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海温预报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赤霉病的流行程度与外界天气气候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海洋是造成长期天气异常最可能的热源。太平洋海域热状况的异常,必然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异常,从而影响赤霉病的流行程度。所以根据前期海温,能较早地预测未来该病流行趋势。其方法和结果如下:
1.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病率为预报对象。
2.对小麦赤霉病发病前期和同期,上年1月至当年5月北太平洋逐月海面水温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得到了几十个高相关海区,以此作为待选因子。
3.采用逐步回归方法,通过电子计算机建立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长期预报模式,得到了好的结果。这说明用前期海温直接预报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SIMYR—小麦条锈病流行的简要模拟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把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的侵染过程划分成传染、潜育期(和显症)以及病斑扩展等三个主要环节,分别进行了试验和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通过逐步回归建立了根据有关气象因素预测日传染率的回归方程,用逻辑斯谛模型根据有效积温预测显症率,分三阶段确定病斑产孢面积日增量,采用FORTRAN Ⅳ语言编成小麦条锈病流行的电子计算机模拟模型SIMYR,它由一个主程序和五个子程序组成。
用未参加组建本模型的田间病情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初步检验,认为其结构基本合理,并以不同初菌量、不同品种抗病性和不同药剂防治时期进行了模拟试验。对这一模型现存的问题和改进途径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人工神经网络在毛竹枯梢病预测预报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依据1988~1989年在8个标准地收集的气象因子和毛竹病情指数的观察资料,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预报中期(la)的毛竹枯梢病。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预测预报毛竹枯梢病的精确度较高,可以为毛竹病虫害发生规律的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小麦赤霉病一种简便预测式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以来,根据多年菌量、气候与病情资料分析,确认本地赤霉病流行的最主要因素是春末夏初(4月中旬-5月上旬30天)雨量。依据气象学周期相关性和生物学原理,经过733次分析,设计了一种预测式,暂名“小麦赤霉病733次预测式”。此法不必查菌量,不必等天气预报,可于4月初发出中长期发病率的定量预报。经两年实践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1987年以来,根据多年菌量、气候与病情资料分析,确认本地赤霉病流行的最主要因素是春末夏初(4月中旬-5月上旬30天)雨量。依据气象学周期相关性和生物学原理,经过733次分析,设计了一种预测式,暂名“小麦赤霉病733次预测式”。此法不必查菌量,不必等天气预报,可于4月初发出中长期发病率的定量预报。经两年实践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自2009年起柑橘黑点病逐渐成为上海地区影响柑橘果实商品价值的最主要病害,严重制约上海市柑橘产业的效益。为了解该病的田间流行动态以及病害发生与降雨量的关系,2010年—2018年连续9年进行了病害发生动态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地区6月上旬至8月下旬是果实感病期,其中,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发病高峰期;雨水是黑点病发生的必要条件,果实生长期不同阶段的降雨参数,尤其是6月下旬的降雨量与病情指数密切相关。本文以病情发展的3个时间节点(7月15日、8月15日和9月10日)的病情指数为因变量,以这3个时间点之前各旬的降雨量、降雨日为自变量筛选变量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根据分析结果,采用6月下旬的降雨量等气象因子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7、8月中旬和9月10日即病害发展稳定期的田间病情。  相似文献   

7.
在种植感病品种和具有一定菌源的情况下,气象因素是决定条锈病流行与否的关键因子。收集宁夏灌区34年间(1952—1985)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和8个主要气象因素的观测值。应用逐步判别法建立了依4月份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温、降雨量、日照时数和5月份上旬相对湿度、中旬降水量等6个因子确定病害发生程度的判别函数式,并且在1986年试报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连续26年系统测报资料分析研究,明确了豫西南麦区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与小麦品种抗性状况、早春菌源基数、3月下旬至5月上旬雨日、雨量、雾露日、平均气温等气象条件关系密切.提出了病害中期预测的综合分析预测法和预测指标,选择4月上旬末病田率、4月份降水系数和4月中旬至5月上旬日均温.建立了病害发生程度预报武,历史回测拟合准确率达95.4%,2007~2008年预测检验,表明预报结果与发生实况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棉花烂铃病流行趋势模糊综合决策预报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昆 《植物保护》1990,16(5):11-13
本文选用7月20日棉花果节数和折合大铃数,7月25日棉花倒四功能叶面积及7月中旬至8月上旬露日数等4个前兆生态因子,组建了射阳县棉花烂铃病流行趋势模糊综合决策预报模型。经1980—1987年回报的历史符合率高达100%,1988、1989年试报验证均获成功,并能超前1个月作出趋势预报。作者认为该预报模型在生产实践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郯城县6年小麦白粉病资料,并选取了与郯城县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关系密切的前一年6月份降水量、3月份日平均相对湿度、3月份日照时数和3月下旬雨日等气象因素作为预报因子,应用模糊图的最大树聚类法对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中期预报进行了初步探讨。首先将包括预报样本(1991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83-1987年在北京、河北、山东、山西调查的苗圃毛白杨叶锈病病情,结合相应的气象数据,通过逐步回归在18个自变量因子中,筛选出早春百株病芽数(X1)和发病适温期间降雨量(X2)的互作因子(X1X3),建立预测当年最高病情(Y)的方程式:Y=2.8229+0.0133X1X3
该方程经数学检验合理,两年当中建立模型以外的10例实测病情对方程式进行检验,证明有较高的可靠程度,可在华北地区试用,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从植物病害流行结构分析入手,导出了以Logistic模式描述病害流行系统管理战略决策的数学模型:Z=In((1-X0)/X0)-r*t,并给出了相应的使用准则。初步试用的结果表明:它不仅十分简便和经济,而且是值得信赖的。  相似文献   

13.
棉花黄萎病的产量损失和模型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小区接菌试验及统计分析表明:棉花黄萎病始花期的病情指数与棉花产量损失的相关性最强。在一定范围内种植密度愈高,群体间的补偿作用愈显著,适当密植是弥补损失的一项措施。还表明生病主要通过减少单株结铃数影响产量,绒长亦受到影响,而对单铃重、衣分影响不火。用多元回归法选取始花期病指(X2)与密度(X4),建立的产量损失预测式为:
L=1-exp[-exp(1.028LnX2-0.000157X4+0.9967)],r=0.8643,SLX=0.079。  相似文献   

14.
江苏麦类禾谷镰刀菌酯酶同工酶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江苏省收集的254个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菌株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1.供试菌株的酶谱可以分为5个类型。类型Ⅰ具有E11、E7、E6、E5、E4五条主酶带,占总菌株数的49.61%,类型Ⅱ比类型Ⅰ少酶带E5,占28.74%;类型Ⅲ少E4或E6;类型Ⅳ少E4和E5或E5和E7;类型Ⅴ少E11。2.菌株主酶带的多少和颜色的深浅,特别是主酶带E5的有无与致病力的强弱有关。3.根据各地酶谱类型的分布,对照1978~1982年江苏麦类禾谷镰刀菌致病性鉴定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我省各地禾谷镰刀菌系致病力的强弱与酯酶同工酶主酶带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5.
鉴定昆虫嗅觉相关蛋白基因并对其序列和时空表达进行研究,可为阐明昆虫与寄主间的化学通讯机制提供依据。本文新克隆并鉴定获得一个西花蓟马OBP基因FoccOBP3(GenBank登录号:MT682352),cDNA序列全长1226 bp,读码框全长432 bp,编码143个氨基酸残基。氨基酸序列中六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位点排列方式为C1—X26—C2—X3—C3—X37—C4—X10—C5—X8—C6,完全符合典型气味结合蛋白所具有的六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位点结构模型。氨基酸序列中有5个亲脂性区域,其中第62~75位的氨基酸残基形成明显的亲脂性口袋。预测该蛋白分子量为15.50 kD,等电点为5.24,N—末端包含21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序列。FoccOBP3与横缝茧蜂Diachasma alloeum的DallGOBP(GenBank登录号为XP_015125081.1)、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 的TcasPBP(GenBank登录号为XP_015835846.1)和TcasOBP07(GenBank登录号为EFA04593.1)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较高。FoccOBP3与埋葬甲虫Nicrophorus vespilloides的NvesGOBP(GenBank登录号为XP_017781594.1)聚在最小的一个分支,表明与该基因亲缘关系最近。FoccOBP3蛋白含有组成α—螺旋的氨基酸残基127个,形成β—折叠的氨基酸残基58个,形成β—转角的氨基酸残基15个。FoccOBP3蛋白骨架是由 6 个α—螺旋和连接这些螺旋的回折构成,其中5个α—螺旋形成一个结合口袋。FoccOBP3在西花蓟马1龄若虫中高表达,其次是羽化5 d的雌虫,其余发育阶段的表达量均较低;且在雌、雄性成虫中的表达量亦有差异,除了羽化10 d的,羽化1、5、15 d雌虫的表达量均比同发育阶段雄虫的高。该基因在西花蓟马成虫触角中高表达,其次是头部,在腹、足中的表达较低,在胸部微表达。本研究克隆获得西花蓟马气味结合蛋白基因FoccOBP3,明确了其核苷酸、氨基酸序列特征,预测了该蛋白的二级、三维结构,测定了FoccOBP3在西花蓟马中的时空表达,推测该基因可能在西花蓟马气味识别、寄主定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大、小麦纹枯病病原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1984至1986年间,采集江苏各地大、小麦纹枯病标样,分离获得丝核菌属菌株分别为23个和50个。经比较鉴定其培养特性,菌丝形态、隔膜孔器以及细胞核数目,结合菌丝融合测试,50个小麦纹枯丝核菌菌株中除2个属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AG5群外,其余均为禾谷丝核菌(R.cetea-lis Vander Hoeven),其中CAG1、CAG3、CAG6、AGC1分别为44、1、1和2个菌株。在23个大麦纹枯丝核菌菌株中,除2个属于立枯丝核菌AG5群外,其余均为禾谷丝核菌,其中CAG1、CAG2、AGE的菌株分别为18、1、1、另有一菌株不属所测融合群。
人工交互接种试验表明:来源于大麦和小麦的禾谷丝核菌CAG1群菌株对于大、小麦均有极强的致病力;立枯丝核菌AG5群菌株次之,也有一定致病力;其他融合群的菌株致病力较弱。因此,引致江苏省大小麦纹枯病的主要病原菌为禾谷丝核菌(R.cerealis)的CAG1群。  相似文献   

17.
 杨树溃疡病是侵害杨树干部的一种重要病害。由于它发病面广,危害性大,对杨树的生长和发展有严重的影响。该病也是我国平原绿化和发展"三北"杨树防护林工程的主要威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小麦锈病治疗剂对氨基苯磺酸进行了内吸、运转、分布、抑菌机制、抑菌浓度以及对小麦的毒性等方面的研究和讨论。
该药剂的内吸及其在麦叶内的运转,主要是单纯的扩散现象。酸度、温度、湿度和药液浓度对于内吸速度的影响,都可以用数学程式来说明;本文提供了几个经验公式作为参考。从药剂对于病菌体内某些酶的亲和力的考察,以及药剂内吸的自显影图片中放射斑的形状,可以推想病区和菌体,有生物化学性的内吸作用存在。  相似文献   

19.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1980年至1981年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我国玉米大斑病菌存在着两个生理小种,即生理小种1号和生理小种2号。病菌标样采自辽宁、广西、浙江、陕西、黑龙江等地玉米大斑病菌共105个标样,病菌经分离培养接种在具有Ht1、,Ht2单基因抗性寄主以及多基因抗性寄主上。测定结果证明:接种在具有Ht1、Ht2单基因抗性寄主上表现为褪绿斑的菌株,属于生理小种1号,其毒力公式为Ht1Ht2/O (有效抗性基因/无效寄主基因)。接种在具Ht1单基因抗性寄主上表现有毒力产生萎蔫斑,而对Ht2鉴别寄主表现无毒力产生褪绿斑的菌株属于生理小种2号,其毒力公式为Ht2/Ht1
目前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2号只在辽宁发现,尤以丹东地区出现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用玉米细菌性枯萎菌(745)免疫BALB/C小鼠得到的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Ag14融合,获得G5、C2和D13株稳定分泌抗745菌的单克隆抗体的细胞瘤株。用ELISA间接法测定抗体滴度为1:25600。其中G5和D1能与所有供试的9个745菌株系有不同程度的反应,而C2只与7个745菌株反应。3个单克隆抗体均不与供试的同属其它菌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