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对杜鹃褐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并对其rRNA基因内转录间区(ITS区)进行了克隆测序,与Genbank中已有的有关序列进行了比较,确定其病原菌为Phomopsis sp..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邵阳地区柑桔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致病性,以及针对性开展防治药剂筛选,对2021年9月采自湖南邵阳的柑桔炭疽病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后,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室内离体接种方法对分离病原菌的致病性进行测定,通过切片方法观察其侵染特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不同药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共分离到了11株具有相同形态特征的菌株,结合rDNA-ITS和rDNA-GAPDH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鉴定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该菌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多在叶片气孔处侵染为害。在7种供试药剂中,250 g/L吡唑醚菌酯抑菌乳油的抑菌效果最明显,EC50值为0.756 mg/L,有柑桔炭疽病防治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双孢蘑菇褐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引起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褐腐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分子鉴定.分离培养褐腐病病原菌,采用CTAB法抽提其基因组总DNA,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菌株rDNA ITS区序列,扩增产物纯化后克隆转化至大肠杆菌,挑选克隆成功的菌株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搜索,并下载部分具有代表性种的ITS序列,利用软件MEGA4 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通过序列分析,鉴定出引起双孢蘑菇褐腐病的病原菌为Mycogone perniciosa.  相似文献   

4.
高晋  曾桂萍  宋莉莎  赵致  李忠 《园艺学报》2020,47(1):169-178
为明确在贵州发现的萱草(Hemerocallis fulva)叶斑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和离体接种法分别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利用形态学及ITS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萱草叶斑病病原菌菌株(编号为XCS369)的菌丝为灰白色、绒毛状,菌落中心隆起呈灰褐色,背面橄榄绿色,培养15 d表面可产生白色孢子粉;分生孢子光滑,无色,椭圆至长椭圆形。在以ITS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XCS369与古巴炭角菌(Xylaria cubensis)聚于一支,且支持率达99%,结合形态特征与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古巴炭角菌。该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 ~ 28 ℃,最适pH 7,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对碳源麦芽糖、氮源酵母浸粉的利用最高,菌丝生长对光照不敏感。  相似文献   

5.
从北京市金针菇出菇车间发现一种新寄主病害金针菇白色石膏霉病,将其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经柯赫氏法则验证,该病原菌为致病菌。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及分子生物学鉴定,鉴定其为粪生帚霉Scopulariopsis fimicola (Cost.et.Matr)。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黄瓜棒孢叶斑病(褐斑病)病原菌鉴定和防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黄瓜棒孢叶斑病(褐斑病)在山东省的为害、症状特点、生物学特性以及病原菌的鉴定进行了研究。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并结合其rDNA ITS区域的序列分析,将引起山东省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 & Curt)Wei.〕。室内测定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3 %戊唑醇悬浮剂和33.5 %喹啉铜悬浮剂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90.49 %。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广东香葱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在广东省香葱主要产区惠州市和韶关市采集香葱炭疽病疑似病株,分离、纯化病原菌;通过病原菌分生孢子悬液接种活体香葱植株和离体植株叶片,柯赫氏法则验证,明确病原菌的致病性;通过观察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结合其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肌动蛋白(ACT)、几丁质合成酶1(CHS1)、甘油醛-3...  相似文献   

8.
2021年,在海南省保亭县植物园红毛丹Nephelium lappaceum L.活树上发现一种灵芝根腐病,为明确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其担子果分离菌株,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优势菌株HMDGF001,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鉴定,rDNA-ITS、SSU和LSU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引起红毛丹灵芝根腐病的病原菌为热带灵芝Ganoderma tropicum(Jungh.)Bres.,该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30℃,最适pH值6,黑暗条件有利菌丝生长,且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较好。  相似文献   

9.
石榴采后腐烂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按照柯赫氏法则对石榴采后腐烂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 应用PCR技术对分离菌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 ITS区) 基因克隆后测序, 并将所测序列提交到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核酸数据库( European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 Genbank) , 通过Blast程序将该序列与数据库已有的序列进行分析比较, 发现与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 的同源性达到了99%以上, 因此认为石榴腐烂的病原菌是葡萄座腔菌。该菌引起的石榴腐烂病害特征与以往报道的石榴干腐病相似。对葡萄座腔菌的部分生物学特性和侵染循环规律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0.
枸杞流胶病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组织分离培养、病原菌鉴定和水培扦插苗接种试验,证明枸杞流胶病病原菌为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Corda〕微生物。并对病原菌越冬和生长温度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1.
2016年在浙江省金华市山茶种植基地发现了一种“绿岛型”叶斑病,为明确其病原,采集病叶,分离和纯化病原菌,并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致病性测定和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纯化获得的病原菌接种到健康山茶植株上,出现的病害症状与田间症状表现一致,确定其为致病菌。病原菌有拟球形带孔口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大多梨形,具粘质鞘和附属丝,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的形态与叶点霉一致。待测菌株rDNA-ITS序列与NCBI库中相关菌株ITS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该菌株与 Phyllosticta capitalensis的同源性达99%。因此,确定山茶“绿岛型”叶斑病病原菌为叶点霉Phyllosticta capitalensis。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宝珠梨疫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珠梨疫腐病是在云南省会泽县近年来发生的一种新病害,其病原菌为恶疫霉犤Phytophthoracactorum(LebertetCohn)Schrot犦。对该病的发病情况、病害症状、发病规律、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病原菌的来源及防治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油茶炭疽病是油茶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极具破坏性的真菌性病害。为有效开展该病害的防治工作,降低其危害,本研究对海南文昌发病的油茶植株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通过对其培养特性、形态特征的观察及r DNA的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测定,与Gen Bank中同源性较高的菌株进行序列对比,最后将菌株7-2确定为胶孢炭疽菌。  相似文献   

14.
为挖掘柑橘溃疡病抗性关键基因,对柑橘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基因家族进行注释和功能域分析,明确了CsMPK1、CsMPK3、CsMPK4、CsMPK6和CsMPK19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和在抗病品种‘金弹’(Fortunella japonica Swingle)和感病品种‘晚锦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中受病原菌(Xanthomonas citri subsp. citri,Xcc)诱导的表达情况;并对CsMPK19进行了生物信息分析。共注释出12个柑橘MAPK基因家族成员,根据系统发育树将其分为3个亚类,均含有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kinase)功能结构域。其中CsMPK1、CsMPK3、CsMPK4-1和CsMPK6在果实中表达水平较高,CsMPK19在叶片中表达量相对较高。CsMPK1的表达在溃疡病抗(感)品种中均受病原菌强烈诱导,且在感病品种中上调的幅度高于抗病品种;CsMPK3 和CsMPK6仅在感病品种中病原菌处理早期有较强烈的响应;CsMPK4-1和CsMPK4-2的表达在感病品种中受病原菌诱导上调,而在抗病品种中病原菌处理后低于水处理对照;CsMPK19的表达在抗(感)品种中均受病原菌强烈诱导,且在抗病品种中上调幅度更大。克隆了CsMPK19,其序列全长为1 824 bp,编码607个氨基酸,分子量为69 174.36 D,为非分泌性蛋白,其25 ~ 316 aa为典型的Pkinase功能域。晚锦橙和金弹MPK19启动子的顺式作用元件存在较大差异。结果表明柑橘MAPK基因强烈响应溃疡病菌侵染,推测CsMPK19在溃疡病抗性调节中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枸杞流胶病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组织分离培养、病原菌鉴定和水培扦插苗接种试验,证明枸杞流胶病原菌为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 Corda)微生物。并对病原菌越冬和生长温度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芍药红斑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东菏泽和泰安两地感病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植株的叶片上进行了红斑病病原分离纯化和致病力检测,并对致病菌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及rDNA-ITS 序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病样组织中可分离到两种疑似病原菌,分离比例为4.8︰1,初步鉴定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细极链格孢(A. tenuissima)。进一步rDNA-ITS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病原菌5.8S rDNA及其两侧ITS区序列分别与GenBank中序列号为KF380822.1、HM467832.1的同源性最高,均为99%,由此确定两种病原菌分别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细极链格孢A. tenuissima,其序列已在GenBank登录,登录号分别为KR912224和KR912225。因此,确定山东省芍药红斑病是由链格孢A. alternata和细极链格孢A. tenuissima两种病原菌引起的复合侵染。  相似文献   

17.
对哈密瓜枯萎病病株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得出其病原菌为尖镰孢菌甜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melonis)。对其孢子的萌发、菌丝的生长和产孢量进行初步研究,发现该病原菌整个生理过程中的最适温度为29~31℃,最适pH值为5.6~6.8之间,光照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辣椒白粉病及其抗病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近年来有关辣椒白粉病的病原菌、抗病性鉴定、抗病遗传及抗病性育种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山东省青岛地区大白菜黑斑病病原菌种类,2019—2020年从青岛市胶州市、莱西市、即墨区采集大白菜黑斑病病样18份,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分类鉴定,并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从青岛地区采集的大白菜黑斑病病样中共分离到21株菌株,分别属于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日本链格孢(A. japonica)、交链格孢(A. alternate),其中交链格孢为优势致病菌,检出率为76.2%;但致病性最强的为芸薹链格孢,病情指数为48.15。  相似文献   

20.
柑桔拖痴病是为害柑桔的一种重要病害,病原菌为一种真菌,其有性阶段的学名为Elsinoefawcetti。该病主要为害桔类、格檬和柠檬等,早桔、本地早、温州蜜柑、南丰蜜桔、乳桔、朱红、福桔等品种均感病。病原菌可侵染柑桔的叶片、枝条、花和幼果,引起叶畸形,落花落果,影响产量和品质。对柑桔疮痴病的防治,一般在春消芽长约1粒米长时,花谢三分之二及幼果期进行2~3次喷药保护即可收到较好防效,常用药剂有波尔多液,以及托布津,多菌灵等苯姘咪哩类杀菌剂。然而近年来,许多桔区普遍反映托市津、多菌灵药剂对柑桔疮痴病的防效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