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果园土壤蜘蛛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对山西农业大学果园蜘蛛群落进行调查,初步鉴定整理出该果园蜘蛛隶属12科23属30种,群落的优势种类为狼蛛科、蟹蛛科、平腹蛛科和皿蛛科。并采用丰富度(S)、总个体数(N)、多样性指数(H′)及均匀度(E)4个指标对蜘蛛种群数量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果园蜘蛛群落的多样性值在1.90554~2.33007之间(大都在2.0以上)表明群落的稳定性较好。同时,还从蜘蛛的优势种群、生境的隐蔽物、食物资源及温湿度方面对其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通过系统调查,越冬枇杷园蜘蛛群落共有12科27属33种,其中八斑鞘腹蛛(Coleosoma octomaculatum)、斑管巢蛛(Clubionareichlini)、齿螯额角蛛(Gnathonarium dentatum)和草间小黑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为优势种。异质性复杂的枇杷园蜘蛛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个体总数均大于异质性简单的枇杷园,枇杷园越冬蜘蛛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大小主要由群落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总数决定,与均匀度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3.
棉田与相邻荒漠过渡带蜘蛛群落结构及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疆莎车县棉田及相邻荒漠过渡带蜘蛛种类,群落结构及动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分析.棉田及相邻荒漠过渡带的蜘蛛有13科、36属、39种.蜘蛛在两个不同生境群落特征及多样性有明显的差异性.逍遥蛛科和蟹蛛科为两个生境中共同的优势科.荒漠过渡带蜘蛛群落的物种数、个体数量、多样性、均匀度、稳定性都高于棉田蜘蛛群落的对应特征.荒漠过渡带蜘蛛群落结构的变动对棉田内蜘蛛群落的变化有明显的影响,可以初步肯定荒漠过渡带的种库作用.  相似文献   

4.
洞庭湖平原越冬稻虫捕食性天敌群落结构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系统调查研究并经室内鉴定,洞庭湖平原稻虫捕食性天敌越冬群落的物种组成,包括捕食性天敌昆虫4目10科20种和稻田蜘蛛8科16属21种,其中天敌昆虫优势种为稻红瓢虫,稻田蜘蛛优势种为拟水狼蛛和食虫沟瘤蛛。稻田异质性的高低是影响稻田越冬捕食性天敌群落物种组成及丰富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甘蓝田蜘蛛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物种丰富度(S)、每单位样方个体数(N)、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E) 和均匀度指数(D), 对不同时期甘蓝田蜘蛛群落结构及其优势种群动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甘蓝田蜘蛛种类有8科, 18属, 23种, 其中优势种为星豹蛛、阴瘤胸蛛、草间小黑蛛、黑侏儒蛛、和温室希蛛; 随着甘蓝的生长发育, 蜘蛛群落的多样性值逐渐增大, 群落逐渐趋于稳定, 优势种的种群密度也随之上下波动。这对揭示蜘蛛在菜田生态系统中控制害虫的发生发展机理及对保护和利用这类天敌资源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江西马头山自然保护区蜘蛛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西省马头山自然保护区蜘蛛物种和群落多样性的调查研究表明:取样区内蜘蛛标本1750个,经鉴定计27科73属168种,其中江西新记录种95种,另有未确定种16种,主要分布群为圆蛛、跳蛛、球蛛、狼蛛、肖蛸、皿蛛、蟹蛛和盗蛛等科,依其植被和景观的不同,可将该区划分为10种类型。运用多种测定方法,着重分析了蜘蛛群落的垂直分层格局和水平分布格局的多样性特点及其与栖息地的关系。马头山自然保护区蜘蛛资源非常丰富,有利用的物质基础,其中水平分布格局的特点是耕作区和非耕作区蜘蛛种类和群体密度不同,垂直分布格局的特点是蜘蛛种类数和个体量均随高度的增加呈渐次递减趋势,蜘蛛群落结构特征主要受生境中植被类型、昆虫相及环境中温湿度梯度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群落建立和演变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江西永修云居山有机春茶园害虫较少和春茶品质优异的原因,将该茶场分成3个园区9个采集点,采用扫网和拍网法对蜘蛛的分布进行调查并对群落多样性指数与相似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有14科37属49种蜘蛛,其中有4个江西新记录种、13个未确定种和1个雄性新发现种。群落中有1种枝间结网型、1种地面游猎型和3种叶面游猎型优势种,各区有1个特定物种。说明繁殖期成熟雌蛛较多而时温偏低是昆虫相有限的主要原因。各园区周边地形地貌和植被类型与状况、水气光照条件和管理模式、昆虫相与人工干扰等是该茶园蜘蛛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群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蜘蛛是重要的捕食性天敌,为了研究玉米生境中蜘蛛群落的结构及影响种群变化的气候因素,调查了北京大兴农区玉米生境中蜘蛛的种群数量。结果表明:研究地区玉米生境中共采集蜘蛛标本884头,隶属于8科17属21种,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 L.koch)为优势种。通过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E)、优势度(C)、丰富度(S)、总个体数(N)等指标对玉米生境蜘蛛群落结构进行初步分析得出结论:群落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变化趋势相同,但是H′变化范围较大,只有在9月26日高于1.5,其它时间均低于1.5,群落的稳定性较差。通过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可知,蜘蛛种群的数量与调查当日的湿度没有明显线性关系,蜘蛛种群数量的自然对数与调查当日的平均温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初步调查研究表明:东乡野生稻原产地有蜘蛛13科29属41种,其中有8种为江西新记录种,4种未确定种。总体上,蜘蛛资源相对丰富,以狼蛛、跳蛛、球蛛和管巢蛛为主,优势种或常见种是拟水狼蛛、白跗狡蛛、沟渠豹蛛、微菱头蛛、黄斑纯蛛、草间钻头蛛、粽管巢蛛和条纹蝇虎。  相似文献   

10.
荆州春季菜田及果园蜘蛛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荆州郊区春季露地菜田和果园蜘蛛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菜田和果园蜘蛛分别有10科15属16种和8科11属12种;优势种均为T纹豹蛛;多样性果园高于菜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笔者开展稻田蜘蛛研究的起因,江苏稻田2003—2017年害虫发生种类、危害状况和防治措施,江苏稻田蜘蛛主要发生种类、消长规律和部分生物学特性,稻田蜘蛛的保护措施、控虫应用及其出现的问题,利用稻田蜘蛛防控水稻害虫无需增加任何投入,简单、易操作实施,与传统的生物措施防控水稻害虫相比具有巨大优越性,并对稻田蜘蛛控虫技术的推广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红脂大小蠹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红脂大小蠹在陕西省韩城市主要以成虫和3~4龄幼虫在油松根部越冬,以成虫越冬的每年发生2代,以3~4龄幼虫越冬的每年l代。该虫的生活史与海拔高度有密切关系,在海拔约840m的川道地区,各虫态的发生期均比海拔约1360m的高山地区约早1个月。由于温、湿度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该虫发育期不整齐,有世代重叠现象。  相似文献   

13.
对山东省10多个玉米主产区的玉米越冬害虫种类和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天敌寄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查明了玉米越冬害虫有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高粱条螟( Chilo acchariphagus)。大部分地区越冬害虫以亚洲玉米螟为主,但也有个别地区个别年份例外。同时显示亚洲玉米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有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 )、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玉米螟厉寄蝇(Lydella grisescens)等。白僵菌在各地均有发生,以费县为最高,寄生率在60%以上。苏云金杆菌在各地的发生率相对较低。腰带长体茧蜂在滨州、商河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在白僵菌感染率相对较低的栖霞、即墨两地,厉寄蝇的寄生率则相对较高,分别为32.58%、17.89%,而在济宁、商河则未发现。  相似文献   

14.
1963~1974年通过对上海地区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的寄主、生活习性及田间发生规律的详尽研究,表明防治麦田和其它越冬场所上灰飞虱的越冬代和第一代是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的关键措施;防治早稻秧田和本田的第一代及单季晚稻秧田和本田上的第一、二代灰飞虱能够有效控制这两种病害的流行。  相似文献   

15.
The suppression of overwintering population is essential in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biological mortality factors that reduce the overwintering density of Chilo suppressalis. Here, we examine the parasitism of overwintering larvae, and assume that key parasitoids strengthen the over-wintering population suppression. The natural parasitism incidence and related dominant parasitoids in overwintering larvae were investigated in two successive winters, in 2015–2016 and 2016–2017. Parasitism rates were also assessed in larvae collected from 15 different counties in 2016.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rasitism incidence and dominant parasitoids in overwintering C. suppressalis larva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sampling dates and sites. Overwintering larvae of C. suppressalis were mainly parasitized by Cotesia chilonis, and less often by Eriborus sinicus and Microgaster russata.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natural incidence of parasites in overwintering C. suppressalis larva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over-wintering larval density. The current work provides support for overwintering pest management strategies by show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arasitoid communities as a bio-mortality factor for suppressing overwintering density.  相似文献   

16.
季节性变暖对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采用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危害时空变化对季节性变暖时空变化响应事实检测的方法,系统分析和汇总季节性变暖对农作物病虫害影响的已有观测事实及其变化规律性,提出其影响的最新认知,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已有影响事实检测表明:暖冬可使病虫进入越冬阶段推迟,延长病菌冬前侵染、冬中繁殖时间,降低害虫越冬死亡率,增加冬后菌源和虫源基数;病虫害发生期、迁入期、危害期提前;越冬北界北移、海拔上限高度升高;持续暖冬可使冬后虫源基数显著增加。与常年相比,全国性暖冬年冬中病菌繁殖侵染率可比冬前增加50%以上、冬中害虫存活率可达常年的1-2倍,冬后菌源、虫源基数增加1倍以上;持续暖冬冬后虫源基数可达常年的5倍以上;病害始见期、虫害发生期提前5 d以上,最早可分别提前20、30 d以上;稻飞虱越冬北界北移2-4个纬度,小麦条锈病越冬海拔上限高度升高100-300 m。暖春有利于病虫害危害期提前、扩展速度加快、发生程度加重。炎夏可使一些病菌越夏的海拔下限高度增加、面积和菌量减少,一些害虫发育历期延长、死亡率增加。暖秋有利于害虫滞留危害,发生代数可比常年增加1个代次。季节性变暖对农作物病虫害影响的时空变化及其规律性、发生与灾变的影响预估、风险评估及适应对策将是未来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采用聚集度指标的方法,对草地和莴笋地蜘蛛优势种的内分布型进行了比较研究,测定结果表明其内分布型与栖境的异质性大小有关。为蜘蛛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害虫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一些有意义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茶园黑刺粉虱天敌名录及对该害虫的制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韩宝瑜 《安徽农业科学》1996,24(1):40-41,43
记录了茶园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spiniferus(Quaincence)〕天敌66种,其中20种蜘蛛,27种捕食性天敌昆虫,8种寄生蜂和11种虫生真菌。虫生真菌和寄生蜂联合种群对该害虫具有较强的跟随和控制作用。蜘蛛类和瓢虫类对该粉虱成虫有着一定的捕食效能。  相似文献   

19.
梨花象甲于1991年在五三农场园艺分场青山坡队桃园小区域范围内暴发,造成该园十余亩春蕾早桃失收。本文对其在该区桃园的发生与防治进行了初步探讨。据观察和分析认为,该虫一年发生一代,主要以成虫在桃树枝条复芽缝隙间越冬,每缝一头,无聚集越冬现象,越冬成虫无明显的越冬休眠状态,抗冻能力很强。对该虫的防治应以逐株清除越冬成虫为主,以摘拾虫花以及成虫期人工捕杀为辅,尽可能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及时彻底将该虫控制在局部范围。  相似文献   

20.
绿盲蝽在果树上的发生·危害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乃芹  于凌春  李红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409-11410
对绿盲蝽在果树上的发生、危害及综合防治策略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德州市该虫1年发生5代,主要以卵在枣树多年生枣股芽鳞内和地面双子叶杂草上越冬。1~2代危害果树,2代成虫转主于棉花,第5代成虫于10月初开始返回果树产卵越冬。防治上应抓住关键时期,采取大面积统一防治,将该虫消灭在孵化期和成虫羽化及转主之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