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利用陇东地区1972-2003年15县的冬小麦产量资料和气象资料,分析了陇东地区冬小麦全生育期气象要素分布特征,以及冬小麦产量和气象条件的关系,确定了小麦区划指标,将陇东地区冬小麦分为5个不同类型种植区,并提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合理调整作物结构、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加入WTO后甘肃省农业种植结构的战略调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加入WTO后,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经济效益成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主要依据。通过对气侯条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分析,提出了甘肃省农业种植结构的战略调整方向:中部地区应大规模退耕还草,发展畜牧经济;陇东南特别是陇南地区应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粮食和特种经济作物;河西地区应发展成为优质瓜果及商品粮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甘肃陇东地区白瓜籽全生育期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和积分回归分析,得出以6-7月降水量、6-8月空气相对湿度和9月气温日较差为适生气候种植区划指标,将陇东白瓜籽种植划分为5个生态气候种植区,提出白瓜籽种植的气候资源有效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4.
埂坎是梯田的主要组成部分 ,约占梯田面积的 12 %~ 18% ,是未被充分利用但蕴藏着巨大生产潜力的土地资源。通过对地埂经济植物水肥状况分析表明 ,梯田埂坎与田面水分存在显著差异性 ,但肥力的差异性不显著 ,因而土壤水分是陇东地区地埂经济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因子。在 475~ 70 0mm降水条件下 ,适合陇东地区生长的地埂经济植物有 :黄花、杏、枣、花椒、甘蒙柽柳、紫花苜蓿等。该研究将为陇东地区梯田埂坎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温室气候区划及评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为区分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对温室生产影响的差异性,明确在不同地区对温室的基本要求,针对中国连栋温室生产进行了气候区划。区划方法采用综合因子法和主导指标法相结合的原则。首先根据中国气候特点,划分出北方区和南方区,然后在南、北方区内再划分出一级区和二级区。一级区划采用综合因子原则,利用系统聚类和判别分析方法将北方区划分为4个一级区,南方区划分为5个一级区;二级区划采用主导指标原则,利用主导指标的等值线走势将北方区和南方区各划分为9个二级区。通过分区评述各一级区的气候特点,指出在该区内发展温室生产的气候资源优势和不利气象条件,提出各区的温室发展方向,为从总体上做到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防止气候对温室生产的不利影响提出建议;给出各二级区内连栋温室的采暖期及采暖能耗量,指出连栋温室在本区的适应性,为连栋温室合理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气候条件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利用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3个旗县多年的产量资料与气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阐述了气侯条件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得出降水是影响该地区马铃薯产量的主导因子,温度和风速是次要因子,影响产量的关键时段是结薯期和淀粉积累期。建立了后山地区马铃薯产量与主要气象因子综合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甘肃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借鉴我国其他地区的建设经验,确立了甘肃省的建设目标,按照水土保持区划将全省分为内陆河地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陇南土石山地区和甘南高原区4个类型区,提出了适宜各个类型区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类型,并总结了甘肃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配套措施,对今后甘肃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2021年春季(3−5月),大部分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平均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平均日照时数较常年同期略偏少。北方冬麦区降水充沛、温度适宜,利于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春播区大部水热条件良好,利于作物播种出苗,春播进度总体略快于常年。但春季北方多大风沙尘天气,南方部分地区强降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频发,农业生产遭受一定损失;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东部等地阴雨寡照,西南和华南部分地区出现旱情,给局部地区夏收粮油作物产量形成和春播作物苗期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关于柑桔气候区划,国内外不少学者作了这方面工作。日本藤田据一月份、二月份平均气温等值线将日本适宜栽培晚熟柑桔的地区进行分区;川喜田和吉良提出温量指数研究确定日本柑桔栽培的北界。我国不少学者选用绝对最低气温、最低气温多年平均值、最低气温某界限频率、最冷月平均气温等因子,取其中一个、二个或三个因子进行柑桔气候区划。这些因子主要体现了越冬的气候状况,实际上是柑桔避冻区划。气候对柑桔生长、产量和品质都有影响,避冻固然是柑桔生产首要问题,避冻区划只能是柑桔气候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代替柑桔气侯区划。有的学者除了选用避冻因子外,还选用了>10℃积温、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这些因子中的一、二个因子进行气候区划,但因子间的配合往往较牵强,有的实际仅起陪衬作用。本文据我省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影响柑桔生产的气候因子,以打百分方法研究它们之间的主次配合,继而进行区划。这是柑桔气候区划的一次尝试,也许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陇东塬区适生农作物水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黄土高原典型残塬"董志塬"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和当家牧草紫花苜蓿、特色作物黄花菜耗水量、水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对比分析,得出底墒较好的偏旱年份(有春旱),冬小麦耗水量最大,全生长季耗水量481mm,春季生长期耗水量312mm。紫花苜蓿经济效益最高,约为冬小麦和黄花菜经济效益的2.4~2.5倍,冬小麦和黄花菜经济效益比较接近;底墒较差的偏旱年份(有春旱),冬小麦耗水量接近紫花苜蓿,全生长季耗水量386mm,春季生长期耗水量210mm,但基本没有经济效益,而紫花苜蓿经济效益持续上升,黄花菜经济效益比较稳定。结论认为陇东塬区紫花苜蓿种植气候风险最小,经济效益较高,黄花菜次之,冬小麦种植气候风险最大,经济效益较差,播种面积应逐步压缩。  相似文献   

11.
在南平市1951-2000年的气象资料和紫花苜蓿试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市地形、地貌特征,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和多层复合过程,融合牧草生长信息和农业气象专家的思想,进行南平市紫花苜蓿适宜种植区的划分和评价,为南平市紫花苜蓿种植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渭北旱塬区土地利用效率和紫花苜蓿高产栽培,对渭北旱塬区阴坡(东坡)和阳坡(西坡)紫花苜蓿生长状况进行了测定研究,并选取3个紫花苜蓿的性状进行简单相关、偏相关和通径系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坡向不同坡位上,坡下部紫花苜蓿的产量和生理性状的生长状况都优于坡上部;在同一坡位不同坡向上,阴坡紫花苜蓿的生长状况优于阳坡,其中阴坡下部的生长状况最好,阳坡上部的生长状况最差。坡向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大于坡位的影响。株高、分枝数和单茎重的简单相关系数均为极显著,但通径系数和决策系数差别较大。株高和分枝数对产量起主要直接作用,而单茎重对生物量的直接作用不甚明显,主要是通过株高和分枝数对生物量起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紫花苜蓿是优质的多年生豆科牧草,喜温暖半干旱气候。高温能使其植株生长缓慢、枯萎甚至死亡,病虫害增多,严重影响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是限制紫花苜蓿推广利用的一个重要环境因子之一。紫花苜蓿在高温胁迫后,细胞膜流动性、光合作用及呼吸效率等发生改变,产生大量的渗透调节物质、活性氧和热激蛋白等,提高了紫花苜蓿的耐热性,形成了适应高温应激的适应机制。本研究在分析紫花苜蓿特征特性的基础上,从高温对紫花苜蓿的影响、紫花苜蓿适应高温胁迫的机制及其耐热性评价指标的选择和可靠性评价的方法等方面综述了紫花苜蓿耐热性的研究现状,为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华南水稻生长发育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估算气候变化、品种更替对水稻物候期变化的贡献,选取1981-2013年华南双季水稻种植区物候和气象观测数据,采用Theil-Sen估计线性倾向率、Mann-Kendall趋势显著性检验等方法,分析双季水稻物候期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与其它地区不同,华南早稻播种期提前、晚稻成熟期推迟趋势较小;早稻、晚稻营养生长期存在缩短趋势,而生殖生长期存在延长趋势。早稻、晚稻的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均随着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增加而延长,随着气温上升而缩短;平均气温每上升1℃,生长期长度缩短0.5~4.7d。气候变化与品种对水稻物候期影响的贡献率分析表明,品种更替对早稻和晚稻生长期长度的影响大于气候变化。研究期内品种更替中,早稻倾向于选择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均长的品种;晚稻倾向于选择营养生长期短、生殖生长期长的品种。  相似文献   

15.
陕北风沙滩地区紫花苜蓿地下滴灌带埋设深度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半干旱沙区不同滴灌带埋设深度下紫花苜蓿的生长特性。通过试验研究分析了滴灌带埋设深度对紫花苜蓿植株高度、茎粗、分枝数、根系生长、根系密度和产量等生长特性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滴灌带埋设深度的紫花苜蓿等生长特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滴灌带不同埋设深度对苜蓿各个生育期生长特性指标影响不同。在苗期,埋设深度为10cm的处理,有利于苜蓿生长。从分枝期起,埋设深度为30cm的处理优于其它处理;在整个生育期内,不同埋设深度对苜蓿生长特性影响的综合评判结果为:埋深30cm〉埋深20cm〉埋深10cm〉埋深40cm。  相似文献   

16.
在甘肃省3个不同生态区(天水半湿润区、兰州半干旱区和武威干旱区),应用Marquez-Ortiz法和Johnson法对根茎型“清水”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Qingshui”)、根蘖型野生黄花苜蓿(native M.falcata material)和“甘农2号”杂花苜蓿(M.varia Martin.cv.“Gannong No.2”)及直根型“陇东”苜蓿(M.sativaL.c v.“Longdong”)生长前3年的根颈特性进行了连续研究,结果表明,在3个生态区,不同根型苜蓿根颈特性差异显著,其中根茎型“清水”苜蓿根颈直径和分枝直径均较细,根颈入土深度较深,根颈分枝数较多;根蘖型野生黄花苜蓿和“甘农2号”杂花苜蓿的根颈直径和分枝直径均较粗,根颈入土深度相对较浅,根颈分枝数与根茎型“清水”苜蓿差异不显著;直根型“陇东”苜蓿的各项指标介于根茎型与根蘖型苜蓿之间,与根蘖型苜蓿更接近.根茎型、根蘖型苜蓿的水平伸展特性在不同生态区和不同土壤质地生长当年和生长第2年均未表现,生长第3年根茎/根蘖性状在3个生态区均得到表达,但根茎率/根蘖率不同.根茎率在天水半湿润区最高,盛威干旱区最低;根蘖率在武威干旱区和兰州半干旱区较高,天水半湿润区较低,且根茎率/根蘖率随生育时期的延长呈增加趋势.结荚期根茎型“清水”苜蓿在天水半湿润区根茎率为76.7%,兰州半干旱区、武威干旱区分别为43.5%和39.0%.根蘖型黄花苜蓿和“甘农2号”杂花苜蓿的根蘖率在兰州半干旱区为61.2%和50.6%,在武威干旱区为58.7%和54.7%,在天水半湿润区为44.5%和36.3%.  相似文献   

17.
主要生育期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分析不同生育期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选择河南省3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61—2014年气象资料、1981—2014年冬小麦发育期及产量资料,采用数理统计与DSSAT-CERES Wheat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冬小麦播种—返青、返青—抽穗、抽穗—成熟3个时期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气候变化的显著特征是播种—返青期日照时数按40.09 h·(10a)~(-1)的速率显著减少(P0.05),返青—抽穗期平均日最高气温和平均日最低气温同时大幅升高。冬小麦幼穗分化随着抽穗前日最低气温的升高按2.9 d·(10a)~(-1)的速率而提前结束,返青前气候变化对后续生育进程有持续影响,气象因子与播种—抽穗期、播种—成熟期持续日数以负相关关系为主。两种分析方法均表明:当前河南麦区播种—返青期气候变化对产量的影响不大,在一定范围内甚至有增产作用,气象因子贡献率平均为0.758;返青—抽穗期气候变化使穗密度和穗粒数平均减少2.74%和3.94%,大于抽穗—成熟期。不同生育期气候变化情景下,冬小麦高产和稳产均受影响,代表站点播种—返青、返青—抽穗、抽穗—成熟期分别平均减产1.6%、6.3%和4.8%,其中播种—返青、抽穗—成熟期影响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是日最高气温,而返青—抽穗期是日最低气温。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紫花苜蓿生长模型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有助于理解和预测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其对环境的反应,并可用于资源利用分析,为生产提供决策支持。本文介绍了紫花苜蓿生长模拟模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现状及特点,剖析了新近开发的紫花苜蓿生长模型(APSIM Lucerne)的组成和结构,对紫花苜蓿生长模型研究的重点与前景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9.
张娜  屈忠义  郭克贞  邬佳宾  徐冰  姜梦琪 《土壤》2016,48(2):286-290
作物系数是估算作物需水量的一个重要参数,科学地确定作物系数对准确计算农田作物耗水量、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及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通过Penmman-Monteith公式、ENVIdata-DT草地蒸腾自动测量系统确定充分灌溉条件下毛乌素沙地青贮玉米及紫花苜蓿的逐日参考作物蒸散ET0与实际蒸散ETc,计算青贮玉米及紫花苜蓿的逐日作物系数,得出青贮玉米在整个生育期的作物系数均值为0.91,且在各生长阶段相差较小。苜蓿第一茬及第二茬作物系数随着时间的推进呈现递增的规律,且在6月27日第一茬收割之后,作物系数大幅减小,第一茬的作物系数均值为0.87,第二茬为0.85。并通过播后天数、累积积温逐日模拟苜蓿及青贮玉米生育期内的作物系数,结果显示,在以播种后天数、生育期累积积温为自变量的拟合模型中,决定系数R2介于0.59~0.72,拟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西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以禾谷类作物单播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和过度耕作是引致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紫花苜蓿作为优良豆科牧草,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长期定位试验,以苜蓿草地(3 a、10 a、12 a)和农田(马铃薯地)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土壤物理性质对于苜蓿种植年限的响应,为黄土高原雨养农业系统紫花苜蓿适宜种植年限的选择及苜蓿草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紫花苜蓿种植年限的加长,土壤表层呈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的变化趋势,而下部土层变化不明显。苜蓿种植可以提高耕层0~30 cm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同时降低团聚体破坏率(PAD),且随种植年限的延长效果愈加明显。苜蓿种植一定年限后土壤总有机碳(TOC)和易氧化有机碳(ROOC)与农田差异明显,其中种植苜蓿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为44%~57%,农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比例占52%~68%,表明种植苜蓿不仅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且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的组成比例。与农田相比,苜蓿种植可改善土壤水分入渗性能,表现为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黄土高原沟壑区种植苜蓿可以改善土壤有机质形态和物理结构,提高土壤渗透能力,但苜蓿种植年限以10 a为宜,10 a之后应该进行轮作换茬以维持雨养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