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7~1989年府场镇实施开发“吨粮田”工程的面积为26200亩,三年平均亩产1154公斤,其中早稻平均亩产 426公斤,而汕优63作晚杂栽培平均亩产高达728公斤,比常规晚稻增产258公斤,比其他晚杂组合增130公斤以上)。三年“吨粮田”栽培研究累计增产粮食170.3万公斤。1989年10月初由洪湖市委、市政府农业局组织从事水稻栽培研究的专家现场鉴定,一致认定汕优63大面积复晚实施成功是晚稻生产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为洪湖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0年全市推广以汕优63为复晚开发 “吨粮田”20万亩。 汕优63作复晚能显示强大优势,但也有一定…  相似文献   

2.
过去,我市在麦套花生生产上,存在着种薄地,不施肥和粗种粗管等问题,致使麦套花生面积不大,产量低而不稳。1983年,我市农技站主持各县协作攻关,在扩大麦套花生面积和花生种植向良田肥地新区转移方面出现了新的突破。全市麦套花生面积,由原来的24方亩,扩大到1985年的65万亩,平均单产138.3公斤,比全市花生平均单产110.5公斤增产27.8公斤,增产25.16%;1986年推广72万亩,平均单产116公斤,比全市平均单产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泸州市为充分利用本地光、温、水、热资源,增加粮食产量,在沿长江河谷低坎浅丘的部分双季稻地区和种两季不足、种一季有余的一季中稻地区,利用杂交中稻汕优63、D优63蓄留再生稻,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1987年全市蓄留29.7万亩再生杂交稻,平均亩产达114.0公斤。1988年面积扩大到53.4万亩,单产为88.8公斤,1989年出现百年未遇的“四·二O”风雹,使小春粮食减产1500万公斤。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市、县各级把推广再生稻纳入粮食增产计划,实行农业科技集团承包推广再生稻丰产技术。在搞好品种选择,种好头季稻的基础上,重点抓了适时足量施…  相似文献   

4.
自优63于1981年配组,1983年开始试种,1986年在省内外推广面积近15万亩。连晚一般亩产450公斤,中稻一般亩产500公斤,高的可达600~700公斤,比当地当家组合增产10%左右。是一个丰产性、抗病性、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指示精神,我们于1986年7月份到我国甜菜主产区——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进行农村调查。目前甜菜生产形势并不乐观,甜菜生产回落,种植面积缩小,总产量下降,政策的宏观效益在递减。黑龙江省1984年甜菜播种面积457.6万亩,单产0.924吨,总产422.8万吨,比1983年减少48万亩,减产92.38万吨。1985年甜菜播种面积为438.1万亩,总产315万吨,比1984年减少19.5万亩,减产107.8万吨,年平均亩产递减143.75公斤,面积递减33.75万亩,总产递减100万吨,减产20%。因而产糖量下降,1984年比1983年减少10万吨,1985年又比1984年减少7.7万吨,年平均递减8.85  相似文献   

6.
永春县人均耕地0.49亩,人均占有粮食254.5公斤,年需调入粮食1.5万吨,积极探索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是解决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1984年永春吾峰乡、桃城镇等地引进汕优63做连作早稻试种成功,随之在永春暖区迅速推广,1984~1990年,累计种植25.22万亩,亩产一般450~600公斤,1990年,全县早稻种植“汕优63”6.5万亩,为永春县早稻产量和全年粮食总产超历史作出了贡献。永春县地处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  相似文献   

7.
汕优63,1983年在我县试种,1984年扩大,示范种植8400余亩,亩产624公斤,比汕优3号增产5.8%,1985年实种21.84万亩,占杂交中稻种植面积的64.4%,亩产609.2公斤,比汕优3号增产7.861%,1986年全县38万亩杂交中稻,全部种植汕优63。 一、主要特性 (一)生育期适中。汕优63在我县作麦茬单季中稻栽培,全生育期140—145天,播种至齐穗95天,齐穗至成熟48天左右。全生育期总积温3500℃,各生育期和汕优3号大致相同。 (二)秧田出时速度快、分蘖力强。汕优63主茎全出叶平均为16.6叶,采用露地湿润育秧, 25天秧龄期考察,汕优63叶龄为6.46叶,单株带蘖4.73个,秧苗百…  相似文献   

8.
1986年全县两个制种基地乡(杰兴和林泉),合计制种面积3198亩,获得总产188.6733万斤,平均亩产589.97斤。入库185. 6733万斤,占总产量的98.4%,比大增产的1985年,面积扩大2.9%,总产增加41.93万斤,增产28.6%,单产增加117.8斤,增产24.9%。1986年制种,从大面积杂交水稻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有计划地调整了品种组合,扩大了我县生产上需要量较大的“汕优63”,新配制了“矮优63”以及其他试验性组合。各组合产量与1985年比较如表1。 1985和1986年两年的产量均按丈量标准面积折算单产:1985年为406斤(472.2÷1.163),1986年为507.3斤(590÷1.163)。两年的…  相似文献   

9.
桃源县历来有种植油菜的习惯。近几年来,油菜面积、总产都有所发展。1986年实收油菜42.05万亩,总产2.2吨,比上年扩大18.90万亩,增加总产0.5万吨。1989年油菜面积达到57.96万亩,总产4.7万吨,单产81公斤,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桃源县油菜面积不断扩大,主要是发展稻田种植,稻田油菜已种到40多万亩,其中三熟制油菜约占80%。在油菜生产发展的同时,早稻生产也取得同步发展。1986—1988年,早稻平均单产为310.7公斤,比“六五”期间增加31.7公斤,增产11.4%.如何正确处理好油菜与早稻的季节矛盾、夺取粮油双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从1976—1986的十年间,我国杂交稻累计种植面积达9.1亿亩、增产稻谷900多亿斤。据不完全统计,1987年全国种植杂交稻1亿5千5百万亩以上,比86年扩大2千多万亩。然而,从当前我国各地的制种产量来看,单产高的可达300公斤,一般的只有100公斤左右。所以,提高制种的产量,不仅对发展杂交稻十分必  相似文献   

11.
1984年汕优63在我县不同海拔设点示范,获得亩平693.65公斤的高产,比其它老组合亩增153.5公斤,增产28.4%。1985年推广达4200亩,平均亩产干谷568.7公斤,比一季中稻品种亩增239.5公斤。1986年全县推广达6.2万亩。  相似文献   

12.
D297优67     
D297优67是福建省尤溪县管前农技站用D297A与明恢67配组育成的,其熟期、特征特性与D优63相似,但抗性、丰产性更好,米质优良,结实率高,后期熟色好,出米率高。1989年参加华南四省区联合鉴定,比对照汕优63增产一成以上。1989年、1990年两年参加福建省晚稻组合区试,单产均比对照汕优63增产,位居第一。1991年尤溪管前绿柳村再生稻头季单产高达850.5公斤、1991年湖南绥宁县示范1.05亩,亩产高达822.8公斤。并在福建省10个地市投入中试。据1989年福建省晚稻15个点区试资料,小区平均亩产447.0公斤(产量幅度391—566.9公斤),比CK1汕优桂32增5.01%,…  相似文献   

13.
汕优72     
该组合由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选育而成,其恢复系“明恢72”是用(C堡×N)F4×明恢63选育而成的,为籼粳交偏籼型恢复系。 一、产量表现:1986年所内品比,汕优72比汕优63亩增25公斤,增产5.6%。1987年与汕优63平产,1988年参加三明市连晚区试,亩产470.03公斤,居首位,比汕优63亩增9.27公斤,增产2.01%,且比汕优63早熟4天。1988年参加湖北省中稻预试,亩产557.34公斤,比汕优63亩增4.36公斤,增产0.62%。浙江庆元县种子公司单晚观察试验,汕优72与汕优63平产,大田示范4.05亩,平均亩产518.95公斤,其中隆宫乡刘刚军户亩产达623.4公斤。沙县种子公司示范7.9…  相似文献   

14.
安徽自1977年推广杂交稻以来,13年累计种植6995万亩,增产稻谷35亿公斤。目 前,杂交中籼汕优63开始退化,急需更换;杂交灿籼及杂交晚粳未完全配套,全省1700万亩双季 稻,双杂面积仅10万亩。要继续发展杂交稻必须:领导重视,解决发展中的政策、资金及物资等实 际问题;加强新组合选育及种子工作;良种良法配套,扩大面积与提高单产■重,从全局出发, 发挥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5.
信阳地区推行杂交稻大面积技术联产集团承包,1989年面积突破105.56万亩,平均单产557.6公斤,比常规稻亩增174公斤,共增稻谷1.873亿公斤。主要措施是: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广泛开展技术联产承包;二、纵横协作,切实搞好综合服务;三、选准优良组合,发挥良种增产作用;四、狠抓技术培训,开屏千亩丰产示范;五、推广模式栽培,抓住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金昌市双湾乡在逐步普及科学知识推动下,广大群众掌握了甜菜生长规律,甜菜产量大增。1983年实播甜菜面积8,706亩,总产26,166吨,平均单产6,011斤;1984年实播甜菜面积8,918亩,总产32,550吨,平均单产7,299.84斤,比上年增产21.66%,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大豆育种的成就和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大豆原产于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分布遍及全国各地,是我国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大豆生产有一定的恢复和发展。1949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12,478万亩,亩产41公斤,总产510万吨。50年代年平均种植面积16,914万亩,亩产54.6公斤,总产923万吨,比1949年面积增加35.6%,单产增加33.2%,总产增加81%。60年代年平均种植面积13,599.5万亩,亩产53.5公斤,总产728万吨,比50年代面积减少19.6%,单产降低2%,总产减少21.2%。70年代大豆面积下降到10,998.6万亩,亩产69.3公斤,总产762.5万吨,虽然面积比60年代减少2,600.9万亩,但由于单产提高  相似文献   

18.
我市1985年用汕优64作晚稻示范种植500亩,平均亩产518公斤,比威优64亩产高24公斤,比晚粳鄂宜105亩产高108公斤;1986年扩大到3.8万亩,平均亩产509公斤,1987年发展到11万亩,平均亩产511公斤;1988年17万亩,平均亩产502公斤;1989年在种子紧缺下,种植了12万亩,平均亩产514公斤。五年共种43.85万亩,平均亩产508公斤,比同期鄂宜105亩产高97公斤,共增稻谷4253万公斤。该组合作晚稻种植与威优64比有四个明显优点:一是秧龄弹性稍好;二是对白叶枯病抗性较强;三是米质较优;四是产量潜力较大。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1.合理配茬,适时播插。汕优64在我地作晚…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总产,湖南省从1986年至1988年三年来,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吨粮田开发,吨粮田建设每年以100万亩左右的速度增长。省、地(市)联办的13个示范基点乡,三年累计增产2573.7万公斤,亩增124公斤,全省138个县级以上吨粮田开发基点,三年累计增产粮食1.88亿公斤,亩增92公斤。三年全省双季稻田过吨粮面积累计为934.8万亩,吨粮田比常规生产田亩增93.2公斤,加上对大面生产的辐射影响,累计增粮10亿公斤以上。本文论述了吨粮田开发的巨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总结了进行吨粮田开发工作的四条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20.
文川乡在八十年代的初期,粮食单产266公斤,总产1858.85吨,是个低产乡。从一九八五年开始,文川乡农技站与科研单位挂勾在推广相结合的道路。由科研单位提供种源,农村科技户提供良种繁殖基地,农业科技人员作技术指导,繁殖的新良种,由农技站统一收购供应。九年来共繁殖水稻良种300多万公斤(37个新品种)一九九二年,全乡新良种面积达95%以上,粮食连年增产单产312公斤,总产2336.8吨。同时,所繁殖的种子还提供闽、粤、赣三省21个县市种植,扩大良种种植面积25万亩,亩增80—100公斤,总产值1500万元,为国家粮食增产,为农户增产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根据需要逐步繁殖适用良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