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花生亩产千斤高产因素结构与群体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所多年来在取得亩产800斤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探索花生高产潜力,近两年又在全省基点队开展了创千斤摸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1979年和1980年连续出现46块亩产千斤以上的高产田,产量幅度为1,003.9—1,303.2斤,平均亩产1,088.12斤。本文就近两年的研究资料,对亩产千斤高产产量因素结构和群体生育动态规律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谷城县沈湾乡乐民农业社1958年全社1,047亩小麦,平均亩产1,501斤,其中第四生产队共种119.8亩小麦,总产量287,640斤,平均亩产2,401斤获得了双千斤队的称号。在这个双千斤队里,并有9.5亩平均亩产在3,000斤以上,另有0.9亩折合亩产达到4,075斤。 乐民农业社位于汉水南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作物以小麦、棉花、王米、芝麻、水稻为主,多为一年二熟。  相似文献   

3.
博爱县后桥大队、沁阳县新店大队是我省著名的高产单位。从1975年起,小麦亩产千斤,玉米亩产1千多斤,全年亩产超吨粮。这两个队为什么能连年高产?除了有较好的水利条件和应用良种外,主要是在提高地力,合理施肥等方面狠下功夫获得了高产稳产。近两年,我们对这两个高产队的土壤  相似文献   

4.
最近两年我们在全区组织协作攻关,开展对小麦高产、稳产、低成本的栽培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区去年12个单位,18块四,54.41亩小麦亩产超千斤.今年(1979年,下同)经地、县科委分别验收的共有71个单位,95块田,302.863亩亩产超千斤,其中1000~1100斤的67块,214.983亩;1100~1200斤的23块,80.705亩;1200斤以上的5块,7.125亩,产量最高的1.207亩亩产达1270.37斤.今年参加地区协作的有10个单位,23块田,40.107亩亩产超千斤,平均亩产为1103.44斤.有些单位已连续三年亩产超千斤.  相似文献   

5.
<正> 一、两年花生生产概况为了提高花生单位面积产量,近年来在豫东花生集中产区,开展了创千斤摸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连续出现了千亩平均单产超500斤、大面积亩产超700斤和超1000斤的高产地块.1980年7个超700斤的高产地块,平均单产758.1斤,最高单产925.3斤;1981年9个超700斤的高产地块,平均单产809.9斤,最高单产1038.8斤.两年平均单产增长率6.8%.本文就近两年的研究资料,对单产700斤以上的产量因素结构及栽培上的主攻方向加以探讨,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在麦稻两熟区的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州地区是麦稻两熟地区,1976年试种杂交水稻19.4亩,平均亩产1,048.4斤,其中1亩高产田块亩产1,529.1斤。1977年示范面积4,704.5亩,平均亩产948.1斤,有五个县亩产超千斤,有三个大队在近300亩面积上平均亩产1,300斤,并出现亩产1,500斤以上的高额丰产田。有些单位由于种了杂交水稻,实现了麦稻两熟亩产超吨粮。我们  相似文献   

7.
徐州地区1976年试种杂交水稻19.4亩,平均亩产1048.4斤,其中邳县联防公社农科站一亩南优2号,亩产1529.3斤。1977年示范面积4704.5亩,平均亩产948.1斤,有五个县亩产超千斤,三个大队大面积亩产1300多斤。  相似文献   

8.
苍梧县长洲区寺冲公社是种植经济作物的地区,生产以鱼业和蔬菜为主,其次是甘蔗、蚕桑和花生等作物。1963年全社种甘蔗342亩,总产39,826担,平均亩产11,645斤;1964年种甘蔗432亩,总产53,173担,平均亩产12,308斤,比1963年每亩增产663斤;亩产超过两万斤的有两个队,如上标三队种甘  相似文献   

9.
1965年辽宁省水稻生产不論是老稻田或新稻田都获得了好收成。总产量比1964年提高30%左右。丰收的特点是幅度大,范圍广。如沈阳市52万亩水稻,在1964年亩产542斤的基础上,提高到平均亩产600斤左右的水平。全市有三个公社平均亩产达到700斤以上,有15个大队,73个小队达到亩产800斤以上,有2个人队,11个小队平均亩产900以上,并出現一个有565亩水稻千斤队。盘錦荣兴农場中央屯大队3900亩水田,在1964年平均亩产947斤的基础上,1965年又創造了亩产996斤的新纪  相似文献   

10.
一徐河公社位于桐城县圩畈地区,是全省粮食生产上的一面紅旗,也是1965年全国大寨式农业典型展出单位之一。全社一万一千八百四十亩田地,其中水田一万一千五百四十六亩。这个公社自1961年起,粮食生产連續五年超“綱要”。1964年粮食亩产一千零二十四斤,闖过了千斤关。1965年,在党的正确領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努力下,虽然自然災害頻繁,粮食生产形势还是大好的。預計年亩产一千一百多斤,可能达到一千二百斤。全社一万零四十四亩早稻,在遭受早期低溫、雹災,中期风災和后期旱災的情况下,亩产仍达七百五十一斤,比1964年增产两成多;一万零八百三十五亩双季晚稻,在早期抗旱插秧和长期低溫的情况下,預計亩产仍在五百斤左右。由于县委和样板工作队不断总結推广了这个公社的高产經验,因而也有力地带动了全县同等条件的十二个公社近十一万亩田大面积的均衡增产,1965年  相似文献   

11.
六安卅舖位于淠史杭丘陵灌区,1964年省科委和我院在卅鋪公社建立了研究基点。1965年六安地委又决定以这个公社作为低产变高产的綜合样板,并派一批干部长期駐点,我院也增加了一些技术力量。为了加强統一領导,在地委直接領导下,成立了样板工作領导小組。同时选定卅鋪、楊公两个大队作为样板大队荒昀唇浌甯刹亢凸愦笊鐔T群众的共同努力,农业生产获得进一步发展。虽然1965年生产上遇到比較严重的自然災害,但两个样板大队仍取得較好的收成,全社粮食产量比1964年增收八万斤,棉花增产幅度更大。1965年卅舖大队粮食亩产五百六十一点五斤,比1964年增产11.6%,皮棉亩产九十二斤,比1964年增产二点二倍多;楊公大队粮食亩产五百二十七斤,比1964年增产11.1%,皮棉亩产九十五点四斤,比1964年增产三点七倍多。有五个生产队,粮食亩产超过七百斤,少数丰产田亩产高达千斤以上。有八个生产队皮棉亩产超过百斤,最高的生产队皮棉亩产达一百八十三斤。  相似文献   

12.
湖北光化县崔营乡幸福社在1957年冬播时全社抓住了小麦密植、精细整地保墒、多施肥料等增产措施,使全社小麦由1957年夏收2502亩单产218斤至1958年夏收2,314亩单产510斤,其中29亩高额丰产地平均亩产2,173斤7两,其中11亩平均亩产3,215斤,其中2亩平均亩产3,454斤。  相似文献   

13.
辽中县六间房公社马龙村大队,71年种了三千二百五十七亩“晋杂五号”高粱,平均亩产八百三十斤。其中有三百多亩超千斤。第六队有三十亩,平均亩产一千六百二十八斤。其主要增产措施是:1.适时细播:因地制宜适时播种,在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南京地区小麦亩产千斤的高产栽培技术,并研究提高光能利用,增强光合效率,增花保花攻大穗、增粒重及有关营养诊断等高产关键问题,我们进行了小麦高产栽培试验研究。1977—1978年种植的五块小麦高产试验田,块块亩产超千斤,其中有两块田达到1100斤以上。丰产一号田,品种宁7317,1.38亩,亩产1137.9斤;二号田,品种宁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七四年,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我区“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深入发展,战胜种种自然灾害,获得了小麦连年丰收。全区十六个县(市)中有两个县亩产超过了六百斤,三个县(市)亩产过“黄河”,全区近五百万亩小麦总平均单产上了“纲要”;不少队创有亩产千斤的高产典型。其中博爱后桥大队有三亩二分八厘郑引一号小麦,单产达到了一千一百三十一点四斤,为高产再高产树立了榜样。为了继续提  相似文献   

16.
湖阳公社位于当涂县东南边缘,三面为石臼、丹阳两湖环绕,南邻江苏高淳县境,是一个低圩水网地区。耕地面积九千九百六十五亩,人口一万五千二百人,人多地少。自然肥料湖草、泥肥等比较多。双季稻在这里虽然种过多年,但晚稻品种单一,一向栽培晚熟秈型小红稻,产量不高。1965年在县委提出“为革命种田”的号召下,全社广泛讨论晚稻超早稻的增产途径,大胆更換双晚品种,选用农垦五十八作双晚栽培。全社共栽三千零八十亩,平均亩产四百七十斤,比往年小红稻增产三成左右。其中样板大队(塘沟大队)三百一十四亩,平均亩产六百六十斤,第二生产队三十三亩,亩产八百零六斤,全大队第一、三、五生产队均出现一至三亩不等的千斤高产田。从全社产量来看,这个公社1965年大力扩种农垦五十八作双季晚稻基本上是成功的。在实践中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7.
双季間作稻在我区宁国、旌德等地,已有十年的种植历史。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不断提高。宁国、旌德两县1964年种植双季間作稻二万余亩,一般两季亩产都在七百斤以上,有不少社、队两季亩产达到和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綱要規定的指标,有些田块已突破了千斤。如宁国三元公社1964年栽种双季間作稻一千八百六十一亩,占水田面积的51%。早、晚稻两季亩产达七百二十二斤,比中稻、单季晚稻产量分別增产33.5%和53.4%。其中有九百八十一亩早、晚两季亩产达到八百斤,有一百二十五亩两季产量突破了千斤大关。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春小麦高产的气候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位于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上,海拔3,000米左右,是农业耕作历史较短、生产条件较差的地区。解放后,这里沉睡了千万年的大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58年大跃进以来,连年出现了一批春小麦亩产超千斤的高产典型,特别是近几年中,有三个国营农场的春小麦最高亩产都已超过1,600斤;1977年香日德农场有3亩多试验田亩产1,700  相似文献   

19.
概况水稻温室无土育秧法,在我国是湖北省最先应用的一项新技术,为实现育秧工厂化奠定了基础.1978年我省组织了协作网,实行群专结合,广泛开展了这项科学实验,全省共120多个试点,示范面积2000余亩.无土育秧试验田一般亩产800~900斤,产量高的亩产千斤左右.营口县高坎公社试验田亩产达1274斤.示范面积最大的是沈阳市,有1700余亩,效果明显.苏家屯区白清公社康家山六队180亩水田全部采用无土育秧,其中60亩,亩产超过800斤.1978年比1977年少种20亩,但总产量比1977年还高.在无土育秧示范同时也进行了三种机型机械插秧试验,面积共8亩.其中比  相似文献   

20.
志良公社十二大队第九生产队的广大贫下中农,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认真运用农业“八字宪法”,大搞科学种田,粮棉生产连年丰收。自1966年以来,在粮食亩产连续超千斤的同时,皮棉单产一直稳定在200斤左右。1972年全队36亩粮田,亩产1200斤;47亩棉田,亩产皮棉192.5斤。 他们在长期的棉花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规律,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现介绍他们争“三苗”、夺“三桃”、保丰收的经验。 精管细培争“三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