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探讨红莲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可能性,利用包台(BT)型、红莲(HL)型、茶野(CL)型、野败(WA)型等4种细胞质的同核异质不育系六千辛A与181个粳稻亲本测交,根据测交F1的小穗育性,筛选HL型粳稻恢复系。在此基础上,对筛选出的HL型粳稻恢复系与更多HL型不育系复测,并进行不同细胞质杂交粳稻的比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HL型和CL型不育系的恢、保关系十分一致,测交F1小穗育性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2)HL型和CL型粳稻不育系的可恢性虽不如BT型不育系,但明显优于WA型粳稻不育系;以测交F1小穗育性达到85%以上作为选择标准,从BT型恢复系和广亲和恢复系中筛选出25个HL型(CL型)粳稻恢复系。3)不育系的核背景对杂种育性有影响,HL型六千辛A可恢性最好,其次为HL型陵香A,HL型珍5A可恢性最差。4)与BT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相比,HL型和C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育性稳定性相对较差。5)H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与BT型、WA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在播种至抽穗历期、株高、产量及品质性状上均无明显差异;H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粳稻结实率正常,与BT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无明显差异,明显高于WA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说明HL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杂交粳稻育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生产上利用的杂交粳稻不育系 ,主要是Chin surahBoroII型 (简称BT型 )和滇型细胞质 ,BT型 (或滇型 )不育系由于花粉败育时期晚 ,在高温条件下育性容易发生变化。另外 ,在杂交粳稻生产上 ,长期使用单一细胞质源也存在着潜在的隐患。所以 ,选育不育性稳定的新细胞质源粳稻不育系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作者于1999年春在海南从湖北省农科院引进了一株具有茶陵野生稻细胞质源 (简称茶野型 )的籼稻不育株 ,随即将这一不育细胞质源转育到粳稻中来 ,经过多年的选育 ,已育成多个茶野型 (简称CL型 )粳稻不育系 ,现将CL型粳稻不育系…  相似文献   

3.
从杂交粳稻新组合选育、BT型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研究及原种生产方法建立、细胞质遗传效应研究及红莲型细胞质的开发应用、粳稻恢复系资源的发掘和恢复性遗传、粳稻杂种优势及其亲本配合力研究、三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及广亲和恢复系选育等6个方面回顾了作者从事三系杂交粳稻育种研究近30 a的工作,并对今后研究方向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2016,(5):70-74
通过选育2套同核异质不育系(95122A和陵风A)及与10个对HL型粳稻不育系具有不同恢复力的BT型恢复系测交鉴定的方法,对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BT型粳稻不育系95122A的花粉败育特征及可恢复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该BT型95122A在花粉败育特征及可恢复性上与HL型95122A有明显差异,其确为BT型不育系。BT型95122A花粉以圆败为主,有一小部分浅染花粉,而BT型陵风A基本上都是染败花粉,且绝大部分为深染花粉。BT型95122A与各参试恢复系配制的杂种F1的小穗育性与BT型陵风A配制的杂种F1无明显差异,说明花粉败育特征的改变没有影响不育系的可恢复性。  相似文献   

5.
粳稻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功能标记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提高粳稻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选择效率,在前人克隆的基础上,根据其恢复系与不育系在Rf1a位点574 bp的碱基插入/缺失,设计出功能标记InDel Rf1a。利用该标记对不同地区来源的72份籼、粳稻材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有的常规籼稻品种、恢复系及保持系在Rf1a位点并不存在缺失,其基因型为Rf1aRf1a。这些材料对粳稻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具有恢复育性的作用;而绝大多数常规粳稻品种(爱知106和伊粳12号除外)在该位点存在缺失,其基因型为rf1arf1a,它们对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具有保持不育的能力。同时,为进一步验证该标记对不同基因型的检测效果,利用其对粳稻恢复系、不育系、杂交组合以及863A/宁恢 8号 F2分离群体的DNA进行扩增,根据其电泳带型可准确区分出Rf1a位点的3种基因型。  相似文献   

6.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C418对红莲型粳稻不育系的恢复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高效选育红莲型(Honglian,HL)粳稻恢复系有助于HL型杂交粳稻育种,对促进三系杂交粳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Rf6是一个HL型恢复基因,来源于HL型籼稻强恢复系9311。前期研究中,在以9311为供体、日本晴为受体的一套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中鉴定出携带Rf6的株系R1093。本研究利用R1093与BT型粳稻恢复系C418(携带Rf1)杂交,通过常规回交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Rf6导入C418中,进行Rf6Rf1聚合育种;利用BT型、HL型六千辛A进行测交鉴定改良系的恢复力。【结果】共获得12个BC3F4株系和55个BC4F3株系,其中6个改良系的农艺性状已基本接近C418;测交鉴定结果表明聚合Rf6的改良系对HL型粳稻不育系的恢复度达到85%以上,可应用于水稻生产;对BT型粳稻不育系的恢复度提升效果不显著。【结论】聚合Rf6能有效改良BT型粳稻恢复系对HL型粳稻不育系恢复力,是选育HL型粳稻恢复系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作物遗传学和作物雄性不育理论为依据,以印水型不育系中9A和Ⅱ-32A为基础材料,选用北方典型粳稻及日本纯粳稻品种进行回交转育,培育印水型不育胞质粳稻不育系材料,进行印水型细胞质资源在北方粳稻上的利用与研究。对选育出的印水型粳稻不育系材料,在败育类型、开花习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以期育成印水型不育胞质的粳稻不育系和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8.
十多年来北方杂交粳稻赖以发展的基础材料是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以及杨振玉先生通过“籼粳杂交、人工架桥”所配制的恢复系C57和一系列的衍生系。这对拓开杂交粳稻在生产上利用的大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制种产量高,新组合品质改进快又为之增色不少。但是,当人们探求杂交粳稻为什么远远没有杂交税稻发展得快时,虽然分析有种种原因,但终归不能排除其“内因”。都知道BT型不育系,其花粉败育属染败型,它与正常花粉仅半步之差,况且其正常着色花粉比例甚大,在某些条件下花药还能开裂,这对确保杂交种子的纯度是一大潜在的威胁。另外,现用的…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作物遗传学和作物雄性不育理论为依据,以印水型不育系中9A和Ⅱ-32A为基础材料,选用北方典型粳稻及日本纯粳稻品种进行回交转育,培育印水型不育胞质粳稻不育系材料,进行印水型细胞质资源在北方粳稻上的利用与研究。对选育出的印水型粳稻不育系材料,在败育类型、开花习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以期育成印水型不育胞质的粳稻不育系和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0.
印水型粳稻不育系的选育与研究(Ⅱ)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对印水型粳稻不育系材料秋光A、秋田小町A、农林315A、5216A、辽粳6号A进行调查鉴定,并对其单穗开花习性、异交结实特性、不育系的可恢复性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为北方粳稻利用印水型细胞质,丰富北方杂交粳稻胞质资源,扩大遗传背景,配制出强优势印水型杂交粳稻新组合,以解决目前生产上杂交粳稻包台型不育系育性不够稳定及细胞质单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选育甘蓝型春油菜波里马不育胞质三系杂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在青海春油菜生态区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的单,双低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资源,绝大部分能正常生长适时成熟,这些品种资源与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测交和连续回交,大部分半冬性品种的回交后彻底不育,而春性品种的后代出现微粉。半冬性品种转有的不育系或恢复系与春性品种转育的恢复纱或不育系配制的杂种优势明显。今后春油菜区在马不育胞质三系杂种的选育,应用长江中游双低半冬性品种(系)转育的不育系与加拿大和欧  相似文献   

12.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测恢研究及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F型雄性不育系是具有普通小麦细胞质的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本研究利用364个普通小麦品种(系)与F型雄性不育系FA杂交配制F1,测定其育性恢复性。结果表明,49个小麦品种(系)对F型不育系具有完全恢复性,其F1的自交结实率(国际法)达到甚至超过对照(黄淮冬麦区主栽品种周麦18),这些材料可作为FA的恢复系供进一步研究利用。这一结果说明,小麦F型雄性不育系的育性较易恢复。另外,7个小麦品种(系)对不育系FA不具有恢复力,可用于转育新不育系。从364个组合初选出15个组合,经超标杂种优势分析,7个组合表现更优,具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潜力,需进一步升级试验、筛选鉴定。  相似文献   

13.
14.
杂交水稻不同细胞质源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个恢复系做测验系,用系×测验系分析法比较了水稻4个同核异质系[珍汕97B,D(汕)A,G(汕)A和W(汕)A]主要性状的配合力。胞质一般配合力方差(GCA)和特殊配合力方差(SCA)表明,在所测性状中,胞质基因对11个性状、核质互作对6个性状效应明显;不育胞质对多数性状表现负效应,可育胞质表现正效应;大多数性状的核基因组变异大于胞质基因组变异。不育胞质的一般配合力负效应可通过一些育种途径予以降低,胞质基因组是水稻目标性状改良的重要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15.
Rht12矮秆基因在不育系繁殖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了解决小麦矮秆不育系的繁殖问题,使半矮秆杂种小麦尽快投入生产应用,利用中国农业大学从德国引入的Rht12矮秆系与江苏省小麦推广品种杂交和回交,育成了适合江苏省南部种植的Rht12矮秆系及其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由同一品种转育的Rht12矮秆系,其株高变动于50~90cm之间;不同株高的Rht12矮秆系可以配制出不同株高的杂种F1。在拔节期至穗期喷施50~100mg/kg的赤霉酸溶液,可以使Rht12矮秆系的株高显著增加。在不育系种子繁殖区内,喷施50mg/kg的赤霉酸溶液,保持系株高由65cm增加到90cm,不育系植株的异交结实率由对照的20.2%增加到60.4%,从而显著地提高了不育系种子产量。株高的差异也能在收获时防止保持系种子混入不育系中,从而可以确保不育系种子的纯度。本文还讨论了如何解决Rht12矮秆系所存在的晚熟性和早枯等不良性状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ZA的选育和初步研究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17  
赵丽梅  孙寰 《大豆科学》1998,17(3):268-270
寻找和选育不同细胞质来源的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不论是对大豆细胞质不育系本身的研究,不审对大豆杂交种生产,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项的测交结果证实了大豆品系ZD8319含有雄性不育细胞质,以此为基础育成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ZA和保持系ZB,并找到了恢复系,同时,还发现了另一份材料(暂称XXT)也含有不育细胞质。  相似文献   

17.
为了给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对偏、粘、易、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及其杂种F1雌雄不育配子的传递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雌雄不育配子传递率均低于50%,粘、易、偏型不育系F2代供试群体全部可育,并且正反交不育配子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都为0,初步认为符合配子体不育的特点;二角型不育系正反交雌雄不育配子传递率也都低于50%,但不育雄配子传递率要高于雌配子传递率,并且正反交都有不育株出现.所以二角型不育系是配子体不育还是孢子体不育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由夜公和野败的两个异质同核不育系分别与两个恢复系杂交,配制8个组合进行随机区组试验,在相同核背景下比较不同雄性不育细胞质对杂交水稻的影响。结果表明,夜公雄性不育细胞质对杂交水稻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优于野败,是一个可以开发利用的雄性不育细胞质。  相似文献   

19.
 由夜公和野败的两个异质同核不育系分别与两个恢复系杂交,配制8个组合进行随机区组试验,在相同核背景下比较不同雄性不育细胞质对杂交水稻的影响。结果表明,夜公雄性不育细胞质对杂交水稻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优于野败,是一个可以开发利用的雄性不育细胞质。  相似文献   

20.
为更好地揭示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的恢复性能、杂种优势和细胞质效应,以推动三系杂交小麦的生产应用,以4类19种异质粘类小麦CMS为母本,与系列恢复系亲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获得248个互为同核异质、同质异核、异质异核的杂种F1,对粘类小麦CMS的恢复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粘类CMS恢复性能的主要因素是恢复系、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三因素对恢复度的影响表现为:恢复系>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2)粘类CMS与系列恢复系的杂种F1穗长、分蘖均值分别为其亲本的1.129倍和1.273倍,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株高为亲本的0.997倍,具有一定的负向优势;(3)对粘类小麦CMS产生单倍体的影响表现为: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恢复系,单倍体产生程度与不育系核型和不育系胞质类型相关,单倍体产生频率只和不育系核型直接相关,单倍体产生频率与单倍体产生的严重程度没有直接关系,利用特定不育系核型可有效避免产生单倍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