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分别对毛竹林采用施放苦参碱·烟碱烟剂、喷施白僵菌粉剂及苏云金杆菌粉剂等3种生物药剂,进行两色绿刺蛾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林间施用3种药剂后10 d,两色绿刺蛾防治效果分别达95.23%、87.89%、89.34%,防治效果明显,表明该3种药剂均可单一或综合使用于两色绿刺蛾幼虫的防治,其中以施放苦参碱·烟碱烟剂对两色绿刺蛾幼虫表现出死亡率高、死亡速度快,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阜新地区松毛虫的最佳防治药剂,以2016年阜新地区3~4龄松毛虫为防治对象,对白僵菌粉、苏云金杆菌、25%灭幼脲3号悬浮剂3种无公害药剂的防治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几种药剂对松毛虫均显示了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达到了86.7%以上,其中25%灭幼脲3号悬浮剂防效最佳,持效性强;苏云金杆菌的速效性较好,白僵菌粉具有一定的迟效性。2017年在阜新地区林间开展的松毛虫大面积防治试验显示,3种药剂总体防效以25%灭幼脲3号悬浮剂最优。大面积防治可有针对性地对药剂进行单一或合并使用。  相似文献   

3.
在福建省宁化国有林场发生松茸毒蛾的马尾松林中应用印楝素乳油、苦参碱水剂、苏云金杆菌悬浮剂、森得保粉剂4种药剂对松茸毒蛾进行林间无公害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施药14 d后松茸毒蛾校正后的最低死亡率为88. 2%、最高死亡率为93. 5%,4种药剂均具有显著的杀虫效果,其中以森得保粉剂的校正死亡率最高且与其他3种药剂差异显著。林间无公害防治松茸毒蛾可优先采用森得保粉剂。  相似文献   

4.
在兴城地区选择白僵菌粉、苏云金杆菌、25%灭幼脲3号悬浮剂等几种无公害药剂对3~4龄赤松毛虫进行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所选药剂防治效果均比较理想,达到86.9%以上,其中苏云金杆菌相对药效较快,白僵菌粉有更好的迟效性;大面积的防治试验结果显示,3种药剂的总体防治效果均较好,且对环境安全性好,值得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5.
使用B.t(苏云金杆菌)和白僵菌与DCPV(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复配,在高脂马尾松幼林进行林间试验,对其速效性及持效性进行观测,以评价微生物制剂复配DCPV对林间松毛虫防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DCPV林间使用时,加入B.t复配,其速效性表现良好,但持毒期短;DCPV与白僵菌复配,在短期内白僵菌未起到明显毒杀作用,但活虫感染率较高,至用药后1年,白僵菌起到了良好的寄生及致死作用;施药后2年,药剂对松毛虫的持续控制,由DCPV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4种无公害药剂林间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在福建省将乐县对虫龄3~4龄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选用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森得保、25%阿维灭幼脲等4种无公害药剂进行林间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马尾松毛虫防治效果达86%以上,其中森得保和阿维灭幼脲药效快,对高虫口林分控制效果好;白僵菌药效慢,但持效性好。并根据2010—2014年各年度不同发生区林间虫口密度,有针对性地选择药剂进行大面积防治试验,5 a间应用4种药剂防治马尾松毛虫总平均防治效果达90.54%,且没有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6 a的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剂采取机动喷粉或超轻型飞机大面积防治,工效高,而且高效、稳定、安全、持效,是值得推广的生物杀虫剂。  相似文献   

7.
白僵菌乳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杀虫微生物粉剂改为油剂、乳剂可大大提高杀虫微生物的利用率,提高杀虫效果。苏云金杆菌乳剂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已有商品生产,但白僵菌乳剂目前尚未见报道。近几年来广东省应用白僵菌油剂防治马尾松毛虫取得显著效果,但油剂中的稀释剂二线油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兴城地区松毛虫的最佳防治药剂,试验前期以2016年兴城地区3~4龄松毛虫为研究对象,对白僵菌粉、Bt、25%灭幼脲悬浮剂3种无公害的药剂的防治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松毛虫均显示了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达到了86.7%以上。其中25%灭幼脲悬浮剂防效最佳,持效性强;Bt的速效性较好、白僵菌粉具有一定的迟效性。2017年追加开展了兴城地区林间松毛虫大面积防治试验,结合施药后松毛虫的发生情况来看,3种药剂总体防效尚佳,25%灭幼脲悬浮剂最优,在大面积防治中可有针对性地对这些药剂进行单一或合并使用。  相似文献   

9.
油松毛虫是危害油松人工林的主要虫害,为探索高效、环保、经济的油松毛虫防治方法,选择苏云金杆菌、白僵菌、苦参碱和阿维菌素4种生物杀虫剂,在推荐使用剂量的前提下,研究4种生物杀虫剂对油松毛虫进行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苏云金杆菌、白僵菌、苦参碱和阿维菌素4种生物杀虫剂对油松毛虫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并以200亿孢子/g白僵菌...  相似文献   

10.
应用白僵菌Bbfj菌株、苏云金杆菌(Bt)粉剂及其不同配比的混剂对马尾松毛虫幼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混剂防效好于白僵菌Bbfj和Bt单剂,而且有一定的速效作用;筛选出Bbfj与Bt粉剂以2∶1比例混合防治最适,大规模防治平均效果达90%以上。Bbfj与Bt混合防治是快速而持续控制马尾松毛虫的有效手段,为探索配制马尾松毛虫复合微生物杀虫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复合生物杀虫剂防治思茅松毛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白僵菌、苏云金杆菌、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 (DCPV)和 15 %保丰等 4种杀虫剂对 2~ 3龄思茅松毛虫幼虫进行了毒力测定。并通过林间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了复合生物杀虫剂最佳组合A3 B1C3 D1,即白僵菌 1 4× 10 6孢子·ml-1+苏云金杆菌 1 6× 10 8孢子·ml-1+DCPV 5× 10 6PIB·ml-1+15 %保丰 4 0 0 0倍液。研究表明在复合杀虫剂中保丰、苏云金杆菌对防治效果有显著影响。林间大面积防治试验表明 ,复合杀虫剂的防治效果优于单一生物杀虫剂  相似文献   

12.
为在北方应用白僵菌防治油松毛虫,笔者采用从灵丘县干旱林区分离得到的油松毛虫病原球孢白僵菌菌株Beauveria bassiana CGMCC NO.1573制备的孢子悬浮液和营养型湿菌粉剂,分别在冬季和春季对越冬的油松毛虫幼虫进行防治。结果显示:用2×106个/mL孢子悬浮液的防治效果不好,校正死亡率只有21%~29%;冬季用菌粉防治效果较好,感染率达到70.4%~85.4%;春季施用菌粉15 d~20 d,感染率达47.1%~54.5%.结论认为,在树干基部和枯落物下撒施"白僵菌营养型湿菌粉剂"集中防治越冬幼虫是北方防治油松毛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采取不同类型药剂防治松毛虫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化学农药溴氰菊酯防治,灭虫率达98.4%~98.3%,但大部分松毛虫的天敌亦被灭杀,翌春复查,虫口密度3~5条.株-1,林分仍存潜在威胁;使用Bt生物杀虫剂和灭幼脲防治,灭虫率达99%以上,林中有益昆虫正常活动,翌春复查,虫口密度0~1条.株-1,可以看出:采用生物杀虫剂防治松毛虫效果最好,可有效杀死和消灭松毛虫,还不污染环境,不杀伤杀死各种农林作物害虫的天敌,对人畜均不构成危害。  相似文献   

14.
为寻找马尾松松毛虫的生物防治1种有效方法,笔者对4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WP进行了4种浓度、4种用药后时间的方法进行对比差异实验。结果表明:4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WP3 000 g/hm2对马尾松毛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7 d防效达90.33%,药后15 d防效达96.00%。4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WP防治马尾松毛虫杀虫速度快、效果好,是马尾松毛虫1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云南松毛虫是柏木上的主要食叶有害生物,笔者通过比较人工摘茧、氧化乐果治理、灭幼脲治理、白僵菌治理、苏脲Ⅰ号胶悬剂混合白僵菌治理得出结论:苏脲Ⅰ号胶悬剂与白僵菌混用是治理云南松毛虫的最好方法,在3龄前幼虫期能较快速有效控制云南松毛虫对柏木的危害,也能长期有效地抑制云南松毛虫的大发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应用白僵菌 (Bb)、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 (LxNPV)、苏云金杆菌 (Bt)和溴氰菊酯粉剂及其不同配比的混合粉剂对木毒蛾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比较试验 ,筛选出Bb与LxNPV(2× 1 0 6PIB·g-1)、Bt(1 4 0× 1 0 8·g-1)和 0 0 5 %溴氰菊酯(D)粉剂 ,以 2∶1∶1∶1比例混合粉剂防治效果最好 ,平均效果达 92 1 % ,较 4种单剂防治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为探索配制木毒蛾复合生化杀虫剂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生产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中国森林食叶害虫防治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森林食叶害虫研究概况。化学杀虫剂是防治食叶害虫的主要手段,在树干上涂毒环、打孔注药可防治多种食叶害虫。松毛虫赤眼蜂和白僵菌已被大量应用。利用病毒治虫正在发展。用黑光灯诱杀可降低害虫密度。  相似文献   

18.
对白僵菌、苏云金杆菌和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3种林用杀虫微生物油烟剂的配制技术、助悬剂筛选进行了研究,对初步配制成的3种油烟剂成烟性能、成烟后孢子活力进行了观察和测定。以松毛虫和松茸毒蛾为试虫进行了林间套笼毒力测定和林间小区毒力试验。结果表明:3种油烟剂对松毛虫和松茸毒蛾有较好的致死和感染效果,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油烟剂和常量喷雾水剂所至松茸毒蛾4龄幼虫死亡规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在室内利用不同浓度的球孢白僵菌Z28菌悬液对小蠹的幼虫和成虫进行了感染,随浓度增加幼虫和成虫死亡率均随之增加.在相同条件下,白僵菌侵染幼虫能力高于成虫,侵染致死时间幼虫也短于成虫.在室外使用涂刷和注菌2种方式对小蠹虫进行了防治.浓度为0.1亿孢子/mL和1亿孢子/mL利用注菌方式防治小蠹效果明显高于涂刷;但当浓度达到10亿孢子/mL时,2种接菌方式之间无显著差异.经过连续3年监测发现,未防治区有虫株树和虫口密度相对比较稳定,虫口密度居高不下.化防区有虫株数和虫口密度波动性大,与化防区相比白僵菌防治区表现出持续有效控制的优势,但2年后控效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