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0 毫秒
1.
组织召开海峡两岸水土保持技术与循环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的目的在于交流进展,介绍经验,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以利于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研讨会的主题是有效防控水土流失,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力求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实现环境友好、持续发展。专家们结合乡村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5个方面对策:(1)深入乡村实际,开展调查研究;(2)坚持创新驱动,服务转型升级;(3)防控水土流失,发展循环农业;(4)促进两岸交流,实现优势互补;(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2.
水土流失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南方红壤区是我国水土保持的重点地区之一。当前造成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在于山地土壤肥力低、土地利用不合理、技术措施较单一、主导产业不突出、新增开发面积大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水土流失治理与循环农业产业关系分析,总结南方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与循环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并结合区域生产与山地开发实际,提出南方水土流失区治理防控与发展循环农业互动互利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正>构建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体系就应该重点解决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存在的重要问题,促使循环农业经济与区域生态环境发展相辅相成。那么应该从完善农业服务配套体系;实现绿色生产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保证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内清洁排放并且产品安全;提升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水平。一、提升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水平农业经济体系基础农业产业是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基础,其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区域生态循环农业  相似文献   

4.
文章阐述了防控山地水土流失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间的内在联系和防控水土流失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总结了福建省长汀县水土保持的经验与主要成效,同时结合山区农业发展实际,提出构建富有区域特色的水土保持模式与发展循环农业技术的对策,以期为建设"生态美,百姓富"的新农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构建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体系就应该重点解决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存在的重要问题,促使循环农业经济与区域生态环境发展相辅相成。那么应该从完善农业服务配套体系;实现绿色生产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保证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内清洁排放并且产品安全;提升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水平。一、提升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水平农业经济体系基础农业产业是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基础,其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区域生态循环农业  相似文献   

6.
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国勤 《农学学报》2015,5(3):113-121
自2009年12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以来,江西省正全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由于循环农业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友好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近年来江西省在该区域正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循环农业是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典型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农业的意义、优势、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等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农业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升干部群众素质和助推建设“美丽湖区”等多方面的意义;(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农业具有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生物多样、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基础良好和政策扶持等诸多有利条件和优势;(3)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主要有立体型、共生型、再生型、循环型、减灾型、休闲型、低碳型和复合型等类型与模式;(4)根据调查,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循环农业发展尚存在认识不深、重视不够、资金不足、技术不新、模式不优、推广不力、素质不高、规模不大、链接不紧、交流不多、奖惩不力和效益不佳等各种问题;(5)针对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如下对策和措施:加强学习,加深认识;科学规划,有序发展;增加投入,改善条件;优化模式,创新技术;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培训人才,提升素质;开展交流,扩大合作;健全制度,规范管理;重视科技,加强研发;强化推广,服务“三农”。  相似文献   

7.
由于山区降雨量大、土壤抗蚀性差,以及人为不合理开发等原因,福建省山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因此,开展福建山地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意义重大。但山区水土流失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注重发挥绿色优势,合理利用资源,尤其是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过程中,探索现代循环农业发展之路。梳理归纳了山区典型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线的农业生态经济开发模式;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农业开发模式;以微生物为核心的农业发展模式;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农业循环模式;以秸秆废弃物循环利用为中心的农业发展模式;以流域为单元的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同时,提出了山地水土流失防控与现代循环农业耦合发展对策,以期为福建省山区水土流失区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民和县退耕还林(草)的效应及后续发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民和县为例,应用数据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后的生态和社会效应,结果表明,退耕工程实施后改善了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和微气候环境,优化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但仍存在退耕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特色农业形成农业产业链等后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循环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兰宗宝  林涛  莫彬 《广东农业科学》2009,(2):129-132,144
循环农业遵循3R原则,实现了农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其发展模式包括能源综合利用模式.农村庭院型发展模式、农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模式、绿色有机农业模式.介绍了循环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加强水土资源的管理,高效利用,防止水土流失和污染;开发农村新能源,发展生态农业,减少环境破坏和污染;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整治农村环境,确保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转变政府观念,加强对发展循环农业的宣传、规划和协调工作:增加资金投入,扶持和激励发展循环农业;加强科技研究、开发、推广,为发展循环农业提供技术支撑;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确保循环农业健康发展等一系列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从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现状分析入手,阐述南方丘陵红壤侵蚀退化地的水土流失特征与主要防控成效,总结4种具有示范推广意义的治理型循环农业开发模式:(1)以合理统筹兼顾为主线的特色农业开发模式;(2)以资源合理配置为核心的立体农业开发模式;(3)以沼气综合利用为纽带的循环农业开发模式;(4)以拓展生态旅游为特色的观光农业开发模式,并据此提出与南方山区农村社会、经济、生态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乡村循环农业发展对策:一是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山区科学发展规划;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引领乡村循环农业开发;三是科技创新驱动,实施科企工农有机结合;四是创新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投入要素作用;五是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和现状,分析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实现农业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为低碳农业是对石化农业的反思与超越。在分析我国低碳农业实践特点及其发展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发展我国低碳农业的措施:(1)以产业化经营实现低碳生态农业高效益;(2)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3)创新技术体系,发挥技术支撑作用;(4)利用政策杠杆减少化肥等石化产品的使用量;(5)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等。  相似文献   

13.
在系统分析泉家沟试验区小流域综合治理15 a实践的基础上,肯定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大量兴修基本农田、营造人工植被、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增加农田能量投入等途径,完全可以实现生态农业的目标.泉家沟试区以养猪-沼气-大棚菜"三位一体"为主的生态户的出现,标志着试区生态农业雏型已经形成.控制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将成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发展研究Ⅱ——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面临着3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资源、生态与环境问题,包括资源锐减、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环境污染、农业灾害和生物多样性衰退等;二是农业可持续能力问题,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农民素质普遍较低、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三是粮食与食物安全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亟待研究对策和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上游流域的水土流失,特别是“四大片”重点水土流失区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植被处于逆向演替状态。水土流失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严重障碍,也是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农村贫困的根源。它不仅关系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危,而且影响着整个长江干流的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和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农业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引黄入晋北干线工程水土保持生物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晋西北黄土高原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流失问题,基于气候、地貌、区域水土流失特征及工程建设期水土流失成因等要素的系统诊断分析,提出以分类治理、植被结构优化类型和技术措施组装配套为主体的生物措施方案和技术途径。实践证明,这些措施产生了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这一范式的总结为华北地区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生态治理提供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方淑荣 《吉林农业科学》2006,31(6):22-24,40
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其环保安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吉林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但目前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如肥沃的黑土大量流失、农业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给该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黑土地,促进吉林农业的持续发展。作者分析了吉林省黑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一是人为因素,如随着人口增加和片面地追求产量,多年来农民过度垦荒和不合理地耕作;二是自然因素,如风蚀、雨蚀、冻融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黑土地,促进吉林农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南方红壤丘陵水土流失防控与循环农业模式,并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分析我国南方红壤山地水土流失的成因和长期治理却收效不显著的原因,提出南方丘陵水土流失区综合防控的基本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种模式的关键技术、经济效益、生态服务功能和固碳增汇效果。[结果]南方丘陵水土流失区综合防控的基本思路即:将水土流失防治与现代农业生产相结合,构建"果(茶)-草-畜-沼"水土流失综合防控的循环农业模式;应用效果分析表明,在南方丘陵区建立循环农业模式以防控水土流失效果显著,能同时满足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结论]该研究建立了一种适合南方红壤山地水土流失治理与农业保护性开发的有效模式,可带动山区生态恢复与乡村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