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农用地经济等别的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用地经济等别为科学划定基本农田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此,以大兴区为例,建立基于农用地经济等别的综合指标体系,进行基于农用地经济等别的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研究,并使用ArcGIS9.2将所得结果与没有考虑经济等别所划定的基本农田进行叠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依据农用地经济等别划定的基本农田,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了入选基本农田耕地的质量,使基本农田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该研究成果对于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耕地入选基本农田指标的选取以及基本农田的划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用综合评价系数法实现基本农田的空间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入选基本农田是将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按照一定的面积指标有选择地划为基本农田的过程.科学、合理地划定基本农田对于正确处理和协调农用地的农业利用与非农业利用之间的关系、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规模和速度、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以龙口市为例,在建立了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生成决策矩阵,采用综合评价系数法对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进行排序,得到龙口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图,实现了基本农田的空间定位,从而为土地整理规划提供依据,为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科学化、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基于TOPSIS算法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是保护优质耕地、严格控制建设占用优质耕地的重要手段。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是保障国家耕地资源安全的重要需求。以河北省清河县为研究区,立足于我国永久基本农田相关制度,借鉴农用地分等成果,综合考虑耕地自然禀赋、区位条件和建设水平等方面,构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指标体系,并引入TOPSIS算法对耕地综合情况进行分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结果表明:永久保护区域、调整建设区域和重点整治区域的耕地由优到劣,整体上质量较为优越,地形平坦,集中连片,其中部分耕地需经过重点整治方可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后备调控区域的耕地质量较差,地形起伏较大,耕作难度较高,投入产出比低,不宜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本文对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工作进行了量化研究,并引入TOPSIS算法对耕地优劣进行排序,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确划定和保护基本农田,不断提高农田耕地质量,是保证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重点介绍了县级有关职能部门如何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5.
在综合考虑耕地综合质量、空间自相关性和景观格局的基础上,进行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对区域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崇仁县为例,借助GIS平台与Geo Da软件,通过耕地综合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耕地综合质量评价,根据综合质量评价结果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再根据自相关分析结果与耕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对应关系,进行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根据研究区土壤理化性质、耕作利用条件和耕作区位条件,提出了一种基于耕地综合质量、综合质量聚类关系和耕地景观结构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划定崇仁县永久基本农田305.94 km~2,划入的耕地更符合永久基本农田的要求,有助于基本农田长期的管理和保护,也可为丰富耕地综合质量评价与基本农田划定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TOPSIS和局部空间自相关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是保护优质耕地、控制建设用地占用优质耕地的有效手段,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劣解距离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和局部空间自相关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从耕地的自然禀赋、区位条件、建设水平和生态景观条件4个角度出发,构建较全面的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借助TOPSIS法对耕地综合质量进行评价;引入空间聚类的思想对耕地综合质量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最后,依据各区域的耕地综合质量及空间聚类特征,将符合要求的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以河北省高碑店市为研究区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较合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为339.61 km2,占高碑店市耕地总面积的81.75%,划定比例达到国家相关规程要求。本文在耕地质量评价中加入生态景观因素,并结合最佳距离阈值和改进的反距离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聚类方法,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侯欣欣  王红梅 《农机化研究》2012,34(8):45-48,85
科学合理地划定基本农田对于保护耕地以及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以广东省佛冈县为例,通过预测基本农田保护量和调出量确定基本农田补划量;同时,根据现状耕地的各种指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熵技术修正、TOPSIS法与GIS技术确定待选入基本农田的耕地的优先次序,结合基本农田补划量对基本农田进行空间优化,从而为新一轮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4月21日公布的《2015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2015年,国土资源部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全国106个重点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本年度,国土资源部会同农业部,部署开展106个重点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按照城镇由大到小、空间由近及远、耕地质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以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为重点,分步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106个重点城市周边  相似文献   

9.
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但基本农田划定和质量评定工作依然面临许多技术挑战。以重庆荣昌县为研究区,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通过构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和引入景观格局分析方法,探讨了丘陵山区开展基本农田划定和质量评定工作的技术方法与手段。研究结果表明:①丘陵山区基本农田布局调整更具综合性,不仅要结合土地资源条件,还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因素和生态建设需求;②通过基本农田空间布局调整和综合质量评价,荣昌县划定基本农田面积48 717.40hm2,基本农田质量分值较调整前增加19.73;③从景观格局来看,调整后基本农田的斑块破碎度降低、连片性提高,为发展现代农业和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研究认为,依托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平台,综合耕地质量评价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能够为丘陵山区基本农田划定和质量评定工作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0.
耕地入选基本农田整备区包括耕地质量排序和耕地入选两个过程,根据这两个决策过程的特点,构建了耕地入选基本农田整备区的指标体系。应用GIS技术提取相应的指标评价值,并选用耕地模糊优选模型、理想点法这两种模型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排序,最后通过一般农地入选整备区的0-1整数规整模型,实现了耕地入选基本农田整备区的决策。  相似文献   

11.
以2000年的ETM遥感影像和2009年中巴资源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GIS方法分析三江平原北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旨在为该区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耕地特别是水田大幅增加、城乡工矿用地小幅增加、其他各地类特别是未利用地减少。垦殖率由2000年的50.56%攀升至2009年的67.26%。沼泽地被人为排干(变为草地)再垦殖(变为耕地)以及毁林开荒、滩地开荒是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形式。各地类变化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以未利用地(主要是沼泽地)开荒垦殖、耕地及城乡工矿用地快速增加为显著特征,西北部地区以毁林开荒、草地开荒、滩涂开荒为显著特征;西南地区以全面开荒为特征。  相似文献   

12.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优化农田空间布局,改善耕地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而科学合理地划定建设区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环节。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构建了耕地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各个评价指标赋权。再结合理想点逼近法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及时序提出了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焦作市耕地整体质量较好,且在空间分布上体现出了较强的正相关性;利用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可将耕地分为4个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  相似文献   

13.
占补平衡项目对千阳县新增耕地等别和粮食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对渭北台塬区粮食产能的影响。本文以春玉米和冬小麦为量化标准,对典型的台塬区千阳县2016—2018年连续3年的占补平衡新增耕地等别及粮食产能变化情况以及粮食产能空间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6—2018年占补平衡项目新增耕地平均等别范围在10~12等之间,项目的实施使新增耕地等别较千阳县耕地平均水平提高了1~3个等别,且水浇地面积占比与新增耕地等别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粮食产能与新增耕地面积及新增耕地平均等别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水浇地以占总新增耕地80.29%的面积,创造了占比为86.44%的总粮食产能。粮食产能受耕地所处位置、自然条件、水利设施以及道路状况等影响较大,2016—2018年间,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条件较好,且水利设施及道路条件较为完善的草碧镇、张家塬镇及城关镇实现新增耕地和粮食产能分别占全县的90.16%和90.49%,而相对位置越偏远、地形条件较差的南寨镇、水沟镇及崔家头镇新增耕地数量仅占总规模的10.17%,粮食产能仅占总产能的9.50%。从2016—2018年3年内,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的实施,以24.89%的新增耕地占有量创造了30.82%的新增粮食产能,说明通过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的实施能显著提高耕地粮食产能。  相似文献   

14.
根据水资源与耕地资源配置不协调的情况,以农田灌溉试验成果为基础,并考虑作物种植的投入与产出,用数学分析的方法,给出了一种能够充分发挥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综合效益的经济灌溉定额的求解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