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抗旱抗病高产稳产陕旱8675陕旱8675由陕西省小麦研究中,C选育。组合:长武131X西植81206、1993年参力。黄淮北片旱地和陕西省渭北旱地区域预备试验一年,1994—1996年参加渭北旱地区试三年。1996年4月由山西省在科院小麦研究所推荐为...  相似文献   

2.
试验结果表明,在陕西渭北旱原土壤中施入氮、磷、钾肥料,对小麦的产量皆有极显著效应,锌肥也有显著效应,钙肥和硼肥的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试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陕西渭北旱塬小麦越冬期和返青期降水对小麦产量有极显著效应,在抽穗期降水对小麦产量有显著效应。  相似文献   

4.
试验结果表明,在陕西渭北旱原土壤中施入氮、磷、钾肥料、对小麦的产量皆有极显著效应,锌肥也有显著效应,锰肥和硼肥的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采用模糊聚类综合评判方法对陕西省甜菜生产生态资源进行了定量研究,确定长城沿线风沙滩区、渭北高原和渭北旱原是当前最适宜发展甜菜生产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试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陕西渭北旱塬小麦越冬期和返青期降水对小麦产量有极显著效应,在抽穗期降水对小麦产量有显著效应。  相似文献   

7.
秦谷九号是陕西省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夏谷新品种。该品种抗例抗旱,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综合性状全面,是陕西省渭北旱原粮食结构调整中的首选优质良种。  相似文献   

8.
地膜覆盖对冬小麦几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修森 《麦类作物》1998,18(5):58-59
在渭北旱塬条件下,地膜冬小麦主要农艺性状较露地冬小麦表现优良,其中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株叶面积较露地小产加26%,12.1%,6.9%,11.8%,为地膜小麦推广应用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9.
著名专家介绍──小麦育种与栽培专家梁增基梁增基.1933年12月生,广东高州市N。1957年考入原西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分配在陕西省长武县农技站至今.一直从事渭北旱源西部小麦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现为研究员,兼长武县农业技术顾问。县政府巡视、省第七和...  相似文献   

10.
渭北塬区旱地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渭北塬区自然降雨特点和以往研究结果,从提高小麦生产年度自然降雨利用效率出发,提出了旱地小麦“留茬深松起垄覆膜沟播栽培技术”,首次将“高留茬深松耕”与“起垄覆膜沟播”二项技术有机结合,取长补短,组成一种新的旱地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模式。预计该模式的增产增收效果突出,在渭北塬区及我国北方自然条件类似地区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渭北塬区旱地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允成  郑锦娟 《麦类作物》1999,19(6):61-62,65
基于渭北塬区自然降雨特点和以往研究结果,从提高小麦生产年度自然降雨利用效率出发,提出了旱地小麦“留茬深松起垄覆膜沟播栽培技术”,首次将“高留茬深松耕”与“起垄覆膜沟播”二项技术有机结合,取长补甜美,组成一种新的旱地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模式。预计该模式的增产增收效果突出,在渭北塬区及我国北方自然条件类似载我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施氮量对渭北旱地冬小麦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栋  于琦  李敖  李军 《麦类作物学报》2020,40(7):818-825
为明确施氮量对渭北旱塬冬小麦产量与籽粒品质的影响,以小麦品种长6359和晋麦47为供试材料,设置0、60、120、180、240 kg·hm-2共5个施氮水平(分别用N0、N1、N2、N3、N4表示),探究施氮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籽粒品质相关指标及氮素农学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0~180 kg·hm-2施氮范围内,施氮对旱地冬小麦的穗数和产量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但穗粒数和千粒重在不同施氮处理之间差异均不显著。施氮量达到240 kg·hm-2 时,穗数依旧增长,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则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2)在 0~180 kg·hm-2 施氮范围内,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淀粉含量、沉降值、面团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出粉率并未与施氮量呈现相关性,容重则与施氮量呈负相关。施氮量超过180 kg·hm-2 后,除面团形成时间外,其余品质参数均下降。(3)从冬小麦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含量与品质相关性看,拔节期二者关系最为密切。综合考虑冬小麦产量与籽粒品质,推荐渭北旱地麦田最适宜的施氮量为180 kg·hm-2,较渭北旱塬平均施氮量降低约6.4%,推荐品种为晋麦47。  相似文献   

13.
渭北旱塬属于雨养农业中,干旱已构成该区现阶段冬小麦再上新台阶的第一限制因子,因此蓄住自然降水,对解决该区干旱问题十分重要据此,我们在合阳甘井经过几年麦草覆盖保墒试验,提出了“留茬全程覆盖技术”。该技术使旱区小麦产量由中产提高到高产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自然降水的保蓄率,肥力进一步提高;改善了小麦根系数环境和土壤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14.
地膜覆盖对冬小麦几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渭北旱塬条件下 ,地膜冬小麦主要农艺性状较露地冬小麦表现优良 ,其中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株叶面积较露地小麦分别增加 2 6 %、12 .1%、6 .9%、11.8% ,为地膜小麦推广应用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5.
保墒耕作与施肥对旱地小麦产量的综合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96 ̄1999年在渭北旱塬进行了旱地小麦保墒耕作方法与施肥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施肥与保墒是旱地小麦高产中的两大重要因素。渭北旱塬一般小麦产量水平只有200kg/667m^2左右,要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就必须解决水分不足这一限制因素。试验中采用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或免耕补灌方法,配合氮磷化肥,小麦产量可以达到250 ̄350kg/667m^2或更高。旱地小麦施肥仍以氮磷配合一次深施为主,施用有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实际调查结果系统地论述了渭北西部旱原代表区宝鸡塬区麦田杂草种群的分布、优势杂草群落类型、比例及危害程度。从综合治理观点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为同类地区麦田杂草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陕西关中小麦白粉病流行区域与关键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陕西关中地区小麦白粉病发生,传播,为害的广泛调查,将其划分为秦岭北麓常发重病区,渭北旱塬常发区,并关中东部平川扩散区和关中西部和新灌易发重病区四个流区域。针对不同流行区域的发病特点实施了不麦秋播期药剂拌种和株期化控技术措施,分析了防治效果,效果,对小麦抗白粉病育种及生产利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东部渭北旱塬,地处北纬34°57′—35°28′,东径109°11′—110°27′。海拔470.9—800米,年均温11.3—13.5,年降水量549—596.1毫米,年蒸发量1606.1—1938.1毫米,干燥度1.50—1.73,素有渭北旱腰带之称。乃陕西大麦的主要集中产区,面积和总产均占全省的一半以上。目前国内有关旱地大麦数量性状方面的研究较少,故研究本区大  相似文献   

19.
陕芝3号芝麻新品种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陕芝2号是用冀芝1号作母本,子洲芝麻作父本,通过杂交选育成的旱地芝麻新品种。该品种避单秆型,一叶三花,籽粒白色,生育期95d,抗旱,抗病性强,平均比对照增产13.9%以上。同时根据渭北旱原土壤,气候特点,针对陕芝3号进行良种良法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提出了保苗,适宜密度,施肥,打顶等高产优质配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水肥优化管理对渭北旱塬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适合渭北旱塬冬小麦生产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通过田间试验,以只施磷钾肥处理为对照,设置2种农户模式和5种水肥优化模式,研究优化施氮、补灌、秸秆覆盖、配施有机肥等措施集成的水肥管理模式对渭北旱塬冬小麦群体动态、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由苗期开始群体数量不断增加,至返青期达到最大值,然后开始下降。小麦干物质积累呈"慢-快-慢"变化趋势,以拔节至灌浆期积累最快。优化模式的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农户模式、对照分别提高21.8%和31.0%。在8个处理中,优化模式3-2[基施纯氮、磷(P2O5)、钾(K2O)、有机肥分别为87、120、45和30 000kg·hm-2,拔节期追氮43kg·hm-2,秸秆覆盖为4 500kg·hm-2,拔节初期灌水65mm]产量最高,为6 372.42kg·hm-2,比农户模式和对照分别增产23.5%和85.6%,是渭北旱塬南部有限灌溉条件下最适宜的冬小麦栽培技术模式。优化模式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比农户模式分别增加5.8%~18.8%和3.6%~19.1%,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