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司海丽  纪立东  李磊  勉有明  朱英  刘菊莲  尚红莺  杨洋 《土壤》2022,54(6):1124-1131
【目的】为了探讨生物有机肥长期施用对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土壤化学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明确生物有机肥的最佳施用量及施肥模式。【方法】以田间连续4年定位试验为依托,研究生物有机肥施用量0 t/hm2(CK)、4.5 t/hm2(T1)、9 t/hm2(T2)、13.5 t/hm2(T3)及生物有机肥9 t/hm2配施无机化肥360 kg/hm2(N)(T4)对玉米根系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1)连续四年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明显降低土壤pH和全盐含量。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增加呈递增趋势,且生物有机肥施用9 t/hm2时,增施无机化肥可显著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14.73%;(2)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AWCD值和土壤微生物种群代谢多样性指均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单施生物有机肥13.5 t/hm2处理下土壤培养192 h时AWCD值为0.84,经Tukey检验分析,Shannon(H)和Mcintosh(U)指数较CK分别增加10.11%和62.67%。(3)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呈递增趋势,各处理分别比CK增加66.78%、59.19%和51.84%;(4)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明显增加玉米产量,提高玉米产值,其中以生物有机肥施用9 t/hm2配施无机化肥360 kg/hm2(N)时,玉米产量和净收入最佳,分别为11499 kg/hm2和8709元/hm2。【结论】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改善宁夏盐碱土壤质地,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土壤生物活性及玉米产量,其中以生物有机肥施用9 t/hm2配施无机化肥360 kg/hm2(N)时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采用连续3茬蔬菜种植试验,研究无肥、纯化肥、化肥配施不同量有机肥对耕地质量及各蔬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商品有机肥可导致砷、铅、铬在蔬菜地表层土壤中积累,且积累量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用商品有机肥能降低碱性土壤的pH值,有利于作物正常生长;施用化肥配商品有机肥不仅能显著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还能显著增加包心菜、小青菜和玉米的产量,且随商品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表明肥料投入与土壤肥力和蔬菜产量呈正比。  相似文献   

3.
以先玉1225号为供试品种,以不施有机肥(常规施化肥)为CK,生物有机肥(M1)、羊粪有机肥(M2)、牛粪有机肥(M3),3种有机肥种类,分别设4个有机肥施用量:T1(3 t/hm2)、T2(6 t/hm2)、T3(9 t/hm2)、T4(12t/hm2),研究了其对当季土壤养分及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探索该区不同种类条件下的合理有机肥用量。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对耕层土壤物理性质较CK效果最为显著,特别是生物有机肥施用6 t/hm2处理,对土壤孔隙度、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较CK分别增长24.96%、26.47%、66.01%,土壤容重降低10.74%;3种有机肥均能提高耕层土壤养分含量,但提高效果不十分显著;羊粪有机肥能显著改善玉米的农艺性状,提高玉米商品质量;施用低量牛粪有机肥(3 t/hm2)时,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最优,分别为14.32 t/hm2、2.14万元/hm2,较CK分别提高48.60%、33.75%。3种有机肥均能改善当季土壤肥力,提高玉米产量和增加经济效益,配合化肥施用3 t/hm2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施用生物质炭对黄淮海地区玉米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用生物质炭对玉米的生长性状、产量以及土壤性质的影响。生物质炭是小麦秸秆在350℃~450℃下限氧热裂解制成。田间设置了20 t/hm2和40 t/hm2两个生物质炭施用水平。结果表明:①施用生物质炭在玉米拔节期抑制了植株生长,其株高、地上部生物量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在生育后期施用生物质炭20 t/hm2处理的玉米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40 t/hm2处理则没有显著性差异。②施用生物质炭显著影响土壤特性,在施用量为20 t/hm2和40 t/hm2时,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34.79%和44.93%,土壤全氮含量在40 t/hm2水平下显著增加12.2%,同时还显著提高了土壤的pH和土壤含水量,显著降低土壤体积质量;③施用生物质炭玉米产量的提高范围为2.2%~4.8%,但不同施用量间差异不显著。本研究结果为生物质炭改良和培肥土壤、提高作物生产效率、促进土壤可持续利用及作物增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高寒半干旱区旱滩草甸栗钙土土壤贫磷少氮,增施氮磷肥显著提高春小麦产量,氮磷配合施用有机肥是提高春小麦产量的关键技术措施.单施无机肥时,N、P2O5经济最佳施用量分别为56.95kg/hm2和49.23kg/hm2,施有机肥22500kg/hm2时,N、P2O5则分别为30.34kg/hm2和26.02kg/hm2.氮磷配施使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与降水利用效率分别较未施肥增大1.98~2.49kg/(mm·hm2)和3.00~3.84kg/(mm·hm2),低量有机肥22500kg/hm2与氮磷配施分别增大2.71~3.27kg/(mm·hm2)和3.67~4.70kg/(mm·hm2),高量有机肥45000kg/hm2与氮磷配施则分别增大3.08~3.73kg/(mm·hm2)和4.29~5.05kg/(mm·hm2).氮磷与有机肥配施是充分挖掘春小麦水分生产潜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基于钾平衡和氮淋失风险的红壤猪粪安全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光强  孙波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1):300-305
我国红壤区土壤普遍缺钾。通过8 a猪粪施用试验,研究了长期不施肥,长期施低量有机肥钾(59?kg/(hm2·a)),高量有机肥钾(237?kg/(hm2·a)),高量有机肥钾+石灰(有机肥钾237?kg/(hm2·a)+石灰1?000?kg/(hm2·a))对红壤旱地钾平衡的影响,并结合氮淋失风险制定有机肥钾安全用量。研究表明,红壤旱地长期有机肥施用提高了土壤供钾能力,而不会增加钾淋失。施入土壤的有机肥钾超过69%被作物吸收,但低量有机肥处理导致土壤钾库不断耗竭,而高量有机肥和高量有机肥+石灰处理每年可向土壤补充钾48~57?kg/hm2。针对单作玉米系统,保障作物钾需求和土壤钾库平衡的有机肥施钾量为180?kg/hm2。若考虑有机肥施用的硝酸盐淋失风险,有机肥施钾量不能高于155?kg/hm2,同时需补施25?kg/hm2化肥钾满足作物生长、预防土壤钾库耗竭。  相似文献   

7.
适宜肥料与改良剂改善盐碱土壤理化特性并提高作物产量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为了构建黄淮海平原盐碱障碍耕地适宜的培肥改土增产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在黄淮海平原典型轻中度盐碱障碍耕地进行了2 a的施肥试验,探究肥料结合改良剂施用对盐碱障碍耕地的土壤改良与作物增产效应。研究表明:仅依靠提高化肥施用量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提高作物产量,但是会造成土壤盐分升高,土壤物理性质恶化,不利于盐碱土改良与可持续利用。在适度增施化肥的基础上,结合施用改良剂或有机肥可以明显降低土壤盐分含量,有利于盐碱耕地养分积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试验进行2 a后小麦产量分别较当地常规施肥提高21.41%和27.72%,分别达到6.35×103和6.68×103 kg/hm2;玉米产量分别较当地常规施肥提高10.44%和12.85%,分别达到7.68×103和7.85×103 kg/hm2。黄淮海平原盐碱障碍农作区应当重视有机肥与改良剂的施用,在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培肥地力的基础上提高作物产量,实现区域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该文可为黄淮海平原盐碱障碍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给有机培肥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在宁南旱区4年有机培肥定位试验中,以不施有机肥作为对照(CK),设置了3种有机肥施用量处理(高:90 000 kg/hm2、中:60 000 kg/hm2、低:30 000 kg/hm2),对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土壤养分、酶活性、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010年冬小麦收获后,各处理06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大小顺序均为:高、中量有机肥>低量有机肥>不施有机肥,各施肥处理较CK差异显著(P0.05)。随有机肥施肥量由高到低,产量分别较CK提高35.05%、20.77%和11.51%;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CK提高38.26%、22.61%和11.88%,差异均极显著。说明在宁南半干旱区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提高土壤养分、酶活性、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9.
硅肥对浙南山区晚稻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硅肥对浙南山区晚稻生产应用效果及最佳施用量和施用方式。结果表明,在浙南山区晚稻施用硅肥150~450 kg/hm2能增产15%~18.5%,增产的原因是增施硅肥能增强水稻抗逆能力、提高水稻抗病性、有利增加有效穗和千粒重等,并以150 kg/hm2的施用量和以50%基施、50%在水稻孕穗期喷施的施用方法为最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河西绿洲灌溉农业区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及玉米制种基地,结合当地耕作制度进行土壤有效培肥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研究以河西灌漠土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探讨了长期施用一种或者多种有机肥以及有机无机肥配合对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为筛选出适于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施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除对照外,在施磷肥 (P2O5) 150 kg/hm2 的基础上,再设 12 个处理:单施用农家肥 120 t/hm2 (M);单施绿肥 45 t/hm2 (G);单施秸秆 10.5 t/hm2 (S);单施氮肥 375 kg/hm2 (N);农家肥 60 t/hm2 + 绿肥 22.5 t/hm2 (1/2MG);农家肥 60 t/hm2 + 秸秆 5.25 t/hm2 (1/2MS);农家肥 60 t/hm2 + 氮肥 187.5 kg/hm2 (1/2MN);绿肥 22.5 t/hm2 + 氮肥 187.5 kg/hm2 (1/2GN);秸秆 60 t/hm2 + 氮肥 187.5 kg/hm2 (1/2SN);农家肥 40 t/hm2 + 绿肥 15 t/hm2 + 氮肥 124.5 kg/hm2 (1/3MGN);农家肥 40 t/hm2 + 秸秆 3495 kg/hm2 + 氮肥 124.5 kg/hm2 (1/3MSN);农家肥 30 t/hm2 + 秸秆 2625 kg/hm2 + 绿肥 11.25 t/hm2 + 氮肥 94.5 kg/hm2 (1/4MGSN)。调查了耕层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变化以及几种主要土壤酶活力,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经济效益分析综合比较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质量与经济收益的影响。 【结果】 长期不施肥、单施氮肥(N)、氮肥配施绿肥或者秸秆均会造成土壤钾素匮缺,较 1988 年初测土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下降了 16.59%、39.37%、25.04%、23.31%;M、G、S 三种有机肥单施或与氮配施均能提高土壤碱解氮、土壤有效磷、土壤有效钾、土壤有机质(SOM)含量,不同施肥方式下,其含量大小总体表现为高量有机肥 > 减量有机肥 + 减量 N > N > CK;M、G、S、N 单施或 1/2MN、1/2GN、1/2SN 处理均能提高蔗糖酶、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 G、1/2GN 处理对提高土壤蔗糖酶、脲酶的活性的效果最显著,M、G、MN、GN 处理对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效果最显著;主成分得分进行聚类分析,不同处理培肥土壤质量效果由高到低分成四类,分别为一类高量有机肥 M、G、1/2MG > 二种有机肥与氮肥减量配施 1/2MN、1/3MSN、1/3MGN、1/2GN、1/2MS、1/4MSGN > 三类氮肥、秸秆、秸秆与氮肥 N、1/2SN、S > 四类不施肥(CK);各施肥方式均能提高作物产量,与不施肥(CK)相比,增产幅度为 12.21%~235.4%,肥料贡献率在 10.89%~70.18% 之间,单施肥增产总趋势为 N > G > M > S,减量配施肥增产总趋势为 1/2GN > 1/2MN>1/2MS,施肥方式以有机肥配施 N 对产量贡献最大;经济效益分析表明施 N 或有机肥与 N 配施对于提高净收益作用较大。 【结论】 通过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经济效益与产量综合比较,农家肥、绿肥和秸秆长期单施成本高,产量和经济效益低,维持土壤养分和产量需要的用量大。因此,提倡适量有机肥与氮肥配施,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增加经济效益,保证土壤肥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陕北黄土丘陵区坡耕地土壤肥力退化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针对黄土丘陵区坡耕地土壤肥力退化问题,从水土流失、物质输入及肥料结构等方面,研究其肥力退化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坡地生产力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优化施氮模式下设施菜地氮素的利用及去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设施蔬菜生产中化肥氮高强度投入造成的肥料资源浪费和土壤质量下降等突出问题,以我国设施蔬菜生产典型区山东寿光为研究基地,在该区域 3 年减施氮肥模式对农学、肥力和环境效应影响的定位试验基础上,应用15N示踪技术,对筛选出的氮肥优化模式进行验证,并定量化地研究氮肥基于C/N 调控和基于水分调控的优化模式下氮素的吸收、利用及去向,以期为设施菜地合理的氮素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试验设2个处理,1)农民习惯施氮模式(FP); 2)优化施氮模式(OPT)。研究结果表明, OPT处理的番茄地上部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均高于FP,作物吸收氮只有 20% 左右来自化肥氮;与FP相比,OPT处理的化肥氮素农学效率和氮素利用率显著提高(P0.05);土壤中残留氮主要以硝态氮的形式存在,FP和OPT处理在0100 cm土层中的残留量分别为N 536.9 和340.3 kg/hm2,主要分布在040 cm 土层,随着深度的增加,累积量有所减少,OPT处理显著降低了各土层硝态氮的累积(P0.05);除了作物吸收和土壤残留的氮,FP和OPT处理中分别有32.4%和8.2%的化肥氮以各种途径损失,OPT处理氮素损失率比FP低24.2个百分点。综合以上研究结果,优化施氮模式对化肥氮的吸收、利用及减少化肥氮的损失方面均优于农民习惯施氮模式。  相似文献   

13.
沼肥对保护地土壤酶及其呼吸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等有机质含量的猪粪、沼渣为基肥,追肥(化肥与沼液)以等N、等P、等K进行施用,采用二裂式区组设计的方法研究了沼肥、猪粪、化肥等不同施肥组合对保护地土壤酶活性及其呼吸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施任何肥料的对照处理,其土壤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土壤呼吸强度最弱。沼渣与沼液配合施用较沼渣与化肥配合施用有利于提高土壤磷酸酶的活性,而施用猪粪或沼渣、施用沼液或化肥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差异较小;施肥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较小;施有机肥或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提高了土壤呼吸强度。施用化肥、沼渣分别比施用沼液、猪粪有利于提高土壤呼吸强度。猪粪、沼渣与化肥配合施用分别比与沼液配合施用的土壤呼吸强度高。  相似文献   

14.
有机肥与氮肥配施对日光温室黄瓜和土壤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有机肥用量和氮肥用量配施对黄瓜NO3--N含量、不同层次土壤NO3--N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显著提升黄瓜果实NO3--N含量,氮肥与有机肥配合能够降低黄瓜NO3--N含量,交互作用极显著。高有机肥用量与高氮肥用量施用及施用氮肥不配合有机肥,保护地黄瓜NO3--N含量达到二级污染程度。黄瓜NO3--N含量、土体NO3--N的供应水平和积累量与有机肥、氮肥的施用密切相关,高量施用有机肥上层土壤NO3--N易积累,高氮肥用量(N3)处理易使土体积累NO3--N,施用有机肥能够减弱土壤中NO3--N的淋失。生产中降低黄瓜NO3--N含量和土体NO3--N淋失、积累量的施肥措施是:施用有机肥量为45~90 thm-2,施用纯氮水平为450~750 kghm-2。  相似文献   

15.
秋施有机肥对土壤生物学、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黑龙江省海林农场白浆土为研究对象,在等氮量条件下(秋季有机肥配施来年春季无机肥),设置100%有机肥(T1),30%有机肥+70%无机肥(T2),20%有机肥+80%无机肥(T3),100%无机肥(T4)和不施肥(CK)5个处理,研究长期施肥对土壤生物学、理化性状以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微生物数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施用高量有机肥有助于细菌和放线菌群落结构的形成,无机肥和不施肥适于真菌生长;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在提高土壤酶活性方面占据绝对优势,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始终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有机肥较无机肥处理更能提高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明显提高土壤全量和速效养分,培肥地力,单施效果稍差,且差异不大,而高量有机肥在降低土壤容重、增加总孔隙度百分比方面作用显著;两年玉米累计产量30%有机肥(T2)最高,分别比100%有机肥(T1)和100%无机肥(T4)提高57.34%和4.59%,稳产并高产。总体来讲,30%有机肥+70%无机肥为最佳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6.
外源氮在中、低肥力红壤中的转化与去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盆栽15N示踪技术,研究了外源化肥氮和有机氮在中、低肥力红壤中的转化过程及其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是低肥力还是中等肥力红壤上,化肥与有机肥配施都能显著增加土壤硝态氮、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且显著提高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率,减少氮肥损失。相同施氮条件下,小麦生育期内中等肥力红壤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硝态氮含量分别相当于低肥力土壤的1.8、1.3和2.0倍。中等肥力红壤上尿素的施入对小麦生育期土壤硝态氮无影响,而低肥力红壤上施用尿素使土壤硝态氮含量提高了5.7倍。施肥可以显著提高低肥力红壤上小麦的地上部吸氮量,相当于不施肥的2.1~3.3倍,但对于中等肥力红壤,不同施氮条件对小麦的地上部吸氮量无明显影响。施入有机肥可以显著增加土壤各粒级团聚体中外源氮的残留量,是单施化肥的2.1~5.0倍。与单施化肥氮相比,有机氮或与有机肥配施的化肥氮优先进入到大团聚体中,而外源氮在微团聚体和粉粘粒中的残留与分配并无明显差异。本研究说明有机肥或化肥与有机肥配施能有效降低氮肥的损失,提高氮肥在土壤中的保存,特别是对于中等肥力的土壤,有机肥的配合施用对于后季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利用~(15)N研究氮肥对土壤及植物内硝酸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晓荣  李恒辉  陈良 《核农学报》2000,14(5):301-304
利用15N研究了肥料氮在土壤中的转化以及作物吸收的氮在体内的代谢、积累的变化。结果表明 :施氮量越大 ,土壤及植物体内的硝态氮量越高 ;但随着作物的生长 ,硝态氮的含量又逐渐减少 ;过量施氮肥会造成土壤残留的硝态氮过高 ,不但对土壤造成污染 ,而且还会通过淋溶作用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18.
施肥结构对砂质潮土有机质及氮磷钾养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砂质潮土上10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结构对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及N、P、K等养分在土体中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N肥小麦减产21.1%~34.3%,玉米则增产155.9%~209.7%;单施P肥小麦增产29.3%~39.7%,玉米减产50.4%~63.0%;而N、P肥配施小麦、玉米分别增产3.43~5.79倍和3.04~4.23倍。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而N、P肥单施或配施仅能维持较低有机质水平,且土壤K耗竭严重。单施N肥N素易于下淋,而N、P肥配施有利于N在土壤上层的保持。有机肥配施N肥或N、P肥是较好的施肥结构。  相似文献   

19.
采用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计算得出的不同年限苜蓿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研究,结果表明:苜蓿地表层(0—20 cm)土壤综合肥力指数范围在0.623~0.794,土壤肥力水平介于一般水平和贫瘠状态,不同年限苜蓿地表层(0—20 cm)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呈:CK > 6 a > 2 a > 8 a > 3 a > 20 a > 10 a。说明宁南黄土丘陵区旱作苜蓿粗放经营(只刈割,不培肥),导致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日趋下降。因此,在苜蓿经营过程中,有必要进行土壤培肥,在苜蓿退化严重时,可以通过轮作培肥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20.
三种施肥模式对石灰性土壤培肥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的石灰性潮土上进行 ,在氮、磷、钾固定用量和比例的基础上 ,选定全施有机肥、全施化肥、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三种处理。结果表明 ,这三种施肥模式都显著地提高了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有机肥在提高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方面效果明显优于无机肥 ,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也高于无机肥 ,但是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增加效应上不如无机肥大。无论是有机肥中的钾还是无机肥中的钾 ,对土壤全钾的贡献没有明显的差别 ;但是在土壤速效钾方面 ,无机肥中的钾对其影响大于有机肥中的钾。有机肥和无机肥的配合施用是提高石灰性潮土土壤肥力更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