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拟澳洲赤眼蜂——寄生于大豆食心虫卵的优势蜂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寄生于大豆食心虫卵的赤眼蜂中,哪一种是优势种?在应用上哪一种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的效果最好?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们自1978年以来进行了有关的研究工作,现把结果报导如下。 (一) 1978年8月16日大豆食心虫产卵初期,我们在环城等5个公社的150亩大豆田释放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每亩40,000头,设对照区。放蜂后每6天调查一次,结果列如表1。从表1看出,放蜂区大豆食心虫卵平均寄生率为  相似文献   

2.
1988~1989年在浙江省11个县(市)作马尾松毛虫卵期赤眼蜂抽样调查,经雄蜂外生殖器鉴别,明确有松毛虫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2种,1988年全年林间调查,二者分别占样本总数的86.85%和13.15%,松毛虫赤眼蜂处于优势,拟澳洲赤眼蜂只在一定时期和局部地区占优势。同年对繁蜂站所用的种蜂作考查,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分别占样本数的85.71%和14.29%,即拟澳洲赤眼蜂占优势,但经在柞蚕卵上转主接蜂传代后,松毛虫赤眼蜂的优势得以提高和稳定,在子蜂中占96.15%。在放蜂区林间复查,松毛虫赤眼蜂仍保持优势,占样本数的99.42%。  相似文献   

3.
尹英华 《植物保护》1981,7(6):41-41
如何正确评价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问题,有的同志有怀疑,对这个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二代玉米螟,能够提高螟卵寄生率,压低虫口控制为害。 自1974年,我县一直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2代玉米螟,1980防治面积22.8万亩,放蜂区较对照区寄生率显著提高,历年稳定在80%左右(1978年为78.98%、1979年为81.91%,1980年为78.71%),但自然寄生  相似文献   

4.
赤眼蜂寄主偏爱可塑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种赤眼蜂寄主选择性和寄生能力的实验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卵的寄主选择性和寄生能力最弱,其次为拟澳洲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最强,寄主偏爱可塑性实验结果表明、对玉米螟卵选择性和寄生能力较弱的拟澳洲赤眼蜂,其寄主的低偏爱性是可塑的;而对玉米螟卵选择性和寄生能力较强的玉米螟赤眼蜂,在亚洲玉米螟卵繁殖几代后,其寄生能力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5.
利用人工卵繁殖拟澳洲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次报道用人工寄主卵繁殖拟澳洲赤眼蜂,在田间释放防冶甘蔗螟虫取得成功。在100亩庶田上放蜂700余万头,蔗螟卵寄生率达到80.66—94.60%。与田间释放用柞蚕卵繁出的拟澳洲赤眼蜂的防治效果相同。放蜂区的寄生率显著高于化防区和不防治区,而甘蔗被害程度则显著减轻。  相似文献   

6.
赤眼蜂(Trichogrammaspp.)是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中利用最广的一类重要寄生蜂。本研究对3种赤眼蜂寄主选择性和寄生能力的实验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卵的寄主选择性和寄生能力最弱,其次为拟澳洲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最强。寄主偏爱可塑性实验结果表明,拟澳洲赤眼蜂对玉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与松毛虫赤眼蜂T. dendrolimi Matsumura共寄生柞蚕Antheraea pernyi(Guérin-Méneville)卵后能否借助松毛虫赤眼蜂在柞蚕卵上的羽化孔顺利出蜂,在不同温度(20、23、26、29、32℃)、相对湿度(50%、60%、70%、80%、90%)以及光照周期(L∶D=24∶0、19∶5、14∶10、10∶14、5∶19、0∶24)条件下对这2种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的各项生物学参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松毛虫赤眼蜂与玉米螟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可以提高玉米螟赤眼蜂的羽化率,在温度为26℃时,2种赤眼蜂对柞蚕卵的寄生率达90.0%,羽化率达96.8%,单卵玉米螟赤眼蜂出蜂数达到最高,为3.8头;相对湿度为80%时,2种赤眼蜂对柞蚕卵的寄生率达83.3%,羽化率达92.0%,单卵玉米螟赤眼蜂出蜂数达到最高,为6.5头;光照条件为L 24 h:D 0 h时,2种赤眼蜂对柞蚕卵的寄生率达93.3%,羽化率达96.4%,单卵玉米螟赤眼蜂出蜂数达到最高,为6.9头。表明利用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的方法可以实现柞蚕卵正常繁育玉米螟赤眼蜂。  相似文献   

8.
人工卵赤眼蜂对玉米害虫的控害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表明,用人工卵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对夏玉米田2~3代玉米螟均有较好的控害效果。放蜂区校正卵粒寄生率为65.44%~68.16%;百株玉米蛀孔数和雄穗被害较对照分别减少66.67%~70.37%和73.33%~80.00%。防治玉米雌穗上棉铃虫的效果,螟黄赤眼蜂要明显好于松毛虫赤眼蜂(20.0%),虫口减退率达71.1%。另外还研制了适合人工卵赤眼蜂田间放蜂的放蜂器,出蜂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9.
不同地理种群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控制潜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为寄生玉米螟卵的优势种,其寄生能力无论在实验室,还是在大田均是最好的。但由于玉米螟赤眼蜂只嗜好寄生小粒卵,因此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而利用人造卵繁殖寄生玉米螟的松毛虫赤眼蜂品系来防治亚洲玉米螟,其田间卵块与卵粒寄生率可达到79.64%和65.44%,对玉米螟的发生起了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广西南宁寄生于稻纵卷叶螟卵的赤眼蜂至少有3种: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和稻螟赤眼蜂T.japonicum。前两种可用蓖麻蚕卵和柞蚕卵繁育。在此报导的是关于松毛虫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生活习性的初步观察和考查结果。  相似文献   

11.
暗黑赤眼蜂对梨小食心虫卵的寄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检验暗黑赤眼蜂Trichogramma pintoi Voegele对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卵的寄生效果,在室内条件下,以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为对照,比较暗黑赤眼蜂对其自然寄主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和非自然寄主梨小食心虫的寄生效果。暗黑赤眼蜂与松毛虫赤眼蜂对梨小食心虫卵的寄生率和在被寄生卵中的羽化率差异均不显著。暗黑赤眼蜂对梨小食心虫卵的寄生率显著高于对棉铃虫卵的寄生率;在15、45、60和75粒卵/管条件下,暗黑赤眼蜂寄生梨小食心虫和棉铃虫卵后羽化率差异不显著,但在30和90粒卵/管条件下,羽化率差异显著。拟合分析显示,暗黑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对梨小食心虫卵的寄生符合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圆盘方程,说明暗黑赤眼蜂是一种防治梨小食心虫的潜在寄生蜂。  相似文献   

12.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üenée)卵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的适合度高于对松毛虫赤眼蜂T. dendrolimi Matsamura的适合度,本文比较了两种赤眼蜂寄生不同龄期亚洲玉米螟卵的出蜂率,并利用显微注射的方法研究了两种赤眼蜂提取液对亚洲玉米螟卵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寄生各个龄期的玉米螟赤眼蜂出蜂率均显著大于松毛虫赤眼蜂寄生对应龄期寄主的出蜂率。玉米螟赤眼蜂整头雌蜂和高浓度雌蜂腹部提取液对卵龄为12 h亚洲玉米螟卵的孵化率都有显著影响,且玉米螟赤眼蜂的提取液能使亚洲玉米螟胚胎发育畸形;而松毛虫赤眼蜂整头雌蜂提取液和雌蜂腹部提取液对亚洲玉米螟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评估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的生物防治潜能,采用室内接虫法和数学模型拟合法分别研究了黏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leucaniae、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和螟黄赤眼蜂T.chilonis对自然寄主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卵的寄生反应及其自身密度对寄主防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赤眼蜂寄生大豆食心虫卵的数量均表现出随寄主密度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除寄主密度20粒卵外,3种赤眼蜂在其它寄主密度下的寄生数量均无显著差异。自身密度对3种赤眼蜂寄生作用均存在明显的干扰效应,表现出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Hassell模型和Beddington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赤眼蜂的寻找效应与其自身密度的关系,黏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的寻找系数Q和攻击率a分别为0.3289、0.3270、0.2906和0.3267、0.3243、0.2853。在自身密度干扰作用下,3种赤眼蜂中,黏虫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表现出较好的防控潜能。  相似文献   

14.
应用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克勤 《植物保护》1996,22(1):8-10
用5种赤眼蜂接种大豆食心虫卵,筛选出寄主率高,同时又能用柞蚕剖腹卵进行扩大繁殖的蜂种——螟黄赤眼蜂。经2a田间小区罩笼寄生率调查试验和大田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放蜂量1.8~3万头/667m~2田间卵寄生率为50%~58.6%,防治效果为54.9%~67.2%。放蜂量以3万头/667m2以上为宜。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七种农药对欧洲玉米螟赤眼蜂不同发育阶段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nubilale Erle & Davis,1983年3月从美国引进。室内试验,能寄生于米蛾卵、柞蚕卵和蓖麻蚕卵,耐高温的能力比较强。防治甘蔗黄螟,寄生率达70%以上,与散放本地优势种拟澳洲赤眼蜂的防治效果相近。防治稻纵卷叶螟,也有一定效果。防治玉米螟,效果优于松毛虫赤眼蜂。是一种有推广价值的赤眼蜂。本试验用27种农药对赤眼蜂各个发育阶段进行处理,了解各种农药对赤眼蜂的毒性,为选择和合理使用农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榆树县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1989年,经157万亩大面积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冶玉米螟的结果表明,当玉米田间螟卵发生初期和盛前期,以每亩1.1~1.5万头,分两次放蜂,卵粒寄生率为58.1~79.4%。放蜂区比未放蜂的对照区可降低被害株率41~64.4%,平均百株螟虫可减退66.6~85.9%,有效地控制了玉米螟对玉米的危害,每亩可挽回损失34.7公斤,经济效益显著。现已列为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防冶玉米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松毛虫赤眼蜂寄主偏爱可塑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选择试验中,原寄生松毛虫卵的松毛虫赤眼蜂显示对柞蚕卵的偏爱,而来自玉米螟卵的松毛虫赤眼蜂则对玉主螟卵嗜好。当松毛虫卵的松毛虫赤眼蜂转用玉米螟卵培养后,逐代玉米螟卵寄生率、子代蜂数等,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而明显提高。试验表明,松毛虫赤眼蜂接受寄主行为是可塑的。可明显改变雌蜂显示的寄主偏爱性,需要用特定的寄主卵连续培养34代。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夏玉米间作匍匐型绿豆对玉米螟赤眼蜂增诱作用及其在穗期玉米螟防治中利用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玉米间作匍匐型绿豆结合接种式放蜂区,与平作夏玉米结合接种式放蜂区和不放蜂对照区相比,明显提高了玉米螟赤眼蜂对螟卵的寄生率,1992年三者人工挂卵的卵块总寄生率分别为26.7%、3.6%和0;1993年分别为28.0%、6.6%和1.0%,自然落卵的寄生率分别为69.1%、22.4%和4.6%。1994年用心叶期抗螟品种间作绿豆结合接种式放蜂区,人工挂卵的卵块总寄生率为30.7%,而平作夏玉米不放蜂对照区仅为2.5%;自然落卵的卵块寄生率前者为56.2%,后者为12.3%。心叶期抗螟品种间作匍匐型绿豆结合接种式放蜂区、心叶期抗螟夏玉米平作不放蜂和感螟品种不放蜂对照区的平均百株蛀孔数分别为54.8、102.6和277.2个,放蜂区与两个不放蜂对照区相比,对玉米螟的防效分别为46.6%和80.2%。试验结果显示采用心叶期玉米抗螟品种间作匍匐型绿豆,并接种释放少量赤眼蜂等综合措施对穗期玉米螟害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两种赤眼蜂过寄生及其对过寄生适应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以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为寄主研究了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和松毛虫赤眼蜂T. dendrolimi过寄生及其对子蜂大小和性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蜂卵1∶3的接蜂比例下,两种蜂均有过寄生发生,其中松毛虫赤眼蜂寄生2次的比例达到45.5%,显著高于其它寄生次数发生的比例。寄生次数显著影响羽化卵率及羽化蜂的雌性比,蜂种、寄生次数/单卵出蜂数均显著影响羽化蜂的体长。单卵羽化出1头蜂的体长显著大于单卵羽化出2头或3头蜂的体长;单卵羽化2头或3头时,松毛虫赤眼蜂体长显著大于对应羽化蜂数的玉米螟赤眼蜂体长。当单卵育出1头蜂时,两种蜂对应性别体长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同时羽化出雌雄蜂时,松毛虫赤眼蜂的雌雄蜂体长(雌蜂0.43mm,雄蜂0.38mm)显著大于单卵育出的玉米螟赤眼蜂雌蜂对应性别蜂的体长(雌蜂0.38mm,雄蜂0.35mm)。这些结果表明,与松毛虫赤眼蜂相比,玉米螟赤眼蜂雌蜂对过寄生的适应能力较弱,且其子代雌蜂发育受过寄生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高效寄生亚洲玉米螟赤眼蜂种及品系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赤眼蜂(Trichogrammspp.)防治玉米螟是目前生产实际应用面积最大、效果最好的生物防治技术。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广赤眼蜂(T.evanescens)、螟黄赤眼蜂(T.chilonis)等都曾用于防治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1]。在我国,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应用的最为广泛[2],但寄生的效果随地区、季节不同而变化很大。由于地区和调查方法及时间的不同,其防治效果相差悬殊[3],使得赤眼蜂,尤其是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在生防界引起较大争议[4]。本文作者在室内及半自然试验的基础上,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