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阐述了双流道泵叶轮的结构和性能特点,指出了双流道泵参数化三维造型的意义和现状。应用PCAD2004设计了双流道泵二维水力设计图并详细分析了双流道泵叶轮的空间三维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用Pro/E进行无堵塞双流道泵叶轮三维造型的方法和过程。应用VC++6.0在Pro/TOOLKIT环境下对Pro/E进行二次开发,通过修改双流道泵三维实体模板几何特征,成功开发出了实用的双流道泵叶轮参数化三维造型程序。采用动态链接库方法实现双流道泵参数化三维造型程序与Pro/E和MFC之间的数据接口。实例应用表明该程序运行结果良好,可以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两级射流泵混药装置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设计了一种用于农药混合的两级射流泵混药装置,实现了在线自动混合,避免了农药对操作者的伤害,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植保机械的生产成本,通过单级,两级射流泵混药装置喷雾工作性能测试,确定了两级射流泵混药装置的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多喷嘴射流泵设计方法及结构参数对泵性能影响,提出了基于经验系数多喷嘴射流泵的设计方法,并设计了不同喷嘴参数的射流泵。采用试验方法对射流泵进行了特性测试,结果表明,喉管内部速度梯度较大,说明工作流体与被吸流体混合较快,验证了多喷嘴射流泵能够缩短喉管长度。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对4喷嘴射流泵的内部流场进行了测量,得到射流泵内部流场的速度和湍动能分布,结果表明喉嘴至喉管入口段径向速度梯度较小,轴向速度梯度较大。试验结果为多喷嘴的理论计算和合理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无堵塞泵结构参数对性能影响的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沙毅 《排灌机械》1989,7(3):21-25
本文分析了无堵塞泵旋流泵——结构、工作原理和流场分布.通过改变泵结构参数:泵吸入口径d_0、叶轮外径D_2、叶片宽度b_2、叶片形状和叶片数等进行试验,找出泵性能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旋流泵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论述了国内外旋流泵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分析了结构参数对泵性能的影响、内部流动形状与流动模型、旋流泵的设计方法。在总结前人所做工作的基础上,对今后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文章认为,利用先进技术对内部流动测试,建立新的流动模型,提出完整而实用的计算方法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从泵效率和抗汽蚀性能两者互为兼顾的观点出发,分析了离心泵叶轮几何参数与泵效率、汽蚀性能之间的定性关系。结合设计经验和实例,提出了叶轮主要几何参数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7.
以性能优良的清水泵作为模型泵,从离心式泥浆泵效率着手,重点考虑其耐磨性,对该类泵的水力参数及几何参数进行了具体阐述。同时对泥浆泵过流部件的制造工艺、密封接合面材料的选取作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8.
以旋流泵最高效率、高效区范围及在小流量区的扬程-流量曲线稳定性为目标函数,先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结构参数,并根据结构参数对目标函数的影响将其划分为3个等级:显著因素、次显著因素和非显著因素;再由中心复合设计和Box-Behnken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各级结构参数的最优设计点.该方法以CFD计算结果为基础,构造旋流泵的结构参数与多目标函数的响应面近似模型,分析了结构参数间的交互效应.对最优设计点的泵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与CFD计算值吻合,在设计工况下效率的相对误差为4.89%,且较优化前的模型在性能上有明显改善,表明基于试验设计和响应面法可用于旋流泵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9.
旋流泵结构参数对泵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旋流泵流场计算及流场测试基础上,就旋流泵的结构参数对泵性能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总结了以蜗壳无叶腔体积V0与叶轮体积V1之比Zv来设计旋流泵的方法,并由大量试验数据统计得到,当Zv=V0/V1=3 ̄5时可获得较好的水力性能。设计的几种旋流泵的效率比国内处同类产品提高了3% ̄5%。  相似文献   

10.
运用DOE和CFD技术,以寻求环形射流泵效率最大时的最佳结构尺寸组合.试验射流泵模型原型取自真实试验,面积比1.75.首先对计算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在试验设计方法指导下,以最高效率为原则安排了多次试验,确定了4个主要因子,即流量比q、吸入室收缩角α、相对喉管长度lt及扩散管扩散角β,分别计算了射流泵在多种结构尺寸组合下的内部流动.借助统计分析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确定各结构参数对射流泵性能影响的重要程度,找出最优的结构组合.结果表明该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试验设计预测最大效率36.3%与CFD模拟结果35.8%非常接近.影响泵性能的主要结构参数中,相对喉管长度比扩散管扩散角、吸入室收缩角更为显著,双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比因子单独作用更为明显,为环形射流泵进一步优化设计,确定其合理的工作范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射流式自吸离心泵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射流式自吸离心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在压水室内的第六断面处设有回流孔、碟阀,射流器系统与吸入口形成液体自循环。泵运转时,不仅可以完成自吸过程,而且可以将自循环射流器上的阀门关闭,射流器同时停止工作,因此:泵的效率提高了3~5%%以上。给出了系列射流式离心泵的性能试验结果;效率比国家标准规定效率提高5.3~8.9%,自吸时间比标准的规定值缩短5~53s,重量比原传统自吸离心泵平均减轻15.8%,该系列射流式自吸离心泵的研究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2.
根据脉冲液-气射流泵主要流动部件的能量损失压力比,对其能量平衡进行试验,研究主要过流部件的能量转化与脉冲频率之间的关系;与恒定液体射流泵试验数据进行对比,证明脉冲频率、脉冲装置对脉冲液-气射流泵的主要流动部件的能量损失压力比有一定的影响,脉冲射流是提高射流泵传能及传质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根据工程需求并借鉴传统射流泵的设计方法,设计了面积比分别为57.40和60.05的2种超大面积比射流泵.基于有限体积法,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和标准壁面函数法,对这两种面积比的射流泵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和结构优化,并得到其优化后的性能拟合方程.模拟结果显示,随着面积比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最高效率点右移,最优喉管长度增加.按照优化后的结构参数加工射流泵,将2种出口直径的喷嘴和3种直径的喉管进行组合得到6种面积比射流泵,然后在4种不同工作压力下进行水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超大面积比射流泵内部流动同样存在自模性;现有汽蚀流量比的预测理论高估了超大面积比射流泵的汽蚀性能,因此需要对该预测理论进行修正;试验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符合较好,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以及采用数值模拟进行结构优化的可行性.对超大面积比射流泵的研究,拓宽了射流泵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介绍射流式自吸喷灌泵的技术经济特性,叙述射流式自吸喷灌泵的结构优化设计,分析射流式自吸喷灌泵的社会及经济效益,讨论了射流式自吸喷灌泵发展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发展趋势作了前瞻,为射流式自吸喷灌泵的研究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小型气液射流泵内部流场数值模拟及优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研究采用空气作为工作流体的气液射流泵性能和特征,设计了不同结构的气液射流泵试验模型.应用VOF方法,结合k-ε湍流模型,根据试验所得数据确定边界条件,对相同工作气体压力和不同参数下的气液射流泵内部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带有扩张式喷嘴的气液射流泵流体的速度和静压分布情况比非扩张式喷嘴的气液射流泵的好;喉嘴距为5mm气液射流泵的速度分布情况较佳;混合室直径为6 mm的气液射流泵的速度分布情况较好.带有扩张式喷嘴喉嘴距为5 mm及混合室直径为6 mm的气液射流泵有较好的速度分布.  相似文献   

16.
射流式自吸离心泵作为一种新型结构的泵,具有启动前无需向泵体内灌水可实现快速自吸的特点,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通过回顾射流式自吸离心泵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射流式自吸离心泵的工作机理与结构优势,并在系统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导流器式不对称压水室、碗式回流阀自动关闭结构形式、射流喷嘴几何尺寸、喷嘴收缩角变量等方面分析了射流式自吸离心泵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在水力设计方面,设计不同结构型式的水力模型,深入探讨叶轮不同几何参数对泵整体性能的影响;在结构上,采用创新的自吸结构,不断深化自吸结构对自吸性能的影响机理,并确定各零部件最优几何参数的选取方法,提高射流式自吸离心泵的各项性能指标;在加工工艺上,突破传统浇铸的制造方法,采用新型的铝合金压铸成型,为研制高效、快速自吸、低能耗的射流式自吸离心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多喷嘴射流泵流场的数值模拟与PIV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多喷嘴射流泵性能和内部流场特征,设计了不同结构的多喷嘴射流泵试验模型.采用k-ε湍流模型和壁面函数法对不同参数下的多喷嘴射流泵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喷嘴数和喷嘴角度及喉嘴距对射流泵工作性能影响较大;在吸入室及喉管入口处湍动能较大.利用PIV系统对不同结构射流泵内部流场进行了三维测量,获得了射流泵对称面流场的速度矢量和湍动能等值线图.试验结果表明,其速度梯度衰减得愈快,工作流体和被吸流体混合距离越短.验证了多喷嘴射流泵可缩短喉管长度.测量结果证明数值模拟的正确性,为多喷嘴射流泵理论研究和合理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50PG-28型射流式自吸喷灌泵的工作原理,分析了该泵自吸性能不足的原因,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泵腔结构形式:在正导叶的基础上增设反导叶,新的泵腔结构改变了流体方向,减少了流体对泵壳的冲击损失,并可以有效地消除泵腔的速度环量,使气水分离速度加快,泵的自吸性能得到提高.设计了7个喷嘴并进行了自吸性能试验,找出了与泵匹配的最佳喷嘴设计方案,对泵做了全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自吸时间比机械行业标准的规定值缩短了42s,泵的效率比国家标准的规定值提高了11.1%,重量比传统自吸喷灌泵减轻了20%.新型泵腔结构形式比原泵腔结构形式在水力性能及自吸性能方面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9.
自由圆湍射流不稳定性与界面拟序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相流动的大涡模拟对自由圆湍射流的流动不稳定性及界面拟序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计算探讨了射流液体的不稳定性机制。研究了喷嘴入口速度及入口扰动对射流近场区的不稳定性和涡结构特性的影响。研究中,对雷诺数在10 000~80 000内施加不同强度扰动后的射流流场进行了系统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射流入口速度及外部扰动对射流的稳定性有重要的作用,随射流速度和扰动强度增加,其未扰液核长度下降,表面波尺度减小,射流近场区产生更为丰富(长度尺度多、涡旋强度范围大)的特征涡旋结构;从射流的时均流场看出,在相同雷诺数不同扰动强度(或相同扰动强度不同雷诺数)下射流时均速度沿中心轴线衰减率基本类似;随雷诺数增加,射流对周围流体的正卷吸作用加强,沿流向的径向扩散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水肥一体化施肥机吸肥器结构对吸肥量的影响及吸肥通道吸肥量差值较大的问题,运用SolidwWorks设计并联1条、2条、3条射流泵的吸肥器模型;并利用FloEFD对3种吸肥器的吸肥量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数值模拟结果可知:吸肥器的最优结构为并联3条射流泵。此外,通过改变主管道长度和射流泵间距对吸肥器结构进行优化并分析每条射流泵吸肥量,结果表明:吸肥器结构优化后,每条射流泵的吸肥量趋于相同且吸肥量高于优化前。样机试验表明:每条射流泵的吸肥量差值较小,试验得到的吸肥量数据与数值模拟数据的误差在合理范围内;样机长时间运行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可满足实际的农业灌溉施肥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