株疏枝比对照(密枝不疏枝)提高球果产量100.7%和93.5%。但枝叶稀疏者不宜疏枝。 相似文献
15.
湖南杉木育种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杉木经过近40年的遗传改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分别种源,家系,无性系收集了14000多份基因材料;(2)种源研究结果表明,种源间存在显著差异。多数性状与产地纬度有密切的线性相关,并为14个省造林综合评选出适生的丰产稳定种源;(3)对14个种子园112个家系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测定。制定了2代种子园建园材料选择标准,确定了木材比重和管胞长度是材性改良的重要性状;(4)在无性系选育方面,对选优方法,标准,不同原始材料优良无性系中选率,无性系与环境互作进行了研究。并选出院 优良无性系89个,材积大于对照50%以上。采穗圃产量提高4倍以上,但杉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要走出困境,在育种策略上,应着重开展杂交育种,筛选正反交均优的组合,建立两个无性系种子园,提高育种效果,降低育种成本。在育种目标上应转向工业用材,装饰材,杉木造纸已走出实验室,是拓宽杉木用途和解决我国纤维浆原料的有效途径。杉木装饰材市场广阔,但需进行遗传改良,为防止人工林地力衰退。充分利用现有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基础。筛选营养捕获量少的无性系造林。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测算杉木实生林与无性系林的生长因子数值,建立测树因子与林龄的回归模型,选取不同生长因子的最优生长模型,采用分层切割法及树干解析法对广西省苍梧县天洪岭林场23年生实生杉木林和21年生无性系杉木林的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种人工林的胸径、树高及材积总生长量都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2种杉木人工林胸径、树高及材积的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呈现出波动式生长,从2种生长量曲线的走势上看,实生林的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曲线波动幅度较大,但无性系林的生长趋势要强于实生林。可见,杉木无性系的生长量比实生林更具优势,具有更高的生长稳定性和生长潜力,更符合杉木人工林"速生、丰产、优质"的培育目标。 相似文献
17.
将乐县杉木良种造林的幼林生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福建省将乐县杉木良种造林的幼林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杉木幼林林分6年生时平均树高可达3.11m,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为0.51 m;4年生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分别为2.89 m、3.3 cm、0.00241129 m3。杉木幼林阶段生长较快,具有生产潜力及广谱性,可在将乐县各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福建省浦城县当地杉木种源的实生苗造林,研究不同造林时期、苗木规格和根系处理对造林成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月下旬,选择地径0.45~0.55 cm、高35~50 cm的Ⅰ级苗,用ABT生根粉溶液拌黄心土浆根造林,较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