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利用色素添食技术生产家蚕彩色茧,存在着三大需要攻克的难题。第一是色彩的深度、纯度如何提高的问题;第二是提高彩色茧的色牢度问题;第三是彩色茧色彩种类如何丰富的问题。经研究发现,利用色素添食技术生产家蚕彩色茧,其彩茧的深度、纯度以及色牢度与色素、蚕品种、添食方法、环境有直接的关系,色素的有效成分高低、浓度大小等起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
对本所培育的10个彩色茧蚕品种进行了调查,对其全龄经过、结茧率、四龄虫蛹生命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等等性状进行了比较.调查发现供试品种中以6102F、6106A1和6126B的综合性状最优,可为今后开展天然彩色茧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家蚕天然彩色茧资源的研究现状与开发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然彩色茧资源是自然界原生品种,具有天然、绿色、低碳的特点,对其开发符合当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理念,有着十分广阔的开发前景。文章简要地介绍了天然彩色茧资源的多样性与优良特性,概述了它的利用现状,并对湖南进行天然彩色茧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家蚕天然彩色茧资源的多样性及优良特性,介绍了彩色茧生产方法、家蚕天然彩色茧资源国内外开发利用现状及品种培育实例,并对彩色茧的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信息荟萃     
《农村新技术》2004,(2):56-57
天然彩色茧繁育成功 江苏徐州新沂市华源茧丝有限公司(邮编:221400)和苏州大学合作开展的家蚕彩色茧生产试验工程取得成功,第一批天然彩茧喜获丰收。该工程由苏州大学利用茧丝基因独存或相互组合,使家蚕直接吐出金黄、浅黄、绿色、  相似文献   

6.
彩色茧蚕饲养与本地普通蚕饲养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彩色茧着色均匀,干壳量高,其解舒率、丝长均明显优于普通茧,其单产也高于普通茧.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彩色茧蚕丝蛋白应用于化妆品等产品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对几个不同颜色的彩色茧蚕品种进行茧层色素含量和抗氧化性能测定。[结果]绿色茧茧壳中类黄酮色素的含量最高,为0.521 mg/g,是白色茧的4.65倍;黄色茧茧壳次之,而白色茧和红色茧最低。黄色茧和红色茧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在0.5 mg/g以上,是白色茧和绿色茧的8倍以上。绿色茧茧层中抗氧化物活性最高,为217.5U/g;黄茧茧层中抗氧化物活性次之,而红茧和白茧较低。[结论]与白色蚕茧相比,绿色蚕茧含有较高的类黄酮,而黄色茧和红色茧有较高的类胡萝卜素,抗氧化能力也是天然彩色茧显著高于白色茧。  相似文献   

8.
《农村百事通》2011,(11):121-122
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与省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制与开发.利用色素添色生产家蚕彩色茧的技术成果.2002年3月通过安徽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该彩色茧生产的蚕丝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质量检测.证明其不含任何国际上禁用的染料.丝织品达到生态纺织纤维标准.  相似文献   

9.
2a的添食色素粉生产家蚕彩色茧试验结果表明,生产彩茧比普通茧增产增效明显,盒种产量增幅3.8%~5.7%,盒种产值增幅22.6%~26.0%;彩色蚕食桑量大,5龄食叶量比普通茧多40kg/盒左右;生长周期缩短1~2d;色素添食法生产彩色茧,家蚕抗菌、抗病能力强,饲养过程操作简单,便于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马莉红 《农家科技》2006,(11):28-28
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与安徽省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制与开发,利用色素添色生产家蚕彩色茧的技术成果,2002年3月通过安徽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该彩色茧生产的蚕丝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质量检测,证明其不含任何国际上禁用的染料,丝织品达到生态纺织纤维标准。为使该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家蚕彩色茧的饲养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其推广前景进行分析,以期为家蚕彩色茧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2.
日前,由江苏丹阳市外国专家局引进的天然彩色蚕茧在丹阳市珥陵镇饲养成功,已经结出红、黄、橙等多种颜色蚕茧。家蚕天然彩色茧的生产是在普通家蚕饲养过程中,在食物中添加经过处理的生物有机色素,从而改变家蚕绢丝腺的着色性能,生产出五颜六色的天然彩色茧。彩色茧经过特殊的缫丝工艺,就能  相似文献   

13.
特色花生新品系营养品质解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选育适合鲜食、口感好和营养成分含量高的休闲花生新品种,以富硒黑花生BH3、B11,花生新品系RH1309、CH01,彩色花生C3、C4、C5为材料,普通花生天府14号(CK)作对照,测定了参试花生新品系的营养品质。利用热浸提-油重法测定粗脂肪含量,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蒽酮比色法测定总糖含量,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硒含量和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全脂肪酸成分。结果表明:黑花生和彩色花生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对照,蛋白含量最高是彩色花生C4,为26.9%;总含糖量最高是C4,为6.7g/100g;BH3硒含量为0.29mg/kg,是富硒能力最强的花生,彩色花生硒含量均高于对照及普通花生。反式白藜芦醇含量最高的花生是C4,为6.23μg/g;所选特色花生材料的花生仁亚油酸含量均高于对照。黑花生BH3和B11,彩色花生C3、C4和C5的综合性状较好,是适合鲜食的花生及休闲花生的加工原料。  相似文献   

14.
对螟黄足盘绒茧蜂复合群Cotesia flavipes complex(膜翅目:茧蜂科:小腹茧蜂亚科)分布全世界的5个种和外群螟蛉盘绒茧蜂Cruficrus,粘虫盘绒茧蜂Ckariyai,粉蝶盘绒茧蜂eglomerata的24个性状进行比较研究,并运用支序分析的方法探讨螟黄足盘绒茧蜂复合群5个种种间系统发育关系.支序分析表明,螟黄足盘绒茧蜂复合群是一单系群,芦螟盘绒茧蜂C.chiloluteelli和汉寿盘绒茧蜂C.hanshouensis亲缘关系靠近,共有同一节点,二者与大螟盘绒茧蜂C.sesamiae构成姐妹群,此姐妹群再与二化螟盘绒茧蜂C.chilonis共有同一最近共同祖先,最后与螟黄足盘绒茧蜂C.tlavipes构成螟黄足盘绒茧蜂复合群单系群.  相似文献   

15.
天然彩色茧蚕品种金丝1号的选育过程及特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天然彩色茧新品种金丝1号的育成经过。[方法]黄茧1号是由中系品种871×白河野桑蚕经16代系统选择培育而成,黄茧2号是由日系品种872×汉滨野桑蚕经12代系统选择培育而成。金丝1号是由黄茧1号和黄茧2号杂交而成。[结果]金丝1号属于天然黄色茧家蚕品种,其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等已接近对照品种871×872,强健性和产值高于对照品种871×872。实验室与农村生产鉴定金丝1号是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彩色茧家蚕品种。[结论]该研究为拓宽家蚕的应用领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家蚕金黄色彩色茧新品种秋芳×金玉在湖州市春、秋2季与对照品种秋丰×白玉的农村对比试验及丝质鉴定。试养结果表明,彩色茧品种秋芳×金玉具有体质强健、饲养容易、产量高、茧丝质量好的优点,适合浙北地区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利用野桑蚕和家蚕地方种质资源,采用杂交、自交分离和系统选育的方法,创制出一批幼虫斑纹限性、茧色天然彩色的育种素材,丰富了家蚕新品种培育的亲本选择。结果表明,幼虫斑纹限性材料可以根据幼虫斑纹特征区别雌雄蚕;彩色蚕茧色彩天成,健康、环保。利用这些素材,培育出多对突破性特色家蚕新品种。  相似文献   

18.
以"874x873"蚕茧为对照,对几个天然彩色茧蚕品种的蚕茧进行缫丝试验。通过对各样品茧的平均粒茧丝长、平均纤度、解舒丝长、解舒率调查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9823008的粒茧丝长与白色茧的丝长一致,982001、982006、9813014、9813022、9823010茧的粒茧丝长比白色茧短;9823008和982006的茧丝纤度与白色茧一致,982001、9813022、9813014、9823010茧丝纤度大于白色茧。9823008、9813014、9813022、9823010的解舒率明显高于白色茧和982001、982006。  相似文献   

19.
南阳彩色小麦中维生素含量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解南阳彩色小麦中维生素含量水平,为彩麦在食品上的加工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以南阳灰麦、蓝麦、硬质紫麦(大紫麦)、小紫麦为材料与兰优906普通小麦相对照,用国家颁布的标准方法对上述品种的维生素A、E、B1、B2、C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南阳彩麦中维生素A的含量为0.618~2.067μg/100g,维生素E为1.14~1.88 mg/100 g,维生素B1为0.276~0.342 mg/100 g,维生素B2为0.161~0.202 mg/100 g,维生素C为0.289~0.846 mg/100 g(灰麦未检出),表明南阳彩麦中维生素含量总体上比兰优906普通小麦高。综合其营养价值,南阳彩色小麦在产品开发和利用上有较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金丝二号彩色茧蚕品种是安康学院用野桑蚕与家蚕杂交,经过多年定向选育而成的彩色茧新品种。2015-2016年春蚕期和秋蚕期在汉阴县和汉滨区进行了农村试养,结果表明:金丝二号蚕品种的眠起齐一、食桑旺盛、蚕体粗壮、熟蚕上蔟齐涌、茧丝质优良,产量和效益与对照种873×874不相上下,适合在安康蚕区推广饲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