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番茶是日本的一种茶类,有机番茶则是利用有机茶园的嫩枝叶,按照番茶标准要求加工而成的茶叶,在日本有较大的潜在市场.在有关单位的支持和日本客商的现场指导下,浙江省义乌市道人峰茶业有限公司于2001年开始试制有机番茶,当年生产的17t有机番茶全部出口到日本,得到了日本客商的完全认可,并与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2.
王国海 《中国茶叶》2006,28(6):34-35
蒸青茶类主要有蒸青条茶、蒸青碎茶与蒸青碾茶几大类。前两类茶的加工设备国内已有生产,而蒸青碾茶成套设备目前国内无厂家生产,当前虽有几家中外合资企业已从日本进口四五条流水线,但设备单价为30万美元左右,国内茶厂多无力购买,使该项技术难以国产化。  相似文献   

3.
林智 《中国茶叶》2007,29(1):24-25
低咖啡碱茶是一种适合于对咖啡碱敏感的特定人群如神经衰弱者、孕妇、老人、儿童等饮用的新型茶类。它采用特定的技术手段如超临界萃取、热水浸渍等方法,将茶叶中所含的咖啡碱大部分脱除,同时尽可能保留茶叶原有的有效成分和风味。目前,对低咖啡碱茶中咖啡碱含量没有统一标准,欧、美等国一般要求咖啡碱含量低于0.5%,中国、日本将咖啡碱含量低于1%的茶叶称为低咖啡碱茶:低咖啡碱茶首先是德国研发成功的,德国Halssen&Lyon公司拥有多项低咖啡碱茶生产专利,并开发出多种低咖啡碱茶产品。日本于1985年开发出热水浸渍法生产低咖啡碱茶的方法。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低咖啡碱绿茶加工技术,研制成功应用热水浸渍原理脱茶叶咖啡碱的去除机,茶叶中咖啡碱脱除率为70%,其他有效成分则可保留90%以上,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相似文献   

4.
中国茶叶的加工已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茶叶生产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实践中摸索并不断地总结经验。历史上“贡茶”的兴起,以及“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的盛行,大大促进了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至唐代有史料记载的贡品茶就有14目,宋代增至41目,元、明、清代有了更大的发展。造型由原来的饼茶、龙凤团茶等演变扩大到形态各异的散茶。茶类也由绿茶演变为红茶、乌龙茶、黑茶等多茶类。近50年来,中国茶叶的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近20年来,茶叶生产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我国茶叶生产…  相似文献   

5.
同一地域种植不同发芽期、适制多茶类的茶树品种,通过不同品种的不同采摘期相互衔接,不仅能为创制名优茶提供高档原料,保证多茶类生产所需要的各种原料,而且能调节采茶劳力,均衡安排生产,提高制茶机械设备的利用率,节省工本,提高茶鲜叶经济效益:如:(1)优质高效的适制红、绿茶的良种:早春毫、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福鼎大白荼、元宵茶、九龙大白茶、春波绿等;(2)高香优质的绿乌兼制的良种:丹桂、黄观音、台茶、茗科1号、九龙袍、金牡丹等进行多茶类生产,早期生产高档名特优绿茶,夏秋茶作为高香优质乌龙茶新产品的生产,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鲜叶的收入。  相似文献   

6.
本项目以新育成“桃源大叶”良种为研究对象,在吸收已有茶叶科技成果的了,首次将茶树良种的繁殖、栽培和加工技术进行配套研究。在苗木繁育上总结了快速大量育苗技术;在栽培上总结了快速成园、速成丰产技术;在加工上总结了多茶类组合生产的制茶工艺,有力地促进了茶树良种的推广,在桃源大叶茶基地桃源县茶庵地区已建立了681.8公顷大奶种共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王姚经 《福建茶叶》2011,33(4):41-43
白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中加工技术最原始、最生态、最简单又难掌握的一类茶。加工工序只有萎凋、烘焙两道。决定白茶品质的,原料是根本,萎凋是关键。  相似文献   

8.
权启爱 《中国茶叶》2008,30(8):12-13
由于我国茶类较多,加工工艺各异,相应的茶叶加工机械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不同机种和型号的茶叶加工机械达200多种,茶叶生产企业应根据不同茶类的加工工艺要求以及加工机械的性能,进行选用与配备。  相似文献   

9.
夏成鹏 《中国茶叶》2005,27(4):45-46
看了<中国茶叶>2005年第一期中苏芳华所著的"普洱茶不属黑茶的评析"一文之后,有几点疑问想与之探讨.普洱茶应不应该单列为普洱茶类?不管从六大基本茶类分类方法还是从广义的普洱茶定义和苏芳华本人参与编写的云南省地方标准<普洱茶>的普洱茶定义上讲,普洱茶也不能单列为一个基本茶类.另外从"普洱茶不属黑茶的评析"一文中所定义的普洱茶及其介绍特点和加工工艺上看,完全符合黑茶这一基本茶类.就此本人提出几点拙见与茶界同仁商讨.  相似文献   

10.
日本碾茶生产与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碾茶是日本独特的绿茶种类,与其他茶类相比,具有不同的栽培、制造和饮用方法。为增加茶叶中的氨基酸、二甲硫和叶绿素等内含成分,栽培时要进行覆盖;为增加茶叶独特的风味,加工中蒸青叶不经揉捻,在传统的砖制干燥机中烘干。烘干后的碾茶,经石磨碾磨成粉末称为抹茶,抹茶可直接饮用或食用。笔者曾在日本留学访问,现将了解到的碾茶生产、加工情况作一介绍,旨在为我国茶叶生产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论我省名优茶生产的几项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省名优茶一般是旨以名茶、优质茶为主体的一类以细嫩原料加工而成的绿茶或黄茶。在茶类中附加值较高为提高我省名优茶品质,扩大生产规模必需改进名优茶生产的几个关键技术措施,一是充分认识良种在名优茶生产上的特殊重要意义。大力发展良种;二是以增产春茶为主攻目标,从修剪、施肥等方面入手,改进名估茶生产园的栽培管理技术;三是规范加工工艺,将鲜叶摊放、灰缸收藏列为名优茶加工不可减缺的工序。  相似文献   

12.
六堡茶加工工艺及发展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堡茶属黑茶类,是广西悠久的传统历史名茶,长年盛销于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因而成为中国著名的"侨销茶",它是以广西境内生长的群体茶树鲜叶为原料,经初制工序和精致工序两大过程制作而成的,其中的沤堆和陈化工艺是六堡茶特有品质风格形成的关键。本文主要介绍了六堡茶的历史、加工工艺及其功效和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3.
六堡茶属黑茶类,因产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民国时期因盛销海外而声名大噪。本文根据民国时期的历史文献记载,结合实地调研内容对六堡茶的制作工艺加以探究,再现六堡茶在民国时期从种植、采摘到加工制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种茶主要以采收鲜嫩芽叶为主,而忽略了茶花、茶籽、茶梗等副产物的利用。据调查,生产1t绿茶或其他茶类,有20-30kg的副产物。据此测算,目前我国每年茶叶加工中的副产物在数万吨之多。此外还有大量被修剪下来的枝叶及低档粗老茶叶。只利用鲜叶,而放弃与鲜叶同为茶树生物产出的其他器官,对茶树资源是一大浪费。  相似文献   

15.
茶叶拼配是商品茶叶加工的重要步骤,是将不同品质特征与加工工艺的茶混合搭配,以提升茶叶品质、提高经济效益的技术措施。文章介绍了拼配的作用、基本原则,综述了拼配在传统茶类、组合茶类、再加工茶类中的运用情况,分析了当前拼配茶产品的不足之处,提出未来茶叶拼配向标准化、智能化、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为茶产品拼配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充分利用不同季节茶叶原料的自然品质和经济价值,本文提出将这些原料通过不同加工工艺组合进行多茶类生产。文中对千岛湖茶区多茶类组合生产的技术及其实践经验提出了讨论,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7.
滇红茶是云南省传统代表茶类,主要以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加工制成。因其“形美、色艳、香高、味浓”的特点享誉国内外,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为云南省茶叶产业甚至国民经济做出巨大贡献。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滇红茶科研文献,从滇红茶种质资源及适制性、品质特征与主要成分、保健功效、加工技术、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措施等五个方面总结概括了滇红茶的研究进展,旨在帮助相关学者了解滇红茶,并为滇红茶今后的产品创新与品质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基本情况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王小兵副处长为团长的中国茶叶考察团一行5人于2002年5月13日抵达日本东京,在日本国亚细亚农协的精心安排下,先后造访了日本国农林水产省、社团法人日本茶业中央会、山本山茶叶株式会社静岗工场、静岗蔬菜茶叶研究所、久牧园茶叶株式会社及其所属茶叶历史陈列室、加工场、生产茶园、茶产品销售部等涉茶机构,考察团所到之处,均得到有关官员和茶业同行的热情接待,并进行了坦诚的交流。通过几天的考察、学习,不仅对日本的茶叶生产现状、茶叶加工技术、管理水平、茶产品的深度开发、茶叶包装、贮运…  相似文献   

19.
紫娟茶是云南特有的降压保健茶,它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下称云南茶科所)选育的稀有茶树品种“紫娟”为原料加工而成。紫娟茶独特的淡紫色茶汤和明显的降压效果使其身价远高于市场上的其它茶类。品一杯紫娟茶,既可以保健养生,又能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越来越多的人因此爱上了紫娟茶。  相似文献   

20.
《中国茶叶》2012,(8):43
正江用文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此书以茶产品的概念进行分类,阐述了茶产品加工的基础理论,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六大茶类及其名茶的加工、包装、储运、茶厂设计及设备和质量管理;重点介绍了新型茶以及茶饮料、功能性成分的加工方法,并对茶产品的审评、检验作了详细介绍。特别是在常规的初加工、再加工上融入了"清洁化"和"质量管理"的精髓;在新型茶加工上展示了最新科技成果;在茶饮料和多功能成分提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