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根据滁河干流六合段各水功能区水环境现状和水质目标的要求,利用一维S-P水质概化模型,在一定的设计水文条件、水质背景、排污口位置及排污方式的条件下,以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氮(TN)作为主控因子进行了该江段纳污能力的计算。在90%设计保证率下COD和TN的总纳污能力分别为7333t/a和289t/a;该河段COD和TN实际纳污量分别为11676t/a和1647t/a;各水功能区中,COD和TN入河量较多的是工业用水区和龙池保留区,其实际纳污量分别为4274t/a和691t/a;污染物消减率最大的功能区为工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三峡库区龙滩河段生态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于2013年3-12月对该河段4个代表性断面进行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体理化因子的监测。结果表明,龙滩河段浮游植物共计7门、99属种;其中,绿藻门39种(占39.39%),硅藻门次之,为28种(占28.28%),蓝藻门12种(占12.12%);浮游植物的年均丰度和年均生物量分别为4.845×106个/L和4.469 mg/L;水体年均透明度为1.38 m,叶绿素a、总磷、总氮含量分别为5.891μg/L、0.138 mg/L、2.04 mg/L;香农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年均值分别为3.22和0.91,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年均值为56.05,变幅38.57~68.52;由此推断,龙滩河水质为中污染至轻污染状态,属中-富营养型,龙滩河段养殖区与非养殖区的水质相近。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高州水库集水区的污染状况,根据2008年污染源的调查结果,利用排污系数法和输出系数法,结合现场资料调查,分别对该地区点源和非点源污染负荷(COD、NH_3-N、TN、TP)进行估算,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集水区内污染源空间分布特征及来源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州水库集水区内COD、NH_3-N、TN、TP污染物输出总量分别为8 192.83、394.13、1 137.38、94.29 t/a,其中非点源污染COD、NH_3-N、TN、TP输出量为7 114.79、336.91、1 060.21、88.08 t/a,占污染物输出总量的比例分别为87%、85%、93%、93%。COD、TN和TP均以农林种植源排放为主,占总输出量的比例分别为50%、52%、50%。NH_3-N以农村生活源排放为主,占总输出量的比例为63%。在空间分布上,每年不同乡镇单位面积COD、NH_3-N、TN、TP的负荷强度分别为47.08~144.63、2.43~5.24 kg/hm~2、6.70~20.34 kg/hm~2、0.60~1.73 kg/hm~2,其中此4项指标的污染负荷强度均以临近库区的平山镇最高。在来源构成上,集水区各镇COD、NH_3-N、TN、TP污染负荷的70%~94%来源于非点源。为保护高州水库水环境,应将集水区内非点源(农村生活、散养畜禽、农林种植)作为重点控制源,同时根据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区防治,重点防控区域为平山镇。  相似文献   

4.
高州水库集水区内污染源污染负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高州水库集水区内污染状况,根据2008年污染源的调查结果,利用排污系数法和输出系数法,结合现场资料调查分别对该地区点源和非点源污染负荷(COD、NH3-N、TN、TP)进行估算,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集水区内污染源空间分布特征及来源构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州水库集水区内COD、NH3-N、TN、TP污染物输出总量分别为8192.83、394.13、1137.38、94.29 t/a,其中非点源污染COD、NH3-N、TN、TP输出量为7114.79、336.91、1060.21、88.08 t/a,占污染物输出总量的比例分别为87%、85%、93%、93%。COD、TN和TP均以农林种植源排放为主,占总输出量的比例分别为50%、52%、50%。NH3-N以农村生活源排放为主,占总输出量的比例为63%。在空间分布上,每年不同乡镇单位面积COD负荷强度为47.08~144.63 kg.hm-2,NH3-N负荷强度2.43~5.24 kg.hm-2,TN负荷强度6.70~20.34 kg.hm-2;TP负荷强度0.60~1.73 kg.hm-2,其中以临近库区的平山镇COD、NH3-N、TN、TP污染负荷强度均最高。在来源构成上,集水区各镇COD、NH3-N、TN、TP污染负荷的70%~94%来源于非点源。因此,为保护高州水库水环境,应将集水区内非点源(农村生活、散养畜禽、农林种植)作为重点控制源,同时根据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区防治,重点防治控制区为平山镇。  相似文献   

5.
汉丰湖富营养化综合评价与水环境容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2、2013年季节性监测了汉丰湖水体理化指标,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其富营养化状态进行了评价,采用沃伦威德尔模型(Vollenweider)和狄龙模型(Dillon)计算了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的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汉丰湖水质总体处于地表水Ⅱ类~Ⅳ类标准,TN 0.76~2.24 mg/L、平均1.41 mg/L,NH3-N 0.17~0.95 mg/L、平均0.41 mg/L,TP 0.010~0.106 mg/L、平均0.069 mg/L,CODMn2.34~14.60 mg/L、平均4.22 mg/L。东河区域水质优于小江干流、南河区域,秋季污染程度最轻;汉丰湖水体营养状态介于中营养到轻度富营养型,其中南河区域的营养程度相对较高;从单个评价因子看,总氮的营养状态最高,持续处于轻度、中度至重度富营养状态。汉丰湖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水环境容量分别为37 335、109.1和1 643.84 t/a,为达到汉丰湖水功能区划Ⅱ类水的管理目标,总氮、总磷削减率分别为38%和56%。  相似文献   

6.
从水文水资源、水环境状况、河流的物理形态、生物状况和社会环境等5方面,基于2012年各河流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数据以及1956-2010年长序列水文资料分析、各河流水生态现状调查及水质监测结果,应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水生态状况评价模型,评价辽河干流、浑河、太子河等12条河流水生态状况。浑江桓仁水库以下、蒲石河、爱河和大洋河总体评价为优,太子河葠窝水库以上段为良,清河、小凌河和六股河为中,辽河干流、绕阳河、浑河、太子河葠窝水库以下段、大凌河为劣。各河段的约束指标,浑江桓仁水库以下、爱河、蒲石河等为纵向连通性,清河和太子河葠窝水库以上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纵向连通性,辽河干流、绕阳河和大凌河白石水库以下为生态基流满足程度和水功能区达标率,六股河为生态基流满足程度,小凌河为生态基流满足程度和纵向连通性,太子河葠窝水库以下河段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水功能区达标率,浑河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生态基流满足程度、纵向连通性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监测了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2008-2010年间的水环境状况,研究了水环境因子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水体水质、富营养化状态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小江回水区不同月份间水环境因子有显著差异,但不同年度间差异不显著;各断面间水环境差异不显著;小江回水区TN、TP污染一直比较严重,但2008年175m试验性蓄水后小江回水区水质未呈现进一步恶化趋势;小江回水区总体呈现轻度-中度富营养化水平,2009年、2010年的富营养化水平较2008年有所降低。叶绿素a与水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发现,叶绿素a含量与TN、COD、WT呈显著正相关,与SD呈显著负相关;与叶绿素a含量关系密切的环境因子随季节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洋河水库流域面源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气象、土地利用、农业管理等数据资料,计算2013年洋河水库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畜禽养殖流失、化肥流失、水土流失污染和城镇地表径流污染6种污染来源中总氮(TN)、总磷(TP)、氨氮(NH3-N)、化学耗氧量(COD)4个污染物指标排放负荷,并通过GIS空间分析反映流域内的污染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泄量对研究区污染负荷贡献最大,年产生量约51621.34 t,入河量2961.52 t,占比分别为92%和85%;从总量上看,洋河水库流域的面源污染负荷分布在西洋河支流区域范围;单位面积负荷量最大的区域是迷雾河支流区域范围。据此确定了西洋河和迷雾河流域为今后洋河水库流域面源污染重点治理的区域,此研究结果可为洋河水库流域面源污染防治及消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准确定量水体纳污力是科学合理制定水污染控制规划的基础。本文针对胶南市季节性河流拦河闸众多的特点,探讨了季节性河流纳污能力的分析方法,给出了具有拦河闸、常规河道以及感潮河段组合情况下的河流纳污能力综合计算方法,并对不同计算方法下河流纳污能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常规方法计算的胶南市河道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仅占综合方法的31.08%~97.53%,明显偏少;从总量上看,常规方法比综合方法计算值偏少119.1t/a,仅占综合方法的 47.2%。从成因上分析,由于拦河闸坝的建设,改变了河道水力特性,水域面积和水量的增加使得纳污能力相应增加。由此可见,建有梯级拦河闸坝的季节性河流计算河道纳污能力时,拦河闸坝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根据调查资料和河流断面取样点的月度监测数据,研究了潇河支流白马河段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水质富营养化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白马河水质较差,属于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劣Ⅴ类水质,河流附近乡镇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以及造纸废水的排放是造成白马河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从空间尺度上看,化学耗氧量(COD)、氨氮(NH3-N)、总磷(TP)浓度分别沿河流从上游的171.926 mg/L、3.248 mg/L、0.616 mg/L降低到下游的34.920 mg/L、0.560 mg/L、0.208 mg/L,表明白马河水体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自净能力较差;在时间变化特征上,COD、NH3-N、总氮(TN)浓度10-12月逐渐降低至171.926 mg/L、3.248 mg/L、4.233 mg/L,但COD在1月突然升高至308.772 mg/L,之后又逐渐降低,NH3-N从1月开始快速回升,至2月达到最高值16.576 mg/L,TN在4月达到最高值18.342 mg/L,之后急速降低;总磷浓度在0.397~0.858 mg/L之间波动,无明显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海域良好的水质、底质环境是水产养殖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海域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养殖生物的健康生长和水产品的食用安全。开展港湾海域的水质、底质环境质量监测调查,对促进环境保护,发展健康水产养殖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2003年福建三沙湾海区的监测资料与历史资料对照,分析并评价该海区的环境质量和水产品的食用安全,为研究三沙湾海域的养殖生物的卫生状况和食用安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环境容纳量的区域性养殖容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淡水养殖池塘养殖水体及周边水域水质日趋恶化的现状,为了保证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亟需开展养殖容量相关方面的研究,将主要养殖品种面积和密度控制在最佳的范围内。以浙江南浔区为研究区域,通过调查该区域水环境现状和6种主要养殖模式养殖特点,计算了该区域水体总磷的环境容纳量,再根据单位养殖模式排污量初步评估了该区域主要养殖品种的养殖容量。结果显示:(1)南浔区水环境的磷为限制因子;(2)常规鱼、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和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单位产磷量分别为0.26、0.70、0.73、0.17、0.33和0.22 g/kg;(3)在II类水质前提下,常规鱼、大口黑鲈、乌鳢、翘嘴鲌、中华鳖、青鱼养殖塘可接受的最大磷负荷为7.38、5.79、2.36、1.82、1.51、2.52 t,其对应养殖容量分别为28 370、8 271、3 236、10 698、11 648、9 685 t;(4)养殖容量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磷滞留系数、换水系数和外河磷浓度敏感度系数分别为0.365、0.364和-0.271;区域养殖容量的合理评估可为生态渔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浑河干流水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浑河干流水质状况,基于2010年浑河干流水质监测数据,选用化学需氧量、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总磷和石油类等7项监测项目,采取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浑河干流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浑河干流阿及堡、戈布桥和东陵大桥断面水质较好,满足水功能区水质目标,七间房、砂山、七台子和于家房断面水质较差,不能满足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根据各断面评价因子权重分析,七间房断面主要影响因子为氨氮;砂山断面主要影响因子为氨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次之;七台子断面和于家房断面的主要影响因子均为氨氮和总磷。从浑河干流整体考虑,氨氮超标为河流部分水质断面超标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廉州湾贝类养殖区水质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广西廉州湾贝类养殖区水质状况并指导渔业生产,借助SPSS软件,分析了2013—2015年该养殖区的水温、溶氧(DO)、化学耗氧量(COD)、溶解态无机磷(DIP)、溶解态无机氮(DIN)、石油类、汞(Hg)和叶绿素-a(Chl-a)等8项水质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对养殖区影响较显著的因子来综合评价水质状况。结果显示,在产卵期(5月)和高渔获期(10月)可以各提取占总方差89.9%、92.9%的前4个主成分来计算综合评价函数得分,2013—2015年各监测期水质综合得分依次是0.220、-0.211、0.759、1.028、-0.977、-0.817,分值高低反映水质污染程度。2013年两个监测期的水质均属于III类,2014年两个监测期的水质均属于IV类,2015年产卵期水质属于I类,2015年高渔获期水质属于II类。由此可知,养殖区水质综合状况不稳定,年际间变化较大,曾出现Hg超标情况,污染较严重的是DIP、DIN和Chl-a。因此,养殖区应加强码头日常作业及沿岸工业排污口管理,同时应控制生活污水、农业废水排入,合理规划养殖规模,防止贝类养殖自身污染。  相似文献   

15.
于2012年3月至8月对大神堂贝类养殖区海水中的Cd、Pb、Cu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神堂贝类养殖区5个站位海水中的Cd含量变化范围在0.104~1.525μg/L之间,Pb含量变化范围在0.120~4.905μg/L之间,Cu含量在0.764~8.429μg/L之间,3种重金属含量符合海水Ⅰ类水质和Ⅱ类水质标准。从重金属污染指数来看,所有调查站位在2012年春季和夏季Pi平均值均小于1,范围在0.209~0.499之间,夏季比春季稍高,说明大神堂贝类养殖区水质状况良好,适合养殖底栖贝类。2012年春季重金属污染指数平均值排序为:Cd>Cu>Pb,夏季为:Cu>Cd>Pb。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6-2007年(钅止)锚湾海湾扇贝养殖水域富营养化现状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水域表层营养盐类的分布特征并对其富营养化现状进行了评价.调查结果表明,该水域2006年水环境质量好于2007年.2年来均表现为 5、6月水质较好, 8月水质较差,2007年8月水质最差,水体已呈富营养化状态,并开始受到有机物污染.  相似文献   

17.
2015年全年对秀丽高原鳅(Triplophysa venusta)主要分布流域漾弓江上游鹤庆段开展水质调查,对洗马池、白龙潭、清水河、寺庄龙潭、美龙潭、西龙潭、人工驯养池及驯养池水源8个监测点的水温(T)、pH、溶解氧(DO)、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7个指标进行采样监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采样点水质现状进行评价;分析了人工驯养池和自然栖息地水质差异。结果显示:驯养池与自然栖息地部分水质指标差异显著;自然栖息地中,清水河夏季水质为Ⅲ类,主要污染物为TN,其余监测点各季节水质均满足水体环境功能区规划要求;驯养池夏季水质评价结果为Ⅳ类,主要污染物为TN。  相似文献   

18.
大鹏澳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根据2001~2002年对大亚湾大鹏澳海水鱼类网箱养殖海域水环境的监测资料,分析讨论了网箱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海域水环境质量较好,除夏季溶解氧(DO)和春季的硫化物浓度超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情况较严重外(超标率均为62.5%),其他水环境因子一般不超标。养殖区DO和叶绿素a(Chla)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区(t-test,P<0.05),而NH4-N和PO4-P浓度则一般高于对照区,其他水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差异不大。海水CODMn、BOD5和硫化物主要与网箱养鱼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有关;而水温、盐度、透明度、悬浮物、DO和pH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控于大亚湾亚热带季风气候,NO2-N、NO3-N、DIN、PO4-P和SiO4-Si等营养因子的季节变化主要受降雨和浮游植物的影响,Chla的季节变化则主要受水温和N:P比的影响,与网箱养鱼的关系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