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对花生属植物10个栽培种和10个野生种的酯酶同工酶谱带进行测定分析。根据酶谱的差异,栽培种花生与花生区组野生种的平均相似值为12.93%,与其他区组相比其相似值高。表明两者间亲缘关系较近,从生化测定证实了花生区组的野生种是栽培种的近缘祖先的推断。另外,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栽培种与花生区组的各个野生种的亲缘关系也存在差异,其中以珍珠豆型品种与A.durenesis的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花生属植物进行了酯酶同工酶的测定。结果表明:花生属植物有共同的特征酶带,不同种之间的酶带差异较大;与栽培种最相似的野生种是Amonticola;A.batizocoi是花生区组内与栽培种很不相似的野生种;二倍体野生种之间;A.stenosperma与A.cardenasii之间的关系很近,A.villosa与A.batizocoi之间的关系很远  相似文献   

3.
利用SSR分子标记研究花生属种间亲缘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5份花生栽培种资源和花生属六个区组的19份野生种资源为研究材料,通过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其DNA多态性并进行聚类分析。大多数从栽培种基因组分离出的SSR引物能在野生种中扩增出DNA片段,共筛选出21对多态性SSR引物;每对引物在花生基因组中扩增出的条带数为1~13条,在供试材料中扩增出的总条带数为5~40条,平均18.1条,其中多态性条带为4~40条,平均18.0条;SSR引物的多态性指数为0.92~9.04;供试材料间的遗传距离为0.33~0.91,平均0.76。结果表明,大多数花生SSR引物为多位点引物,花生属种间种质存在丰富的DNA多态性, A. duranensis是花生栽培种(A. hypogaea L.)的野生种亲本之一,与花生区组野生种亲缘关系最近的是异形花区组,最远的是大根区组。  相似文献   

4.
花生不同品种及组织间同工酶变化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5 个花生品种及其四种不同组织进行酯酶、过氧化物酶的电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同一组织或同一品种在不同时期、不同组织的酶谱表现有明显差异,但若把各品种不同组织的酯酶酶谱分别叠加起来所得到的总酶带条数是相同的,均具有39 条,只是酶的活性和含量有别而已;品种以及各组织间的过氧化物酶酶谱则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且品种间的酶带多具有其特异性,因而可初步认为用过氧化物酶可用来作为反映种间或品种间亲缘关系及遗传变异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5.
以花生四大类型栽培种为母本,4个人工合成双二倍体野生种杂种为父本组成16个杂交组合,结果表明:16个组合的花果率和针果率变化范围都很大,显示各组合间杂交亲和力有较大的差异。野生种杂交种中以(Arachis.cardenasii×Arachis.batizocoi)F2为父本与栽培种杂交的亲和力最大;而栽培种类型中以天津豆(普通型)为母本与野生种杂种杂交的亲和力最大;但珍珠豆型与4个野生种杂种之间杂交的亲和力差异最小。16个组合中有许多授粉花不能形成果针而相互间表现不同差异。果针形成正常荚果有4种败育现象。  相似文献   

6.
揭示栽培种花生(Arachis hypogaea L.)与同属花生区组野生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可为野生资源引入和遗传资源保存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基于已公布的栽培种花生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以11份花生区组的野生种资源和44份不同类型的栽培种花生为研究材料,利用GBS(Genotyping-by Sequencing)测序结果中能够比对到叶绿体全基因组的序列信息,获得了叶绿体基因组上111个SNP位点和10个InDel位点。根据系统演化树以及主成分判别分析结果显示:与栽培种花生关系最近的野生种是A.monticola,较近的是A.duranensis、A.batizocoi、A.paraguariensist和A.hoehnei,较远的野生种包括A.helodes、A.cardenasii、A.villosa、A.stenosperma。花生区组种间亲缘关系的阐明,对花生远缘杂交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遗传育种花生高产品种的稳产性探讨 。花生杂交育种几个问题的探讨花生辐射诱变遗传育种的研究概况花生高产育种途径的研究 .花生青枯病抗性的品种改良研究 ,山东省花生育种工作的回顾与展望花生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 ·花生主要叶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通径分析花生属四个野生种的核型及N带带型分析夏播特早熟花生品种80一l 5的选育及性状研究高产夏花生新品种一徐花4号”的选育花生新品种冀油4号选育报告花生属植物花粉形态的初步研究以花粉粒大小差异评价花生属植物的分类花生的花粉和胚囊的发育及结构花生胚的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8.
利用贮藏蛋白PAGE电泳鉴定花生远缘杂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花生属二倍体野生种A.cardenasii为父本,地栽培种铁岭四粒红杂交,获得远缘杂种F1。应用花生种子贮藏蛋白SDS-PAGE电泳技术,对交本,母本及F1进行遗传鉴定,并结合形态性状进行分析。电泳结果表明,F1代出现了父本相似带,母本相似带及父母本都没有的新带,按迁移率计,父母本相似系数为0.50,遗传距离为0.50,杂种F1与父本相似系数为0.59,遗传距离为0.41,与母本相似系数为0.65,遗传距离为0.35,杂种F1的形态性状则表现为显性遗传,共显性遗传及超显性遗传。从杂种F1的形态性状观察,表明花生种子贮藏蛋白SDS-PAGE电泳技术鉴定远缘杂种的真实性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甘蔗复合体种质资源野生种的组织培养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比较了割手密、斑茅、蔗茅、五节芒、河八王等甘蔗种质资源野生种的幼叶组织培养条件,首次建立了五节芒和河八王的组织培养体系。结果表明,不同的野生种在愈伤组织诱导率、继代培养再分化能力及再生苗分化率方面均表现出不同,说明甘蔗近缘野生种间在生理和遗传上存在着对培养条件反应的差异,不同的资源材料要选择各自适合的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0.
花生组内种间杂交亲和性及杂种一代研究/张新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河南农业科学.一1994,(3)一1~4分析了花生野生种A.duranensis、A.batizocoi与栽培种Robut33一1的杂交亲和性和F1的细胞学行为。栽培种是由...  相似文献   

11.
花生区组四粒红与根茎区组Arachis glabrata杂交果针经离体培养克服了不亲和性,获得杂种。杂种二代性状出现疯狂分离,但有些性状仍分别倾向双亲。经叶片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酶带的条数、宽窄、活性强弱及迁移率,杂种与双亲有明显差异,也有共同之处,初步证明了杂种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2.
研究结果表明:1.杂种种子吸水快,水解(脂肪)酶活性强;2.杂种根系伤流量大,合成氨基酸量显著高于亲本;3.杂种光合面积大,叶绿素含量高,但光合速率与亲本差异不显著;4.酯酶同工酶的活性及强度与杂种优势有较密切的关系,出现互补或杂种酶带的组合,杂种的产量优势较强.  相似文献   

13.
水分胁迫下稻作幼苗酯酶等同工酶的 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电泳技术对稻作异养期幼苗在水分胁迫下的茎叶、根进行酯酶等同工酶的分析,以探讨稻作抗旱性和生化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水分胁迫后,水旱稻一些品种茎叶的SOD(超氧化岐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若干同工酶酶带活性增强,但在根系中酶带活性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弱。(2)水分胁迫后,水旱稻茎叶中的酯酶同工酶出现一条新的酶带A3。(3)水分胁迫后,早稻根系的酯酶同工酶A1酶带活性减弱程度明显轻于水稻。水旱稻杂种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披碱草属种间杂种抗旱性优势的遗传机理,以加拿大披碱草(J1)、老芒麦(L1)及其种间杂种F1为试验材料,经干旱胁迫处理,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方法,探究干旱胁迫后亲本及种间杂种F1的DNA甲基化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亲本材料L1和J1的DNA平均甲基化水平分别为45.41%和59.53%,杂种F1的DNA甲基化水平为44.24%,说明杂种在形成过程中发生了DNA去甲基化作用。全甲基化在杂交种的DNA甲基化模式中占主导地位。干旱胁迫前亲本L1、J1和杂种F1的DNA甲基化程度分别为32.73%、41.54%和28.00%,杂种F1甲基化水平为亲本材料的75.40%;干旱胁迫后各材料的DNA甲基化程度均增加,平均增幅分别为14.99、20.44和19.78个百分点,说明干旱胁迫对不同材料DNA甲基化水平均有明显影响,且具有特异性。杂种F1的抗旱性最强,其DNA甲基化水平低于亲本,说明杂交种的抗旱性与DNA甲基化水平存在一定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对大豆病毒病抗性不同的大豆杂交亲本及F_1代,接种SMV_1号株系后的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抗病与感病亲本及其F_1代接种后的同工酶谱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感病亲本及F_1代酶的活性增强,酶带数较多,而且部分酶带变宽,颜色变深。抗病亲本则不发生变化。各组合F_1代的酶谱与双亲有关,抗病×抗病的F_1代酶谱与双亲完全相同,抗病×感病的F_1代酶谱偏向抗性亲本,感病×感病的F_1代产生一个双亲所不具备的小分子新杂种酶带。未接种的感病亲本酶谱与抗病亲本相同。植株内部同工酶的变化与成株抗性相一致。因此,我们认为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可作为鉴定大豆抗感病毒病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巴西橡胶树酯酶等同工酶酶谱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巴西橡胶树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等同工酶酶潜在不同材料、不同杂交组合杂种中的变化情况。实验表明,不同叶龄的叶片和不同树龄的叶片、胶乳乳清中的同工酶酶谱有一定的差异。幼龄叶片及1年生幼苗的同工酶带数均较少,活性亦较弱。同一无性系内的成龄树之间的同工酶酶潜无明显差异。就酯酶而言,C-乳清中的同工酶酶带数较叶片丰富,活性亦较强;而过氧化物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同工酶酶谱则反之。不同无性系的酶谱差异,亦以C-清中的酯酶同工酶较显著,特别是其中的C区带,似与胶乳产量有一定的相关,可暂试作为分析鉴定无性系用的标志区带。初步看来杂交亲本的酯酶同工酶酶谱中,如C_a区有明显差别,且又具有C_6带的,则可能有较好的配合力。对此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甘蓝型、白菜型油菜和白花芥蓝的同工酶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发芽种子的子叶中提取酯酶和过氧化物酶,研究比较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莱与亲本白菜型油菜和白花芥蓝以及天然甘蓝型油菜同工酶的模式。合成甘蓝型油菜杂种的同工酶带是两个亲本的综合。但有些例外,这种例外可能是亲本中预先存在的变异。过氧化物酶带(第三条带)可能是白花齐蓝所特有。这条带可使合成甘蓝型油莱与天然甘蓝型油菜区别开来。根据综合比较,进行表型分类也证实了合成甘蓝型油莱与天然甘蓝型油菜分为明显的两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