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瑞香狼毒生物学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丽珠  王堃 《草地学报》2018,26(3):525-532
瑞香狼毒是我国天然草地重要的毒害草之一,其地理分布贯穿我国大部分草原地区,北自内蒙古高原东部、南至青藏高原西部和云贵高原,是一种分布范围极其广泛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近年来,由于天然草地持续退化,瑞香狼毒在退化草地上的扩散日益严重,影响我国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安全。本文综述了近20年来我国学者在瑞香狼毒生物学、生态学以及化学防除效果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全面了解这种重要的毒害草,为瑞香狼毒的防除、维持草地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乌鲁木齐市退化天然草原每年都在增加,超载过牧、非法征占用、滥采乱挖等现象没有从根本上禁止,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环境持续恶化,因此发展草地农业,从粗放的天然草地放牧转变为人工草地与草地农业支持的现代化畜牧业的发展模式,提高草地畜牧业的生产力,形成先进的产业链与发达的畜牧业经济,同时使天然草地得到充分的恢复,发挥好的生态服务功能,已经成为我们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草地是由多种要素成分构成的生态系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屏障。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但我国90%的天然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本文就草原退化的原因及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由于缺乏对草原的科学认识,人们不顾草原的载畜能力而一味地追求牲畜数量,导致草原生态系统入不敷出.传统原始放牧习惯,使草地利用强度不均衡,采挖药材和毁草开荒、超载过牧严重,草原植被得不到休养生息,导致草地退化、鼠虫害危害面积逐年扩大,可利用面积不断减少,草地生产力明显下降,草原开始逆向演替,生态系统日趋恶化,严重制约着马...  相似文献   

5.
天然草地是陆地最大的植物生产层,在维持全球碳、氮平衡和水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碳、氮、磷元素的可利用性是草原生态系统生产力动态变化的关键决定因素,其在土壤与植被间的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碳、氮、磷库在天然草地植被-土壤系统中的动态变化,对草原的合理利用和提高草原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预测草原发育的方向和趋势以及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退化草地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6.
<正>塔城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长期以来人们乱垦、乱挖、乱占天然草地,使草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致使大范围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和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实施,塔城地区草畜矛盾日益凸显,为保护草原生态,缓解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草场放牧压力,实现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人工草地置换天然草场已是势在必行,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场改良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基于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通过多源数据融合、生态模型模拟和尺度转换手段,分析中国退牧还草综合治理工程区2000-2010年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和质量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探讨生态系统变化的自然和人文驱动机制,为退牧还草工程的生态成效评估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0年,草地生态系统面积保持平稳,生态系统宏观结构稳定,但局部区域仍存在草地与农田、湿地和荒漠间的相互转化;2)研究区草地退化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植被覆盖度略有增长,叶面积指数略呈波动式增加,净初级生产力呈显著上升,草地植被呈现恢复转好态势,生态系统总体质量有所提高,生态环境向良性演变;3)研究区生态状况具有空间差异性,总体转好,局部变差,各亚区整体水平排序为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治理区>青藏高原江河源退化草原治理区>新疆退化草原治理区>蒙甘宁西部退化草原治理区;4)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有利于草地保护,气候暖湿化促进植被生长与恢复,人类活动干扰局部地区生态系统,三者共同影响研究区总体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8.
<正>新源县位于新疆西部天山北麓伊犁河谷东端,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积为459296.3公顷,分为夏草场、春秋草场和冬草场。新源县优质、广袤的草地资源为草原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长期以来天然草原面临着超载过牧、退化等问题。近年来,通过国家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退牧还草工程等草原生态建设项目,使得天然草地植被、草地生态系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改善,极大地促进了天然草地资源的可  相似文献   

9.
草地退化是指以草本植物为主要植被类型的生态系统逆向演变的过程,草地退化的直接反应首先是草地产草量下降[1]。目前对退化草地的研究也成为多数草地学学者研究的重点。试验以不同退化程度高山嵩草型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研究区不同退化程度天然草地群落结构和土壤种子库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国草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0%,但长期以来由于农牧民的过度利用,使得草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输出输入失去平衡,造成大面积草地退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草原保护修复力度不断加大,草原生态恶化的态势得到初步遏制。多年生人工混播草地建植作为畜牧业发展兼退化草地生态修复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稳定性研究对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在查阅近20年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人工混播草地暂稳态学说,明确暂稳态内涵及意义,完善多年生人工混播草地暂稳态维持技术体系,为我国畜牧业健康持久发展和生态修复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北方草地退化严重,据测定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覆盖度降低、沙化、盐渍化等中度以上明显退化的草原面积已占半数.北方天然草原产草量明显下降,草原载畜能力明显降低.草原初级生产力是草原载畜能力的基础,也是衡量草畜平衡状况的基础和草原退化的重要指标.草原的过度放牧和退化伴随着植物种群的变化和地表覆盖度等的明显变化,寻找我国北方草原区和半农半牧区退化、沙化草地的植被恢复模式和整治对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天然草地是我国青藏高原的一大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强大,是生物繁衍,农牧民生产的物质基础。西藏自治区的草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八,是我国西南地区十分重要的生态屏障,但是近几年来西藏草地退化严重,为了维持草原生态平衡,本文将会探究草地退化的原因,为保护西藏草地提供一定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是维护新疆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发展经济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生态建设工程。天然草地退牧还草工程是一项环境保护建设工程,旨在保护草地植被,治理退化草地,维护生态环境;草地围栏后,人为控制放牧利用,为草地牧草提供了休养生息的良好条件,促进牧草更新,恢复和提高草地生产力,增强防风固沙和涵养水土的生态功能,有利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鄂尔多斯地区的可利用草原面积、产草量动态、可利用饲草料来源和草畜平衡状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草原以沙地、砂砾质为基底的可利用草原占总面积超过65%,草地生态环境极度脆弱。2003~2006年,鄂托克前旗、杭锦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纯天然草地的可食草产量逐年下降,天然草地草群结构和植物群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对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和草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十分不利;在2003~2006年,鄂尔多斯的天然草地载畜量正处于下降趋势,草地的退化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草畜平衡状况正在接近理论平衡点。  相似文献   

15.
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天然草原退化严重,生态功能失衡,草地生产力降低,本文对木垒县天然草原的退化特征及退化成因进行了描述与分析,提出了实现天然草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海北州)拥有天然草原259.47万hm2,可利用草原232.83万hm2。草原是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屏障,也是草地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牧区的经济主体。由于受到气候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海北州天然草地大面积退化,有毒植物大量滋生蔓延,影响了草地质量和产量,草  相似文献   

17.
造成甘肃黄河上游主要生态功能区天然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有:气候旱化,滥挖、滥垦、滥采和不合理草地利用,草地超载过牧及鼠虫害严重。调控及治理对策:建立合理的经营管理制度,确定合理载畜量,实行禁牧休牧制度;开展草原改良,加快退化草地治理,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调查其退化的程度、面积和成因,对保护高寒牧区草原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草原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实行科学管理,严格禁牧、休牧制度,开展草原改良,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可以有效缓解草原退化。  相似文献   

18.
阿克苏地区天然草原有11个草地大类,温性荒漠类草地是其中之一,其面积134.19万hm2,占全地区天然草地总面积的37.92%。温性荒漠类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是草原生态补奖机制重要的禁牧区,是天山南坡平原绿洲的保护屏障,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查清温性荒漠类草地的分布、特征,为该草地的利用、保护和维护温性荒漠类草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利用青海省2个重要生态区域“三江源地区”和“环青海湖地区”1987-2004年具有代表性的草地生态观测数据和1961-2004年气象资料,并结合卫星遥感及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了2个区域草地生态环境的变化态势。主要表现为草地“黑土滩”面积不断扩大,牧草地上生物量、高度与覆盖度下降及毒杂草大量滋生,还体现在草地优势种群演化、草群结构变化、草地生产力下降等生态功能的变化上,使得草地可利用面积减少。通过研究表明,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驱动力的作用下天然草地生态环境出现了不良态势,最终导致天然草地退化和载畜能力下降。并揭示了草地生态不良变化的原因、机理及生态过程,气候暖干化,加之20世纪90年代以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是促使草地生境恶化的重要自然因素;在人为因素中,由于草畜季节不平衡、草地不均匀的放牧压力、人口增长以及生物因素等,进一步加剧天然草地生态功能的退化。  相似文献   

20.
造成甘肃黄河上游主要生态功能区天然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有:气候旱化,滥挖、滥垦、滥采和不合理草地利用,草地超载过牧及鼠虫害严重.调控及治理对策:建立合理的经营管理制度,确定合理载畜量,实行禁牧休牧制度;开展草原改良,加快退化草地治理,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调查其退化的程度、面积和成因.对保护高寒牧区草原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草原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实行科学管理,严格禁牧、体牧制度,开展草原改良,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可以有效缓解草原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