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世界重大农业害虫,前期研究发现管侧沟茧蜂Microplitis tuberculifer能够有效控制草地贪夜蛾。为了进一步优化控害效果、评估寄生适应性,本研究比较了温度和光周期对管侧沟茧蜂寄生草地贪夜蛾效果及子代蜂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光周期10L:14D和14L:10D条件下,20℃、24℃和28℃时管侧沟茧蜂对草地贪夜蛾的寄生效果均较好,结茧率>70%、畸形率<6%、羽化率>60%,16℃和32℃下寄生能力降低;管侧沟茧蜂的发育历期(卵-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和茧重随着温度的升高明显缩短,光周期10L:14D条件下16℃则能诱导管侧沟茧蜂进入滞育; 28℃条件下,不同光周期对管侧沟茧蜂寄生草地贪夜蛾后的结茧率>70%、畸形率<4%、发育历期和茧重无显著影响;在16℃条件下,当光照低于12L:12D时能够诱导管侧沟茧蜂进入滞育。综合各个参数,管侧沟茧蜂生长适宜温度广泛,在16℃~32℃范围内均能正常寄生草地贪夜蛾,完成世代发育,其中20℃~28℃为最佳寄生和生长温度;光周期对管侧沟茧蜂寄生草地贪夜蛾的影响较小,28℃适宜温度下,光照8L:16D至16L:8D均对低龄幼虫有较好的控害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评估淡足侧沟茧蜂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控效果,在室内环境条件下,研究了草地贪夜蛾幼虫寄主日龄和所取食食物对淡足侧沟茧蜂寄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草地贪夜蛾幼虫取食人工饲料或玉米叶片,淡足侧沟茧蜂对3日龄和5日龄寄主幼虫的寄生率、结茧率、出蜂率及对寄主致死率均显著高于8日龄寄主。另外,在同日龄情况下,淡足侧沟茧蜂对取食玉米寄主的寄生率、结茧率以及子代出蜂率均高于寄生于取食人工饲料的幼虫上的相关指标。寄主取食不同食物会影响淡足侧沟茧蜂的寄生效果,且淡足侧沟茧蜂对5日龄草地贪夜蛾幼虫寄生效果较好。本结果可为室内条件下利用草地贪夜蛾幼虫扩繁淡足侧沟茧蜂,以及应用淡足侧沟茧蜂对草地贪夜蛾进行田间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又称秋黏虫,是新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为探究本土天敌斑痣悬茧蜂寄生不同龄期草地贪夜蛾幼虫后的生长发育表现,本研究检测了斑痣悬茧蜂寄生2龄、3龄和4龄草地贪夜蛾幼虫后子代蜂幼虫发育历期、茧历期、羽化率、茧重、成蜂个体大小和成蜂寿命。结果表明,寄主龄期对子代蜂的幼虫发育历期、茧历期和成蜂寿命存在显著影响。与寄生4龄幼虫的子代蜂相比,寄生2龄和3龄幼虫的子代蜂幼虫发育历期分别平均延长了2.08 d(z=5.42,P0.05)和1.64 d(z=4.23,P0.05);寄生2龄幼虫的子代蜂茧历期平均延长了0.46 d(z=3.51,P0.05),但寄生4龄幼虫的子代蜂茧历期与寄生3龄幼虫的子代蜂茧历期无显著差异。4龄幼虫体内羽化的子代蜂成蜂寿命比在2龄和3龄幼虫体内羽化的子代蜂成蜂寿命分别平均延长了1.46 d(z=-2.60,P0.05)和1.68 d(z=-2.98,P0.05)。寄主龄期对子代蜂羽化率、茧重和成蜂个体大小无显著影响。随寄主龄期增大,子代蜂的发育速度加快,但寿命缩短。研究结果将为揭示斑痣悬茧蜂与寄主草地贪夜蛾的互作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为寄主,研究了不同温度下淡足侧沟茧蜂Microplitis pallidipes对草地贪夜蛾寄生和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建立了淡足侧沟茧蜂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淡足侧沟茧蜂均能在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内完成发育,23℃和32℃时,淡足侧沟茧蜂对草地贪夜蛾寄生率最高(>60%),20℃和26℃时,淡足侧沟茧蜂结茧率最高(>90%)。随着温度的升高,淡足侧沟茧蜂的发育历期(卵-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明显缩短。Logistic曲线和线性模型均可拟合淡足侧沟茧蜂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但在卵-幼虫期和蛹期阶段,线性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成虫阶段两种模型均可;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发育起始温度依次为10.2℃、15.08℃和5.43℃,有效积温依次为110.27日·度、81.10日·度和107.53日·度。  相似文献   

5.
草地贪夜蛾自2019年入侵我国以来,已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挖掘、筛选和评估本地天敌资源,对开展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在陕西省玉米主产区开展草地贪夜蛾及其天敌资源调查时首次发现被螟蛉盘绒茧蜂寄生的草地贪夜蛾幼虫,这也是我国首次报道本地寄生蜂螟蛉盘绒茧蜂寄生草地贪夜蛾幼虫。本文详细报道了螟蛉盘绒茧蜂的个体发育史和各个发育阶段的发育历期,以期为今后利用螟蛉盘绒茧蜂开展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提供参考。螟蛉盘绒茧蜂的个体发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卵有柄,发育3 d后孵化为幼虫;幼虫3龄,1龄幼虫具有角质化的颚,2龄幼虫具有发达的尾囊,3龄幼虫尾囊退化;3龄幼虫咬破寄主体壁爬出体外并就近结茧化蛹;化蛹3 d后即羽化为成虫。螟蛉盘绒茧蜂卵期3.1 d,1龄幼虫期2.1 d,2龄幼虫期3.2 d,3龄幼虫期1.0 d,蛹期3.0 d,卵~成虫发育历期12.4 d。  相似文献   

6.
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后快速扩散,发现和保护利用本土天敌是有效抑制其暴发为害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长沙地区农田常见的斯氏侧沟茧蜂为研究对象,系统观察了其对不同龄期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寄生行为,测定了被寄生草地贪夜蛾幼虫体重和取食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斯氏侧沟茧蜂能寄生2~4龄草地贪夜蛾幼虫,可显著抑制其体重增量和取食量,有效阻滞其进入暴食期,并最终致其死亡。说明斯氏侧沟茧蜂可有效寄生草地贪夜蛾幼虫,并抑制其生长和取食,对其具有一定生物防控能力,是值得保护和利用的本土寄生蜂。  相似文献   

7.
中红侧沟茧蜂成虫日龄及粘虫幼虫龄期对寄生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室内研究了不同日龄中红侧沟茧蜂成虫对粘虫幼虫龄期的选择、寄主被寄生时的龄期对寄生蜂幼期发育历期和茧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寄主1~5龄幼虫同时存在时,该蜂可以寄生1—4龄幼虫,不寄生5龄;偏爱寄生2龄和3龄幼虫;对1、2、3和4龄幼虫的选择系数分别为0.21、0.31、0.27和0.21;寄主幼虫供寄生后,其寄生率随寄主幼虫供寄生时的龄期增大而下降。寄生于4龄寄主幼虫的蜂,其卵至结茧的历期显著长于寄生于2或3龄寄主幼虫的蜂;寄生4龄寄主幼虫所育出的蜂茧明显重于寄生于2或3龄寄主幼虫所育出的蜂茧。雌蜂日龄增加,寄生能力下降;但雌蜂日龄对寄生蜂子代卵至结茧的历期和茧重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原产于美洲,是新近入侵我国的重大危险性入侵害虫。短管赤眼蜂Trichogramma pretiosum是美洲当地寄生草地贪夜蛾卵的重要自然天敌。该蜂早在1979年就被引入我国。为检测短管赤眼蜂对不同日龄草地贪夜蛾卵的寄生适应性,本研究以发育12 h内、24~36 h和48~60 h的草地贪夜蛾卵为研究对象,以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卵为对照,探究了短管赤眼蜂对不同日龄草地贪夜蛾卵和斜纹夜蛾卵的寄生效果及子代蜂的适合度。结果表明:短管赤眼蜂对两种寄主不同日龄的卵块寄生率均达到100%,但对草地贪夜蛾卵表现出更高的卵粒寄生率。与斜纹夜蛾卵育出的子代蜂相比,草地贪夜蛾卵育出的子代蜂个体偏小,平均单卵出蜂数较低。研究结果将为今后应用短管赤眼蜂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德宏州发现3种草地贪夜蛾幼虫寄生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大迁飞性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自2019年1月入侵我国以来,已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为加速对我国草地贪夜蛾寄生性天敌资源的发掘与防治潜能的评估,我们于2019年9月-11月对云南省德宏州玉米和小麦上草地贪夜蛾的寄生性天敌开展田间调查并对采集到的天敌进行分子鉴定。共发现3种草地贪夜蛾幼虫寄生蜂,分别为斯氏侧沟茧蜂Microplitis similis Lyle、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 Hellen和斜纹夜蛾长距姬小蜂Euplectrus laphygmae Ferrière,田间最高自然寄生率分别为12.00%、22.30%和5.33%。另外,田间调查发现在玉米和大豆上斯氏侧沟茧蜂还可寄生与草地贪夜蛾同属的斜纹夜蛾S.litura幼虫;在大豆和杂草上斜纹夜蛾长距姬小蜂可寄生甜菜夜蛾S.exigua幼虫。本研究将为今后开展草地贪夜蛾天敌昆虫的保护和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属鳞翅目灰翅夜蛾属,是新近入侵我国的重大危险性害虫。斑痣悬茧蜂已被证明对同属于灰翅夜蛾属的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幼虫均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为探究短期驯化是否能有效改善斑痣悬茧蜂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寄生能力,本研究比较了有、无寄生经历的斑痣悬茧蜂雌蜂分别对2龄和3龄草地贪夜蛾幼虫在寄生行为和效能上的差异。结果表明,有寄生经历的雌蜂相对于无寄生经历的雌蜂能够较快刺扎寄主幼虫,并表现出更高的刺扎频率和寄生率,但雌蜂的各项行为指标在2龄和3龄幼虫间无显著差异。本研究将为改善本土天敌对入侵性草地贪夜蛾的防控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一株莱氏绿僵菌的筛选及其对草地贪夜蛾的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开展草地贪夜蛾病原真菌的筛选和毒力测定可为草地贪夜蛾的绿色防控提供新的生物制剂。本研究从广西南宁田间采集的草地贪夜蛾幼虫僵虫上分离获得一株病原真菌,采用形态学和ITS-rD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并采用浸虫法测定了该菌株对草地贪夜蛾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新分离的菌株为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编号为CDTLJ1;该菌株对草地贪夜蛾幼虫、预蛹、蛹均有致病力,1.20×107孢子/mL浓度下,接菌处理后第6 d,2~5龄幼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均达100%,6龄幼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为98.33%,预蛹和蛹的累积校正死亡率分别为28.33%、20.00%,草地贪夜蛾2~6龄幼虫的LT50值从3.91 d升至4.24 d;菌株CDTLJ1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致死率随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浓度达1×108孢子/mL时,幼虫的致死LT50为4.10 d,接菌处理后第6 d,3龄幼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达100%,LC50为1.12×104孢子/mL。结果表明,莱氏绿僵菌CDTLJ1对草地贪夜蛾有良好的生防潜力,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防治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已有多个研究证明肿腿蜂可有效防治天牛类蛀干类害虫,但还未见利用肿腿蜂防治云杉花墨天牛试验。为了验证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防治效果,尽快筛选出控制云杉花墨天牛的有效肿腿蜂种类,本文在室内将云杉花墨天牛幼虫接入红松木段来模拟天牛生长的自然条件,设置了不同的益害比(4:1、2:1、1:1和1:2)来释放肿腿蜂,测定了3种肿腿蜂(管氏肿腿蜂、松褐天牛肿腿蜂和白蜡吉丁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寄生效果。同时利用以上3种肿腿蜂中全国应用最广泛的管氏肿腿蜂对该天牛开展了野外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相同益害比的三种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寄生率差异不显著;当三种肿腿蜂的益害比为4:1时,云杉花墨天牛的校正死亡率最高;其中管氏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平均校正死亡率为95.65%,松褐天牛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平均校正死亡率为71.43%,白蜡吉丁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平均校正死亡率为61.90%;林间释放管氏肿腿蜂的益害比为2:1时,云杉花墨天牛的校正死亡率最高,平均为39.20%。根据结果可知管氏肿腿蜂是三种肿腿蜂中防治效果较好的蜂种,可尝试用于野外防治实践;建议在野外释放以益害比为2:1为佳,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黄带犀猎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明天敌昆虫黄带犀猎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潜力,本试验在温度(25±1)℃,相对湿度(65±5)%,光周期16L:8D的室内条件下,观察了黄带犀猎蝽4、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捕食行为特点,并研究了其捕食能力。结果表明:黄带犀猎蝽捕食草地贪夜蛾时,将口针刺进猎物体内,使其麻痹后进行取食,直至猎物干瘪,但有时并不吸取完全,而是继续攻击其他猎物。黄带犀猎蝽4、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模型,4、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瞬时攻击率为1.159和2.913,处理时间为0.297和0.261 d,日最大捕食量为3.906和3.831头。研究表明黄带犀猎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防控具有一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是我国草地贪夜蛾入侵地之一,为明确本地潜在自然天敌资源及其在玉米田的控害作用,2020年8—9月,对江苏省8个市县主要玉米种植区的草地贪夜蛾为害及其天敌资源开展了实地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对各调查点玉米植株的为害率均在50%以上。天敌种类主要有寄生蜂(棉铃虫齿唇姬蜂;姬蜂科1种;小腹茧蜂亚科1种)、病原真菌(白僵菌、绿僵菌、莱氏野村菌)、瓢虫(异色瓢虫、黑襟毛瓢虫),另外还有寄生蝇、细菌、病毒等多种类群。寄生性天敌的寄生率在0%~24.55%,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率在2.33%~56.41%,表现出良好的防控潜能。江苏玉米田草地贪夜蛾虽然发生为害严重,但也拥有丰富的自然天敌类群,能为利用本地天敌防控草地贪夜蛾提供可靠资源。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蠼螋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作用,在温度(26±1)℃,相对湿度(75±5)%,光周期16L:8D的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蠼螋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卵、1~6龄幼虫和成虫的捕食行为和对6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蠼螋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和1~6龄幼虫均有捕食行为,对飞行能力弱的草地贪夜蛾成虫也具有捕食能力。蠼螋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捕食过程中,并不取食完其整个虫体,而是咬食至猎物不动时,继续搜索捕食周围其他猎物。蠼螋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6龄幼虫的捕食功能拟合HollingⅡ模型,日平均捕食量为2.85头,对入侵的草地贪夜蛾的为害具有一定的防控潜能。  相似文献   

16.
在云南德宏州芒市玉米田调查发现一种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双斑青步甲Chlaenius bioculatus Chaudoi,为探究其对草地贪夜蛾的生物防治潜能,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双斑青步甲3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6个龄期幼虫的捕食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双斑青步甲3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6个龄期幼虫的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1478、1.3386、1.3949、1.2745、1.3599和1.4227。处置时间分别为0.0036、0.0068、0.0137、0.0554、0.2895、0.4356 d。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78.39、146.30、73.26、18.06、3.45和2.29头。试验表明,双斑青步甲幼虫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良好的捕食作用,有应用于生物防治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天敌昆虫东亚小花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能力,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评价了东亚小花蝽3~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草地贪夜蛾1~3龄幼虫的捕食能力,观察了东亚小花蝽的捕食行为。结果表明:东亚小花蝽3~5龄若虫和雌成虫只捕食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24 h内捕食量无显著差异(7~9头);5龄若虫和雌成虫平均取食时间(18.48和18.29 min)显著短于3、4龄若虫(45.94和43.795 min)。72 h内,未见东亚小花蝽捕食草地贪夜蛾2龄及以上幼虫。东亚小花蝽捕食草地贪夜蛾时,其口针可从草地贪夜蛾幼虫的任何部位进行刺吸,当刺吸完一个部位后,迅速转移到其余位置进行刺吸,直至草地贪夜蛾幼虫只剩表皮,呈干瘪状态。试验表明东亚小花蝽对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对草地贪夜蛾的生物防控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评估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Goeze)、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对重大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的防控效果,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评价了两种瓢虫对草地贪夜蛾1龄、2龄幼虫的捕食能力。结果表明:两种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多异瓢虫对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瞬时攻击率和处理时间分别为210.393头、1.279和0.005 d;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瞬时攻击率和处理时间分别为62.189头、1.167和0.016 d。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瞬时攻击率和处理时间分别为249.004头、1.854和0.004 d;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瞬时攻击率和处理时间分别为68.260头、1.281和0.015 d。多异瓢虫和异色瓢虫的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试验证明两种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好的控害效果,可用于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