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纯林与混交林的碳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和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人工纯林与混交林的固碳能力,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地区选择24年生的林分,测定水曲柳和落叶松纯林与混交林的碳储量。结果表明:水曲柳和落叶松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246.15 t C/hm2)大于落叶松纯林(232.01 t C/hm2)和水曲柳纯林(211.86 t C/hm2),但差异均不显著(P 0.05)。在三种人工林中,土壤层和乔木层碳储量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71.6%~80.1%和17.3%~24.5%,为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混交林土壤层碳储量大于落叶松纯林和水曲柳纯林,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混交林乔木层碳储量与落叶松纯林和水曲柳纯林相比均表现增加,且与水曲柳纯林差异显著(P 0.05)。混交林和落叶松纯林的凋落物层碳储量明显高于水曲柳纯林(P 0.05),而水曲柳纯林林下植被层的碳储量显著高于混交林和落叶松纯林(P 0.05)。结果表明,水曲柳和落叶松混交林与纯林相比能增加生态系统碳固定,适合于营造碳汇林。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中根际土壤交换性阳离子的比较,得到了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根际土壤交换性阳离子的变化趋势为:除钠外,落叶松的各项交换性阳离子含量均大于水曲柳,钠与钾、钙、镁存在拮抗作用,营造落叶松混交林有利于促进落叶松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帽儿山主要森林类型凋落物层水文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帽儿山地区不同林型的水文功能进行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林分凋落物层,得出人工林蓄水能力普遍比天然次生林强。在纯林中落叶松蓄水能力最强,水曲柳林最弱;混交林中红松水曲柳混交蓄水能力最强,云杉水曲柳林蓄水能力最弱;天然次生林蓄水能力较弱。蓄水能力总的排序:落叶松纯林〉红松纯林〉红松水曲柳混交林〉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云杉纯林〉云杉水曲柳混交林〉天然次生林〉水曲柳纯林。蓄水能力与林分类型,枯落物分解状况及枯落物积累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4.
落叶松与水曲柳混交林的营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玉胜  王平 《森林工程》2004,20(4):16-18
通过对落叶松与水曲柳生物生态学特性 ,以及选择混交树种的条件和依据的论述 ,说明了营造落叶松与水曲柳混交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落叶松水曲柳纯林与混交林根际土壤中养分浓度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彦东 《林业研究》2002,13(4):269-272
在落叶松水曲柳纯林与混交林中,采集林地土和根际土,测定了氮、磷、钾浓度,目的是探讨养分条件变化在混交林增产上的作用。结果表明:混交林林地土全氮浓度和水解氮浓度与水曲柳纯林相近,但要高于落叶松纯林。水曲柳在混交林中根际土全氮和水解氮浓度与纯林中的相近,而落叶松在混交林中根际土水解氮浓度明显高于纯林中的。混交林林地土全磷和全钾浓度与两个树种的纯林相差不大。混交林林地土有效磷、有效钾浓度均高于水曲柳纯林,而且水曲柳在混交林中根际土的有效磷和有效钾浓度与纯林中的相比明显增加,分别高出44.1%~79.6%和13.5%~25.6%。这说明水曲柳在混交林中磷和钾的利用状况得到了改善。表2参15。  相似文献   

6.
营造纯林好,还是营造混交林好,这一问题直至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我场遵照毛主席“一切经过试验”的教导,于1963年春季设计营造了四种人工混交林,即红松-大青杨混交林、红松-长白落叶松混交林、红松-水曲柳混交林和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分别以红松纯林和长白落叶松纯林作为对照,以探讨如下问题:1.在以红松为主要树种的人工混交林和以长白落叶松为主要树种的人工混  相似文献   

7.
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中细根空间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庆成 《林业研究》2002,13(4):265-268
采用根钻取样方法对年生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中细根空间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曲柳落叶松地下生物量的空间分配差异显著。在林分水平上,水曲柳的根生物量密度高于落叶松(分别为4442.3和2234.9g/m3)。两树种在相邻区域中分配的细根生物量较高,表明种间根系竞争较弱。落叶松行间的水曲柳细根生物量密度和根长密度均高于水曲柳行间的落叶松细根,表明水曲柳地下部分具有较强能力。根系的空间分布有利于混交林中水曲柳的生长。图1表4参19。  相似文献   

8.
落叶松与水曲柳混交林特征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叶松和水曲柳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适合我国东北地区广泛栽培。本文对现有国内外落叶松和水曲柳种间关系、立地条件以及混交优势对生长的影响进行总结,其结果对落叶松和水曲柳混交林的经营及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辽东山区水源涵养林枯落物持水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位于辽东山区苏子河上游赵家林场的白榆+水曲柳天然次生混交林、蒙古栎天然次生林、红松人工纯林、落叶松人工纯林等4种典型的水源涵养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水源涵养林枯落物的持水特性。结果表明:枯落物总最大持水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红松人工纯林、落叶松人工纯林、蒙古栎天然次生林、白榆+水曲柳天然次生混交林。总体最大持水率从大到小依次为落叶松人工纯林、白榆+水曲柳天然次生混交林、红松人工纯林、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吸水速度最快的为红松人工纯林和落叶松人工纯林,最慢的为白榆+水曲柳天然次生混交林。针叶林林下枯落物平均吸水速度大于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  相似文献   

10.
水曲柳与长白落叶松混交造林技术研究的结果表明,混交林中水曲柳的平均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分别为纯林的108.76%~123.71%、105.46%~114.59%和121.66%~161.26%;混交林中长白落叶松的平均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分别为纯林的127.78%~136.23%、104.07%~111.71%和179.8%~207.45%;双行混交的效果优于单行混交。混交林中长白落叶松24a生的单株平均材积为0.13007m3,为纯林单株材积的1.53倍。混交林的土壤养分含量较水曲柳和长白落叶松纯林平均提高了34.78%;减少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表层的孔隙度、持水量和通气度,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  相似文献   

11.
水曲柳人工混交林静态持水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87年营造的水曲柳针叶混交林和水曲柳纯林的静态持水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分别为16.07~21.65 t.hm-2和9.05~12.82 t.hm-2,林地土壤的单位面积有效持水量变化范围为257.6~506.6 t.hm-2,土壤饱和持水量的变化范围为2 871.2~3 035 t.hm-2。综合比较,水曲柳针叶混交林静态持水能力都要好于水曲柳纯林,在3种水曲柳针叶混交林中水曲柳红松混交林持水量最大;其次是水曲柳云杉混交林;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最小。  相似文献   

12.
森林可燃物及其燃烧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较详细地分析了落叶松、红松、樟子松、柞树、大山杨及水曲柳这6个树种各自所在林分林下可燃物的特点及其燃烧特性,结果表明:落叶松与水曲柳不易发生火灾,红松和樟子松易发生火灾,大山杨和水曲柳是抗火性树种。提出在造林技术上采用营造混交林或营造防火林带,防止或减少森林火灾,为森林防火及营林用火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用分解袋法研究了胡桃楸、落叶松纯林及其混交林下叶凋落物的分解及养分归还速率,结果表明3种林分叶凋落物分解速率大小为胡桃楸纯林>混交林>落叶松纯林。如排除微生物侵入等的影响,胡桃楸纯林叶凋落物归还N的速率最快,落叶松纯林叶凋落物归还P、K的速率最快;二者组成混交林后,混交林叶凋落物归还N的速率较落叶松纯林明显提高,而归还P、K的速率较胡桃楸纯林明显提高。胡桃楸与落叶松混交后叶凋落物养分归还速率较其各自纯林的要高,这可能是混交林增产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以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07年和2008年5月(春)、7月(夏)和10月(秋)分别对2个林分土壤线虫进行调查研究,采用淘洗-过筛-蔗糖离心法提取土壤线虫,探讨土壤总线虫和各营养类群线虫密度的土层变化与季节动态,以及它们与土壤温度、湿度和pH值的关系.结果表明:1)水曲柳林总线虫密度显著高于落叶松林,水曲柳林每100 g干土中1079条,落叶松林每100g干土394条(2年平均值),其中植食线虫占比例最高,食细菌线虫次之,杂食-捕食线虫和食真菌线虫密度最少;2)土壤总线虫和各营养类群线虫密度均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下降,且各土壤深度间差异显著;3)在2林分中,土壤总线虫和各营养类群线虫密度均在秋季(10月)最高,秋季与夏季或春季差异显著;4)土壤水分和pH值与线虫总密度显著负相关,春季和夏季土壤温度与线虫密度显著正相关,这3个因子的综合作用可以解释线虫总密度变异的46%(水曲柳)和49%(落叶松).这些研究结果对于了解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线虫密度变化,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帽儿山人工林地表可燃物中的木质素降解真菌,探究木质素降解菌对不同森林地表可燃物的分解效果,以期找到能够有效降解森林可燃物的真菌菌种,为应用生物降解方法降低森林地表可燃物载量从而降低森林火灾发生概率与森林火险指数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方法】采集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尖砬沟森林培育实验站的落叶松、胡桃楸、水曲柳纯林与胡桃楸-落叶松、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内的凋落叶,采用添加抗生素的麦芽浸粉(MEA)培养基进行真菌的分离培养,之后采用愈创木酚平板显色法进行初筛,根据测定菌株的显色情况及菌落圈与显色圈比值筛选高活性木质素降解酶菌株,复筛利用苯胺蓝平板脱色法对菌株木质素氧化酶系进行定性测定,对2次筛选获得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及分子鉴定,然后以胡桃楸、水曲柳、落叶松3种可燃物样品作为分解基质,接入木质素降解菌单一及混合菌液,于28℃恒温培养7 d,分别测定经培养后基质中的木质素含量,分析木质素分解规律。【结果】由MEA培养基筛选出的9株真菌有5株在PDA-愈创木酚培养基上发生了显色反应,且菌株B6和Y3的R/r <1,即该2株菌能优先降解木质素;苯胺蓝平板脱色试验结果显示菌株B6和Y3均可使培养基蓝色褪去,即均具有LiP与MnP酶活性;经形态学及分子鉴定,菌株B6为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菌株Y3为桦褶孔菌Lenzites betulinus;地表可燃物样品降解试验结果显示,经单一菌液与两者混合菌液培养后,样品中木质素含量均有下降,且经混合菌液处理后的3种可燃物基质表现出相对较好的降解效果;3种基质降解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水曲柳>胡桃楸>落叶松;菌种Y3对木质素的降解效果较菌种B6好。【结论】混合菌液对可燃物中木质素的分解能力较单一菌液强;菌株B6和Y3之间无拮抗作用,混合后产生协同效应,使木质素降解酶系活力提高,从而可提高木质素降解率;菌种Y3降解能力强于B6;可燃物样品中木质素降解效果因基质不同而存在差异,阔叶可燃物比针叶可燃物易分解。经筛选出的木质素降解菌能有效降解可燃物中的木质素,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森林地表可燃物载量,从而降低森林火灾风险。  相似文献   

16.
对长白落叶松与水曲柳二代林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长白落叶松(Larix gmelini)人工林的二代林更新是林区营林工作面临的一个大问题,由于落叶松人工纯林的种种弊端,特别是林地酸化和肥力的减退,引起了人们关注。通过试验证明了对长白落叶松间伐第一次后,可以直接营造水曲柳二代林,通过第二次间伐可以保证二代林的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7.
ResearchSiteThestudywascarriedoutinMaoersl1anExperimentalForestFarmof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45"2O'~45"25'Nandl27"3O'~I27"34'E).Tl1eaverageeleva-tionofthisareais3OOm.Annualaveragetemperatureis2.7"C.Annualaverageprecipitationis720mm.Frost-freeperi0disl2O~l4Odays.SoiltypeistypicaIdarkbrownforests0il.Tl1evegetationbeIongstoChangbaiMountainflora.Broad-IeavedKoreanpineforestasprimitiveclimaxcommunityhasbecometypi-calnaturalsec0ndaryforestduetodisturbanceanddestroyfrommankindinrecent…  相似文献   

18.
王凤霞 《林业研究》1996,7(2):20-24
STUDYAREAANDareTH0DThestUdyareawasatthecompatheentllofXinkenIllWorkingUnitinchoershanExPenmentalForestFann,NortheastF0restryUniversity.Dunngthespnngofl967,Dahu-nanlarchwasplantedintheleftlandofsecon-daryf0rest.Beforeorafterplanhng,mal1yMancl1tlrial1ash,e1l11withwhitebarkandsolneotherbroad-leavedtLreesinvadedandgrewwell.NowManchunanashandDahu-nanlarchn1ixedforestshavebeenf0n11ed,inwhichManchurianashisdolninant.lnl984,2Pen1lanentplotsweresetupwiththeslzeof0.O6hnl',facil1gsouthea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