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不同施氮水平对翠碧1号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通过田间试验、化学分析和感官评吸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翠碧一号(CB-1)烤烟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对烤后烟叶产量、产值、化学成分和评吸质量均有显著影响。烤后烟叶产值、均价和上等烟比例在适宜的施氮量下表现较好。随施氮量增加,不同部位烟叶烟碱、总氮和石油醚提取物含量显著提高,总糖、还原糖含量、还原糖/烟碱比值和总氮/烟碱比值降低。综合烟叶内在化学分析和评吸结果,施氮量在58.5 kg/hm2和78 kg/hm2时,烟叶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基因型、施氮量及其互作效应对烤烟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烤烟品种中烟100、云烟87和K326为材料,设置低氮(45kg/hm2)、中氮(60kg/hm2)和高氮(75kg/hm2)处理,研究其对烟叶中总酚、绿原酸、芸香苷和莨菪亭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施氮量及其互作效应对烤烟总酚、绿原酸、芸香苷和莨菪亭含量变异的贡献率不同,其中基因型对四者的贡献率分别为2.50%、5.13%、4.70%和15.95%,施氮量的贡献率分别为59.30%、42.55%、38.30%和67.79%,基因型与施氮量互作效应的贡献率分别为36.40%、51.20%、51.50%和15.03%。基因型与施氮量互作效应结果表明,高氮与中烟100互作条件下总酚、绿原酸和芸香苷含量较高,与K326互作时总酚和芸香苷含量较高,与云烟87互作时莨菪亭含量较高;中氮与云烟87互作时总酚、绿原酸和芸香苷含量较高,与K326互作时总酚、芸香苷和莨菪亭含量较高;低氮与云烟87互作时绿原酸含量较高。与种植品种相适应的施氮量是提高烟叶多酚类物质含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施氮水平对烤后烟叶酸性和碱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和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翠碧1号品种烤后烟叶酸性和碱性致香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18种挥发性酸总量和11种难挥发酸总量均表现为明显上升的趋势,15碱性致香物质总量没有表现出规律性变化。在测定的29种酸性致香成分中,有16种随施氮量上升表现出规律性变化,可用二元二次方程拟合,相关关系显著;在测定15种碱性致香成分中仅有4种成分随施氮量上升表现出规律性变化。生产上可通过调整氮素养分管理方式调节、改善烤后烟叶香气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4.
不同烤烟品种香型风格与多酚类物质含量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测定红塔集团大理差异化原料基地5个主要栽培烤烟品种烟叶中6种主要多酚物质,通过对香型风格进行量化赋分,研究分析不同品种的香型风格与多酚类化合物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绿原酸和芸香苷占烤烟多酚类物质的92%以上,是主要的多酚类物质;不同部位与不同品种烟叶间的多酚含量均存在较明显差异;不同品种的清香型风格显著性与烟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红大’的多酚总含量明显高于其他4个品种,清香型风格更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毕节烟区不同生态区(光照、降雨、温度等)对烤烟品种云烟105和云烟116多酚含量及品质的影响,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分别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威宁县和大方县植烟生态区种植云烟105和云烟116,并对中部烟叶多酚类物质及常规化学品质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植烟生态区、品种及其互作对多酚含量的贡献不同,生态区对烤烟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莨菪亭、芸香苷及总酚的贡献率分别为22.68%、7.68%、9.67%、94.40%、9.48%和3.14%;品种的贡献率分别为68.53%、60.91%、82.39%、0.04%、63.10%和69.34%;生态区与品种互作的贡献率分别为8.79%、31.41%、7.94%、5.55%、27.42%和27.52%。云烟105在大方生态烟区的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和芸香苷含量更高,而云烟116在威宁生态烟区的莨菪亭含量更高。烟叶多酚含量与磷、钾、还原糖及总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烟碱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综合烟叶多酚及化学成分来看,毕节新引进的品种云烟105和云烟116更适宜种植在大方地区,且云烟105表现优于云烟116。  相似文献   

6.
豫中烤烟烟碱和总氮含量与中性香气成分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对浓香型烤烟产区27个上二棚烟叶样品分析测定的基础上,研究了烟碱和总氮含量与烟叶中性香气成分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烟叶烟碱和总氮含量与类胡萝卜素类香气成分含量呈显著的二次曲线相关关系,在烟碱含量为3.82%时总类胡萝卜素类香气物质含量最高,在烟碱含量1.28%~3.92%范围内巨豆三烯酮2、巨豆三烯酮4、法尼基丙酮、二氢猕猴桃内酯和香叶基丙酮含量随烟碱含量的增高呈持续增加趋势。西柏烷类降解产物茄酮含量与烟碱和总氮含量也呈极显著的二次曲线相关关系,但茄酮含量最大值分别出现在烟碱含量为2.62%,总氮含量为2.77%时,此后显著下降。糖和氨基酸棕色化反应产物仅个别成分与烟碱和总氮含量显著相关。芳香族氨基酸降解产物总量、新植二烯和中性挥发性物质总量与烟碱和总氮含量呈显著的二次曲线相关关系,在烟碱和总氮含量分别为2.89%和3.05%时中性挥发性物质总量出现最大值。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烤烟烟叶物理特性与化学类成分的定量关系,并为客观评价烟叶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对2012年的205个烤烟烟叶的物理特性和主要化学类成分含量进行检测鉴定,并进行了秩相关与2尾检验。结果表明:在所考察的7项物理特性(叶片厚度、叶面密度、含梗率、平衡含水率、伸长率、填充值和拉力)指标中,变异从大到小的排序为:伸张率拉力叶面密度厚度含梗率平衡含水率填充值;4项化学成分指标(总氮、淀粉、石油醚和钾含量)变异从大到小的排序为:淀粉钾石油醚总氮。随着烟叶部位的增高,烟叶的厚度、叶面密度和拉力增大,而含梗率和填充值逐渐减小。5个省份烤烟的矿质元素、多酚类物质含量差异明显。5大省份应该补充锰、铁、镁肥,重金属含量总体不超标。河南烤烟的总绿原酸、多酚总量相对较高;云南烤烟的莨菪亭、芸香苷、山奈酚糖苷含量相对较高,湖北总绿原酸最低;辽宁山奈酚糖苷、多酚总量较高。烟叶物理特性与各项化学成分微量元素、重金属、多酚类物质之间存在着完全相关、正相关、负相关回归关系。具体表现为,烟叶叶片厚度、含梗率、叶面密度、填充值这4项指标与化学类物质关联度最高。  相似文献   

8.
浏阳烟稻轮作区烤烟适宜施氮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给浏阳烟区烤烟生产提供施肥技术指导,通过研究施氮量对烤烟经济性状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探讨了浏阳烟稻轮作区烤烟的适宜施氮量。结果表明:(1)施氮120 kg/hm2不能满足烟株生长发育的需要,增大施氮量可显著改善烟株农艺性状,提高烟株物质积累量;(2)各处理经济性状差异显著,施氮150~210 kg/hm2处理产量与产值较施氮120 kg/hm2处理显著提高,其中施氮150 kg/hm2处理上中等烟比例与均价最高,产量与品质协调较好;(3)上部和下部烟叶以施氮150 kg/hm2处理的总氮和烟碱含 量较高,化学成分协调性较好;而中部烟叶以施氮180 kg/hm2处理的总氮和烟碱含量相对较高。综合考虑烤烟生长发育、烟叶产量与品质,浏阳烟稻轮作区烤烟的适宜施氮量为150 kg/hm2。  相似文献   

9.
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产量与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HY-9-7’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和留叶数对烤烟产量与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烤烟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随着留叶数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表现为留叶20片>留叶18片>留叶22片,各处理差异显著;烤烟产值随着施氮量及留叶数的增加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2)烤后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N、K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烟碱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提高。(3)烤后烟叶总糖、还原糖、K、烟碱含量均随留叶数增加而下降。(4)施肥量和留叶数的交互效应对烤烟产量、产值以及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处理,对烟叶组织结构及品质的影响。以粤烟98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置6个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组合的处理,分别于叶长30 cm、定长、适熟时采集中上部新鲜叶片,并利用石蜡切片制片方法,观察叶片组织结构。结果表明: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密度均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大;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密度及比叶重与烤烟生育期化学成分总糖含量、还原糖含量、淀粉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烟碱含量、总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个别数据除外);烤后烟叶总糖含量、还原糖含量、淀粉含量均随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烟碱含量和总氮含量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通过改变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可以改变叶片组织结构的发育特征,协调烟叶内部化学成分含量,最终达到改良烤烟品质目标。  相似文献   

11.
烟叶还原糖与烟叶、土壤主要化学成分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烟叶还原糖与烟叶、土壤主要化学成分的关系,研究了壤土及粉砂质土2种土壤条件下15种烟叶化学成分(还原糖、尼古丁、全钾、氯、蛋白质、全氮、全磷、Mg、Ca、Fe、Mn、Cu、Zn、K/Cl及糖/尼古丁)和6种土壤成分(Cu、Zn、Fe、Mn、K及土壤pH)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Fe对还原糖有正向促进作用,Ca对还原糖的提高有抑制作用,提高Cu、Zn、Ca,降低Fe含量可以降低还原糖含量。可见,调整烟叶、土壤主要化学成分可以调节烟叶还原糖含量,进而优化皖南烟叶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提高烟叶品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快速、准确地测定烟草中绿原酸、芸香苷和莨菪亭等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方法]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了烤烟中的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莨菪亭、芸香苷和莰菲醇基-3-芸香糖苷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分析方法。方法采用HSS T3高强度硅胶色谱柱(HSS: High Strength Silica),梯度洗脱。[结果]实验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在94.4 ~ 106.8%之间,检出限为3.7 ~ 9.9 μg/g,相对标准偏差0.9 ~ 3.4%(n=5),标准溶液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5。采用实验方法测定了不同来源的18个烤烟样品,结果发现烤烟中6种多酚的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绿原酸>芸香苷>隐绿酸>新绿原酸>莰菲醇基-3-芸香糖苷>莨菪亭。[结论]与传统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相比,实验方法简单,分析时间短,能够满足对烤烟中多酚含量的测定要求。  相似文献   

13.
甘薯块根抗黑斑病酚类物质代谢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甘薯块根酚类物质代谢与抗黑斑病之间的关系,为鉴定和选育抗黑斑病品种提供抗性指标。以‘南京-92’(高抗)和‘烟台-252’(高感)为材料,测定了甘薯块根中绿原酸、总酚的含量、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抗病品种在黑斑病侵染第1天,PAL活力就迅速提高,以后的几天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感病品种在黑斑病侵染后第3天PAL活力才显著升高、5天后就迅速下降;黑斑病侵染使甘薯绿原酸含量迅速提高,但不同抗病性的甘薯品种积累的时相和量有所不同,高抗比高感提高56.6%~327%;受黑斑病浸染后,高抗品种体内PPO活性及和总酚含量比高感品种提高迅速,且持续的时间较长。甘薯块根中PAL活性、绿原酸含量、多酚氧化酶活性、总酚含量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甘薯抗黑斑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对云南地区30种烟末和烟碎片进行感官质量评价及总糖、还原糖、烟碱、总氮、氯、钾等化学成分的测定,运用描述统计、简单相关分析及典型相关分析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烟末、碎片的化学成分与常规烟叶的化学成分含量有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烟碱、总糖、还原糖含量较低,氮碱比较高。(2)从化学成分对感官质量的影响看,简单相关、典型相关分析的结果较为一致。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还原糖、总糖、两糖差、糖碱比对感官质量有较大影响。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总糖、还原糖、两糖差、糖碱比对感官质量有较大影响。典型相关按影响载荷大小排序为:总糖、还原糖、两糖差、糖碱比、氮碱比、总氮、烟碱、氯、钾、钾氯比。(3)综合以上研究,认为总糖、还原糖的含量及两糖差糖碱比在一定程度上基本能够反映烟末和烟碎片感官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不同光温培养烟苗对浓香型初烤烟叶香气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明不同光温培养烟苗对浓香型初烤烟叶香气前体物和香气物质的影响,以苗期进行不同光温处理的浏阳烟区C3F初烤烟叶为材料,进行了类胡萝卜素、绿原酸、芸香苷、非挥发性有机酸、中性香气物质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烤房光环境处理的类胡萝卜素、绿原酸和芸香苷含量最高,而对照处理的绿原酸和芸香苷高于大棚增温不补光处理;大棚增温补光处理的非挥发性有机酸总量最高,苹果酸亦最高,而烤房光环境处理总量最低,却柠檬酸最高;叶绿素降解产物和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各处理差异很大,其他降解产物差异不明显,新植二烯以烤房光环境处理最高,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以大棚增温补光处理最高,从香气物质来看,苗期大棚增温补光最有利于改善初烤烟叶的香气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