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木麻黄北移引种驯化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木麻黄 (Casuarinaequisetifolia)原产于大洋洲、太平洋岛屿及东南亚地区 ,由于具有速生、防风固沙、抗旱耐盐碱等特性 ,已成为我国热带、亚热带滨海地区最重要的防护林树种。木麻黄海滨防护林带最北已延至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南侧 ,成为我国引进澳大利亚热  相似文献   

2.
木麻黄(Oasuarina equisetifolia)又称驳骨树、马尾树、澳洲铁木,属木麻黄科,是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主要树种,也是我市沿海防风固沙农田防护林的先锋树种之一,为常绿乔木,高达30m,胸径70cm。其树干通直,主根深长,侧根发达,具有根瘤菌共生,喜光,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能耐盐碱,适宜在滨海有机质和含氮量很低瘠薄的沙土上迅速生长。它与湿地松混交造林形成复层混交林,筑成沿海防护林带,防风固沙抗风力强,10级以下风力能正常生长。多年来,我市在沿海育苗营造不少木麻黄防护林带。笔者根据几年来的育苗实践,对木麻黄种子育苗进行不同方式试验,摸索出几点种子育苗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
营造木麻黄与榕树混交林,作沿海防护林带树种选择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榕树适应性强,胸径生长比木麻黄快89.5%,盖度大135%。能改变沿海防护林带树种结构单一的状况,提高林带的防护效能,为沿海防护林带更新提供新的抗风树种。  相似文献   

4.
针对福建沿海木麻黄防护林更新难的问题,在平潭岛进行了木麻黄农田防护林带更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原林带边耕地上营造的木麻黄生长良好。据测定,普通木麻黄年均生长速度达1.08m,粗枝木麻黄年均生长速度为0.72m;普通木麻黄生长速度超过粗枝木麻黄,两者差异极为显著;原耕地新造木麻黄带生长速度超过原为林带迹地新造的木麻黄林带,两者差异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木麻黄防护林带对改善农田小气候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木麻黄防护林带庇护下的农田小气候进行定位观测,分析了木麻黄林带的防护功能,结果表明:木麻黄农田防护林带具有降低风速的作用,背风面20~100 m,风速比对照点降低27%~67%,且随着风速的增大,降低风速的效果越明显;林带对气温和地温具有调节作用,背风面各点白天增温,夜间降温;林带能够减小蒸发量,林带背风面20~100 m范围内日均蒸发量比对照点降低16.2%~24.2%。  相似文献   

6.
福建沿海木麻黄枯死原因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沿海木麻黄枯死现象严重,经调查、镜检及致病性鉴定确认死亡原因是青枯病危害所致。地力及抚育管理可影响发病程度。木麻黄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别。普通木麻黄发病最重,细枝木麻黄次之,粗枝木麻黄抗病。 福建省沿海地区木麻黄人工林面积约50万亩,目前立木枯死严重,在平潭、长乐县的林  相似文献   

7.
福建沿海地区木麻黄迹地更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福建沿海地区木麻黄迹地更新难的问题,在平潭县芦洋农场进行了农地与迹地营造木麻黄防护林带更新试验,根据两带木麻黄生长情况,从土壤机械组成、化学基本组成以及土壤微量营养元素与木麻黄小枝微量营养元素铜、锌、硼、钼的含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长期种植木麻黄迹地的酸性沙质土,土壤中有效钼长期消耗,造成土壤有效钼的缺乏,是迹地木麻黄生长不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沙枣可吸引光肩星天牛产卵,又能控制其卵不能产生后代,对易感天牛危害的林分有明显的控害功能。通过野外实验,沙枣树上刻槽最高值为63.50,最低值为47.60。配植沙枣的杨树防护林带,光肩星天牛刘槽均值从9.80下降为1.48,林带受害轻而无枯死;没有配植沙枣的杨树防护林带全部枯死。  相似文献   

9.
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不同群落生物量和能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福建省东山县海岸基干防护林带中木麻黄 -厚荚相思群落、木麻黄 -湿地松群落和单一木麻黄群落的生物量和能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基干防护林带中 ,复合群落的生物量和能量均要高于单一群落 ,其中木麻黄 -厚荚相思群落中的生物量和能量最高 ,为 1 670 0 64g·m- 2 和 3 41 685 70kJ·m- 2 ,其次是木麻黄-湿地松群落 1 0 1 0 4 62g·m- 2 和 2 1 0 1 2 8 3 0kJ·m- 2 ,单一木麻黄群落最低 ,为 5 1 2 9 87g·m- 2 和 1 0 5 75 1 40kJ·m- 2 。在木麻黄 -厚荚相思群落中 ,木麻黄各组分干重热值为 1 9 83~ 2 1 5 2kJ·g,厚荚相思各组分热值为2 0 0 0~ 2 3 77kJ·g- 1 ;木麻黄 -湿地松群落 ,木麻黄各组分热值为 1 9 47~ 2 0 83kJ·g- 1 ,湿地松各组分热值为2 0 5 4~ 2 1 5 4kJ·g- 1 ;单一木麻黄群落 ,木麻黄各组分热值为 1 9 98~ 2 1 2 7kJ·g- 1 。在不同群落结构中木麻黄各组分的热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木麻黄 -厚荚相思群落中木麻黄各组分热值最大 ,其次是单一木麻黄群落 ,木麻黄 -湿地松群落中最小。不同的混交模式产生不同的混交效果 ,木麻黄 -厚荚相思群落的生物量是木麻黄 -湿地松群落的 1 65倍 ,是单一木麻黄群落的 3 2 6倍 ,能量是木麻黄 -湿地松群落的 1 63倍 ,是单一木麻  相似文献   

10.
农田木麻黄防护林网更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沿海沙地农田防护林网中的木麻黄更新试验,结果认为:福建沿海农田木麻黄防护林更新迹地的沙壤都比较贫瘠且普遍存在P元素的缺乏;补充元素技术可有效地促进更新林带的生长;木麻黄优良无性系的利用能提高更新林带的保存率和生长量;农田木麻黄防护林带更新配套技术的实施可取得良好的更新效果,防护效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梨圆蚧种群变动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梨圆蚧种群变动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李明贵,陈玉娟,何绍春,曲树勤(丹东市森防检疫站118000)近年来,丹东地区由于梨圆以(梨笠圆盾蚧)(QuadraspidiotusperniciosusComst.)的为害,造成白榆生长衰弱以致枯死。据调查,东港市...  相似文献   

12.
木麻黄害虫星天牛生活习性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起 《林业科学研究》1997,10(5):551-555
木麻黄害虫星天牛生活习性及防治*徐起关键词木麻黄星天牛生活习性防治近年来,浙江省沿海防护林的主栽树种——木麻黄(CasuarinaequisetifoliaL.)受星天牛(AnoplophorachinensisForster)危害日益严重。据作者对...  相似文献   

13.
木麻黄(Gasuarina eqnisetipolia L.)耐盐碱,抗风沙,是营造沿海防护林的理想树种。一九七五年以来,苍南县宜山区白沙公社在沿海堤塘上营造了木麻黄防护林带12609米,65940株,初步显示出防风抗沙,固堤保田的效能。一九八二年五月,由于人为破坏,使该公社七河大队312米的防护林带毁于一旦。翌年,被伐的防护林陆续长出萌条,与同等立地条件下营造的实生林相比,高、径生长量均占明显优势。为此,我们于一九八四年初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4.
为修复强风区域海岸退化防护林带,同时提升防风效能,选择抗性优良的3个木麻黄品系,运用不同的混交模式对其生长指标及防风效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3个木麻黄品系均参与的混交模式中,3个木麻黄品系的保存率均最高,生长指标除圆头木麻黄外,“惠-1”木麻黄和千头木麻黄均最高;防风效能方面,3个木麻黄品系均参与的混交模式中,在不同高度的防风效能均最高,该混交模式可以在海岸退化防护林修复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粗杂木麻黄对青枯病抗性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木麻黄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F.Smith)是木麻黄的一种严重病害,广东、广西和福建等省(区)均有发生。1964年我们在广东省阳江县海陵岛首先发现。此后二十多年间,沿海防护林带的木麻黄频受其害,严重病区有电白县的博贺林带和南海林带,惠来县的绿洲林场,海南岛的新海林场和湛江市的南三岛林场。这是木麻  相似文献   

16.
建立沿海防护林主要目的是减弱海陆风的风力及其引起的风暴潮、飞沙、飞盐对岸基受防护区域的破坏,防护林区域风场的特征是评估其防护功能的基础.通过分析广东省滨海典型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防护林带2009年7月-2010年6月的梯度系统观测数据,对木麻黄防护林带前沿海滨,防护林带内垂直分层风速、风向及林带后不同位置周年连续观测的风速、风向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比较了典型木麻黄防护林带的风场特征及其防风效能.结果表明:(1)林带前沿观测到海陆风频率为64%,林冠上方观测到的海陆风频率为73%,表明观测区域是以海陆风为主风向.(2)在最大风速情景下,防护林带冠层上方、林带后1倍、5倍、10倍树高处的防风效能分别为23.2%、33.1%、6.6%、10.0%、15.1%;在年均风速情景下,防护林带冠层上方、林带后1倍、5倍、10倍树高处的防风效能分别为26.8%、65.0%、23.4%、28.4%.(3)1 a的观测期内月均风速最高为4月的3.77m·s-1,最低为8月的1.66 m· s-1.(4)防护林区域不同防护位置风速平均日变化规律是白天高于夜晚,日出后风速逐渐升高,到午间11:00-13:30时风速最高,13:30时后风速逐渐减弱,19:00-7:00时平均风速变化比较平稳.(5)防护林带内不同高度风速日均整时变化趋势相近,相比冠层内部各高度,冠层顶部高20 m处风速最高,且有更多比日变化振幅小的脉动波动.  相似文献   

17.
福建漳浦县古雷半岛,沙荒灾害面积占总土地面积60%以上,群众迫切要求营造木麻黄防护林带,但种苗缺乏,难于进行。林业员洪亚坤同志敢想敢说敢做,大胆打破采种育苗的陈规,选自己村里水塘边的沙地当试验地,塘边生的木麻黄当试材,于七月间把三年生的木麻黄侧枝侧根各三条,进行埋条,分根繁殖试验。十月初检查,株株萌芽生根,成长良好,最高的达84厘米,根径0.5厘米,根系发达,最长的19厘米,一根侧枝或侧根能萌出茁壮的幼苗5—6枝。这个经验解决了福建省当前营造木麻黄防护林带缺乏种苗的问题。现将方法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8.
福建滨海木麻黄防护林带的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福建平潭岛木麻黄防护林带生物量、生产力和生态经济效益进行 3a的定位研究 ,结果表明 ,木麻黄防护林带现存生物量为 3 5 0 2 5t·hm- 2 ,其净初级生产力为 2 3 91 8t·hm- 2 a- 1 。其有效防护范围为林带迎风面距林带 1 0H和林带背风面距林带 1 5H内。林带风速平均降低 2 4 3 % ,土壤细沙含量平均提高1 1 % ,蒸发量平均降低 1 5 7% ,土壤表层含水量提高 1 1 % ;降水量增加 46 1mm。林带防护范围内大麦产量提高 1 5 % ,大麦千粒重增加 7% ,粗淀粉含量提高 4 8%。表明木麻黄仍是目前我省沿海地区防护林的首选树种 ,具有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 ,对改善滨海地区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木麻黄种,对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的抗性有所不同。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是感病种;细枝木麻黄(C.cunninghamiana)和粗枝木麻黄(C.glauca)的抗病性较强。我省“崇武”以北地区木麻黄林木枯死率高,气候不是主要限制因子,与树种的抗病性和所占面积比例有关。沿海沙地有粘土间层的林地,其保水、保肥力较好,二代更新的林木生长良好。不同种的木麻黄其结瘤特性有明显的差异。于8年生的幼林中,木麻黄的根瘤固氮酶活性低于其他二个种。不论是木麻黄或细枝木麻黄,施肥区林木的生长均超过对照不施肥区。  相似文献   

20.
木麻黄不同株行距配置抗台风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不同密度的木麻黄沿海防护林的抗台风效果进行风害调查,结果表明:沿海防护林带采用“窄行宽株”的配置方式是提高防护林抗击台风性能的最佳方式;在各种密度中,以1.3m×1.7m的栽植密度抗风效果较佳;造林密度越小,其抗风能力就越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