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2 毫秒
1.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测试方法,对海南岛26个农业土壤剖面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中7种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重金属元素在淋溶层和淀积层的含量变化幅度与母质层含量变化幅度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土壤重金属分布在总体上受成土母质层制约.除As、Pb外,大部分重金属元素在各层中的含量低于世界土壤平均值,但也有部分重金属元素通过淋溶使表层土壤中少量重金属元素迁移而至淀积层中积累.除Cd有机态含量最低外,各层中重金属元素在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中均显示可交换态含量最低,而残渣态含量最高.区内土壤表层7种重金属分布总体上可归为3类:Cr、Ni、Cd 3种重金属元素的土壤表层平均含量较低,变异系数小,表层元素主要继承于母质层;Cu、Zn组中的Zn可能存在一定的外源混入,但Cu、Zn在土壤表层未发生富集;而As、Pb等重金属元素不仅有外源混入,且发生了一定程度积累,为区内土壤主要的环境隐患.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海南西北部地区(儋州、白沙、昌江和东方)的土壤锌含量分布特征,识别区内土壤锌缺乏区域,为研究区内的农业规划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助于地统计学和GIS空间分析手段,阐明海南西北部农田土壤锌含量在空间和不同土壤发生层(耕作层、犁底层、潴育层和母质层)的分布特征。【结果】区内耕作层土壤锌含量普遍偏低,最高含量为85.94 mg/kg;各发生层土壤锌含量的空间分布不均,锌含量超过50.00 mg/kg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儋州北部火山堆积物母质发育地区、昌江西北部和东方西部地区;母质层土壤锌含量最高,为30.30 mg/kg,其次为潴育层,耕作层和犁底层的土壤锌含量相近。【结论】海南省西北部耕作层土壤锌含量除与母质分布有关外,还受土壤酸碱性分布及农田化肥投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海南西北部地区(儋州、白沙、昌江和东方)的土壤锌含量分布特征,识别区内土壤锌缺乏区域,为研究区内的农业规划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助于地统计学和GIS空间分析手段,阐明海南西北部农田土壤锌含量在空间和不同土壤发生层(耕作层、犁底层、潴育层和母质层)的分布特征。【结果】区内耕作层土壤锌含量普遍偏低,最高含量为85.94 mg/kg;各发生层土壤锌含量的空间分布不均,锌含量超过50.00 mg/kg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儋州北部火山堆积物母质发育地区、昌江西北部和东方西部地区;母质层土壤锌含量最高,为30.30 mg/kg,其次为潴育层,耕作层和犁底层的土壤锌含量相近。【结论】海南省西北部耕作层土壤锌含量除与母质分布有关外,还受土壤酸碱性分布及农田化肥投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重庆都市经济圈土壤Cd元素含量分布特征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重庆都市经济圈网格化深浅层土壤及评价样品的调查分析,阐述重金属Cd区域上的分布现状,并绘制土壤Cd元素环境质量分级图.研究区浅层土壤Cd背景平均值0.27μg/g,深层0.13μg/g.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对区内土壤进行统计分类,区内浅层土壤Cd元素Ⅱ类土及以上土类面积为83.97%.土壤Cd高含量值主要分布在金刀峡镇北、含谷—白市驿、木耳—王家和玉峰山镇等区域.含谷—白市驿、木耳—王家、西彭北等区域的高Cd含量受人类活动影响比较明显,其中含谷—白市驿区Cd主要来源于生活垃圾、排污底泥和降尘,而金刀峡镇北的高Cd含量属自然背景变化的范畴.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海南岛东西部砖红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测试的方法,在海南岛东、西部各取6个土壤剖面,共35个土壤样本,对砖红壤土壤剖面中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地区砖红壤剖面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东、西部表层土壤各种重金属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其分布规律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母质的特征;除镍元素外,大部分重金属元素在各层中的均值高于中国南方砖红壤平均值,有一部分重金属元素在淀积层积累;另外,人类活动对海南岛砖红壤剖面中的重金属元素可产生一定影响;海南东、西部表层土壤各种重金属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铅和铜,铬和镍,铬和锌之间显著相关,这些重金属来自同源的概率更大。[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海南岛砖红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诸暨浬浦铜矿区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和GIS技术对浙江省诸暨市潭浦铜矿区4号坑道附近土壤6种重金属含量空间变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b、As、Cr、Cu、Zn和Ni含量服从对数正态分布,Pb、As、Cu、Zn和Ni含量伴随污染最多,相关性高;Cr含量则主要受成土因素影响;采用Kriging内插法对未测点重金属进行最优估计,所绘制的Kriging插值图反映了受污染及地质因素影响,研究区内土壤重金属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基于GIS的地统计分析方法可以较好地反映矿区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变异特征.  相似文献   

7.
预测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对于识别高污染区域、进行污染来源解析和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浙江省杭州市为研究区,以土壤母质类型作为辅助信息,通过贝叶斯最大熵(Bayesian maximum entropy,BME)法,预测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并与传统的克里金方法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BME在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预测方面精度更高,其残差分布区间、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更小。研究区内重金属污染风险相对较低,其平均值均低于二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但镉和砷的含量高于当地背景值,分别是背景值的1.59倍和1.31倍。铅和汞在该研究区东北部的城市地区含量较高,城市化、工业化和交通运输可能是其污染来源;镉和砷在西南部和中西部农村地区含量较高,农业活动可能是其污染来源。此外,镉在中东部还存在一块明显的高含量区域,这与当地矿业活动密切相关。铬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运用地统计学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北京市桃主产区土壤Hg、As、Cd、Cr、Pb 5种重金属的含量、空间结构特征及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种重金属含量平均值均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变异系数在0.16~0.29之间; Hg、As、Cr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Cd和Pb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Hg、Cr的最佳拟合模型为高斯模型,As、Cd、Pb的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Pb、As、Cr、Hg含量的空间分布受土壤母质、地形等结构性因素影响显著.Cd含量的空间分布受土壤母质、地形等结构性因素和土地利用等随机因素的共同影响.综上,调查区内土壤重金属大部分保持自然背景水平,适宜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9.
华北平原地区交通干线附近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郑州市郊潮土区域连霍高速公路和京广铁路交叉处附近农田,采集0~20cm土壤样品50个,同时采取远离道路和污染源的农田潮土作对照,研究了土壤DTPA态Ni、Zn、Cu和Pb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DTPA态Ni、Zn、Cu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229、1.71、1.02、1.16mg/kg,且Ni和Cu有效性显著高于对照区域(P<0.05),Zn和Pb有效性高于对照区域,,但差异不显著(P>0.05)。小麦地重金属有效性较高,花椰菜地重金属有效性较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Ni、Zn、Cu有效性受相同因素影响,Pb有效性受另一因素影响。公路对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空间分布有一定影响,铁路对重金属有效性空间分布的影响不明显。以上结果表明,交通干线导致研究区内土壤重金属有效性增加,但程度较小,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重金属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空间分布受公路的影响比铁路大。  相似文献   

10.
湘中南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部分农田存在重金属污染现象,不仅影响农作物生长,而且威胁人体健康。为进一步明确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定量解析污染来源,采集了湖南省重金属潜在风险区内典型水旱轮作区107个土壤样品、13个肥料样品和31个灌溉水样品,测定了其中Cd、Pb、Zn、Cu 4种元素含量,并利用UNMIX模型对农田重金属污染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表层土壤Cd、Pb、Zn、Cu平均含量分别为背景值的5.22倍、4.58倍、1.10倍、1.49倍,其中Cd、Pb富集明显;对比国家土壤重金属二级标准,点位超标率分别为69.16%、5.61%、3.73%和6.54%,可见Cd污染尤为严重。肥料和灌溉水中Cd含量未超过我国有关限量标准。UNMIX解析结果表明,在郴州和衡阳区域,土壤表层Cd污染主要由工业活动(贡献率分别为66.15%和64.88%)引起,Pb污染同时受工业活动(贡献率分别为49.10%和54.28%)和交通运输及自然污染(贡献率分别为43.24%和50.23%)共同影响;在长沙区域,土壤表层Cd污染受农业源影响最大(61.50%),而Pb污染主要与交通运输及自然污染综合源(94.29%)有关。综合3个研究区域,土壤表层Zn、Cu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施肥和灌溉等农事活动。本研究结论可为湖南省典型水旱轮作区重金属污染防控和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广西砖红壤在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广西滨海地带6个砖红壤剖面的形态特征和理化性质,对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逐一确定各剖面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及其在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并探讨该地区土壤发生分类砖红壤与土壤系统分类之间土壤类型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剖面因成土因素差异而具有不同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可分别归属于土壤系统分类中的铁铝土、富铁土及新成土3个土纲、4个土类。鉴于广西土壤发生分类6个砖红壤剖面并非全部归属于系统分类中的某一土纲或土类,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土壤剖面的形态描述和理化性质,鉴别出其具有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并通过检索系统依次检索、分类定名。  相似文献   

12.
2011~2014年邯郸综合试验站参加了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土壤施肥与水分研究室“全国主要麦区小麦营养品种和卫生安全状况的调研”工作,在邯郸市5个示范县选取当地主栽小麦品种进行了籽粒取样,并检测了籽粒中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含量。结果表明:邯郸市小麦籽粒中大量元素除Mg平均含量是全国平均值的1.12倍,其他元素含量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其中57.14%的籽粒达到了中强筋小麦品质;微量元素Mn含量偏高,Mo含量在居民膳食安全摄入范围之内,其他微量元素均低于居民膳食安全摄入量的下限,尤其是Se含量普遍偏低;重金属元素含量均符合GB 2672-2012。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海南岛西部地区砖红壤中重金属元素进行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和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对海南岛西部地区砖红壤中的Cr、Cu、Zn、As、Cd、Pb6种重金属的含量进行分析,并用单因子指数法和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砖红壤中重金属综合污染效应。[结果]海南岛西部地区砖红壤中Cr,Cu,Zn,As,Cd,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5.57,35.16,93.56,8.50,0.24,79.29mg/kg。其中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因子是Pb,各金属影响因子的顺序为Pb〉Cu=Zn〉Cr〉As〉Cd;各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大小顺序为:Pb〉Cd〉Cu〉As〉Cr〉Z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值为45.14,属于低生态危害范畴。[结论]海南岛西部地区砖红壤中重金属污染属于轻微污染。  相似文献   

14.
王新风  纪元  蒋海龙  毛善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786-5787,5922
[目的]为了研究土壤性状对野马追矿质元素含量与药理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测定了野马追种植大田内土壤的pH值及其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了野马追不同采收期各部位的微量元素含量以及其与药理活性间的相关性。[结果]结果表明:野马追原产地土壤pH偏酸性,为5.617~5.883;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达到国家一级土壤环境标准;野马追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以K、Ca、Mg为主,其次为FeS、r、Zn、Cu,而对生物体有害的As、Cd、Pb、Hg等重金属则未检出。[结论]野马追的幼嫩茎叶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最高,表明野马追的幼嫩茎叶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室内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等方法,在对土壤基本性质分析测定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吉林中部不同亚类黑土(3个亚类,5个剖面)2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垂直分布规律,分析了成土母质、成土过程、成土环境及土壤性质对各微量元素含量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土母质中全锌含量均高于黄土母质,全铜在不同亚类、不同母质黑土中含量分布变异较小;有效铜在典型黑土中有微弱的表聚现象,在草甸黑土中有明显的淀积特征,在白浆化黑土中有生物富集和淋溶淀积的特征。全锌在各剖面中的变化差异不大,典型黑土和草甸黑土中表现出明显的表聚特征,在白浆化黑土中表现出明显的淋溶淀积特征;有效锌与有机质间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aimed at gaining the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and the situation of soil pollution, taking Nehe Cit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used ordinary Kriging interpolation of geostatistics, investigated the content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ight kinds of heavy metal elements (namely Cd, Cr, Pb, Cu, Zn, Ni, Hg and As) in farming land soil, then analyzed the distinction and potential source of these heavy metal element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1) all these elements had a certain amount of accumulation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background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among which the accumulated levels of Cu and As were the highest. (2) Through statistic analyses, it showed that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degrees of these four elements (namely Cd, Cr, Cu and Zn) were higher. (3) The pollution of Cd and Cu was relatively severe. (4)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these eight kinds of heavy metal elements were different, and the soil parent material and the human activity played double roles in the content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 elements in farming land soil.  相似文献   

17.
贵州4个县域豹皮樟老鹰茶的理化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贵州4个县域豹皮樟老鹰茶的理化品质,对来自贵州4个县域的用传统铁锅杀青、慢火烘干工艺加工的豹皮樟老鹰茶成品进行生化成分和矿质元素测定。结果表明:江口老鹰茶的各生化成分含量都较高,总黄酮含量最高,品质较好;但其重金属铅含量超标,不符合规定。息烽样品的各生化成分含量也都较高,总黄酮含量仅次于江口样品,且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最高,微量元素锌、镁和硒含量也较高,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标准,品质较好。江口老鹰茶的氨基酸组分种类最多,湄潭样品的氨基酸组分种类最少;赤水老鹰茶的微量金属元素含量较高,含有咖啡因,且呈鲜爽味的氨基酸含量较高,具有特异性。综上,贵州4个县域的豹皮樟老鹰茶在理化品质上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不同母质发育水耕人为土(水稻土)中铁的形态及其剖面分异特征开展深入研究,对于正确认识稻田关键元素的分布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湖南省花岗岩风化物(GR)、板页岩风化物(PS)、第四纪红色黏土(QRC)、石灰岩风化物(LS)、紫色砂页岩风化物(PSS)和近代河湖(冲)沉积物(FLD)共6种母质发育的水耕人为土为研究对象,通过30个典型剖面系统分析了剖面(0~100 cm)及水耕人为土不同土类间铁的形态及其分异特征,探讨土壤剖面铁的形态转变、剖面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湖南省6种典型母质发育的水耕人为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位置已经探明,检索出简育水耕人为土(HSA)、铁聚水耕人为土(FSA)和潜育水耕人为土(GSA)3个土类,暂未发现铁渗水耕人为土。水耕人为土剖面全铁(Fet)含量均值为44.66 g/kg,不同形态铁的构成表现为:晶质铁(Fec)>硅酸盐铁(Fesi)>活性铁(Feo)>络合铁(Fep)。铁的形态在剖面分布呈现出Fesi在剖面变化不大、Fec在剖面呈现先升后降、Feo和Fep在剖面呈现先降后升共三种趋势。PS、QRC和LS的Fec、FLD的Feo、GR的Fep含量均值分别高于其他母质;GR、PS和QRC发育的水耕人为土淀积系数高于LS、PSS和FLD。FSA的Fec含量均值和淀积系数、GSA的Fep含量均值分别显著高于其他土类。研究表明,湖南6种母质发育的典型水耕人为土中铁的不同形态发生转化并在剖面、母质、土类间体现出显著分异。铁的形态及淀积系数反映了水耕人为土的发育程度及成土环境,对于水耕人为土的发生学特性与系统分类具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不同岩石风化成壤过程中重金属等元素在土壤剖面中的积累特点,在浙江省选择玄武岩、花岗岩、泥页岩、石灰岩和碳质页岩这5类岩石发育的原位土壤剖面,按发生层采集分层土壤样品和基岩样品,分析主要元素全量组成,并以稳定元素Zr为参照,采用质量平衡法分析了成壤过程中土壤重金属等元素的淋失与积累特点。结果表明,石灰岩发育土壤剖面中重金属元素的淋失和积累明显不同于其他母岩,由石灰岩转变为土壤过程中重金属呈现明显的富集,同时成壤过程中发生了大量重金属等元素的淋失。泥页岩和碳质页岩发育土壤重金属富集不明显,其重金属含量与母岩接近或低于母岩;但碳质页岩因母岩中重金属本底较高,其形成的土壤含较高的重金属。玄武岩和花岗岩发育土壤风化程度高于泥页岩和碳质页岩发育土壤,前者在成壤过程中Si、Ca、K、Cr、Cu、Zn、Hg、Ni、Co的淋失高于后者。成壤过程中重金属的平均淋失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Hg>As>Cu>Zn>Cd>Ni>Co>Pb>Cr,Cr和Pb的稳定性最高。多数情况下,元素的淋失比例由表土向母质层降低。石灰岩成壤过程中镉的富集和高淋失特点可能是石灰岩分布区土壤镉积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