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采用作物生长分析法对冷浸田水稻在淹水,湿润,常规划培三种水分管理情况下的群体生长进行研究,结果证明:以湿润栽培最好,稻株根系发达,能以根促叶和保持叶片较强的光合能力及较长的光合时间,产量最高,比常规栽培高1.4%-9.2%,比淹水栽培高15%-28.69%。  相似文献   

2.
河西走廊土壤钾素变化的定位连作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续4a定位试验研究表明,小麦/玉米带田作物年均携带走钾素404.3-502.0kg/hm^2,小麦、玉米单作年均携钾量227.4-297.2kg/hm^2和385.2-483.1kg/hm^2,携带量大于归还量是土壤钾素减少的直接原因;单作田缓效钾年均减少1.1%-6.8%,速效钾年均减少8.0%-10.8%,带田耗钾强烈,缓效钾平均 每年减少9.4-10.8%,速效钾平均下降6.%-10.5%。年投入化学钾素187kg/hm^2或土粪75t/hm^2均不能保持带田土壤钾素,在土粪基础上增加化学钾素用量方可保持土壤钾平衡;带田土壤缓效钾消耗速率大于速效钾,单作栽培速效钾消耗速率大于缓效钾;当土壤缓效钾<700mg/kg,速钾<133mg/kg时,带田作物表现出缺钾反映。  相似文献   

3.
边行效应在套播麦种繁育田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成超  王立抗 《种子》2002,(1):73-73,89
本研究通过对冬小麦鲁麦15号调查分析,明确了小麦边行优势的形成具有时间积累效应:(1)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对边行产量优化形成的贡献呈现不均衡性,其大小为拔节-挑旗(31.2%)>挑旗-开化(22.3%)>灌浆-成熟(19.4%)>起身-拔节(11.2%);(2)小麦边行优势形成对产量构成的时间效应:拔节-挑旗为主要增穗期,挑旗-开花为重要增粒期,开花-成熟为增加粒重期;(3)套播麦种繁育田合理地开发利用小麦边行优势,达到了麦种和套种作物整体效益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4.
短季棉和长季棉钾效率和根系对钾缺乏响应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不同熟性棉花品种之间是否存在钾效率和根系生长对钾缺乏响应差异,在室内水培条件下,以中熟/长季棉(百棉1号、鲁棉研28)和早熟/短季棉(中棉所50、百棉2号)为材料,将刚出苗的幼苗转移至含不同K浓度[钾缺乏(0.05 mmol/L)和钾充分(2.5 mmol/L)]的培养液中生长,于幼苗期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幼苗在营养液中分别生长至7 d和13 d时,4个棉花品种的钾效率(钾缺乏条件下的幼苗干质量)和根系干质量及根系总长度、总表面积和总体积对钾缺乏响应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均没表现为长季棉类品种和短季棉类品种两大类别之间的一致性差异;4个品种的钾效率和根系生物参数(根干质量、根系总长度和总面积)呈正相关。13 d时,低钾对长季型棉花品种细根长度和面积的抑制率(61.8%~75.5%)明显高于短季型棉花品种百棉2号(47.7%~51.4%),并且明显提高了中棉所50的细根长度和面积;低钾对长季型棉花品种中根长度和面积的抑制率(40.7%~53.9%)也明显高于短季型棉花品种(18.0%~36.2%)。幼苗培养从7 d延长至13 d时,不论是高钾水平还是低钾水平下,细根长度和面积所占比例增加,中根长度和面积所占比例下降;低浓度钾条件下,2个短季型棉花品种的细根长度和面积所占比例上升幅度显著大于2个长季型棉花品种。因此,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的细根生长对钾缺乏的响应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该品系生长旺盛,植株整齐一致性好,纯度95%以上。叶片大,戟形或阔箭头形,叶尖钝圆,有1~2对浅缺裂:叶片平均长22.5cm,平均宽18.5cm:叶柄平均长20.5cm,平均宽1.21cm:叶面平展,叶色浅绿;叶厚,质嫩风味好。肉质根,粉红色;种子圆形,无刺:比日本大叶增产25%,晚抽薹10~12d。露地栽培产量为3.00万~3.75万kg/hm^2,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不同浓度的大豆根茬腐解液对大豆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根茬腐解液抑制了大豆种子的萌发。1:1000—1:10倍浓度的根茬腐解液对发芽势的抑制率为11.9%-25.4%、发芽率的抑制率为18.7%-33.9%、胚根长度减少2.7%-29.0%、芽长减少2.8%~21.8%、侧根数减少4.5%-39.6%。1:10倍浓度根茬腐解液处理的大豆种子与对照相比,子叶储藏物质的转化率下降6.3%,萌发5d的脂肪酸总含量减少27.3%。表明根茬腐解液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加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生态旱育秧沼肥不同用量培肥苗床效果的探讨,培肥苗床结果表明:用沼肥培肥旱育秧苗床,出苗较对照提早1.7d;出苗率、成秧率平均提高7.4,6.7个百分点;单株绿叶数、白根数、分蘖数平均增加1.3叶、4.2根、1.4个;单株鲜、干重平均提高0.51g和38.7mg;随着沼肥用量增加,秧苗素质显著提高。大田结果表明:用10kg/m^2沼肥培肥苗床产量最高,平均单产达502.5kg/667m^2,其次是15kg/m^2平均单产501kg/667m^2。分别较对照增产7.67%和7.44%,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尿素和两种复合肥不同追肥时期不同追肥量的研究表明:三种肥料中,以控释性复合肥效果最明显,在玉米播后45d1次追施690kg/hm^2,能明显促进生殖生长,降低株高和穗位高,增加穗长、穗粒数和出籽率,增加千粒重,增产26.40%,达极显著水平,增加效益2556.70元/hm^2;其次为绿源复合肥555kg/hm^2,增产12.30%~14.77%;尿素效果最差。2次追肥与1次追肥相比,虽然能促进营养生长,增加千粒重,但并不能增产,与1次追肥相比,减产2.14%~8.40%,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作者自1985年以来对藕田种养模式的不同形式,不同品种,不同工程的研究结果表明:藕田种养的七种形式中以“藕-芹-鱼”结合,鱼、藕产量最高,亩平均产量分别为128.5公斤和1640公斤,与其它结合形式相比增产18.05-18.66%和22.28%-36.64%;莲田养殖;白鲫比其它鱼类增产18.42%-24.61%,莲藕迟熟品种比其它品种增产13.38%-29.9%;不同的鱼藕共生工程中对鱼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0.
党参和黄芪种植地土壤水浸液对玉米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中草药党参和黄芪根际土壤水浸液对玉米的化感作用,采用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中草药党参和黄芪根际土壤水浸液0.5、0.25、0.12 gmL和0.062 5 g/mL 4个浓度梯度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中药根际土壤水浸液对受体玉米种子吸胀过程中相对吸水量的增加有抑制作用,抑制程度随其浓度的升高而增强;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在低浓度为表现为化感促进作用,在高浓度为表现化感抑制作用,对玉米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MDA和Pro含量都有显著影响.种植地土壤水浸液对玉米的化感效应由强到弱依次为:党参和黄芪>黄芪>党参.  相似文献   

11.
制作开顶式气室控制CO2浓度,对盆栽大豆进行试验测定,分析了大豆根系生长和生理特征在CO2浓度升高条下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CO2浓度的升高,大豆根系生长受到明显促进,根系更加发达,表现为根系体积、生物量以根冠比的显著提高,主根长度、直径和侧根密度亦呈增加趋势。CO2浓度为450、550、650和750μmol/mol时,与CO2本浓度相比,大豆苗期根系体积增加10.2%~36.7%,开花期提高13.2%~34.7%,鼓粒期增幅达13.9%~49.4%。根干重的提高幅度与根体积增幅基本一致,根冠比随CO2浓度升高而加大。同时,高浓度CO2条件还促进了根系活跃吸面积的增加和根系活力的加强,根系活跃吸收面积的增大在开花期较为显著,增幅为6.9%-29.9%,根系活力在开期和鼓粒期增幅较大,分别提高6.8%-25.0%和7.2%-24.4%。件及底系收花  相似文献   

12.
对不同灌溉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滴灌方式下棉田的微生物数量及根际、根外微生物数量均多于沟灌;两种滴灌方式都具有明显的根际效应;滴灌使土壤处于厌气条件,土壤酶活性没有明显增加,但由于滴灌可随水滴肥,适时适量供给棉花生长所需肥水,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不同施肥量对黄芪生长发育、药材产量及种子产量质量的影响,以甘肃省漳县种植的药用植物黄芪为材料,比较了2 种不同比例(N:P:K=1.25:3:1、N:P:K=2:3:1)下的6 种施肥处理(A1、A2、A3、B1、B2、B3)对黄芪生长状况(株高、分枝数、根长、根直径、地上部分鲜重、地上部分干重、根鲜重和根干重)、药材产量、种子产量与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各施肥处理对黄芪的影响不同,其中以生育中期影响最大;在不同施肥量处理下,A2 处理有利于提高黄芪药材产量,根鲜重、根干重产量最高;A3 处理种子产量最高;N:P:K=1.25:3:1 处理较N:P:K=2:3:1 处理黄芪种子产量高,并且种子的相对质量也有提高。A2处理有利于提高黄芪药材产量;A3处理有利于提高黄芪种子产量。  相似文献   

14.
茶树在夏秋季节根灌鲁虹牌全营养生态肥180~150倍液,新梢生长粗壮、发芽整齐,芽头密度提高达7.25%,百芽重增加达56.25%,鲜叶产量增加达24.39%;茶叶品质显著提高,感观审评香气嫩香浓高、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和,其氨基酸含量提高了20个百分点,酚氨比降低4.9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5.
《作物育种信息》2005,(4):13-13
测定了有效成分为咯菌腈的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包衣处理西瓜种子后对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及其植株体内抗病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衣剂包衣对种子发芽率以及幼苗的子叶宽度、侧根数和百株鲜重无显著影响;幼苗子叶长度和株高分别增加了4.8%和7.5%,植株体内丙二醛的积累量下降了7.7%,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了2.2%;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  相似文献   

16.
长期稻草还田对烟田土壤氮素矿化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探明稻草还田对烟田土壤氮素释放的影响,进而有效调控并为配套的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室内培养和田间原位培养试验,研究了长期稻草还田对烟田土壤有机氮矿化特征和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提高了土壤氮矿化潜力(N0值)和矿化速率(k0),连续还田5年土壤的N0值为92.11 kg/hm2,比对照增加了23.78%;稻草还田促进了烟田土壤氮的矿化,烟株生长期内还田5年的土壤矿化氮量为94.94 kg/hm2,比对照高17.67%。在烟株生长中后期,稻草还田的烟田表层土壤无机氮数量明显增加。稻草还田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氮,移栽时,还田5年土壤微生物量氮比对照增加20.18%,采烤后则高出40.71%。稻草还田1年后土壤微生物量氮处于调整平衡阶段。长期实行稻草还田提高了烟田土壤氮供应能力,增加了上部烟叶全氮和烟碱含量过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稻田生态养鱼水质动态与水稻生长及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稻田生态养鱼的水质动态变化、水稻生长状况及经济效益的研究结果表明:养鱼田的水溶性N,P,K及水质环境条件均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发育。养鱼田的水稻各项农艺性状及产量均优于对照田,其综合经济效益也明显高于对照田.即对照田产值为8867元/hm^2,盈利4181.5元/hm^2,养鱼田产值为32078元/hm^2,盈利13398元/hm^2。  相似文献   

18.
赤峰地区敖汉苜蓿冻害及其防御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孙启忠  桂荣 《华北农学报》2001,16(1):136-142
敖汉苜蓿在赤峰地区受冻有4种表现,(1)全株未受冻;(2)根颈上端受冻变黑,下端仍能再生新芽;(3)根颈全部和根的部分受冻变黑,不能再生新芽;(4)全株受冻死亡。引起冻害的主要原因是苜蓿播种期晚和根颈入土浅。研究结果表明,越冬前芷蓿具有2个以上分枝,根颈入土深度5cm以上,以及根颈膨大,直径达0.3cm以上者,方能减轻或避免受冻。适时早播或带肥播种,延长苜蓿生长期和促进幼苗生长,同时在封冻前对平作进行浅耕覆土或深开沟冻磨平,无能增加根颈保温层,有效提高苜蓿越冬率。  相似文献   

19.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本材料,研究了19年的连续施用有机肥,有机肥无机肥长期配施对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有机无机肥料配施能加速水稻分蘖,促进水稻生长。早稻缺磷处理最明显,长势最差,表现在分蘖慢生长慢,叶片窄且直立,叶色深绿,根系发育不良。共长势大致为:NPKM>-K>NPK>-N>M>-P;晚稻缺氮处理最明显(而缺磷处理不明显),长势最差。表现在叶色淡黄,分蘖慢,生长差。其长势大致为:NPKM>-K>-P>NPK>M-N;2.连续施用有机肥能促使水稻提早成熟。生育期较NPM(-K)处理缩短3-4d。3连续施用有机肥能增加水稻干物重。水稻总干物质NPKM为2650.0kg/hm^2,较NPK处理增加175.0kg/hm^2。4.施用有机肥能降低水稻空壳率,增加千粒重。M处理比NPK处理空壳率降低5.2%,千粒重增加3.5g。有机无机肥料配施能增加水稻有效穗。NPKM处理比NPK处理增加19.5kg/hm^2 。5.有机无机肥连续配施,能持续高产。稻谷总产(19年早、晚稻平均),以NPKM为最高(5556.8kg/hm^2),比单施化肥NPK增产704.3kg/hm^2,增产14.5%,有机无机肥配施优于化肥配施及趋势排序为:NPKM>-K>-P>M>-N>NPK。  相似文献   

20.
旱地玉米免耕整秸秆半覆盖耕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旱地玉米免耕整秸秆半覆盖三年多点试验的结果表明:免耕覆盖的比传统耕作增产13.5%—190.9%,平均增产30.9%。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秸秆覆盖。免耕覆盖主要配套技术是:整秸秆半覆盖,每亩覆盖干秸秆500—1000公斤,化学除草,采用免耕覆盖播种机,免耕3—4年。免耕覆盖可提高土壤含水量1—4个百分点,提高水分利用率0.13—0.5kg/mm·亩;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钾含量;可改善土壤结构;可减少水土流失60%左右;由于土壤温度下降,玉米前期生长慢后期生长快,生育期推迟,但后期地下、地上生长量均超过传统耕作。伏、秋干旱时叶片萎蔫和枯黄期推迟,每亩增产和节能省工可增加经济效益65—76元。此项技术适于在年平均气温8℃以上的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玉米和高粱两种作物秸秆有余的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