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龙竹发笋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经营培育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测研究了龙竹的发笋生物学特性,主要对其发笋、退笋及成竹的时间规律和质量差异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发笋情况及质量因时间而不同,不同秆龄竹在发笋的时间、数量和质量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这些规律对龙竹的人工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应采取相应的人工经营培育的技术措施,以实现高效经营和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2.
丛生竹秆基各笋目的出笋成竹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了西南地区人工栽培的梁山慈竹、撑绿竹、硬头黄竹着生于秆基两侧的4对大型芽(又叫笋目、芽眼、芽目)的出笋成竹生物学特性,计算各年龄母竹和各笋目位置的出笋率、成竹率、新竹相对生长率。结果表明:随着母竹年龄的增加,出笋成竹能力明显下降,1年生母竹出笋成竹能力最强,2年生母竹迅速下降,3年生母竹基本丧失繁殖能力;各笋目的出笋成竹能力为2目>头目>3目>4目,3目、4目显著低于头目、2目。综合分析母竹年龄和笋目位置表明:1年生母竹的头目、2目萌发力最强,是留笋长竹的最佳笋芽。通过有序样本聚类分析,将3个竹种的出笋期划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初期出笋数少但成竹率高,中后期出笋数增加,但成竹率却明显下降;笋目萌发年龄和出笋时间与笋目位置有关,分布在秆基中下部的头目、2目萌发年龄较早,在出笋期的出笋时间也较早,而位于秆基中上部的3目、4目萌发年龄较迟,出笋时间也较晚。根据各笋目的出笋成竹特性,从抚育、间伐和水肥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调控林分出笋的经营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经对天目早竹梅雨季节造林试验和笋期观测3年调查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梅雨季节移栽天目早竹,成活率高,发笋成竹快,3年即可满园。天目早竹自然出笋期在3月26日~4月12日,分为初期、盛期、后期,各期成竹率和早期退笋率以及新竹质量有明显差异;母竹系统质量和距母竹远近对新造竹林的出笋成竹能力有一定影响;笋竹高生长服从S型曲线增长规律。  相似文献   

4.
乌哺鸡竹梅季造林成效及其出笋成竹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只要正确掌握技术要领,梅雨季节移栽乌哺鸡竹,可获得成活保存率高、发笋成竹快,新竹质量不断提高等良好成效。据笋期观测统计:乌哺鸡竹自然笋期始于4月23日,终于5月7日,历时15天;出笋盛期出笋成竹量占绝大部分,初期和后期则少;成竹率顺序为:盛期〉初期〉后期,早期退笋率相反。初期成竹径粗略大于盛期,后期最细;距母竹近则出笋早,远则迟。出笋成竹和早期退竹量随距母竹远近而表现出中距〉  相似文献   

5.
经对天目翠竹季节造林试验和笋和笋期观测3年调查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梅雨季节移栽天目早竹,成活率高,发笋成竹快,3年即中满园。天目早竹自然出笋期注3月26日-4月12日,分为初期、盛期、后期、各期成率和早期退经以及新竹表明显差异,母竹系统质量和距母竹远近对新造竹林的出笋成竹能力有一定影响,笋竹高了从S型曲线增长规律。  相似文献   

6.
于2019年,在广西南宁市七坡林场开展低丘松林下套种3种丛生笋用竹种(绿竹、麻竹、勃氏甜龙竹)试验,探究3种丛生笋用竹种的造林效果、发笋及幼竹生长规律。结果显示:勃氏甜龙竹的成活率高达83.15%,略高于绿竹(76.6%)和麻竹(62.13%);发笋时间,以勃氏甜龙竹最早(5月中旬),绿竹最晚(6月上旬);发笋持续时间历时最长的为勃氏甜龙竹(180 d),最短的为麻竹(150 d);麻竹的发笋量最高,平均单株母竹发笋率、退笋率分别为2.186、0.115,且以下坡位发笋率略高于上坡位,而退笋率相反;3种笋用竹幼竹高生长均呈现出慢—快—慢的"S"型生长规律,勃氏甜龙竹与麻竹的高生长速率相接近,生长盛期日均高增长量为12 cm; Richards、Gomperz.T方程分别较好地拟合了勃氏甜龙竹和绿竹、麻竹的发笋—幼竹高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寿竹出笋和幼竹高生长阶段的调查,研究了寿竹笋期的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寿竹出笋从5月初开始,出笋盛期为5月8日到5月21日,盛期出笋数量占84.7%,出笋全部持续时间约30天。寿竹的高生长持续60天左右,高生长符合Logistic模型。引起寿竹退笋的主要原因是虫害,占退笋的比例74.7%,造成退笋的主要害虫是竹笋泉蝇。该地区寿竹整个出笋期平均成竹率仅为11.7%。  相似文献   

8.
选择我国重要经济竹种龙竹、云南甜龙竹、版纳甜龙竹和黄金碧玉竹4种大型丛生竹种,研究了这些竹种的发笋情况、笋高生长规律以及施肥对竹笋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4个竹种的竹笋形态均呈锥形,笋体颜色深浅不一,个体大小不一,龙竹笋体最大,黄金碧玉竹笋体最小;在相同环境条件下,黄金碧玉竹退笋率最低(17%),其他依次为版纳甜龙竹(19%)、云南甜龙竹(22%)、龙竹(25%);黄金碧玉竹的出笋期最长(222 d),其他依次为龙竹(170 d)、云南甜龙竹(153 d)、版纳甜龙竹(100 d);4个竹种的竹笋生长均呈现出慢—快—慢的生长规律,各竹种竹笋出土后30 d内高生长缓慢,30~80 d高生长较快,80 d以后高生长趋缓直至停止生长;4个竹种的竹笋生长与降雨量密切相关,年降雨量大的地区,竹笋的各项生长指标均表现最好;施肥能明显降低退笋率,延长发笋期,增加笋直径;不同肥料种类对竹笋生长的影响不同,各竹种均表现为施用尿素的竹笋生长效果最好,其次为施用复合肥,施用过磷酸钙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观测肿节少穗竹的幼竹-成竹生长过程,分析其出笋成竹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肿节少穗竹出笋时间约始于4月中旬,历时约45 d,出笋初期出笋较少(持续时间3d左右,占7.42%),盛期出笋数较多(持续时间15 d,占77.48%),末期出笋数下降(持续时间27 d,占15.10%),退笋原因主要是虫退,占退笋总数的73.78%,平均成竹率为64.03%.各同生群高生长呈“S”型曲线,采用逻辑斯蒂方程拟合精度较高,拐点出现的时间均是各同生群曲线高生长的关键时期,且较早同生群的竹笋自始至终要比较晚同生群要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揭示屏边空竹的发笋、退笋和幼竹生长规律。[方法]定点观测了30丛屏边空竹周年的出笋、退笋、秆高及地径生长数据,运用SPSS软件分析评价了不同季节出笋及幼竹生长规律。[结果](1)屏边空竹笋期历时9个月左右(从9月至次年5月),根据出笋量的差异可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春季最多而夏季最少;其中5丛(16. 67%)每季出笋,具有四季发笋的习性。(2)退笋率随着笋期逐渐增加,在出笋末期达到最高,为87. 76%。(3)笋-幼竹高生长约130 d完成,平均秆高达6. 36 m;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规律,生长曲线可用三次曲线方程描述:H=0. 806-0. 029t+0. 001t2-5. 894×10-6t3,R2=0. 980。(4)地径的生长历时16 d左右,平均地径为18. 50 mm,也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规律。[结论]屏边空竹发笋期长约9个月,具有四季发笋的习性,但各季节出笋量差异显著;秆高和地径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11.
对云南省澜沧县境内分布的云南方竹出笋成竹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方竹出笋期为9月下旬至11月上旬,历时约40 d;初期笋的成竹率最高(达91.67%),末期笋的成竹率最低;新竹秆高、胸径分别集中在3.51~5.00 m和1.51~2.50 cm;末期笋退笋较多,退笋高度主要集中在40 cm以下;引起云南方竹退笋的主要原因是养分供给不足,其退笋数占退笋总数的73.33%;云南方竹的高生长持续70 d左右,呈现出“慢—快—慢”的生长规律。研究结果可为云南方竹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5种中型丛生竹笋期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选择5种应用广泛的中型丛生竹(慈竹、佛肚竹、棉竹、香竹、撑绿杂交竹),研究其笋期生长规律,为其推广栽培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5个竹种的出笋高峰期集中在6-8月份;出笋持续时间为94~290 d,其中香竹笋期最长,慈竹笋期最短;各竹种退笋率为12%~21%,其中撑绿杂交竹退笋率最高,香竹退笋率最低;种植地的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直接影响笋期生长,表现为年平均温度越高、降水量越大的地方竹种的退笋率越低、笋期越长及笋体越大;施肥能够促进各竹种笋期的生长,肥料种类不同其促进作用也不同,其中尿素的处理效果最好,氮磷钾复合肥次之,普通过磷酸钙的处理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立地条件、不同经营措施对高氏甜龙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云南、四川、重庆等10个不同环境条件的试验点,高氏甜龙竹的生长状况差异显著,其中在云南省元江县、重庆市武隆区和云南普洱市思茅区生长较好,3年生竹笋年产量分别达到30.03、27.23和26.20 t/hm2,而在云南嵩明县的生长相对较差,笋年产量仅为10.93 t/hm2;经营措施也影响着高氏甜龙竹的生长,采用全面整地,旱季时每月对竹丛进行1次浇水,浇水量为900 kg/丛,造林时施用大量有机肥,出笋高峰期施适量的氮、磷、钾复合肥(500 g/丛),可促进竹林生长,提高笋产量和笋品质。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退笋的概念、退笋的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影响退笋的主要因素和调控措施等方面,总结了已有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表明,刚竹属竹子的退笋率,随竹笋出土时间的延后呈直线上升;95.3%的退笋,其高度≤35 cm,但当竹笋生长到一定高度之后,发生退笋的概率将迅速降低。施肥对退笋率的影响,未有一致的研究结论,主要与竹种和施肥方式有关。竹笋的水分生理、笋期营养在“源—库”之间的分配、竹笋生长的基因调控,是研究退笋内在发生机理的切入点。在生产实践中,有效降低退笋率的竹林抚育技术是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5.
毛竹春笋生长与笋芽地下分布深度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毛竹春笋生长状况与笋芽地下分布深度的关系,对山地毛竹林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笋芽地下分布的土层深度对出笋直径有显著影响,笋芽分布越深,出笋直径越大;分布在10~20 cm深土层的笋芽出笋数量最多;分布在土层深20 cm以上的笋芽长出的笋最易出笋成竹,而分布在0~10 cm浅层土壤的笋芽最容易退笋。因此,在毛竹林经营中,应探索引导笋芽向深层土壤分布的技术措施,以实现多出笋、出大笋的生产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为掌握近年来竹林经营效益变化规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更好地指导毛竹笋材生产,收集了自2001年以来龙游县毛竹笋材价格以及砍竹工资、挖笋工资以及最低小时工资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是竹林经营收益的转折点,此后笋材价格尽管有起伏,但始终没有恢复到2007年的水平。在一个毛竹大年生产季节中,在元宵节之后2周内竹笋价格呈现断崖式下降。因此,可以将元宵节作为竹笋生产的分界点,以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17.
阿帕斯竹出笋期5月中旬~10月中旬,7月上旬~8月中旬为出笋盛期;单株埋秆育苗的出笋数、成竹数分别是单株埋蔸育苗的3.9倍、3.8倍,而新竹径级较埋蔸的下降43.5%,两种育苗方法可结合应用;竹丛结构调控可显著提高竹丛出笋数(21.9%)和新竹地径(84.1%),退笋率降低36.9%;综合出笋成竹数、新竹地径的季节性施肥效果,以6月最佳,其次为3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