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黄淮海平原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长期冬小麦免耕或旋耕、夏玉米免耕使耕层变浅,养分含量降低,对根系发育和产量造成影响。通过探讨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生产中不同耕作模式来探寻小麦玉米周年中夏玉米高产高效生产的耕作模式及机理。【方法】供试品种选用郑单958(ZD958),3个试验处理为冬小麦播前旋耕夏玉米播前免耕(RN)、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免耕(MN)与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周年生产中夏玉米根干重、根冠比、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节根数量等根系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MR与MN处理0—30 cm的根干重、根冠比、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节根层数、节根条数及节根干重较RN处理差异显著,分别提高59.1%、37.5%、22.8%、41.1%、59.2%、5.9%、21.0%、50.8%和68.5%、50.0%、16.7%、33.7%、44.0%、3.9%、20.1%、57.6%;根系TTC还原强度、TTC还原量、活跃吸收面积、总吸收面积及根系伤流速率也有显著提高,分别提高82.6%、91.9%、33.9%、34.5%、24.0%和109.9%、108.5%、83.8%、65.1%、14.7%;与RN处理相比,MR与MN处理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显著增加,分别提高8.5%、11.7%、4.9%和3.9%、8.5%、4.2%,产量显著提高29.5%和23.7%。冬小麦播前翻耕可以显著改善夏玉米根系数量与质量特性,有利于提高产量。与MR处理相比,MN处理显著提高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分别提高了22.8%、37.21%;但MN处理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节根层数、茎秆伤流速率、TTC还原量及TTC还原强度较MR处理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MR处理与MN处理相比,其有效穗数提高4.7%,但两处理之间千粒重和穗粒数差异不大,产量没有达到显著差异水平。【结论】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免耕(MN)与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较冬小麦播前旋耕夏玉米播前免耕(RN)可显著提高根系特性从而提高了产量。而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免耕(MN)和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的根系特性指标和产量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小麦玉米周年生产中主要是冬小麦播前翻耕对夏玉米产量及根特性指标起主要作用。综合比较3种不同的耕作方式,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免耕(MN)是黄淮海区夏玉米生产最为适宜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2.
室内对采自山东泰安、济南、东营等地(市)夏玉米全蚀病罹病根茬分离到的三个菌株1号、5号、6号进行菌丝体、附着枝、瓶梗及瓶梗孢子、子囊壳的培养诱发观察,在形态学上尤其是附着枝,与已知的禾顶囊壳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中的小麦变种(G.graminis var.tritici J.Walker).水稻变种(G.graminis var.graminis Trans.)和燕麦变种[G.graminis var.avenae(Turner.)Dennis.]显然不同,而与玉米变种[G.graminis(Sacc.)Arx et Olivier var.maydis Yao Wang et Zhuvat.nor.]基本一致。因此确认,造成山东夏玉米全蚀病的病原菌为禾顶囊壳菌的新变种——玉米变种.  相似文献   

3.
目前南疆粮棉混作区有三种粮食生产模式,即吨粮田(冬小麦套作夏玉米)、二熟制(麦收后复播夏玉米)、多熟制(冬小麦套作春玉米,小麦收获后种植夏玉米等短季作物).这三种模式中第一茬玉米播种时间不同.研究比较了吨粮田中夏套玉米和多熟制中春套玉米对棉田第二代棉铃虫数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多熟制中春套玉米对棉铃虫产卵有很强的吸引作用,可以使棉田第二代棉铃虫卵量减少55.7;,幼虫数量减少57.1;,对防治棉田第二代棉铃虫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一、夏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危害新特点(一)病虫害种类繁多。对虞城县夏玉米产量构成危害的病虫害主要有10种(类)。其中病害5种,包括玉米大小斑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玉米褐斑病、玉米锈病和玉米茎腐病等;虫害5种(类),包括地下害虫(蝼蛄、蛴螬、金针虫)、玉米螟、玉米苗期食叶害虫(黏虫、玉米螟、棉铃虫等)、玉米蚜虫和二点委夜蛾等。(二)病害重于虫害。表现在病  相似文献   

5.
利用大型活动式防雨旱棚,人工严格控制不同的土壤含水量,全生育期系统研究了夏玉米根冠生长对水分的响应,结果表明:干旱并不影响夏玉米根系、冠层干物质累积、株高增加、茎(基)粗增大等过程的总趋势。但随胁迫的增强,根、冠干物质累积速率、干物质累积总量降低,根条数变少、株高降低、茎(基)粗变细,但它们并不呈线性相关关系;水分供应量的减少延长了夏玉米的生育周期,随胁迫的增强,根系生物量最大值、最大根条数、冠层最大株高出现的时间延后;根冠比(R/S)随土壤水分的改变而改变;不同水分处理的夏玉米,R/S值影响最小的时期是开花-灌浆盛期,最大的时期是在拔节-抽雄,此阶段充分供水处理H的R/S是严重水分胁迫处理L的125.77%。充分供水的处理则有最大的根冠比(R/S=0.173)。在干旱条件下,协调夏玉米根冠平衡,最大程度发挥根系和地上部叶片的功能,才有利于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胶东半岛夏玉米苗枯病和根枯病发生普遍,且有加重的趋势,成为危害夏玉米生产的主要苗期病害。2005年发病尤为突出,发生面积广,涉及品种多,一般病地的病株率为10%~15%,严重的地块达40%以上,缺苗断垄十分明显,对玉米产量影响很大。发病成因是:小麦收获普遍较晚,延迟了玉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明距离植株中心不同距离处根系对玉米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作用,为生产上通过筛选理想根系构型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高产夏玉米品种登海661(深根型,DH661)和郑单958(浅根型,ZD958)为材料,于大喇叭口期(V12)的植株为中心,沿行向分别在植株两侧10 cm(T-10)、20 cm(T-20)处侧向垂直断根,断根深度60 cm,以不断根处理为对照(CK),共6个处理,研究在玉米植株两侧不同水平距离处侧向垂直断根对不同根型夏玉米品种叶片光合性能及产量形成的调控作用。【结果】深根型品种DH661在距离植株10 cm范围内其根系干重(RDW)、总根长(RL)、根表面积(RSA)、根系体积(RV)分别占总体根系的83.18%,69.55%,68.74%,66.44%,浅根型品种ZD958则分别为75.19%、51.17%、53.85%、56.49%,DH661根系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距离植株中心0—10 cm范围内,相对于ZD958根系在横向分布上更为紧缩。在距离玉米植株两侧10 cm及20 cm处垂直断根对于DH661各根系指标的影响较ZD958要小。断根显著影响了两玉米品种叶片的光合性能,抑制了花前叶片的生长,加速了花后叶片的衰老。两年中DH661的T-20处理在抽雄期(VT)叶绿素含量下降4.29%和6.32%,净光合速率(Pn)下降5.16%和4.66%,T-10处理降幅分别为6.37%和6.86%,6.47%和8.66%;ZD958的T-20处理降幅分别为6.52%和9.91%,6.48%和9.15%,T-10处理降幅分别为15.40%和15.01%,11.89%和15.49%。断根同时造成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显著下降,各指标的下降幅度均为T-10T-20,且对深根型品种DH661的影响显著小于浅根型品种ZD958。【结论】侧向垂直断根显著降低了两种不同根型夏玉米品种的穗位叶净光合能力、植株生物量和最终产量,降幅随着侧向垂直断根距离植株中心靠近呈显著增加趋势。两品种相比,深根型夏玉米品种(登海661)对于远距垂直断根(T-20)的响应明显弱于浅根型夏玉米品种(郑单958)。深根型与浅根型夏玉米品种从根系构型、分布和垂直断根后保留的根系功能方面相比,深根型品种根系性能更适宜纵向压缩的栽培空间,是其较浅根型耐密种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玉米茎腐病抗性鉴定接种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玉米播种时埋菌接种和成株期伤茎根埋法接种相结合的方法,对20个夏玉米品种进行茎腐病的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探索玉米茎腐病人工接种的新方法。结果表明,此接种方法能很好地诱发玉米植株发病,20个夏玉米品种对玉米茎腐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水平,发病率为4.8%~38.9%,抗病类型有S、R、MR、HR4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2015年甘肃玉米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为掌握甘肃省玉米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流行动态,于2015年8月与9月在全省9个市(州)30个县(区)对玉米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玉米大斑病、普通锈病和玉米螟在甘肃省各生态区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为甘肃地区的主要玉米病虫害;玉米灰斑病在甘肃首次发现,分布在陇南山区,有蔓延和扩展到周边地区的趋势;茎基腐病、穗腐病和瘤黑粉病在甘肃各地区均有发生.  相似文献   

10.
<正> 玉米“粗缩病”,又名“万年青”,每年的5月中旬至7月间,春玉米和夏玉米都有不同程度发生。通过近几年的调查统计,淮北平原夏玉米极易发生。患上“粗缩病”的玉米轻则减产,重则绝收。 一、危害症状 患上“粗缩病”的夏玉米茎秆萎缩变粗,很少出穗结棒,枝株深绿,叶片畸形,色深绿。患病枝株节间缩短,病株根纵剖面木质部成黑褐色,故又名“万年青”。少数结棒的穗上只有稀稀的几十粒玉米,且发育不健全,参差不齐。雨后常出现急性凋萎型病株。大田中有单株发病和群体发病相结合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SOC)的提升效果,探究作物残体(根系与秸秆)对潮土区SOC的贡献,为华北冬小麦-夏玉米区SOC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腐解试验的有机物料碳残留率数据,获得4种有机物料在RothC-26.3模型最优时对应的DPM/RPM参数值(易分解植物残体和难分解植物残体的比值)。利用修订的DPM/RPM参数,获得了改进的RothC-26.3模型,并用郑州潮土区短期腐解试验(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和长期定位试验数据(1990—2008年)进行验证,模拟出郑州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小麦、玉米残体在3种不同施肥处理下(不施肥CK,平衡施肥NPK和秸秆还田NPKS)对新形成SOC的贡献。【结果】在模型达到最优时,小麦根系(wheat root,WR)、小麦秸秆(wheat straw,WS)、玉米根系(corn root,CR)和玉米秸秆(corn straw,CS)的DPM/RPM值分别为0.89、3.04、4.35和3.25。模型结果显示,CK处理小麦根系、玉米根系的碳投入占碳投入的比例均为50%,而来源于小麦根系、玉米根系的SOC(0—20 cm)占新形成的SOC比例分别为60%、40%;小麦根和玉米根固碳效率分别为15.5%、10.8%;NPK处理小麦根系、玉米根系的碳投入占碳投入的比例分别为60%、40%,而来源于小麦根系、玉米根系的SOC(0—20 cm)占新形成SOC的比例分别为71%、29%;小麦根和玉米根固碳效率分别为17.5%、11.4%;NPKS处理小麦根系、玉米根系、玉米秸秆的碳投入的比例分别为47%、21%、32%,而小麦根系、玉米根系、玉米秸秆对新形成的SOC(0—20 cm)贡献分别为50%、22%、28%;小麦根系、玉米根系、玉米秸秆的固碳效率分别为16.9%、11.2%、11.4%。总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无论是不施肥、平衡施肥还是秸秆还田处理,小麦根系对新形成SOC的贡献率(50%—71%)大于玉米根系和玉米秸秆对新形成SOC贡献率(22%—40%)。源自小麦的SOC占新形成SOC的比例均分别大于源自小麦的碳投入占总碳投入的比例,而源自玉米的投入及其对新形成SOC的贡献则反之。小麦根系的固碳效率(15.5%—17.5%)大于玉米根系和玉米秸秆的固碳效率(10.8%—11.4%)。【结论】改进后的RothC模型可用来探究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小麦、玉米残体对新形成SOC的贡献。郑州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小麦根系对新形成SOC的贡献率均大于玉米根系和玉米秸秆的贡献率。根茬还田(尤其是小麦根茬还田)更有利于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12.
不同生育时期倒伏对夏玉米生育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估不同生育时期倒伏造成的夏玉米产量损失,本试验以农华101为材料,于田间人工控制倒伏,设置大喇叭口期根倒(V_(12)RL)、抽雄期根倒(TRL)、花后15 d根倒(S_(+15)RL)、花后15 d根倒+穗上茎折(S_(+15)RSL)、花后30 d根倒(S_(+30)RL)和花后30 d根倒+穗上茎折(S_(+30)RSL)共7个处理,研究倒伏对夏玉米穗部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大喇叭口期倒伏(V_(12)RL)会显著降低玉米株高,抽雄和花后倒伏对株高无显著影响;抽雄期倒伏(TRL)使玉米行粒数减少、穗长变短幅度最大,禿尖最长,其次是大喇叭口期倒伏,花后倒伏对夏玉米穗部性状影响逐渐减小。倒伏导致的玉米产量降低主要是由穗粒数减少和千粒重降低而引起,抽雄期倒伏导致穗粒数减少最多,相比对照减少12.31%;花后15 d倒伏(S_(+15)RL)和花后15 d倒伏+穗上折茎(S_(+15)RSL)对千粒重和产量影响最大,与对照相比前者分别降低8.46%和14.55%,后者分别降低12.08%和18.52%。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提高玉米单产和品质,从2014年开始,界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注重换种提质、种肥同播、秸秆还田、多元素肥料平衡施用、病虫草绿色防控、微喷浇灌、延长根叶功能期、完熟收获、全程机械化操作等技术集成配套应用,并取得了淮北地区夏玉米单季超吨粮(每亩夏玉米产量达1 010.6 kg)的产量纪录。  相似文献   

14.
不同栽培模式对夏玉米根系性能及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昊  程乙  刘鹏  董树亭  赵杰  张吉旺  赵斌 《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2):2270-2281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夏玉米根系性能、籽粒产量形成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探明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根系形态特征与产量形成、氮素吸收能力的关系,为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发育、增强根系吸收性能、优化施肥量,促进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定位试验条件下,选用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两种地力条件下,以不施氮肥处理为对照(CK),设置超高产玉米栽培模式(SH)、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模式(HH)、农民习惯栽培管理(FP)3种栽培模式,比较分析不同栽培模式夏玉米根系特性对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调控效应。【结果】不同栽培模式间夏玉米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与HH、FP和CK模式相比较,高地力和低地力田块SH模式的两年平均产量分别提高3.54%、17.50%、30.12%和3.16%、18.45%、27.72%,统计分析表明地力和栽培模式均对夏玉米产量有极显著影响,两种因素综合影响因年份变化有所差异。两种地力条件下,夏玉米各时期群体生物量均表现为SHHHFPCK。在抽雄期(VT)和完熟期(R6),SH处理的植株氮素积累总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氮肥利用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均高于FP模式,HH模式的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利用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均最高,氮肥偏生产力低于FP模式,但仍高于SH模式。在不同地力基础上夏玉米不同栽培模式的根系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大喇叭口期(V12)、抽雄期(VT)、乳熟期(R3)的根系干重密度、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均为SHHHFPCK,从V12到VT期,SH和HH模式的根长密度、根干重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增幅均显著高于FP模式,从VT到R3期,降幅均显著低于FP模式,SH和HH模式VT期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比例显著高于FP模式。不同栽培模式各时期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干重密度与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根系发育、延缓根系衰老、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有助于实现夏玉米高产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正>玉米品种的选择要遵循"不同年份在玉米生长季多点考察观摩,一切经过亲眼验证"的原则,不要轻信种子商及其销售代理人的宣传和道听途说。其实选择品种应从上年度种子销售季开始:先收集本县(市)各家种子经销商的各种广告信息,并且尽可能多地到县(市)种子实体店走访了解每家主推品种和试验品种;关注所在省(市、自治区)、市、县(市)电视台的玉米品种广告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区不同耕作方式和长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以郑单958(ZD958)、浚单20(JD20)、蠡玉16(LY16)、农大108(ND108)为材料,研究4个夏玉米品种在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下的产量、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净同化率、粒叶比等生理指标。结果显示:前茬玉米秸秆粉碎覆盖免耕播种冬小麦及下茬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免耕种植夏玉米(双免)方式较前茬玉米秸秆不还田翻耕种植冬小麦及下茬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免耕种植夏玉米(翻免)方式平均增产13.8%,且较前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旋耕种植冬小麦及下茬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免耕种植夏玉米(旋免)方式平均增产6.8%;双免方式种植的玉米吐丝前、吐丝后干物质含量均高于其他2种耕作方式;双免种植的玉米群体叶面积指数从大喇叭口期开始明显优于旋免和翻免2种耕作方式;双免种植的玉米吐丝后光合势、净同化率均高于其他2种耕作方式;同时,双免种植方式的夏玉米具有较高的粒叶比。表明在华北平原连续多年种植小麦、玉米,双免耕作方式较翻免和旋免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优化冀中南作物种植结构,本研究以河北省典型地下水漏斗区邢台市为例,基于作物需水SIMETAW模型系统量化1965—2018年冬小麦、春棉花、春玉米、夏谷子、夏大豆和春绿豆等10种主要农作物的生育期需水量与灌溉需水量,针对当地不同降水年型和水资源条件以及不同作物的生育期、生长发育特点和前后茬作物的农学特性等构建11种不同的种植模式,分析不同种植模式需水及降水耦合度等参数。结果表明:1)各作物年均生育期需水量表现为春棉花(515.2mm)冬小麦(466.6mm)春玉米(424.9mm)春油葵(420.0mm)春甘薯(362.1mm)春马铃薯(354.2mm)夏大豆(313.9mm)夏玉米(298.7mm)春绿豆(288.1mm)夏谷子(217.5mm)。2)各作物年均生育期灌溉需水量表现为冬播作物春播作物夏播作物。冬小麦年均生育期灌溉需水量最大,为329.2mm;夏谷子最低,为82.8mm。3)传统麦玉一年两熟制周年需水量最大(753.4~780.3mm),相比之下,多样化轮作模式的生育期需水量可显著降低15%~34%,生育期灌溉需水量明显降低9%~32%。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冬小麦-夏谷子、春甘薯-冬小麦-夏玉米和春甘薯-冬小麦-夏谷子等两年三熟制在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下的生育期需水量、灌溉需水量和周年需水量均较低。春绿豆-夏谷子一年两熟模式的年均生育期需水量最低,为504.4mm,年均生育期灌溉需水量为286.8mm。因此,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为减缓河北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发展适水种植模式是节水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砂姜黑土农田由于土壤僵闭,耕层浅薄,玉米生长常常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导致产量下降。为了改善耕层土壤环境,提高砂姜黑土农田的生产力,本研究于2018—2019年在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二郎乡开展了连续2 a的大田试验,研究松土促根剂(RP)和秸秆腐熟剂(SD)对土壤容重、玉米植株生长和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子粒灌浆特征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农田(CK)相比,施用RP和SD的农田土壤容重在夏玉米开花期后均明显下降;增加夏玉米单株叶面积,使株高和茎粗增加,穗位系数降低;开花期后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提高,胞间CO_2摩尔分数(Ci)降低;子粒灌浆能力明显提升,百粒质量显著增加。施用RP和SD的农田,两年产量分别增加了11.27%和9.40%,15.73%和9.62%。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和净光合速率、百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灌浆速率最大时百粒质量、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通径分析显示,净光合速率对产量的决定程度最高,因此保证较高的光合速率有利于夏玉米产量增加。综上,在砂姜黑土农田施用松土促根剂和秸秆腐熟剂能够改善夏玉米的生长状况并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烟台市玉米最佳播期及播种方式,从而获得最大种植效益,选用"登海605"作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夏玉米产量、生育性状的影响以及不同播种方式对夏玉米种植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播期越早,产量越高;玉米套种改为机械单粒精播,虽然玉米产量有所降低,但降幅较小。虽然2014年玉米粗缩病没有发生,但玉米套种粗缩病发生的概率特别大,且单粒精播成本大大降低,因此,种植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近35年吴桥县夏玉米水分亏缺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讨自然降雨和有限灌溉条件下提高夏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本研究利用1981—2015年吴桥气象数据和SIMETAW模型,分析黑龙港流域夏玉米全生育期及播种-出苗、出苗-拔节期、拔节-吐丝期和吐丝-成熟期4个生育阶段的有效降水量、需水量、降水耦合度和水分亏缺指数(CWDI)的变化趋势,同时分析水分亏缺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35年来夏玉米全生育期水分亏缺指数呈不显著下降趋势;降水耦合度呈不显著上升趋势;需水量呈显著上升趋势。生育期延长是夏玉米需水量上升的主导因素,30年来生育期延长20多天;2)夏玉米全生育期干旱程度主要为无旱和轻旱,概率分别为51.43%和45.71%,播种-苗期和吐丝-成熟期水分亏缺指数最高;3)一般年份,夏玉米需水量与降水耦合度高,降水基本能满足夏玉米生产;水分亏缺严重的年份,应在吐丝-成熟期补灌1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