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究赤松梢斑螟幼虫和冷杉梢斑螟幼虫的食物谱差异机制,为两种梢斑螟幼虫取食行为差异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两种梢斑螟幼虫的口器及感器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  结果  扫描电镜结果表明,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结构存在差异。赤松梢斑螟幼虫的“内唇”有2处骨化,而冷杉梢斑螟幼虫有3处;赤松梢斑螟幼虫的上颚切齿多于冷杉梢斑螟幼虫;赤松梢斑螟幼虫的吐丝器口大于冷杉梢斑螟幼虫。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上共有5种感器和1种角质齿,分别是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指形感器和刺状角质齿。但是,两种梢斑螟幼虫在同一感器的大小和感器分布上存在差异。在赤松梢斑螟幼虫下颚须端部数第1节和第2节连接处着生的锥形感器为Ⅱ型,而冷杉梢斑螟幼虫此处着生的锥形感器则为Ⅲ型。两种梢斑螟幼虫在相同感器之间的长短、形状也有差异。  结论  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结构的差异是造成取食行为不同的原因之一。此外,相同感器之间长短、形状的差别,对两种梢斑螟幼虫的取食行为也有一定影响。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上分布的5种感器,在虫体感知寄主植物体组织部位硬度、寄主表面挥发物、气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幼虫进行寄主定位。此研究明确了两种梢斑螟幼虫的口器结构及感器种类、数量及分布,并对感器功能进行了讨论。以期为进一步探讨两种梢斑螟幼虫的食物谱差异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赤松梢斑螟(Dioryctria sylvestrella(Ratzeburg))在藏东南高山松上的生物学特性,为监测和防治该害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藏东南选择4块有代表性的高山松林进行野外观察,每7 d从观察林地采集5个有虫球果于室内解剖,测量其中的赤松梢斑螟幼虫形态指标;然后将赤松梢斑螟幼虫饲养在室外水培枝高山松球果中,观察其取食、结茧、羽化、交配、产卵、孵化、越冬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赤松梢斑螟成虫雌雄同型,体长13~17 mm,翅展23~28 mm;老熟幼虫体长约12 mm,头宽约2.5 mm,头部黑褐色、有光泽;初龄幼虫乳白色,后渐变为淡红色,腹足趾钩单序环式,臀足趾钩双序缺环式;卵呈卵圆形,黄白色;蛹体长约13 mm,宽约3.5 mm,尾部有6根臀棘。赤松梢斑螟在藏东南高山松上1年发生1代,以幼虫危害高山松当年生球果并以幼虫越冬,幼虫期约300 d、5龄,蛹期约40 d,成虫期约8 d,卵期约10 d。赤松梢斑螟成虫多数白天上午羽化,次日傍晚交尾,交尾时间长达6~9 h,幼虫一果一虫,无转移危害现象;被害球果畸形,结实不良。【结论】赤松梢斑螟危害高山松球果,成虫和卵阶段在球果外,幼虫和蛹阶段在球果内,有较强隐蔽性。每年6-7月是防治赤松梢斑螟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危害黑龙江地区红松(Pinus koraiensis)、樟子松(P.sylvestris var.mongolica)树干及侧枝的梢斑螟属(Dioryctria)昆虫种类,通过比对幼虫毛序、成虫外部形态及外生殖器特征对其进行鉴定。同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辅助鉴定,依据线粒体COI基因计算样本与其他梢斑螟种类间的遗传距离,分别构建ML树和NJ树,以确定其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样本的形态特征与赤松梢斑螟(D.sylvestrella)相同;样本的COI基因序列相似度较高,且种群间存在共享单倍型(Hap3);样本与在GenBank记载的赤松梢斑螟间的遗传距离(0.004)处于种内遗传距离范围(0~0.005),且在系统发育树中与赤松梢斑螟聚为一支。因此,可以确定所鉴定的样本均为赤松梢斑螟。依据COI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能够有效确定物种及分类地位,并且与传统划分结果相吻合,说明COI基因适用于梢斑螟属昆虫的鉴定和系统发育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阐明苏云金芽孢杆菌鲇泽亚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Aizawai Bonnefoi et de Barjac)和中华甲虫蒲螨(Pyemotes zhonghuajia Yu, Zhang and He)分别对冷杉梢斑螟(Dioryctria abietella)老熟幼虫的杀虫效果及对酶活性的影响,以冷杉梢斑螟老熟幼虫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不同菌浓度苏云金芽孢杆菌鲇泽亚种浸泡的饲料饲喂冷杉梢斑螟老熟幼虫,和接入不同数量中华甲虫蒲螨到冷杉梢斑螟老熟幼虫上,测定两者分别对梢斑螟死亡率以及相应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苏云金芽孢杆菌鲇泽亚种作用于冷杉梢斑螟致死率高达100%,致死中浓度为6 584.065菌落/mL。冷杉梢斑螟老熟幼虫在取食不同菌浓度苏云金芽孢杆菌鲇泽亚种后,对解毒酶乙酰胆碱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均有激活作用;对羧酸酯酶有抑制作用;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随苏云金芽孢杆菌鲇泽亚种菌浓度的升高以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表现出逐渐抑制的作用。中华甲虫蒲螨寄生冷杉梢斑螟,致死率高达90%,半数致死数量为27.454头。中华甲虫蒲螨处理对乙酰胆碱酯酶、谷胱甘...  相似文献   

5.
冷杉梢斑螟(Dioryctria abietella)和赤松梢斑螟(D.sylvestrella)常常伴随发生,前者危害球果,后者在球果和主梢间转移危害.为了研究外源茉莉酸类化合物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诱导防御的影响,以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茉莉酮喷雾处理红松球果和主梢.采集健康、虫害和喷雾处理的红松球果、主梢和侧枝,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采样部位防御酶及蛋白酶抑制剂活性,以冷杉梢斑螟和赤松梢斑螟幼虫危害的球果、赤松梢斑螟幼虫取食的主梢为虫害对照.结果 表明:喷施不同浓度茉莉酸类化合物使球果和主梢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显著升高,原位诱导与系统诱导的结果无显著差异.POD活性仅在处理后1d高于对照.喷施茉莉酮诱导的防御酶活性更接近幼虫取食.喷施不同浓度茉莉酸类化合物使球果和主梢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分别在处理后的1~60 d和1~30 d显著增加.系统诱导主梢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活性显著高于原位诱导.茉莉酮诱导的2种蛋白酶抑制剂活性更接近幼虫取食.可见,茉莉酸类化合物在提高红松防御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松果梢斑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松果梢斑螟(Dioryctria pryeri Ragonot)隶于鳞翅目、螟蛾科、斑螟亚科。此虫在浙江省天台县华顶山林场危害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 Hayata)的嫩梢和球果,致使新梢枯萎,种子产量受到严重影响。此虫在天台1年1代;以2龄幼虫越冬;成虫6月下旬开始羽化,7月中旬~8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有较强趋光性;每一雌蛾平均产卵61粒,雌雄性比1∶1;幼虫7月中旬开始孵化;5龄幼虫食量较大,反应敏捷。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对冷杉梢斑螟(Dioryctria abietella)具有行为调控作用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挥发物微胶囊悬浮制剂,利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冷杉梢斑螟对8种红松挥发物微胶囊悬浮剂的触角电位(EAG)及嗅觉行为反应。触角电位试验结果表明,8种微胶囊悬浮剂在各浓度均能引起冷杉梢斑螟的触角电位反应,冷杉梢斑螟雌成虫对10-1mol·L-1的β-蒎烯微胶囊制剂反应最强。嗅觉行为反应试验结果表明,β-蒎烯微胶囊制剂对冷杉梢斑螟雌、雄成虫均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α-蒎烯和蒈烯对雌蛾有引诱作用;水芹烯和月桂烯对雄蛾有引诱作用,但月桂烯对雌蛾有驱避作用。  相似文献   

8.
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是我国主要的松梢害虫之一,对松树的正常生长及种子园生产造成严重障碍,至今仍无有效的防治方法.文章对微红梢斑螟的生态学特性以及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筛选对冷杉梢斑螟高致病性线虫,并探究昆虫线虫对冷杉梢斑螟体内营养物质变化及保护酶和解毒酶的影响。通过控制变量法从5个品系昆虫病原线虫中筛选具有高致病性的病原线虫,同时采用吸光光度法研究了其对冷杉梢斑螟体内主要营养物质及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观察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体内主要营养物质及酶活性的变化。从5个昆虫线虫品系发现小卷蛾斯氏线虫AⅡ品系对冷杉梢斑螟4龄幼虫的防治效果显著,处理120 h后对冷杉梢斑螟的最高校正死亡率达到91.94%。幼虫体内营养物质含量均围绕对照组营养物质含量呈现波动变化。幼虫体内总糖质量分数,在处理后随侵染时间增加明显升高,12 h达到最大,随后迅速下降,在24 h降至最低25.62 mg·g-1,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脂肪质量分数随着时间增加变化趋势与总糖质量分数变化趋势相似,处理12 h和36 h达到最高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蛋白质质量分数随着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12 h达到最大值4.28 mg·g-1且与对照间有显著差异(P<0.05),随后下降,至18 h之后呈缓慢上升趋势,至48 h时,低...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无公害防治微红梢斑螟( Dioryctria rbu ell a)的方法,采用320~585 nm的单波长太阳能灯开展了林间诱杀研究,筛选了诱杀微红梢斑螟的最佳波长、最适时间以及诱杀容器的颜色和置放高度,测定了其对非靶标昆虫的诱杀作用,比较了不同时段诱杀微红梢斑螟的数量和比例。结果表明:380 nm太阳能灯诱杀微红梢斑螟的总量与368 nm的诱杀量差别不大,却显著大于其他波长灯的诱杀量;以21:00—23:00时段诱杀数量最多;蓝色容器的诱杀量最大;将盛水容器放在距地面1.2 m高度比放在地面对微红梢斑螟有更好的诱杀效果;380 nm灯对其他鳞翅目昆虫、鞘翅目和膜翅目昆虫的诱杀量与对照灯的诱杀量相比无显著差异。因此,波长为380 nm的太阳能灯可作为诱杀微红梢斑螟的最佳灯具。  相似文献   

11.
松果梢斑螟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共用6年时间,着重探索了控制松果梢斑螟发生的各种手段,包括生物治理和化学药剂治理,特别是从化学药剂的品种、施药方法、施药浓度等方面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在松果梢斑螟幼虫期用50%磷胺乳剂或40%氧化乐果乳剂进行刮皮涂药,药液浓度为10倍液,能基本上控制该虫对黄山松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微红梢斑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微红梢斑螟生物生态学特性、监测预报技术和防治技术等方面,综述了我国微红梢斑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推动微红桃斑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华山松球果螟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华山松球果螟的生活史和各虫态的生物学习性进行了描述;在云南楚雄市紫溪山该虫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球果中越冬;成虫多在12:00~18:00羽化,求偶及交尾在夜间进行;成虫羽化量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产卵场所具有选择性,卵主要产于2年生球果表面。  相似文献   

14.
云杉梢斑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杉梢斑螟在大通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主要以幼虫为害云杉嫩梢,在大通县景阳、青山突发成灾,对云杉生长造成很大影响,该文介绍了云杉梢斑螟年生活史、生活习性,采用人工和地面喷药等措施,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通过测定柚皮粗提物对松梢螟幼虫的拒食活性、生长发育影响和毒杀活性,研究其对松梢螟幼虫的室内毒力作用.结果显示:100 mg/mL的柚皮粗提物生物毒性最强,处理24、48 h后的松梢螟幼虫的拒食率分别达到了99.28% 、94.23%,拒食中浓度AFC50分别为7.61、9.28 mg/mL;对松梢螟四龄幼虫的生长抑制率在处理后24、48、96 h分别为96.32% 、95.44%和93.19%,LC50分别为9.56、13.52、8.38 mg/mL;三龄幼虫、五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0.00%和80.00%,与对照药剂噻虫啉的效果处于同一显著水平.柚皮粗提物对三龄幼虫毒杀作用效果优于五龄幼虫,LD50分别为18.46、25.99 mg/mL.说明柚皮粗提物对松梢螟幼虫生物活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华山松球果螟幼虫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应用多个聚集度指标和Iwao,Talor等的回归分析法对华山松球果螟越冬代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越冬代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云南地区),聚集的原因是由害虫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子共同作用所造成.在回归分析检验中,4种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但以La-m模型最优.  相似文献   

17.
云南松梢斑螟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频次比较法、聚集度指标法、Iwao与Taylor等的回归分析方法,对云南松梢斑螟的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型分布.用B1ackith提出的“聚集均数”法对聚集原因分析表明:云南松梢斑螟的聚集现象与其栖息环境有直接关系,生物学特性的作用能通过种群密度的变化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