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林再雄  陈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759-4763
利用中央气象台台风定位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对1323号强台风"菲特"的路径、强度变化和导致浙江中北部暴雨的原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菲特"近海西行的主要原因是高空槽后的高压脊东移叠加在副热带高压上,使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菲特"台风西移的过程中,强的上升运动位于台风中心北侧,为浙江中北部的暴雨提供了必要动力条件;水汽在浙江中北部的强辐合,为浙江中北部的暴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2.
王威 《北京农业》2013,(30):164-16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3年19号台风"天兔"天气过程进行简要分析,其中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是台风从华南沿海登陆的主要原因,活跃的西南季风和副热带高压南侧东南气流交汇形成台风东侧中低层东南风急流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足够的能量和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3.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风云2E卫星资料、MICAPS常规观测资料等,对2014年9月13—18日济宁地区秋季连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连阴雨期间,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在偏北的位置,贝加尔湖以东的低值系统移动缓慢且稳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位置偏北且稳定维持,南亚高压异常偏强,以上条件为此次连阴雨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条件;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气流与北方冷空气交绥于鲁南地区;台风的生消移动是副高稳定维持的一个主要原因。长江中下游北部有高能量锋区长时间维持时,鲁南地区容易形成连阴雨天气;前期降水以盾状云系南侧的低云降水为主,后期降水是副高外围东北—西南向云带稳定维持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马浩  连秋菊  刘文琛 《北京农业》2013,(21):145-146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对1213号台风"启德"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南亚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强盛稳定是"启德"稳定向西北方向移动的主要原因;"启德"近岸时,一直处于弱的垂直风切变中和西南季风加强持续使其强度继续加强;地面无冷空气入侵,且水汽输送不利是广西省北海市没有出现特大暴雨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王远超  梁祥毅  林宝亭  陈明璐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019-13022,13166
利用T213、ECMWF数值预报资料和热带气旋历史资料,对1117号强台风"纳沙"造成广西持续大范围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原因是:"纳沙"登陆后,副热带高压强大,台风环流与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梯度增大,其右侧辐合加强,深厚偏东气流给台风输送了大量的水汽和能量,西南风急流与副高西侧强东南气流形成辐合,北方冷空气从低层南下,东北风与台风后部的东南风形成切变产生对流降水;加上台风自身带来的降水、急流降水以及冷空气入侵降水三部分相接,组成了"纳沙"影响期间的持续性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6.
利用T213、ECMWF数值预报资料和热带气旋历史资料,对1117号强台风"纳沙"造成广西持续大范围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原因是:"纳沙"登陆后,副热带高压强大,台风环流与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梯度增大,其右侧辐合加强,深厚偏东气流给台风输送了大量的水汽和能量,西南风急流与副高西侧强东南气流形成辐合,北方冷空气从低层南下,东北风与台风后部的东南风形成切变产生对流降水;加上台风自身带来的降水、急流降水以及冷空气入侵降水三部分相接,组成了"纳沙"影响期间的持续性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7.
利用ECMWF、NCEP/NCAR等多家数值预报产品、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观测资料,并结合HYSPLIT轨迹模式对2011年发生在皖北的一次特大暴雨进行了分析,深入探讨了此次暴雨预报失败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为一次台风远距离降水;台风和副热带高压的外围环流为此次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输入;西风槽冷空气入侵也是产生这次降水的重要原因。各业务模式对此次降水预报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未能准确预报出台风和副热带高压环流的水汽和热量输送;同时,对西风槽位置的预报偏差也是预报失败的原因之一。结果指出,当有强台风靠近我国的时候,需要考虑台风环流与其他天气系统相互作用进而引发强降水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菏泽市雷暴的形成及其天气形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雷暴形成的必要条件、形成雷暴的主要天气形势等方面对菏泽市雷暴的形成及其天气形势进行分析,其中主要天气形势包括锋面、低空急流、高压槽、南支槽、切变线、副热带高压、台风倒槽、东风波等,同时对雷电监测方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王远超  黎玲  陈明璐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47-19648,19744
综合分析环流背景对热带风景"天鹅"的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天鹅"路径西南行的主要原因是双台风的互旋作用、500 hPa弱的环境风场、引导气流不明显及"天鹅"北侧的大陆高压南侧的东北引导气流加强;"天鹅"中心附近风速的不对称结构也有利于移动路径的趋向性;另外,500 hPa热带风暴中心南北两侧u分量和东西两侧v分量值相对大小的变化,对"天鹅"的移动也有较好的预示性。  相似文献   

10.
周佳 《现代农业科技》2014,(16):227-229
利用Micaps系统所提供的常规资料,对0515号台风卡努期间副热带高压、温度场、温度露点差等物理量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卡努登陆前的移动方向主要受副高南侧的东南气流的引导。整个台风影响过程的降水时空分布明显不均匀,呈现出北多南少的态势。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探空、加密地面资料、卫星云图和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对2012年8月4~5日"苏拉"台风倒槽形成的大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副热带高压和华北高压对峙造成了这次大暴雨过程,是典型的中低纬系统相互作用过程;倒槽东侧东南低空急流从低纬海上为大暴雨区输送了丰富的热量和水汽,同时,在它的左前方成为强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的源地;海上新生成台风西移逼近,台风外围气流的叠加,暴雨增幅;卫星云图上,团状的、密实的强中β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和维持是造成短时强暴雨的直接原因;高层反气旋的增强,加强了高空的抽气效应,使辐合上升加强,暴雨增幅。  相似文献   

12.
对在抚顺地区造成强降水的热带气旋"利奇马"的路径特点、环流形势及物理量场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累积雨量大等特点;台风倒槽配合高空槽东移是此次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此次降水过程动力条件、热力条件、水汽条件均比较良好。  相似文献   

13.
1006号台风“狮子山”引发江淮暴雨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9月2日08时至3日08时,安徽江淮地区出现了暴雨、大暴雨。利用常规天气图及安徽加密雨量站等资料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了仔细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狮子山"移进福建后,由于大陆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对峙,致使其西移减缓且长时间停留。在台风低压、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低槽的共同作用下,低空、超低空两支东南风急流的生成与维持,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动力条件。暴雨区位于低空、超低空急流的北侧和高空急流及700 hPa切变线的南侧,并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及强烈的上升运动区对应。暴雨出现前期,对流参数显示大气层结极不稳定。云图中,台风的螺旋云带十分明显,其北侧有3次MCS的生成与维持。  相似文献   

14.
梁贞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1):175-178
利用各种大气探测资料,采用动力学和热力学原理,从环流背景、主要影响系统、物理量等方面对2008年7月23~28日广东省揭阳市一次高温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夏季出现的高温天气多是由副高加强西伸造成的,此次高温并不仅仅是因为副高主体控制,揭阳市高温过程中台风外围下沉增温的影响也起主要作用;前期受大陆副高的控制,吹弱的西南风,有下沉运动,后期受副高和热带气旋外围偏北下沉气流的共同影响,也是下沉运动。日照时数维持在较大的数值而又没有明显的降水,也是导致此次高温形成的原因。高温结束于台风“凤凰”的外围环流和西南季风作用的降水。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天气学、物理量诊断等方法,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变化入手,分析形成灌南县"903"区域性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此次发生在灌南地区的大暴雨是在高空槽东移、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台风倒槽北上和低层切变配合的环流背景下所产生的。暴雨期间水汽辐合一直维持,为暴雨产生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低空辐合、高空辐散和层结不稳定导致垂直运动发展并维持,促成了大暴雨天气过程。灌南发生大暴雨天气过程均与副高的变化有关,要加强对副高变化动态监测,提高大暴雨的监测预警水平和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6 h一次的全球分析资料及其10 d低通滤波资料对"灿鸿"和"苏迪罗"台风期间的环流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减弱和加强是台风路径北折和维持西行的原因,且在滤波场上该作用更加明显,对台风业务预报更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玛莉亚”以强台风级登陆,成为有历史记录以来7月登陆福建最强台风,“玛莉亚”给蕉城区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958.62万元,经济损失惨重,但未出现人员伤亡。通过分析此次台风特征,总结台风过程决策气象服务的方法手段,希望对于今后开展决策气象服务起到一定借鉴作用,同时思考分析服务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决策气象服务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我国数值预报t213模式的实况资料和卫星反演资料,从天气学、能量学等方面对0906号西行台风和0908号转向台风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纬度环流平直,副高呈带状分布并加强西伸,同时大陆高压稳定维持的形势有利于台风西行;而副高东退并转为块状结构,大陆高压偏西的形势,则有利于台风向北转向;无论是西行还是向北转向台风的未来移动路径都将沿着最近前方的负散度中心或最大上升运动中心方向移动;另外,对流层底层以下大气高能区轴线方向对台风未来移动方向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胡勇林  钟韬  洪展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262-7264,7279
[目的]分析0906台风"莫拉菲"影响期间广西的暴雨落区。[方法]针对0906台风"莫拉菲"登陆后在广西南部和中部出现强降水落区,分别分析了500 hPa环流、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地形作用等因素。[结果]500 hPa副高造成了"莫拉菲"环流非对称性,对广西的强降水落区起到关键作用。物理量场分析指出,"莫拉菲"登陆后,水汽辐合中心在广西东南部,为此次广西南部和中部的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广西南部和中部中低层出现长时间的最大正涡度中心,对应200、700 hPa分别出现最大散度、辐合中心,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为该区域强降水创造了条件。从卫星云图看,此次强降水落区是与"莫拉菲"呈现出的非对称性结构分不开的。此外,地形抬升作用有利于大降水的发生。[结论]该研究为今后此类强降水的防灾减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针对南通地区1963—2002年所发生的气象旱涝天气气候事件,利用同期该地区8个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计算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按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的划分其等级,用8:00(北京时间)500 hPa历史天气图资料,以天气学原理为基础,分析旱涝事件的特征及其成因,划分天气类型,探明其引发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南通地区的气象旱涝天气气候事件与降水量异常欠亏和丰沛紧密相连。引发旱涝的主要天气系统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脊、大陆暖高(指云贵高压和南海高压),南支西风槽和台风。干旱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西伸脊内的下沉绝热增温的辐散区和西风槽后,洪涝产生在南支西风槽前锋际的连阴雨区、强降水区和台风的暴雨区。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事件与南通地区的旱涝气候事件间有一定的相关。南通地区上年12月至当年3月的月尺度气温距平百分率与6—8月的旱涝气候事件分别有150 d和180 d的韵律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