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可将特色小镇划分为生态型、文化型、科技创新型、金融型及人力资本型五类。生态型特色小镇内企业和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主要是通过企业的转型升级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和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又将促进生态型特色小镇不断实现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型特色小镇升级与可持续发展应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生态型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统筹政府、市场、智库三重保障体系,发挥三方各自的优势,加强合作,共同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还应构建资金保障体系,充分保障生态型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9):226-230
根据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6年发布的第一批127个特色小镇名录和《小城镇基本信息表》中所示,将特色小镇划分为商贸流通型、工业发展型、农业服务型、旅游发展型、历史文化型、民族聚居型六种类型。在此基础上选取每种类型中有代表性的小镇,即柳市镇、碾庄镇、辽河源镇、红格镇、甪直镇,以国家级生态文明县的相关评价标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民族聚居型因其特殊小众性而不做研究)。以普通乡镇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街道作为研究对象,揭示该乡镇在五个方向的发展程度,为其后续的发展规划提出建议。研究结果显示,五里界街道的五个专项方向均弱于所选小镇,尤其是农业服务角度的得分最低,仅为0.492,五里界街道在旅游发展和历史文化角度与所选小镇相差不大,得分分别为0.914和0.941,结合五里界街道的发展规划,其应加强在观光农业方面的着重建设。  相似文献   

3.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结合点,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基于历史文化与地域风情的资源禀赋,陕西省特色小镇建设及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是创新推动陕西特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对陕西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和现存问题进行剖析,探究陕西省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对策,对展现陕西独有的文化特色、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动力,特色小镇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载体和抓手,更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和支撑点。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是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也是全国首批特色小镇。本文对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对安仁镇的特色小镇建设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5.
特色小镇作为特色产业、地域文化、环境优美和配套完善的综合体,是一种可持续创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对优化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空间资源配置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推进作用。山西省有一批具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和影响力强的历史文化小镇,本文将研究这些小镇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路径,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以推动山西省历史文化特色小镇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9):180-181
柳编产业是程河镇进行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和文化特色。程河柳编特色小镇建设已有成效,但依然在经济基础、产品研发、文化挖掘、三产融合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的推进柳编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做好产业实力、人才队伍、柳编文化、产业链条和柳编特色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引导特色小镇公共文化服务向法制化发展,是提升特色小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必由之路.特色小镇公共文化服务法制化具有地方性、区域性特点,需要地方政府和区域市场协同推进.基于特色小镇公共文化服务法制化存在的地方文化立法不完善、相关人员法制观念不强、政府重管理轻服务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河北农业科技》2022,(1):13-14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创建,来源于我国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变迁。目前,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概念定义尚不明确,分类亦不清晰,其建设路径、产业运营等问题更是缺乏实证调查与理论建构,与当下日益高涨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需求存在不小差距。笔者运用文献分析、归纳演绎、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目的与意义、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进行了研究,指出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存在定位不清晰、管理水平不足、文化灵魂缺失等问题,并提出了要明确运动休闲小镇特色定位、提升管理整体水平、凝铸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文化之魂等针对性策略。  相似文献   

9.
建设农业特色小镇是武汉都市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武汉应抓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等国家战略的发展机遇,借鉴浙江和四川等省建设特色小镇的先进经验,建设一批具有武汉特色的农业特色小镇。加强规划引领、搞好顶层设计,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用文化提升特色小镇的品位;以发展农业经济、提高民众收入、改善居民生活为关键,建立资金投入、项目建设、运行管护和经营管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正河南是全国的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农业资源丰沛、农村风光形态多样、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加上日益突出的区位交通条件,共同决定了河南省在发展特色小镇上,有许多省市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但是,部分市县在建设特色小镇中呈现出过热的倾向,存在大包大揽、盲目规划等突出问题,偏离了中央发展特色小镇的新导向。有利条件区域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县域是特色小镇发  相似文献   

11.
陕南特色小镇建设在国家和陕西省政策的扶持下正在积极开展。为把陕南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融入特色小镇建设,做好红色教育和传承,分析了陕南特色小镇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红色教育资源优势,提出了陕南特色小镇红色资源的发展路径,以期振兴陕南乡村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2.
本文梳理了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和省级政府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实践和政策演变,并从产业、城市、人口和文化4个方面相互融合的特征,分析了特色小镇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要融资渠道。本文认为,特色小镇融合了特色产业与相关产业、城市功能与社区功能、不同技能人口以及注重文化内涵的提升。同时,本文从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企业和中小企业3个方面讨论了特色小镇建设的融资方式。  相似文献   

1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此背景下,以湖北郧西县上津古镇为例,分析其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对策,以期更快、更好地将其打造为"历史文化核心型"特色小镇。  相似文献   

14.
戎岩  高鑫 《湖北农业科学》2022,(12):167-172+192
特色小镇作为一种微型产业聚集区,在文旅融合的赋能下,致力于将已有文化资源挖掘内化进而转化为可持续产生价值的旅游资源,在文化内容的基础上打造旅游产业架构,深化产业融合,将文化变现,用特色引流,促进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高质量塑造以文化为核心、以特色为支撑、以产业为导向的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通过剖析陕西省特色小镇在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和发展路径,以引导陕西省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推进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提升文化旅游发展综合质量,使陕西省特色小镇的发展与建设兼顾数量与质量,促进文旅融合赋能下的陕西省特色小镇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升陕西省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打造陕西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开展,特色文化小镇带来的综合效应逐渐体现,不断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国内各地区特色小镇的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呈现。文章为严防特色小镇的同质化建设,通过挖掘当地文化内涵,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繁荣和发展进行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阜阳市特色小镇建设现状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与资料整理,将研究对象规划分为产业类、文化类、体育类和旅游类4类特色小镇,分析了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为阜阳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梳理特色小镇发展与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现状,从形象整合、品牌打造、生态服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四个方面分析秦岭特色小镇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秦岭特色小镇信息服务平台。秦岭特色小镇信息服务平台由主体层、平台层、应用层三个层面构成,通过信息服务平台的传播力提升,实现了文化振兴、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在改善特色小镇设施条件、促进小镇产业融合、加速小镇资源整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建设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秦岭特色小镇提供信息化支撑。  相似文献   

18.
特色小镇的建设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手段。台州市各界积极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创建工作,效果斐然。结合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和特色小镇的发展规划,选取黄岩智能模具特色小镇、仙居神仙氧吧小镇和天台和合小镇,概括出台州市特色小镇开发模式3类:工业+发展模式、旅游+发展模式、文化+发展模式。同时,分析台州市特色小镇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加强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产业和重构合理的小镇开发布局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千景一面"现象,其本质是各旅游景点"快餐式"规划导致缺乏特色。当前"特色小镇"的建设为我国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本文通过分析返乡创业与特色小镇的之间内涵,探讨返乡创业与特色小镇的契合逻辑,为推动文旅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城乡统筹下的山地小城镇经济支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宜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834-6836,6839
分析了重庆市山地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研究了山地生态旅游服务型、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型、立体生态农业持续型、山地民俗民风文化型、历史文化名镇带动型等适合重庆市山地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