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结果表明,杂草株高、干重指数越大,危害期越长,对小麦产量影响越大,损失越严重。杂草相对株高干重积与危害期对小麦产量及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产量损失率呈极显著“S”型生长曲线正相关,杂草防除经济阈值为株高干重积102.1mgm-2(混合密度为15~20株/m2);危害临界期为小麦拔节前。并建立了混生杂草对小麦危害损失关系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串珠藁本对小麦产量损失及防除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人工控制串珠藁密度,研究了其在不同密度下对小麦造成的产量损失,当串珠藁本密度由0增至60万株/666.7m^2时,小麦产量损失由0增至37.7%。根据经济损失水平计算,串珠藁本的防除指标为4.3万株/666.7m^2,防除最佳时期为春小麦的3 ̄4叶期。  相似文献   

3.
二氧化硫对小麦玉米的争慢性伤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开顶工熏气装置进行了SO2对小麦、玉米的伤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返青至灌浆期,用SO2浓度为0.322mg·m^-3处理的小麦出现伤害症状。长时间用浓度为0.322,0.211和0.122mg·m^-3SO2处理的小麦经对照分别减产24%,19%和13%.在不同生育期不同浓度SO2对小麦表现光合作用速率及叶片含硫量都有影响。玉米急性伤害的临界剂量为2.50mg·m^-3×4h,4.92m  相似文献   

4.
利用20个高产水稻品种(系),研究了与产量有关的12个经济性状的基本遗传参数,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穗数/m^2,产量,株高,千粒重的遗传力较高,结实率,干物重,颖花量相对较低;剑叶面积,穗下节长,穗数/m^2,颖花量,实粒数/穗,单株产量相对较低单株干重和千粒重民产量呈哉极显著相关关系;入选品种主要特征性状为产量,实粒数/穗,单株穗数,株高,穗数/m^2。以上结果说明,在淮北地区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5.
根据1984 ̄1985年对海城西四渔场养鱼池的生态学调查材料,论述了鱼池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初级生产力以及能量转化效率。鱼池的产量为2.24 ̄5.70g·m^-2·d^-1,其中鲢鳙鱼产量为1.44 ̄3.79g·m^-2·d^-1。初级生产量(产氧量)为6.18 ̄17.18g·m^-2·d^-1,转化为鲢鳙产量的能量生态效率平均为10.83%。中比较了海城和镇赉的4个高产塘,从而探讨  相似文献   

6.
稻套麦田优势杂草对小麦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杂草的发生对小麦的有效穗数造成显著影响,进而导致小麦产量的下降;杂草的发生对小麦穗粒数、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杂草与麦苗共生到次年2月中旬就对小麦产量造成显著损失.因此,杂草防治适期应在苗后早期;经济阚值计算结果表明,我区经济防除指标为893株/m2.  相似文献   

7.
稻套麦田优势杂草对小麦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杂草的发生对小麦的有效穗数造成显著影响,进而导致小麦产量的下降;杂草的发生对小麦穗粒数、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杂草与麦苗共生到次年2月中旬就对小麦产量造成显著损失。因此,杂草防治适期应在苗后早期;经济阈值计算结果表明,我区经济防除指标为89.3株/m2。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超声剂量对血液流变性质的影响。方法:对10只大鼠心脏穿刺取血;以0W·cm^-2(作为对照组)、0.5W·cm^-2、1.0W·cm·^-2和1.5W·cm^-2超声剂量在25.0±0.5℃下固定式辐照5min;在25.0±0.1℃下用锥板式粘度计等测量全血高切变率表观粘度等9项指标。结果:超声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全血高切率(225s^-1)表观粘度(P〈0.01)、全血低功率(11.2  相似文献   

9.
密植条件下矮秆大豆合交9525-1生育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密植栽培条件下,矮秆大豆随密度增加植株增高、倒伏加重、单株生长量减弱。而群体干重、作物生长率在出苗后78天前(结荚末~鼓粒初期)随密度增大而增加;78天以后,以45株/m^2处理最高,其次是35株/m^2处理;叶面积指数则随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但从生育、产量及产量性状等综合表现以45株/m^2处理最佳,产量达3083.34kg/hm^2,叶面积指数为5.971。  相似文献   

10.
“牧1”根蘖型苜蓿和晋南苜蓿成分无大的差异,种植密度过大(100株/m^2)导致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迅速下降,单株上部干重与密度呈直线负相关,而群体地部干重与密度则呈抛物线型相关,低、高密度的产草量明显低于中密度。所以,“牧1”根蘖型苜蓿种植密度以不超过25株/m^2为宜。  相似文献   

11.
玉米高产生理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1~1993年在哈尔滨采用四单19号玉米杂交种,开展了不同施肥量的玉米高产生理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苗期冠根比0.4~0.71∶1;全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是“S”型曲线,到乳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为最终生物产量的46.9%~53.8%;乳熟期叶面积指数3.27~3.64;三叶期~完熟期光合势259万m ̄2·d ̄(-1)(hm ̄2) ̄(-1)~291.75万m ̄2·d ̄(-1)·(hm ̄2) ̄(-1);拔节期净光合生产率11.8~13.7g/m ̄2·d;吐丝期叶绿素含量8.5%~13.5%;拔节前期全磷含量0.34%~0.38%;不同施肥量籽粒灌浆强度和产量均高于对照;产量差异显著;适当的施肥量会得到较高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设置9 ̄36株/m^2 10个水平的栽插密度试验,探讨了群体密度对亚种间杂交稻Ⅱ优162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穗数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而增多,穗粒数则相关,产量(Y)与栽插密度(X)满足Y=X/3.306+5.986×10^6×X^1.223726方程,产量在密度12 ̄30株/m^2范围内差异不显,说明亚种间杂交稻Ⅱ优162自我调节能力很强;单株分蘖数和成穗率随着群体增大而降  相似文献   

13.
玉米大豆间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玉米与大豆间作不同带型和密度试验的结果表明,玉米大豆2:1带型,玉米5.25万株/hm^2,大豆19.5株/hm^2产量最高,效益最好;玉米大豆产量与各自的群体数量和光照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玉米的群体数量与大豆产量呈显著负相关;总产量与玉米产量,群体数量,株高和大豆株高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砷对小麦种子萌发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砷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砷浓度≤7.5mg·L^-1时,对小麦发芽率、芽长的影响不大;砷浓度〉7.5mg·L^-1时,砷浓度与发芽率、芽长呈显的负相关;砷浓度≥1.0mg·L^-1时,对根长有显影响,浓度愈大,抑制愈强。砷对根系活力、α-淀粉酶活性有极显、显的抑制作用,对呼吸强度亦有抑制趋势。两种价态砷毒性不同,对形态特征的毒性为As(Ⅲ)〉As(Ⅴ),对生理生化特性  相似文献   

15.
矮败小麦的芽鞘长度与成株高度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9576),短芽鞘苗成长为矮秆不育株,长芽鞘苗成长为高秆可育株,依自然群体芽鞘长度预测成株期育性的准确率为72.2%。GA3处理可明显扩大矮败小麦幼苗在芽鞘长度、幼苗高度及叶长、叶色等形态上的差异,从而可将幼苗区分为GA3反应敏感型与不敏感型,2类幼苗比例为1:1。GA3处理体积分数以1×10^-5 ̄1×10^-4为宜,处理时期自萌芽期至  相似文献   

16.
本项研究探讨了播娘蒿的株数、鲜重、株高等生物性状对小麦的危害损失。推算出以株数和株高与鲜重乘积为危害因素,对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危害损失的多元回归估测方程。得出麦田播娘蒿每平方米25株以下以人工除草为宜,每平方米50株以上以化学除草为宜。防除适期为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  相似文献   

17.
对平凉地区川水地地膜冬小麦不同播期,密,密度,品种,播种方法,施氮方式及麦后复种蔬菜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播期最早和露地时间一致最晚为10月10日,小麦单种以行距20cm,穴距10cm,每穴播10业,播量495万粒/hm2为宜。小麦玉米带种小麦带80cm,播量412.5万吨粒/hm^2较适宜,带小小麦品种以85(84)、鲁麦15为好;氮肥以纯氮180km/hm^2一次全底  相似文献   

18.
土壤紧实度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92-1995年在江苏农学院农场对供试棉花品种岱15,设砂、粘土不同容重盆栽。连续4年结果表明,土壤容重1.2g/cm^3和1.3g/cm^3处理 量和生物学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且经济系数排居首位,极显著超过容重1.5g/cm^3处理。因此,容重1.2-1.3g/cm^3是棉花形成高生物学产量、较高经济系数,从而达到最高经济产量的理想土壤实度。  相似文献   

19.
旱地地膜谷子不同生育期供水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于地膜谷子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分别供水30mm,结果表明,产量以微穗期供水最高92750kg/hm^2),其次为拔节期供水(2700kg/hm^2),水分生产效率以拔节期供水最高为12.15kg(hm^2·mm),其次为抽穗期供水为12.11kg(hm^2·mm)。生产上补充灌溉时期应为抽穗期,拔节期。  相似文献   

20.
穿龙薯蓣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穿龙薯蓣(DioscureaNippoica)采用根茎繁殖,在陕西关中和陕北林区经种生长良好,能正常开花结实,其产量与年龄,密度和施肥关系密切,以生长3a收获为宜;在关中3a生一般产量为16.5t/hm^2陕北林区为11.7t/hm^2;在关中适宜密度为15株/m^2,陕北为25株/m^2;为获得高产需多施有机肥,尤以在基肥中混施磷效果为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