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人工气候条件下对苜蓿蚜[Aphis craccivora(Koch)]在蚕豆、豌豆、苜蓿3种寄主植物上的发育历期和繁殖力进行了测定,获得了净增殖率、周限增长率、内禀增长率、平均世代周期、种群加倍时间等主要生命表参数。结果表明,苜蓿蚜的存活率以蚕豆饲养的最大。蚕豆饲养的苜蓿蚜的产蚜量多于苜蓿饲养的。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以蚕豆上苜蓿蚜种群最高,其值分别为43.48和1.28;在豌豆上这2个参数最低,分别为28.65和1.19。苜蓿蚜的平均世代周期在豌豆上最长(19.05 d),苜蓿次之(16.39 d),蚕豆最短(15.46 d)。蚕豆、豌豆和苜蓿上苜蓿蚜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244、0.172和0.207。蚕豆上苜蓿蚜种群加倍时间为2.84 d。由此可见,3种寄主植物中,蚕豆是苜蓿蚜最适宜的寄主植物,而豌豆的适合度最低。  相似文献   

2.
不同寄主植物对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不同寄主植物对豌豆蚜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规律。[方法]在(23±1)℃、光照时间16h、相对湿度80%的人工气候箱条件下,组建了豌豆蚜在4种寄主植物上的生命表,统计出种群内禀增长率(rm)、净增殖率(R0)、平均世代周期(T)、种群加倍时间(t)和周限增长率(λ)等种群动态参数。[结果]在蚕豆、豌豆、苜蓿、红豆草4种寄主植物上,豌豆蚜的发育历期存在显著差异,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263 2、0.261 9、0.224 3、0.217 1。[结论]豌豆蚜在蚕豆上的适应度和嗜食性最好,并且繁殖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3.
吡虫啉对豌豆蚜的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室内测定了吡虫啉的亚致死剂量(LC20、LC30、LC40)对豌豆蚜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吡虫啉亚致死剂量的增加,豌豆蚜F0代成蚜的寿命显著缩短,产蚜量显著降低。亚致死剂量也使F1代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降低,而发育历期、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4.
在抗蚜鉴定的基础上,在室内20℃条件下,选用4个抗蚜性不同的苜蓿品种,测定了不同苜蓿品种上两种体色豌豆蚜的生物学参数。结果显示,两种体色豌豆蚜在‘金皇后’上的发育历期、净生殖率、平均世代周期差异显著(P0.05),绿色豌豆蚜若虫的发育历期长于红色型,而红色豌豆蚜的净生殖率、平均世代周期大于绿色型;在‘甘农5号’上两种色型豌豆蚜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种群加倍时间差异显著(P0.05),绿色豌豆蚜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高于红色型,种群加倍时间低于红色型。以内禀增长率作为测定抗生性的指标,4个苜蓿品种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的抗性表现不同,其中‘金皇后’对绿色豌豆蚜的抗性较高,‘甘农5号’对红色豌豆蚜的抗性较高,‘猎人河’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的抗性均较低,4个苜蓿品种对绿色豌豆蚜抗性的大小顺序为‘金皇后’‘甘农5号’‘甘农3号’‘猎人河’,对红色豌豆蚜抗性大小依次为‘甘农5号’‘甘农3号’‘金皇后’‘猎人河’。  相似文献   

5.
由于臭氧层消耗,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紫外线(UV-B)胁迫增强,为了探求增强的UV-B胁迫对红色型豌豆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期明确UV-B辐射在豌豆蚜种群演替和种下分化中的作用。本研究以40 W紫外线灯连续辐射处理红色型豌豆蚜8代,每代从初产若蚜开始每天处理1次,连续照射6d,分20、30、40、50和60min 5个处理,并设置白炽灯对照。结果显示,同一世代,随着UV-B辐射时间延长,豌豆蚜体长逐渐减短,体重逐渐减轻,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逐渐减小,平均世代周期逐渐延长。同一UV-B辐射时间下,随着世代增加,豌豆蚜体长、体重、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均呈先上升后显著下降的趋势,平均世代周期呈先下降后显著上升的趋势。至F8代,不同辐射时间下豌豆蚜平均体长为对照的42.58%~81.94%,平均体重为对照的33.77%~73.12%,净增殖率为对照的6.94%~46.55%,周限增长率为对照的77.00%~87.94%,平均世代周期为对照的1.20~1.38倍,内禀增长率降低,且50~60min处理下小于对照的1/2,种群数量增长放缓。以上说明长期UV-B胁迫对豌豆蚜的生长发育和种群增长最终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研究了苜蓿斑蚜在准格尔苜蓿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组建了其特定年龄生命表和繁殖特征生命表.结果表明,在室内(25±1)℃恒温条件下,苜蓿斑蚜的世代总存活率为75.33%,每雌平均产蚜量为(25.45±2.04)头,种群趋势指数(I)为9.93.其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净增殖率(R0)、种群世代平均周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DDP)分别为0.42、1.52、13.04、11.97 d和1.64d.  相似文献   

7.
以茶黄螨为食的黄瓜钝绥螨实验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温度对黄瓜钝绥螨种群指数的影响,以防治对象茶黄螨为食,在23、25、28、30、31℃5组温度下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并分析了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种群加倍需要天数、平均世代时间等生命参数与温度间的关系。25℃时黄瓜钝绥螨产卵量、产卵率、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最大,分别达28.0952、0.7892、14.2380、0.1765、1.1930;寿命和产卵期最长,各为31.8947和30.5872天;而种群加倍需要天数最短,仅为3.6348天。结果表明:该温度是黄瓜钝绥螨种群生长和扩增的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8.
杭白菊是浙江省最具地域特色的传统中药材之一,但关于杭白菊害虫为害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报道较为缺乏。本文调查了浙江省杭白菊的主要害虫种类及其温度效应。结果表明杭白菊上害虫种类分属4目14科。其中,棉蚜(Aphis gossypii)是优势种,绣线菊蚜(A. citricola)为首次报道的为害种类。不同温度显著影响棉蚜和绣线菊蚜的存活,25℃时,棉蚜的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最大,种群加倍时间最短;20℃时,绣线菊蚜的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最大,种群加倍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9.
温度对麦长管蚜实验种群生命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温度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种群动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年龄—龄期和两性生命表的方法研究了麦长管蚜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麦长管蚜若虫发育历期随着温度升高而缩短;繁殖力和年龄—龄期存活率在25℃均为最高;麦长管蚜的生命期望随龄期增加而下降,各阶段的繁殖率贡献值随着龄期增加而增大,生命期望和繁殖贡献值在25℃最大。麦长管蚜内禀增长率(r)、净增殖率(R_0)和周限增长率(λ)在25℃最高,分别为0.25、14.22和1.28。平均世代周期(T)和总产卵前期在25℃时分别为10.62 d和7.79 d,均短于20℃时的11.97 d和9.06 d;30℃时若虫全部死亡,无法完成生活史。因此,25℃最适合麦长管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相似文献   

10.
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适合度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种群分化特征,对室内条件下饲养的茶尺蠖发育和生殖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间茶尺蠖卵和幼虫的发育历期具有显著差异,即偏低纬度茶尺蠖种群的发育历期长于偏高纬度种群,而蛹和成虫的发育历期差异不明显;茶尺蠖各种群的净生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均为武汉种群最大,而种群加倍时间(Dt)则以武汉种群最小,故利于该种群茶尺蠖的发展;同一种群中不同世代茶尺蠖间的幼虫发育历期和平均世代周期随着世代的推移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间存活率和生殖力随着在实验条件下的不断饲养,差异会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腐食酪螨在5个温度梯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12.5℃和30℃时,该种群的瞬时增长力和周限增长率均较小,分别为0.0556、1.0572和0.0568、1.0585。说明温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该螨的发育繁殖。20℃虽然世代净生殖率最高,但由于产卵时间较长,平均日产卵量较少,瞬时增长力也较小。25℃时,该种群的存活率最高(0.7292),瞬时增长力和周限增长率最大(0.2638和1.3019),日均产卵量最多,达21.87粒。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5个不同恒温条件下伪钝绥螨取食二斑叶螨时的发育和繁殖情况,并对该实验种群的生命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19~31℃范围内,伪钝绥螨各螨态和整个未成熟期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运用直线回归法计算出了伪钝绥螨各螨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伪钝绥螨产卵期在22℃时最长,在31℃时最短;日均卵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伪钝绥螨净增殖率Ro在28℃时最高(60.256),在19℃时最低(4.174);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皆是在31℃时最高,在19℃时最低;31℃时种群加倍时间t最短(2.79 d),19℃时最长(15.868 d)。  相似文献   

13.
两种花粉对巴氏钝绥螨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两种花粉对巴氏钝绥螨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25 ℃、相对湿度72%,光照L∥D=12 h∥12 h条件下,油菜花粉饲养的巴氏钝绥螨幼螨、前若螨、后若螨历期分别为0.98、3.23、430 d。幼螨发育到成螨共需8.52 d,存活率为83.33%,雌虫不产卵。丝瓜花粉饲养的巴氏钝绥螨卵、幼螨、前若螨、后若螨、产卵前期、世代历期分别为2.55、0.97、2.38、2.07、3.20、11.17 d。平均每头雌螨日产卵量1.78粒,总产卵量58.60粒,产卵持续时间33.53 d,无不产卵个体。其日产卵量呈二次抛物线趋势,回归方程为y=0.155 4t-0.002 80t2(R2=0.951 5,p<0.000 1)。取食丝瓜花粉的巴氏钝绥螨的种群趋势指数I=28.13,净生殖率为R0=26.813,种群平均世代周期T=30.139 d,内禀增长率rm=0.109,周限增长率λ=1.115,种群加倍时问t=6.352 d。由以上试验结果可知,丝瓜花粉比油菜花粉更适合饲养、繁殖巴氏钝绥螨。  相似文献   

14.
草地贪夜蛾取食为害花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草地贪夜蛾已成为中国重大入侵农业害虫,明确其对主要农作物的取食为害风险是制定防控策略的基础。我们的室内研究结果表明,25℃下以花生叶片为食的草地贪夜蛾,其幼虫、蛹、幼虫到成虫的发育时间分别为19.33、10.86 d和43.75 d,幼虫的存活率、老熟幼虫化蛹率、蛹的存活率和羽化率分别为82.03%、99.44%、95.44%和91.44%。成虫产卵前期和产卵期分别为6.45 d和5.45 d,单雌平均产卵量为(637.04±27.45)粒,单雌最高产卵量为1289粒,卵的孵化率为81.86%,雌蛾交配率97.36%。取食花生叶片的草地贪夜蛾种群净增殖率(R 0)、平均世代周期(T)、内禀增长率(r m)、周限增长率(λ)、种群加倍时间(t)和总增殖率(GRR)分别为587.12、38.22 d、0.17 d-1、1.18 d-1、4.16 d和874.22。2019年6月-8月在云南省江城县调查了草地贪夜蛾对苗期和花期花生的为害情况,结果显示,幼虫主要取食花生的生长点和顶端幼嫩部位,受害株率分别为80.00%和62.00%。本研究表明花生是草地贪夜蛾的适宜寄主,生产上应加强花生田草地贪夜蛾的监测与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二斑叶螨对螺螨酯抗性和敏感种群相对适合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二斑叶螨对螺螨酯的抗药性与适合度的关系,为该螨的抗性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室内温度(25±1)℃,相对湿度(70±5)%,光照14 h条件下通过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比较二斑叶螨对螺螨酯抗性种群(R)和敏感种群(S)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特征参数,用净增殖率(R0)来确定抗性种群的生物适合度。[结果] 二斑叶螨抗性种群的若螨期和全世代较敏感种群分别延长0.92 d和0.82 d;雌螨存活时间较敏感种群缩短3 d;二斑叶螨对螺螨酯抗性种群的相对适合度为敏感种群的0.76倍,存在适合度缺陷。[结论] 在生产上应注意对螺螨酯的合理使用,以延缓其抗性进程,实现可持续治理。  相似文献   

16.
考察了梯度恒温14~35℃下,温度对刺足根螨实验种群存活、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组建了生命表。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温度对卵孵化率、幼螨和若螨存活率等参数的影响显著,26~29℃为刺足根螨生长发育最适温度范围;刺足根螨的雌成螨平均产卵量、种群趋势指数和世代存活率与温度的关系均可用二次抛物线表示,拟合方程分别为y=-1.3434x2+64.881x-602.81(R=0.9596),y=-0.574x2+28.359x-288.19(R=0.9819),y=-0.564x2+28.934x-295.01(R=0.9630)。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阿维·吡虫啉和氯氟·吡虫啉两种复配制剂对麦长管蚜Sitobion miscanthi种群数量动态的影响,采用生命表技术分别研究了两种药剂亚致死浓度LC10、LC30对麦长管蚜F0代和F1代生长发育及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维·吡虫啉和氯氟·吡虫啉LC10、LC30处理后,与对照相比,麦长管蚜F0代成蚜寿命和单头产蚜量显著下降(P<0.05),其中氯氟·吡虫啉LC30处理成蚜寿命和繁殖力最低(7.98 d,12.58头);阿维·吡虫啉LC10、LC30,氯氟·吡虫啉LC10、LC30处理,F1代成蚜寿命分别缩短4.85、8.47、6.03、9.28 d,单头产蚜量分别减少35.85%、55.47%、40.04%、59.52%,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F1代存活率从第12天开始下降,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对照;各处理亚致死浓度使F1代发育历期、种群加倍时间(Dt)延长,内禀增长率(rm)、净增殖率(R0)、平均世代周期(T)、周限增长率(λ)、总生殖率(GRR)均降低。表明亚致死浓度的阿维·吡虫啉和氯氟·吡虫啉能够显著抑制麦长管蚜种群增殖。  相似文献   

18.
东方钝绥螨是叶螨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对多种叶螨的防控起着重要的作用。东方钝绥螨一直被认为是叶螨的专食性捕食者,其规模化生产不成功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本试验在(25±1)℃、RH 80%±5%、光周期16L:8D的条件下,以甜果螨为食,东方钝绥螨能够完成发育和繁殖,并以此组建了东方钝绥螨试验种群生命表。试验结果表明,东方钝绥螨以甜果螨为食各发育阶段历期较短,分别为卵期1.77 d,幼螨期0.77 d,前若螨和后若螨期各为1.05 d。25℃时东方钝绥螨的世代平均周期为14.07 d,内禀增长率0.18,周限增长率1.20,种群倍增时间3.87 d。日均产卵量1.71粒/d,总产卵量平均22.50粒/雌。由此得出甜果螨是饲养东方钝绥螨的一种很好的替代猎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