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台湾枪乌贼(Loligo formosana Sasaki),属海产软体动物头足纲二鳃亚纲十腕目枪乌贼科枪乌贼属,地方名称鱿鱼,盛产在台湾海峡以南海区,为我国沿海产量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枪乌贼.但有关台湾枪乌贼繁殖情况的资料,至今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2.
2003年以来,对扁吻鱼Aspiorhynchus laticeps(Day)唯一栖息地的生物饵料及鱼类群落环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克孜尔水库有浮游植物7门、34种(属),平均密度145.7×104个/L,平均生物量1.225mg/L,硅藻密度及生物量均占优势;浮游动物35种(属),平均密度958.6个/L,原生动物占优势;平均生物量1.449mg/L,枝角类和桡足类占优势;底栖动物1种(属),平均密度9.1个/m2,平均生物量0.08 g/m2;水生植物2种(属).栖息地分布鱼类隶属2目、3科、19种,土著种10种,外来种9种;其中鲤科15种,占78.9%,鳅科3种,占15.8%,鰕虎鱼科1种,占5.3%.探讨了扁吻鱼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3.
台湾枪乌贼(Loligo formosana Sasaki),属海产软体动物头足纲二鳃亚纲十腕目枪乌贼科枪乌贼属,地方名称鱿鱼,盛产在台湾海峡以南海区,为我国沿海产量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枪乌贼。但有关台湾枪乌贼繁殖情况的资料,至今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4.
2003年以来,对扁吻鱼Aspiorhynchus laticeps(Day)唯一栖息地的生物饵料及鱼类群落环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克孜尔水库有浮游植物7门、34种(属),平均密度145.7×104个/L,平均生物量1.225mg/L,硅藻密度及生物量均占优势;浮游动物35种(属),平均密度958.6个/L,原生动物占优势;平均生物量1.449mg/L,枝角类和桡足类占优势;底栖动物1种(属),平均密度9.1个/m2,平均生物量0.08g/m2;水生植物2种(属)。栖息地分布鱼类隶属2目、3科、19种,土著种10种,外来种9种;其中鲤科15种,占78.9%,鳅科3种,占15.8%,鰕虎鱼科1种,占5.3%。探讨了扁吻鱼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海习见头足类DNA条形码及其分子系统进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DNA条形码通用引物扩增了11种中国近海习见头足类(Cephalopoda)共计97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ytochrome Coxidase I,COI)基因片段,与GenBank收录的19种95条头足类同源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头足类COI基因存在碱基插人缺失现象,杜氏枪乌贼(Uroteuthis duvauceli)插人缺失位点数多达33个;碱基组成偏倚明显,A+T含量(66.70%)显著高子G+C(33.30%)含量.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29个物种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72,种间平均遗传距离(0.20-2 4)是种内遗传距离的28.11倍.针对剑尖枪乌贼(Loligo edulis,Uroteuthis edulis,Photololigo edulis)分类和命名的分歧,DNA条形码分类结果显示,该物种与枪乌贼属(Loligo)和尾枪乌贼属(Uroteuthis)的COI基因同源性较低,不支持将其划归到Lolig.或Uroteuthis.近爱尔斗蛸属(Pareledone)6个代表物种的种间遗传距离较小(0.0120-0.0385),对于此类变异程度较低的物种,DNA条形码仍可准确区分,但其种间遗传距离的阈值尚待深人探讨.系统发育树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COI基因在种、属水平的分类鉴定及其系统进化关系与传统方法所得结果一致性较高,分别为100%,91.67%;科、目水平的一致性略低,分别为80%和66.67%.可见,线粒体COI基因作为头足类DNA条形码在物种鉴定中适用性较高,亦适用于种属水平的系统进化分析,是形态学分类系统的必要补充和佐证.  相似文献   

6.
南海北部陆架区头足类的种类组成和资源密度分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2006~2007年南海北部陆架区4季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区头足类的种类组成和资源密度分布。结果表明,头足类有28种,分隶于3目5科8属;优势种为剑尖枪乌贼Loligo edulis、杜氏枪乌贼L.duvaucelii、中国枪乌贼L.chinensis;头足类渔获率区域分布自东向西递增,A断面最高(11.95kg·h^-1),E断面最低(7.20kg·h^-1);渔获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动,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平均渔获率为9.53kg·h^-1;头足类60~180m水域分布较多,并密集分布于100m左右水深处;其平均资源密度为127.10kg·km^-2。  相似文献   

7.
福建海区头足类资源及捕捞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福建海区位于东海南部,南临南海.头足类资源虽然不如东海北部日本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和南海近海的中国枪乌贼(Loligo chinensis)资源那样丰富,但根据历年的产量统计及调查资料表明,在福建海区现有的46种头足类中,日本无针乌贼和中国枪乌贼等产量均达到万吨以上.此外,诗博加枪乌贼、杜氏枪乌贼、莱氏拟乌贼、虎斑乌贼和拟目乌贼等都有一定的数量,可见,资源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8.
太阳鱼在美国及引进我国后的繁殖养殖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阳鱼泛指太阳鱼科中30个种类中的任一种,为典型的北美鱼类,包括黑妒属(Microptens spp.)、太阳鱼属(Iepomis spp.)和莓鲈属(Pomoxis spp.)等。本文太阳鱼一词系指太阳鱼属鱼类,从加拿大的安大略、魁北克省南部至美国大湖水系,南方多个州及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水域均大量分布。已引进欧洲、南非、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美国,尤其在中北地区,太阳鱼属中作为养殖对象的主要有蓝鳃太阳鱼(L.macrochirus),小冠太阳鱼(L.microlophus),蓝(绿色)太阳鱼(L.cyanellus)、太阳鱼(L.gulosus)、长  相似文献   

9.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中国枪乌贼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1995年和2006~2007年测定中国枪乌贼生物学资料,进一步对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中国枪乌贼生物学特性作比较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中国枪乌贼产卵时间为4~9月,高峰期为5月和8月.春季产卵群体个体较大,大部分为180~200mm,7月份当年春生的幼体开始加入捕捞群体,7~9月群体个体大小参差不齐,既有秋季产卵群体又有索饵幼体,10~12月以索饵群体为主(胴长优势组100~120mm).中国枪乌贼胴长(L)与体重(W)的关系:W=1.7246×103L2.2754R2=(R20.9845).摄食强度以1级为主占41.7%,2级占23.89%,食性凶猛、营养级为2.62.生殖群不甚摄食,空胃率高.与历史资料同比,单拖作业生产汛期6~9月渔获群体平均胴长由上世纪70年代的211.7mm下降至90年代的150.3mm、光诱敷网作业生产汛期渔获群体从2000年的157.2mm下降到2006~2007年的144.8mm.目前雌性性成熟最小胴长103mm也比以往小,性早熟现象明显.为此,建议对中国枪乌贼的资源应加以合理利用和保护.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南海北部剑尖枪乌贼资源现状及其合理利用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头足类动物是海洋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剑尖枪乌贼(Loligo edulis)是头足类动物中主要种类之一,其在中国南海的资源分布和变动等规律还不清楚.因此,调查南海北部剑尖枪乌贼的资源现状,探索其时间变动规律,对于更好地开发利用南海剑尖枪乌贼资源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02年调查数据,介绍中国南海北部剑尖枪乌贼生物学特性,分析其资源密度指数的区域、昼夜、季节以及水深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海南岛以东近海剑尖枪乌贼的平均密度指数和平均尾数密度指数均明显高于北部湾及海南岛南部近海;整个南海北部剑尖枪乌贼的平均密度指数和平均尾数密度指数夜晚高于白天,其中平均密度指数以海南岛以东最高,为6.453 kg/h;平均尾数密度指数以北部湾及海南岛南部为最高,为134.6 ind/h;整个南海北部剑尖枪乌贼的最高网次密度指数和最高网次尾数密度指数均出现于夏季,最大值均出现在海南岛以东;随着水深变化,密度指数和尾数密度指数最大值出现在北部湾及海南岛南部18~20 m水深范围,其值分别为15.500 kg/h和910.0 ind/h;其次出现在海南岛以东100~110m水深范围.南海北部剑尖枪乌贼渔获量在头足类中超出中国枪乌贼(Loligo chinensis)居于首位,其资源还有一定的开发潜力.本研究旨在为剑尖枪乌贼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中国南海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了解程海湖泊生态系统的状况,2009年10月至2010年7月对程海浮游动物进行了季节性调查。结果表明,程海有浮游动物34科、59属、86种;其中,原生动物13科、18属、28种,轮虫10科、23属、34种,枝角类5科、7属、11种,桡足类2科、7属、9种,其他浮游动物4科、4属、4种。原生动物纤毛虫类(Ciliophora)四季均为优势类群,溞钟虫(Vorticella kahli)春季数量较多,而急游虫(Strombidium sp.)和湖累枝虫(Epistylis lacustris)在秋季数量达到高峰。轮虫优势种为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奇异巨腕轮虫(Pedalia mira)、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lasa)和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枝角类种类少、数量多,主要是棘爪网纹溞(Ceri-odaphnia reticulata)、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透明溞(Daphnia hyaline)、园形盘肠溞(Chydorus sphaericus)和长肢秀体溞(D.leuchtenbergianum);桡足类种类少、数量低,近剑水蚤(Tropocyclops sp.)、锯齿真剑水蚤(Eucyclops macruroides deticulatus)、透明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hyalinus)常见并有一定优势。浮游动物数量为3316.9个/L;其中,春季2635.6个/L,夏季3010.7个/L,秋季3998.0个/L,冬季3623.5个/L;水平分布南部明显偏高,东部数量高于西部,湖心明显偏少。相关分析表明,影响浮游动物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是温度、食物和鱼类摄食。在水体富营养化和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的强大摄食压力下,程海浮游动物小型化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2.
2010年对泸沽湖表层水体的浮游动物进行了季节调查。结果表明:泸沽湖表层水体有浮游动物33科58属80种,其中,原生动物10科13属19种、轮虫10科22属32种、枝角类4科9属13种、桡足类3科8属10种、其他浮游动物6科6属6种。浮游动物密度219.4~2 200.3个/L,年均813.2个/L。其中,原生动物30.0~2 400.0个/L,年均660.7个/L,占81.25%;轮虫3.0~780.0个/L,年均145.4个/L,占17.88%;枝角类0~12.0个/L,年均4.1个/L,占0.50%;桡足类0~13.0个/L,年均2.7个/L,占0.33%;其他0~4.0个/L,年均0.3个/L,占0.04%。种类数的季节分布为春季55种、夏季48种、秋季71种、冬季63种;水平分布全湖以鸟岛区域和靠近草海处种类数最丰富,东部较西部丰富,南部较北部丰富,湖周种类较湖心丰富。密度的季节分布为春季693.2个/L、夏季903.4个/L、秋季933.0个/L、冬季722.9个/L;水平分布北部多于南部,东部和西部差距不大,湖心最深区域明显偏低。区系成分大都是生态幅较大的种类,以广温性种类为主,也有一些南方种和冷水性种类分布;生态型则以浮游型种类较多,底栖-周丛型也有一定数量。浮游动物4个类群的优势种都不十分突出,普通表壳虫(Arcella vulgaris)、独角聚花轮虫(Conochilus unicornis)、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透明溞(Daphnia hyaline)、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西南荡镖水蚤(Neutrodiaptomus mariadvigae)、短尾近剑水蚤(Tropocyclops prasinus)常见。影响4个类群密度变动的主要水环境因素,原生动物食物条件,轮虫为水深、水温、总碱度和食物条件,枝角类为水温、溶解氧、矿化度和氨氮,桡足类为水温、透明度、氨氮和矿化度。  相似文献   

13.
2006-2013年黄海秋季头足类资源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摸清中国黄海秋季头足类的资源状况,本研究根据2006–2013年秋季黄海渔业资源调查所取得的292个站位底拖网资料,以渔获率作为头足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分析黄海秋季头足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年度变化以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黄海秋季分布的头足类有14种,隶属于3目6科8属,不同年度头足类的种类变化为(8±2)种/年,以温带种占优势,也有一定数量的暖水种,未出现冷水种,明显反映出暖温带海区的动物区系特征。黄海秋季头足类的优势种为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剑尖枪乌贼(L.edulis)、针乌贼(Sepia andreana)和双喙耳乌贼(Sepioda birostrata),年际间优势种稍有不同。更重要的是,此阶段调查捕获了3个黄海新记录种:罗氏乌贼(Sepia robsoni)、多钩钩腕乌贼(Abralia multihamata)和真蛸(Octopus vulgaris)。根据这3个暖水种在黄海其出现的位置、频率和数量,分析可能的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头足类暖水种分布的纬度发生变化,导致其栖息范围扩大。调查还发现,柔鱼类和枪乌贼类为秋季黄海头足类优势类群,不同类群头足类的渔获量在年际间存在一定波动,且过去的十多年间黄海秋季头足类资源组成结构已有所变化。黄海不同区域间头足类资源量从北往南呈现递增趋势,黄海北部、中部、南部头足类的平均渔获率分别为0.55 kg/h、0.67 kg/h、0.98 kg/h。本研究结果可为黄海头足类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鲐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鸿禧 《海洋渔业》1984,6(4):185-185
<正> 鲐鱼属鲈形目、鲭科、鲐鱼属。俗称青占,油筒鱼(上海、江苏、浙江);青花鱼,鲐巴鱼(辽宁、山东);花鳀(福建);花鲛(广东、海南)等。体呈纺锤形,粗壮稍侧扁;尾柄细短,尾基每侧有两条小隆起嵴。头中大,呈圆锥  相似文献   

15.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属鲶形目,(鱼堂)科,黄颡鱼属.俗称黄角、塘角、嘎鱼、黄亚角、黄嘎哑、嘎牙子、黄腊丁.黄颡鱼的种类颇多,常见种有长须黄颡鱼(p.eupogon)、瓦氏黄颡鱼(P.vachellii)、光泽黄颡鱼(P.nitidus)、中间黄颡鱼(P.intermedius)等.是...  相似文献   

16.
徐闻珊瑚礁保护区鱼类种类组成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徐闻珊瑚礁保护区栖息的鱼类进行4个季节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徐闻珊瑚礁保护区有鱼类2纲13目55科91属135种,其中软骨鱼纲有1目3科3属6种,硬骨鱼纲有12目52科88属129种.在硬骨鱼纲中鲈形目种类最多,有26科45属73种,约占总渔获物种类数的54.1%.在渔获的鱼类中底层鱼类有69种,中下层鱼类有34种,中上层鱼类有32种,分别占鱼类总种数的51.1%、25.2%和23.7%.在春季渔获的鱼类种数最多,有74种,夏季、秋季和冬季渔获鱼类种数变化较小,分别有38种、46种和52种,而在4个季节均有出现的鱼类仅有8种.  相似文献   

17.
大菱鲆鱼     
大菱鲆又称为蝴蝶鱼,在鱼类分类学上隶属于硬骨鱼类(Osteichthyes)、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鲽亚目(Pleuronectoidei)、鲆科(Bothidae)、菱鲆属(Scophthalmus),英文名turbot,音译名(兼商品名)“多宝鱼”,拉丁名Scophthalmus maximus(Linnaeus)。原产于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大西洋北部海域,为底栖性冷水性鱼类。属于鲽形目,鲆科,菱属,其身体扁平近似圆型,双眼位于左侧,有眼侧呈青褐色,具少量皮刺;  相似文献   

18.
短刀偏文昌鱼[Asymmetron cultellum(Peters)]属文昌鱼科(Familly Branchiostomidae)仅有两个属,当中除文昌鱼属(Genus Branchiostoma Costa)外的另外一属,即偏文昌鱼属(Genus Asymmetron Andrews),是狭温性热带种。过去报道仅分布在中国南海北部湾西北部和汕头近海。我所在1986年进行台湾海峡南部综合调查和粤东石油开发区沉积生物生态调查的东山近海部分测站中,获得许多文昌鱼标本,从中分出一些颇似短刀形的个体,经鉴定系短刀偏文昌鱼,为福建近海的首次记录。观将其形态特征和若干生态特点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军曹鱼对营养物质的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俗称海鲡,又称海龙鱼、海竺鱼、竹五、海于草、锡腊白等,属鲈形目、鲈亚目、军曹鱼科、军曹鱼属.军曹鱼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近岸网箱养殖鱼类,广泛分布于除东太平洋以外的热带亚热带等水温较高的海域[1].我国沿海亦有分布,但产量较低.  相似文献   

20.
刘焕亮 《科学养鱼》2003,(10):14-15
我国有两栖动物280余种,隶属三个目,其中蚓螈目(Caeciliformes)仅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1种;蝾螈目(Salamandriformes)或有尾目(Caudata)约37种,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是仅产于我国的珍稀动物;蛙形目(Raniformes)240多种,蛙科(Ranidae)94种,蛙属(Rana)约70种。 目前,我国养殖的两栖动物主要有:蛙属的虎纹蛙、棘胸蛙、中国林蛙和从国外引进的牛蛙、猪蛙等5种,大鲵属的中国大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